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戏剧

文旅北京 2021-04-19 16:01

原标题:戏曲舞台上的“行头”有何讲究?

行头是指剧种人物所穿的服装。自元杂剧起,戏曲职业班社就处于流动状态,四方行走演出。“行装曰行”,班社游走各地的时候,必然随身携带着演出时必不可少的服装和道具,“行头”成为戏曲中的专门用语。

“戏具谓之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衣箱、盔箱均有文扮、武扮、女扮之分,杂箱中皆用物,把箱中则銮仪兵器,此为江湖行头。”这里所说的“江湖行头”,包括服装、盔帽、道具和刀枪把子等,几乎囊括了演出所需要的一切用品。

1

桌围、椅披

2

刀枪把子

班社行走江湖,行装过多,势必增加演出成本,何况还不方便。因此,戏曲演出逐渐发展出一套约定俗成的行头规制,简单说就是不分朝代,不分季节,不分地域,一式服装,汇通古今。同时又有着“宁穿破,不穿错”的具体舞台穿戴要求,在保持穿戴和人物形象相吻合的同时,注重美观通用。如今京剧所说的行头,主要指人物扮演的服装,其程式化特征在行头方面,体现得极为细致具体而且丰富生动。

京剧的行头首先是戏衣,虽然有其生活依据,却不能是生活的原样照搬。“佛靠金饰,人靠衣装”,行头能够让观众方便简约、快捷准确地识别舞台人物身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行头并不是简单的生活服装套用,所以京剧才会形成自身的穿戴规制。

行头的设计和使用,首先需要服从艺术表现的美化原则,突出服装的观赏性,曾经有过上五色、下五色的说法,上五色为黄、红、绿、白、黑,又称正色;下五色为紫、蓝、粉红、湖色、古铜或香色,又称间色。

色彩鲜明,绚丽多彩是京剧服装的一个特点。可是服装并非只是简单地出于美化作用,行头除了交代人物身份地位(如蟒袍、官衣、开氅、富贵衣、囚衣等)以外,还兼具表达褒贬态度(如对立双方中正方多用正色,反方多用间色),暗示性格特点(如黄蟒尊贵、红蟒权重、绿蟒武职、白蟒年迈、黑蟒刚毅),表现风俗习惯(如喜事用红,丧事用白)等作用。例如正色,特别是“十蟒十靠”中的正色多为正方人物使用,而间色的使用范围则相应宽泛自由。或者可以说,京剧传统行头所彰显的是具有帝都特点的镂金错彩之美。

3

戏曲无动不舞,因此舞台上的戏衣也是舞衣,需要考虑到表演的具体要求。水袖、玉带、帽翅、翎子、髯口、水发、靠旗、大带等都有着自身的生活依据,却又无不夸张放大变形,以适应演员的表演需要。京剧擅长通过技艺表情达意,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行头经常起到外化情感和情绪的作用,在观众眼中翻飞的水袖、摇动的帽翅、颤动的翎子、抖动的髯口、甩起的水发、踢起的下摆……分明如诗似画,是台上人物娓娓诉说着的激情壮志,忧思苦恨。至于《斩黄袍》《打龙袍》更是通过人物的智慧,借助行头的运用,去巧妙化解难以调和的舞台矛盾。

清末戏曲演出竞争激烈,剧场争奇尚新,以适应观众变化着的欣赏口味,班社大量排演新戏,配合着以改良为时尚的社会潮流,很多不同于传统行头的新式戏衣——改良戏衣在舞台流行一时。改良戏衣在追求新颖别致(如花靴)的同时,还有力图轻便简约(如改良蟒靠)的目的。

4

由于受到外来艺术形式的影响,新戏开始使用写实布景,行头也出现了求真写实(如粘须)的倾向。1915年由梅兰芳始创,表现古代女子的新式戏衣——古装问世。古装以古代仕女画和雕塑为参考,结合歌舞表演的需要设计、制作,为京剧表现古代女子增添了新的样式,并影响到其他戏曲剧种。也可以说,改良戏衣为京剧行头补充了淡雅清丽之美。

另外还有清装,既可以视为清代演出时装戏的行头,也可以做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通用行头。清装不是清代生活服装的照搬,清装大都是在传统行头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清代服装元素,如箭衣、马掛、朝珠等,以彰显人物的特定身份。旗装是满族女性的舞台服饰,同样适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少数民族女性。

民国时期,旗袍成为时尚,京剧对旗袍有所加工改造,腰身收紧,外罩小坎肩,以趋时号召观众。旗装中的“两把头”“花盆底”更是对表演提出了身段技巧的新要求。民国以后,还出现了“私房行头”,即名角自制专用的行头,其色彩、样式、质料比班社共用的行头更加考究,使得京剧服装样式和色彩更为丰富多彩。

京剧“行头”在“江湖行头”四箱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六箱——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也称帽儿箱)、把子箱、旗包箱,由专人负责。一般说来,凡文服蟒、帔、官衣、开氅、褶子等入大衣箱,这些进入大衣箱的戏衣共同特点是都有水袖。武服大靠、箭衣、抱衣等入二衣箱,这些戏衣都没有水袖。带水袖的龙套衣、太监衣也在二衣箱,应该是习惯沿用,也因为不属文职。靴鞋、彩裤、水衣、胖袄、腰包、护领等入三衣箱。从前,传统服装分上衣下裳,从外观直接感受,大衣箱、二衣箱中戏衣已经足够涵盖。三衣箱中除靴鞋以外,其他戏衣的功能更接近内衣或演出辅衣。巾帽、髯口、翎尾入盔头箱。刀枪把子入把子箱。旗帜、帐帔、切末入旗包箱。行头对人物形象塑造至关重要,同时制作不易,花费不菲,对班社而言,共用行头是重要的公共财产,因此对行头的看护极其精心。衣箱制度其实是程式规范的后台延伸,也是表演能够规矩严谨的前提。有条不紊的衣箱管理制度让演员的装扮光彩照人,也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5

至于宫中戏衣,较之“江湖行头”则色泽更鲜艳,质地更考究,角色的专用行头也更丰富,充分展示着富贵莫过帝王家的华贵。道光二年(1822年)时,宫中和圆明园储藏的各式行头总数超过四万件,其中不乏江宁、苏州、杭州三地织造进献宫廷,而由内务府用于戏衣制作的丝绸织品。

民间班社以“五色俱全”的蟒服炫耀自身经济实力的雄厚,宫中戏衣则有黄、红、绿、白、黑、紫、蓝、粉红、月白、香色、石青、酱色十二色的区别,而宫廷大戏演出发展出来的仙佛神鬼的各种装扮,所使用的各种行头更是别出心裁,花样百出,今天我们也还可以通过升平署扮相谱对其有所了解。

这些不计成本、制作华美讲究的行头,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也为后世戏曲班社的行头制作提供了借鉴参考的宝贵资料。

(文字、图片来源于文旅北京,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