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2021-03-08 13:42
原标题:《米纳里》:应景的成功
“这是我们现在需要的电影”,《洛杉矶时报》影评人的精辟点评印在《米纳里》(Minari)的海报上。它也不负希望,拿到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在奥斯卡想必不会空手而归。
《米纳里》平淡,细腻,工整,圆融。它讲的第一代韩国移民拓荒故事触及夫妻、母女、祖孙、家族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嬗变,但未能更进一步,钻入人物的内心。它合乎潮流但不乏真诚,一张端正的脸迎向颁奖季。
重提“美国精神”可以弥合裂痕吗?这是天真烂漫的想法,在近年的美国大小屏幕上时有闪现。文艺工作者们想重新发掘“美国精神”的本源,抚慰焦虑,从《汉密尔顿》《上帝之鸟》到去年的《米纳里》《无依之地》,重新审视这个年轻国家曾经推崇过的信条。
和前两部宏大叙事的作品相比,《米纳里》更关注个体,是现代孤独版本的拓荒与漫游故事。《米纳里》的韩裔新移民家庭初到阿肯色州,男主角雅各布(史蒂芬·元饰)买下一块土地,梦想将之变为农场。借邻居之口透露出上任土地主人破产自杀的命运,点出这个梦想的残酷。
雅各布一家和弗恩都是边缘人,和社会的关系疏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漏网之鱼。他们不会拿到今天美国政府慷慨发放的大笔失业金。他们距离城市遥远,与自然朝夕相处。他们的“自然”是福克纳、梅尔维尔们笔下的自然环境,严酷,任性,多变,动辄用严寒与飓风置人于死地。
这种环境容易锻炼出雅各布这样的人物。他们的思维、行为与时代无关,出自人类本能。今年的颁奖季青睐这些与时代若即若离的影片。主流媒体赞扬它们的宁静、内敛和内在的永恒性,或许是因为白人评委们终于厌烦了生活中的“街头革命”,以及屏幕上的黑人英雄们。
《米纳里》是韩裔导演李·伊萨克·郑的半自传性质作品。主角雅各布一家的阿肯色州农场是他童年农场的化身,这家的小儿子大卫(Alan S. Kim饰)是他童年的眼睛。
对一代移民来说,生活总是很艰辛。但导演如今已经四十多,在美国立足,回首时往回忆中滴入迷蒙的药水。虽然困难重重,焦虑和孤独无时无刻不抓住雅各布和莫妮卡(郑艺璃饰)夫妇的神经,全片依然弥漫一种特殊的安定恬淡。因为人看过去的艰难时,往往会感到一种深切的满足。
剧情围绕雅各布买地建农场展开。他屡败屡战,一意孤行,三十多岁就像活过了大半辈子,把这次尝试当作人生最后一次冒险。如果不成功,他答应莫妮卡乖乖回到加州城市,继续小鸡性别分拣员的枯燥工作。贫贱夫妻百事哀,莫妮卡的忍耐濒临极限。小儿子大卫有先天性心脏病,荒野中的农场离最近的医院足有一小时车程,一场大风就有可能把他们的临时房屋掀翻。
因为远离人群,脱离社会的支撑,反复无常更容易选中这家人。尹汝真扮演的外婆带着她逗趣的银幕形象登场时,仿佛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个角色的根基深厚,她大包小包带来的韩国食品穿透遥远的距离,接通夫妻俩成长并逃离的环境。在厨房里拣视食物的一场戏中,每位家庭成员对食物的反应各不一样,大人怀念,小孩陌生。通过外婆和她的食物,他们在陌生的土地首先和故乡建立了联系。
外婆和孙子、孙女建立感情的过程,是影片中最轻松愉快的部分。老人强悍可爱,透彻直率,富有街头智慧,是这家人里最符合拓荒者、劳动者身份的角色。她和雅各布的合作者、笃信基督的红脖子农民保罗(威尔·帕顿饰)都是不可能被击倒的人。他们离土地的距离太近,离天堂很远。这种人稍微弯一下腰,就能从地里变出什么玩意儿,最值得信赖。
后来发生在外婆身上的不幸,以及环环相扣到来的灾难,印证了福祸相依的老话,也似乎含有宗教的意味——在神秘力量的指引下,让大灾难降临,拯救快要分道扬镳的一家人。
《米纳里》让人安心,因为它饱经挫败后,有个抚慰人心的结局。这个结局具有普世价值,符合美国和东亚的主流价值观:只要家人团结,与社会连接,那么拓荒或者美国梦,迟早都会实现。
为了实现这种美好结果,红脖子农民保罗抱着天赐友谊的信念,全力帮助雅各布种地,礼拜天教堂里的白人小孩和韩裔小孩毫无隔阂地交流。但好的文本和信念不一定能变成好的电影。《米纳里》清淡的表面之下,似乎有很多值得回味之处。但其实只是一堆过于美好的巧合。
这个好故事和背后的意图把故事撑得太慢,代价是挤扁了人物和环境。雅各布和莫妮卡的关系张力,被简化成一个想去,一个想留的拉扯。大卫望出去的世界缺乏儿童的活力和惊奇,和成人的视角没有什么差别。
环境本来应该是个重要角色。雅各布为什么执意买下这片荒芜的土地,他被土地的气息,还是风雨晴日的变幻吸引?据说这里有全美最肥沃的土壤,在镜头中从未出现。大卫和姐姐对新居所的感受,初来乍到的外婆对这一片美国土地的感知,都没有在文本之外,镜头里面反映出来。这些正应是电影区别于小说的地方。
关于这个荒野,我们只看见片场布景般的草和天空。在风景里劳作的史蒂夫·元,和他在《行尸走肉》里行走在荒野上的样子没有什么区别。
《米纳里》成功的程度超过了作品本身。电影献给今天的意味胜过了献给回忆,要不就是导演对回忆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想说的又太多。
(文字、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