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揭秘史上最高估价亚洲艺术品——徐悲鸿《奴隶与狮》

1

▲ 徐悲鸿 《奴隶与狮》油彩画布 123.3x152.8 cm 1924年作 款识:悲鸿甲子初秋 (左下)

2

▲佳士得拍卖 徐悲鸿 《奴隶与狮》

4月19日,佳士得香港公布将于5月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晚间拍卖”后,推出中国现代艺术巨匠徐悲鸿(1895-1953)的国之瑰宝杰作《奴隶与狮》,并以3.5亿至4.5亿港元/4500万至5800万美元的估价,呈现独件作品专场拍卖,此件作品也成为截至目前史上估价最高的亚洲艺术品。这也是继苏轼《木石图》、常玉《五裸女》等世界纪录后,佳士得香港再度推出亚洲艺术史诗级重磅杰作。

作为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绘画及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鸿主题性创作绘画的开山之作,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油画作品之一,《奴隶与狮》可谓中国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宏伟巨作。2006年在佳士得香港以5,300万港币创下中国油画拍卖纪录。

对此,佳士得亚太区总裁庞智锋(Francis Belin)表示:“我们深感荣幸呈献此幅极为珍贵且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稀有巨作。拍卖这件博物馆级作品不但标志着拍卖史上的里程碑,亦延续了佳士得探寻中国现代艺术最伟大杰作的优势。《奴隶与狮》将领衔佳士得香港春季拍卖东西方艺术巨作鼎盛阵容,完美体现佳士得领导市场的亚洲团队实力和无与伦比的专业知识。”

作品背景

3

▲ 徐悲鸿《会师京东》

徐悲鸿从小就喜欢画动物。这与他童年半耕半读的生活有关,也与他的身世和处境所铸造的“侠义浪漫”性格有关。十岁,徐悲鸿随父学画,“时强盗牌卷烟中,有动物片,辄喜罗聘藏之。又得东洋博物标本,乃渐识猛兽真形,心摹手追,怡然自乐”。直至1912年冬,“吾始见真狮、虎、象、豹等野兽于马戏团,今上海新世界故址,当日一旷场也,厥伏威猛、超越人类,向之所欣,大为激动,渐好模拟”。可以想象,少年徐悲鸿第一次由家乡宜兴到“大”上海,看到向往已久的凶猛动物时的那种震撼、兴奋和崇拜。“威猛”后来被他发展成一种气势,“侠义”被他发展成一种豪情,并集中体现在他笔下酣畅淋漓的奔马和气势非凡的雄狮上。

徐悲鸿曾说:“鄙性好写动物……实我托兴、致力、造诣、自况……故日速写之,积稿殆千百纸,而以猛兽为特多……未易此嗜。”徐悲鸿喜欢画马、画狮,是喜其奔放、勇猛。他画的狮子,并不表现狮的兽性,而是赋予人格化的构思,是寄托着画家的情感的。他的狮子画得惟妙惟肖,绝非偶然。他渴望他的祖国像一只真正的雄师,终有一天,从《负伤之狮》到《会师东京》,向世界发出觉醒的吼声。

4

▲ 徐悲鸿(1895-1953)《奴隶与狮》素描 47.5 x 63 cm 1924年 北京徐悲鸿美术馆藏

徐悲鸿选择这样的主题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与他的现实境遇和精神追求密切相关的。对徐悲鸿而言,英雄侠义精神是他面对残酷现实时勇气的来源,与他的使命感、责任感、百折不挠、始终不懈的苦行等等,都有密切的联系。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那些常见的动物画中,其中马、鹰、狮等威猛的动物最具代表性。对凶猛动物的喜爱、崇拜以及由此感受到的震撼和兴奋,起自徐悲鸿的少年时代,这种迷恋与崇拜,与他的身世和处境一起,综合造就了他的性格。徐悲鸿性格中“侠义”的一面与他对“勇武”精神的向往成为他后来喜欢画马、画狮、画鹰一类动物的根源之一。

作品价值

5

▲ 徐悲鸿 《奴隶与狮》作品局部

价值之一 物以稀为贵

法国留学时期,徐悲鸿以解决造型能力为目标,主要精力用在素描、速写方面。而且,油画画材昂贵,对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留学生徐悲鸿来说,也难以多画。归国后,他创作过大型油画,画过油画肖像、油画风景和课堂油画写生,但他的应酬多,生活不安定,画油画不如画国画方便,而改良中国画的宿愿,更使得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中国画的实践上。常言说,物以稀为贵,如此巨幅的油画《奴隶与狮》的出现,足以给收藏界带来惊喜。

另外,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奴隶与狮》被认为已经遗失。原因是1939年初,徐悲鸿曾带着他的大量收藏踏上南洋之旅。而这件《奴隶与狮》正是徐悲鸿因1942年初太平洋战争爆发自新加坡归国时未能带回的那批作品之一,被业内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油画名作之一,也是徐悲鸿私人收藏最重要的油画。

1949年5月,徐悲鸿的学生陈晓楠过新加坡,将徐悲鸿寄存在黄曼士和韩槐准处的文物带回,约几十箱。但所有这些作品,都没有确切的数字和目录,这给收藏和鉴定留下了相当大的想象和猜测空间—也许它是个永远的谜,但一定会以真真假假各种面貌在市场上出现,成为对人们鉴赏力和判断力的考验。

而此次参拍的《奴隶与狮》就来自于新加坡的一位大收藏家,曾经过荷兰专家的清洗和重上光油。

6

▲ 徐悲鸿 《奴隶与狮》作品局部

价值之二 流传有序的真迹

据介绍,《奴隶与狮》创作于1924年,当时徐悲鸿29岁,已在西欧留学五载,正值徐悲鸿油画创作成熟时期,《奴隶与狮》也是目前所见徐悲鸿最早的主题性油画创作。这张高1.23米、宽1.53米的大幅油画凝聚了当时这位年轻画家的全部心血,它体现了徐悲鸿在留学时期对油画语言(包括笔触、明暗、构图、透视、色彩、造型等)的综合性把握,反映了他早期对油画风格的选择和取舍,展现了他表现矛盾冲突的场面,刻画人物、动物内心世界的高超技艺。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认为,此画的艺术价值不逊于《愚公移山》。

《奴隶与狮》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两个仅有的主要形象—狮子和奴隶,被安排在一个幽暗的山洞中,一左一右对视着,使得画面极具张力和内在的紧张性。光从居于画面正中的洞口射进来,洞外的阳光、白云与洞内的黑暗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剧了人与狮的紧张关系。用来遮盖奴隶下体的围布为暗红色,似乎显示着奴隶的生命渴望。两个形象都强调力量感,肌肉强健,笔触阔大。整个画面不拘于细部描写,整体性很强。

徐悲鸿留学柏林期间,经常前往柏林动物园画狮,熟练描绘雄狮的形态神情。为创作此图,徐悲鸿曾画过完整的素描构图及造型稿,这些以“奴隶与狮”为题的素描草图目前收藏于北京徐悲鸿美术馆。这也证明《奴隶与狮》是一幅流传有序的真迹。

价值之三 人道主义的典范

《奴隶与狮》画面描述的内容最早是由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记录的一个虚构的故事:不堪虐待而逃跑的非洲奴隶安得罗克勒,被主人捉住后押送到罗马,准备喂给马戏团的狮子,就在他被扔进狮笼,眼看就要丧生的时候,却不期然地被狮子认了出来—原来在几年前的非洲,安得罗克勒曾为它取出过爪子上扎的一根刺。狮子知恩图报,没有伤害他。这个前所未见的场面甚至感动了残暴的奴隶主,安得罗克勒的死刑得以赦免,并获得了自由。这个故事因后来被收进中世纪的动物寓言而得以更广泛的流传。

《奴隶与狮》也是中国古典主义艺术的开山之作,虽然徐悲鸿在回国后创作的《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等作品,强化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内容,但是《奴隶与狮》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则一直贯穿在那些作品之中,与当时国内启蒙运动的精神遥相呼应。所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奴隶与狮》的出现也为美术界深入反思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问题提供一个难得的契机。

(部分图文来源于 文旅中国 文创前沿 国际在线 ArtPro 艺燃艺爆 百度百科及网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