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为什么是这三位女性 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什么是“美”?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在如今,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拿着手机拍照,咔嚓、上传,甚至已经成为了人们在日常中面对新鲜事物时的一项固定动作。于是,人人都成为了创作者、传播者和观看者,无论你身处何方,只要你通过屏幕连上网络,全世界的图像都在为你展开。

人人都是摄影艺术家?不,人人都是艺术家。只不过,此时的我们稍稍有些迷惑:既然如此,艺术是否还有标准?美与不美是否还存在界限?讨论这一切又是否还有意义呢?

到底什么是“美”的? 

2

1

01

有这样三位女性。

她们身上相似的标签不胜枚举,却大多与“美”相关。人们通常认为她们是“上帝的宠儿”:天生美貌,拥有古希腊雕塑般的美感,符合理想主义的古希腊艺术传统;天赋极高,展现闪耀的表演才华,并凭借执着的事业追求,成为璀璨明星,获得奥斯卡影后殊荣。

对于美独特的品位风格,使她们从荧幕中跃升,各自构建出一派社会审美的范式。她们超越了时间维度,将自身铸就为美的经典文化符号,影响着时尚、艺术与大众生活方式,不断被后世模仿致敬。更重要的是,她们使人体会到“美”的力量。

她们的名字是:奥黛丽·赫本、格蕾丝·凯利、伊丽莎白•泰勒。

3

“流行易逝,风格永存”。在人类文明中,只有美和艺术才是超越一切的普世语言。她们身上的极简、优雅和专注,即便是透过这些历史的照片,依然可以深深地感动我们。

作为第七大艺术,自20世纪初以来,电影一直是大众最持久的娱乐节目,也是新的文化潮流最有效的发行渠道。电影和艺术始终彼此交融,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开启了联结——不同时代的艺术潮流会催生出不同风格的电影,而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和时尚,同样会通过大众的接受与感受,反过来影响时代艺术的发展。在这个层面上,如果我们说当代艺术的历史就是展览史,那么电影的一个个瞬间同样是艺术史的侧写与映照。

5

4

有些美是一瞬间的,有些美是永恒的。在这三位女性曾参演的电影中,我们可能记不太清许多细节了,但在看到这些美丽的肖像照后,我们依然可以再次回忆和感受到当初那一瞬间的感动——我们会发现我们其实并没有忘记,它还是萦绕在我们的最内心深处。

而在藏峰美学馆这一特定的精神场域,建筑灵性与景观诗意交汇,无疑创造了审美发生的绝佳空间。

6

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欣赏到摄影界流传最广的作品,感受摄影艺术“对来自那一瞬及它的永恒的捕捉”。不同流派的摄影名家曾为赫本、凯利和泰勒拍摄作品,少数摄影大师亦共同聚焦她们的身影,例如与萨尔瓦多·达利深度合作的超现实主义摄影怪杰——菲利普•哈尔斯曼,20世纪摄影界先驱、声名大噪的好莱坞摄影师——鲍勃·威洛比等。展览中,还包含恩斯特·哈斯为赫本拍摄的珍贵婚礼画面,他被美国《大众摄影》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创作思想的10位顶级摄影大师之一。作品的构图造型和光影运用,形成极强美感,摄影师的艺术表现手法,更是呈现人物气质的关键。

8

7

02

“在这个世界上你所能做的,就是去尽可能地帮助他人,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9

艺术有用吗?美无用吗?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曾做过一个有5万多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结果让人颇感意外。

毕业1-5年的学生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则提出:艺术最有用。

10

当然,这里的“有用”并非是直接转换成物质的有用,而是被艺术浸染后拥有的一种感知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在潜移默化中继续影响自己周边乃至世界的能力。

嫁给摩纳哥王子的格蕾丝·凯利,从荧屏公主变成真正的公主。她肩负起王妃的责任、振兴摩纳哥文化产业、成立慈善基金会,扶持了一大批本地艺术家,使这个袖珍国家一跃成为欧洲文化会议中心之一,她也成为了摩纳哥人心中的典范。同样的,1980年开始,伊丽莎白•泰勒也曾不知疲倦地为帮助艾滋病患者而奋斗,为对抗艾滋病走遍政界。

11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说:艺术和美完全可以使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生命重新获得意义和价值,它对生命和社会的心理修复能力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范畴。温暖的心灵、充满希望的人、尊重和自信、和谐的关系......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艺术和生活体验,让更多人具有感受美的机会和能力,是散发爱的最好方式,也是美在人类的传承中最重要的“用处”。

03

在当下,信息化时代信息获得的便捷与碎片化正在对人类的认知与审美导向进行重塑,让我们越来越习惯并满足于从浅显表象获得精神的即时愉悦,逐渐丧失了将认知内化的能力。

那么,生活的本质该从何处探寻?

自摄影术被发明之日起,“绘画终结”与“艺术死亡”的声音愈演愈烈。但就如鲍德里亚所说,艺术并没有消失和终结,而是“内爆”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处,“艺术化”般的散叶生枝、开花结果。在充满艺术、感知艺术的场域中,人们因此成为了一名“闲逛者”——他们并非是“游手好闲之人”,而是指在城市迅猛发展的进程中,那些没有被技术和资本控制裹挟,仍然在内心中存有人文精神的城市人。

12

如“艺术+社区”这样的空间,也正是为这些“闲逛者”在消费与被消费之外,留有其安置自我的空间——这是物理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统一,将艺术的实践和人们对艺术的期待交织其间,它所提供的综合且独特的认知角度、方式、场景心理,或是“艺术氛围”,都是传统艺术展示场所无法企及的。

13

那么,为什么这个氛围在当下是重要的?疫情之后,我们更需要“身边的美好”。如果艺术让一个空间或一个社区更具人性,那么它也会让人对社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产生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换言之,它用一种“扩大的艺术观念”,去实现社区空间与人类生活的互动关系。

15

14

5月13日,凤凰艺术延续美学影像的传奇之旅,与中海甲叁號院以“美的力量”为主题共同举办的艺术沙龙活动,在藏峰美学馆启幕。活动邀请了凤凰艺术主编王家北、中海甲叁號院营销策划部助理经理张阳一同探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当代人如何以艺术超脱日常生活,现场两位嘉宾以更专业的视角和方向,诠释“美在绵延”的内核精神。

16

或许,一切可能性就在此处发生:在日常与非日常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我们或许可以寻找到一种对冲时间流逝,直抵内心深处的情感及精神需要,凝聚着人文精神的美学诗歌。

下面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对谈实录。

17

▲ “美的力量”美学沙龙现场,北京中海营销策划部 助理经理张阳(中)与凤凰艺术主编王家北(右)

Q&A

Q:无论我们偏好于赫本、凯利、泰勒哪一个人的审美范式与生活方式,她们都是绵延至今的美的代表。审美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高级表现,本次展览以“美在绵延”为主题,也是在强调“美”的力量。想问一下现场两位沙龙嘉宾,各自对“美在绵延”会有怎样的解读?

王家北:在柏格森看来,“美在绵延”。他认为凡有生命的事物都是绵延的,并且越绵延的对象越能体现生命的本质特征。而当绵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程度时,就能更充分的表现生命的所在,最高级的绵延就是“美”。

而“美”在横向与纵向,社会与时代的跨度中,始终具有着潜移默化但坚定的力量。一方面,美可以横向影响大众,融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同时代乃至下一世代的人对于美的感受;另一方面,美也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同时代的人,都依然可以被其所感动。

18

张阳:“美在绵延”对于地产项目而言就是历久弥新不停延续的过程,通过几位传奇人物的经典故事,足以看出美的审美是相通的,这也是中海甲叁號院所要传递的精神,我们希望坚持领先的审美,在风格不停变化的同时,让经典延续下去。

19

Q:刚刚导览一路走来,我们欣赏了诸如英国皇家御用摄影师所拍摄的摄影作品,也欣赏了美国黑白肖像摄影之父首次曝光的作品。然而现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拿起手机随时可以拍照,所谓摄影师的门槛越来越低。我们应该如何欣赏这些上世纪的摄影艺术?摄影在现在是否还是一个严肃的艺术门类?

王家北:展览中所涉及的摄影师——菲利普·哈尔斯曼、恩斯特·哈斯、鲍勃·威洛比,都是世界上最顶级的摄影师。他们中既有享誉全球的肖像摄影师,也有彩色摄影的先驱之一,同样也有好莱坞最著名的摄影师。

每一个在今天看来并不起眼的小技术,都是一代代前人们的智慧结晶,即便是看起来略显古老的大画幅相机、明版干胶等等,都曾经引领过一段辉煌。虽然摄影听上去与艺术有相当亲近的关系,但其实摄影所要处理的对象仍然要比美术史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了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摄影作品,比如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同时,如“大众摄影”也属于摄影史的范畴。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许多照片没有想要成为艺术。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艺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0

现在自拍一方面好像消解了艺术的纯粹性与崇高性,但在另一方面,它同样为每个人参与艺术带来了可能。就像博伊斯那句“人人都是艺术家”一样,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生存的图像时代,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的传播,向每个人与艺术的关系,重新提出了挑战和新的可能性。

至于如何欣赏,我觉得是带给艺术作品和观众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对观众来说,还是关键在于和作品之间的触动——当你抛去一切杂念看的时候,它有没有给你最本质的感动。当然,有句话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好像没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深想,如果艺术没有评判标准的时候,艺术批评就消失了;当艺术批评消失的时候,那其实艺术就无法再向前发展了。

趣味有不同,审美有高低。

Q:空间是美学的载体,是审美发生的原点。本次展览所在的藏峰美学馆,汲取了宝格丽等世界酒店美学领悟。我们也看到甲叁号院作为“建筑的高技派”,在营造结构美感、空间美感和自然美感等方面,都倾注了不少心血。那么在这样的场域里,我们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居住理念是什么?

张阳:首先我们倡导的是精致生活的理念,无论从美学馆建筑风格及室内风格,都是有机统一的,与社区的美学语言是一致的,我们希望让我们的“西贵”客户,生活更“西贵”;延展下来,我们的整体风格都很国际化,很酒店化——宝格丽酒店的舒适优雅高端;居于此的业主,生活具有仪式感,每一个细节都很细致优雅,人文,自然,科技,健康,奢华,艺术的元素,统一在我们理念下,就是精致生活。 

21

Q:在西方艺术史中,艺术和建筑是不分家的,黑格尔曾言建筑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艺术品。中外建筑史也是一部艺术史。时间拨回当下,我们会发现新型家庭在选择居所时,除了关注地段、户型、楼层、朝向这些具体因素之外,对所在环境的整体艺术美感,也越来越重视。对这样的现象,两位如何看待?

王家北:公元前1世纪一位罗马工程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写了一本《建筑十书》,是较早将建筑列入自由艺术的人,建筑设计作为创造性的工作而言,是解决人与环境的种种冲突和矛盾的。在维特鲁威的课程设置中,除了绘图、几何学、算术、光学、历史学之外,还有哲学、音乐学、医学、法律和天文学。因此,建筑其实早就包含了其作为整体的要求。

当然,建筑师较为注重外部形式与空间营造,而艺术家更趋向个人化的自我追问。在某种程度上,建筑是不可以被展示,艺术是不可以被体验的,但是建筑也正是因为有了艺术的存在才呈现了多元的艺术语言,而艺术也正是有了建筑空间的载体,才能更好地被呈现与欣赏。就像海德格尔那句“诗意地栖居”一样,建筑作为凝固的空间艺术,它也是人群生活映射的空间载体,赋予着城市精神与灵魂,创造了品质人居的梦想。

22

Q:艺术不仅仅局限于“白盒子展厅”或是故宫博物院,它也开始在更多元的场域中呈现。例如在藏锋美学馆中,就有不少艺术作品。一个好的艺术文化社区,也会成为一种社会范式、形成一种文化圈层。那么,该如何看待艺术对提升整个社区的文化氛围?社区又该如何对居民产生最大的文化效应? 

王家北:我觉得社区中的艺术允许每个人去体验创造性表达的快感,最为重要的是,你不必特意去跑到一个地方或者特意要去看些什么,它就在你眼前。艺术在社区不是仅仅指一个摆着艺术品的空间,更是指一种感性、舒服、有灵韵的气氛、氛围。

23

Q:地产白银时代,“艺术+地产”可能碰撞出更多的深度合作,在住宅作品塑造、居住氛围营造和城市社区精神中,进行多维度的融合。我们现在该如何定义一个好的生活居所?

张阳:中海甲叁號院之所以成为业内相继效仿的项目,是因为项目整体风格的统一,并将艺术切入到项目的理念之中,未来也会与凤凰艺术这样优质的艺术机构进行资源嫁接,共同建设“艺术+”社区,落地“艺术接力”项目、开展“艺术教育”服务、策划“艺术跨界”活动,将艺术力注入社区空间、景观环境、物业服务,塑造高审美、有个性的城市社区。

Q:回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艺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是否太虚无飘渺?艺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王家北: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

席勒就在他1795年出版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推崇过完整之人(der ganze Mensch)的理念。人的整体性成为了他的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他看来,艺术创作应该承担这一任务,它必须表现人,让人至少在艺术作品中觉得在被外部世界裹挟或异化时,人的整体性与纯粹性,依然可以通过艺术得以恢复或保留。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