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舞蹈

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淼2021-03-05 10:24

原标题:民族舞剧《幸福花山》:让“西畴精神”代代相传

作为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进京展演项目,由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幸福花山》日前亮相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该剧是云南省重点扶持的文艺精品剧目和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扶持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项目。

rApntWBBA0-AA1RSAAKHUW5zYag149_副本

该剧以苗岭儿女的视角,讲述了开山筑路过程中,壮志凌云的筑路人团结一心、无畏艰难险阻的动人故事。为了牺牲战友的嘱托,从部队复员的郭龙来到战友的家乡幸福村,看到大山深处村民们的困境,他决定和边疆的父老乡亲一起开山炸石、筑路垒田。伴随着声声入云的开山大锤,乡亲们终于修好了通往大山外的公路。与此同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幸福村石漠化山区铺满新绿的庄稼,曾经怪石嶙峋的地方,已变成一片青山绿水。又一个苗族花山节来临时,人们盛装欢聚,在面貌一新的苗寨唱着跳着风情浓郁的歌舞,庆祝丰收的节日和美好的生活……

《幸福花山》由序《铁血情浓》、第一幕《尽孝情真》、第二幕《帮扶情纯》、第三幕《开山情坚》、第四幕《扎根情深》、尾声《守望情长》6个部分组成,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为时代背景,着力塑造了以郭龙为代表的当代愚公形象,为观众展现了在壮乡苗岭开山筑路、炸石造地的艰辛历程,生动演绎了文山各族儿女在脱贫攻坚战中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的精神。

文山州西畴县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99.9%的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生存发展环境极为恶劣。20世纪90年代,曾有外国专家在西畴踏勘考察后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客观条件下,西畴县各族人民没有被困难压倒,他们提出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响亮口号,开始了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西畴大地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喀斯特绿洲,而文山州人民更通过发扬“西畴精神”,弘扬艰苦奋斗作风,凝聚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rApntmBBA02AQIcUAAOIqw07-5o575_副本

《幸福花山》的创作过程也体现着这样的“西畴精神”。据该剧导演组介绍,一段时间以来,创作团队在充分做好疫情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进行创作排练。排练场所简陋,大家毫无怨言;冒着酷热戴口罩排练,大家拼命坚持;演职人员不足,大家随时补位……“几个月来,全体演职人员同心协力演绎‘西畴精神’,也脚踏实地践行‘西畴精神’。为尽快将这个作品修改出来,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所有人不计报酬、不辞辛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导演组成员说。

作为一部民族舞剧,《幸福花山》不仅选用传统的苗族民间舞蹈及其动作元素作为主要舞蹈语汇,还根据剧情、人物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创。剧中,编导通过对苗族民间舞蹈“上挑”动律和“下沉”动律的巧妙编创和运用,在“开山人”行进动作中着重体现“颤膝”动律,形成了步履蹒跚、铿锵顿挫的动作样式。编导放大了舞蹈中上身以腰为轴后倒、前收胯以及前腆腰、后撅臀的动作态势,并在舞段中不断重复,又在重复中加以变化,用来表现开山过程中历尽艰辛却不言放弃的人物形象,粗犷奔放的动作风格,则突出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富有节奏性、多样性的律动极具感染力。

rApntmBBA02APpqXAANBoF6Jjys335_副本

传统的舞蹈编创常常会受到身体语言、时空等方面的限制,为此,《幸福花山》的创作者将舞蹈艺术与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融合,利用影像技术、投影装置等营造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舞台画面。如第四幕中,苗族姑娘们跟“项母”学习排麻刺绣,舞台左侧的幕布上缓缓显现出刺绣的花纹样式,配合着舞者的动作,那些花纹仿佛为舞者所绣。其中,两位舞者在幕布后方出现,通过灯光效果呈现她们的剪影、放大她们的动作姿态,令她们的舞姿更清晰地展现于舞台之上,营造出岁月静好的景象。随着舞者们排麻刺绣,幕布上的刺绣花纹逐渐完整。忽然,投影中的刺绣破碎散落,象征着剧情的转折——“熊老爹”救人失手,坠落悬崖。

在北京的演出现场,震撼人心的音乐、极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恰到好处的灯光、演员生动的表演……汇聚成一幕幕美好、动人的画面。剧中展现的边疆民族风情以及文山的人文情怀、苗族的文化特色、艰苦奋斗的“西畴精神”等,更是让观众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文字、图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