大众日报 2021-05-26 08:18
原标题:京剧,以“圈粉”突围?
五一期间,一场主题为“老生常谈”的京剧“清音会”,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举行,成为省城节日文化的一件盛事。
之所以引人关注,一在于演出的“角儿”:宗余派,年少时就享有“小冬皇”美誉、如今更有“菊坛第一女老生”之称的王珮瑜。
也因为此次“清音会”的别具一格:其以“小型沙龙”的形式,对传统骨子老戏进行令人意想不到的呈现,刷新了圈内圈外人对京剧的认知。
一场演出,使老戏迷享受到一场京戏的饕餮盛宴,也在年轻人中为京剧“圈新粉”,收获满满。在京剧发展尚处困境、业内外关于“振兴京剧”争议不断的当下,这样一位探索“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的代表人物打造的“另类”的“清音会”,也为我们探讨“京剧该如何突围”,提供了难得的视角。
“90分钟读懂老生”
这是在其他京剧专场演唱会上见不到的“秀”:一张长桌,一盏茶水,笔墨纸砚备上,就是全部的“置景”,清雅的仪式感满满。删繁就简下,其包裹的内容却极为丰富,有余韵悠长的行腔,有娓娓道来的清谈,还有逗趣的“现挂”和互动。
所谓“清音会”,其实是清末民初的“清音桌”的变体:那时候一些京剧名家和名票的演出,清唱、不扮戏、不着戏袍,依现场的情况定制戏码。王珮瑜和她的团队把绝迹于舞台的“清音桌”又拾了起来,最初就是想与观众多多产生交流。观众听烦了,就来一段脱口秀调节气氛,没的说了,就亮个嗓子唱一段,如此这般,既能有效地缓解观众的审美疲劳,又让剧场成为一个具有社交属性的艺术空间。
核心当然还在“唱”。一袭素衣的王珮瑜,目光如炬,用清醇味厚、古朴隽永的嗓音,演绎了《定军山》《朱砂痣》《鱼肠剑》《捉放曹》《空城计》《坐宫》等8段谭余一脉流传逾百年、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令众多戏迷大呼过瘾,纷纷为其“恬淡雍容,内涵筋骨”的演出境界所折服。
而“谈”,则是“清音会”的最大的创新点:所包含几章内容,均由“话白”开头,结合大屏幕上闪现的图文,介绍“老生艺术的发展”“腔体”“板式”等等,旨在“让观众90分钟读懂京剧(老生),90分钟听懂京剧(老生)”。“过去,看戏的大部分是中老年,大家就是带着自己儿时对于京剧的认知、印象,在剧场里面找一种情感的共鸣。当下有很多新戏迷、新观众,不仅仅只属于京剧剧场,可能也听交响乐,看芭蕾舞。京剧作为这些新观众的菜单之一,需要我们这一代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出前后作些推广,现在已经是标准动作。”王珮瑜说。
既然“互动”是清音会的核心追求,那就体现在方方面面。“清音会”中引入的“直播”和“弹幕”也是匠心独运:人们实时看到演员在后台化妆、扮戏,也可以通过弹幕将自己的评价传送到屏幕上——“我从天津追到济南,就等着您今晚的《捉放曹》”“嗨,瑜老板,我在17排6座”“我今年大二,能这么近距离看您,太激动了”……“弹幕其实就是‘叫好’的另外一种表达。今天我们还有很多不同的途径和平台,让大家来抒发自己看戏观剧的感受,弹幕就是非常好的方式。观众在看京剧的时候,想什么时候叫好就什么时候叫好,尤其是看我的戏,百无禁忌。我在现场教大家该怎么叫好,一定会让你觉得京剧离我们非常近,是非常有趣的、互动性非常强的艺术。”王珮瑜说。
抖音号粉丝过200万
以“清音会”形式推广京剧,王珮瑜做了超过10年。她常说,国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她的作用,就是“唤起大家对京剧的喜爱”。
“清音会”的成功,正在于尽量拉近与观众的审美距离:比如在王珮瑜的“包装”下,京剧甚至还能符合人们“快消费”的“口味”。整场演出,集合几段最经典的老生唱段,最长时长100多分钟,远远不及动辄两三个小时的全本传统戏。如今,“清音会”已去过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重庆、成都等地,从最初300座的小剧场,演到了1800人的场地一票难求,很多年轻人去“二刷”“三刷”。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前期的策划和网上教学,在京、沪两地的演出中,实现了全场1000多人合唱《空城计》选段,这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倍受震撼和感动。“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京剧不再是只有上一代才喜好的艺术,是能够与当下年轻人产生更多链接的。”她说。
“京剧是‘跨界’的鼻祖。京剧在当年能有那样的辉煌,就是把‘跨界’做好了。它‘跨’的是秦腔、昆曲、梆子、汉剧、徽剧。”——在这样的理念下,近年来,王珮瑜借助多种手段,在舞台外做了很多京剧艺术当代传播的工作,不少是在“跨界”。她“玩”京剧“混搭”吉他,电音里穿插了原汁原味的《空城计》;在“奇葩大会”搞现场教学,让全场跟着“惊提”“怒沉”“喜展眉”;还在综艺节目里同虚拟人物洛天依合唱《但愿人长久》……就算是唱歌,她也会在节目中“见缝插针”地讲京剧的“知识点”。在抖音上,王珮瑜15秒演示老生高兴时如何开怀大笑,开设“秒懂京剧”专题,告诉大家什么叫西皮二黄,“云遮月”是什么嗓音。“开了脑洞”的推广,让京剧破了“次元壁”。
尽管王珮瑜自己一直觉得这种“跨界”还“算不上成功”,但在“流量娱乐”当道的今天,王珮瑜的“流量增量”在稳步上升:她的抖音号粉丝也已有200多万,“笑出国粹范儿”的视频曾在2000万人中传播,掀起过一阵模仿热潮。王珮瑜在喜马拉雅音频APP开设的付费课程,截至目前已有400万次的收听量、4万多的订阅用户。
“综艺是手段,传播京剧是目的。我们确实发现,这些探索让很多人认识了王珮瑜等一些京剧演员,会从喜欢我们,再慢慢地去留意在我们身后有京剧这样美好的艺术。”王珮瑜表示。如今的她,在被称作“传统文化下的时尚偶像”的同时,也确实在“通过演员这个媒介让大家认识京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需要更多“王珮瑜”
当下的京剧市场,其整体毕竟还是处于受众少、市场占有率小的困境中。墨守成规,怯于求变;形式繁复冗长,令年轻人难以接受,造成了其在互联网时代的曲高和寡,地位尴尬。这也使得“王珮瑜”们的探索,更引发我们对京剧究竟能否振兴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京剧振兴能否走通,取决于能否通过创新,在遵循自身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吸收新的、现代的审美元素和艺术观念。回顾历史,京剧其实具备创新的“基因”和“血脉”。戏曲本身就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当年,更是因徽班大胆借鉴、吸收别的剧种,这门经典艺术才得以诞生。在此后的发展中,不断的变革成为京剧前进的不竭动力。比如,梅兰芳大师在化妆、唱腔、调式、服装等方面都进行过改良。他将京剧的技术和思想两方面分开改革,拓展艺术“移步不换形”的绝妙方法,就此推动了京剧大发展。
放眼当下,同为传统艺术,民间相声团体的做法、从艺者的努力,也值得借鉴。他们挖掘大量的传统作品,用“新瓶”装“旧酒”,再融入个人风格,让老作品实现时演时新,激活了一池春水,传统相声重获生机。从这个角度看,“王珮瑜”们也许还需要更具颠覆性的尝试和努力。
但从另一方面讲,实现京剧的创新,首先需要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真正的躬身以行——王珮瑜最大的价值,也许正在于此。事实上,对王珮瑜的努力,在业界也不乏批评声。有人认为,频频亮相,削弱了“角儿”的“神秘感”,还有人批评,不断跨界创新,就是“不务正业”。相对于京剧本身的缺乏变革,这种固步自封的观点,也许才是真正的症结。“我觉得,重要的是把过去的伤痛带来的很多遗憾,变成资源、变成资本,变成今天继续出发的一个理由,而不是一直追忆过去的辉煌,或者徘徊在曾经的伤痛里,那没有任何意义。今天有很多的京剧从业者都在做着力所能及的努力,多少戏曲和京剧昆曲的主播在新媒体平台上想尽各种办法去获取流量和关注,难道不值得尊重吗?”王珮瑜说。
显然,不管京剧能否重振雄风,但带京剧突围,眼下最需要的是王珮瑜这样的“行动派”。越来越多的“王珮瑜”屑于、乐于、敢于“破圈”突围,才是求解答案的前提。
(文字来源大众日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