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海口·海边的驿站:公共艺术重塑滨海空间人文生态

海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历史。而现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正在吸引全世界的关注。2月1日,由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海口·海边的驿站”大型国际公共艺术项目新闻发布会在海口世纪公园举行。

1

▲ 海口市貌 图片来源:主办方

海口将在海口湾片区和江东新区新建16个滨海驿站,汇聚世界级建筑、艺术、跨学科专家的智慧,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精品民生工程。为了科学保护和利用滨海空间,海口坚持以科学性、前瞻性、引导性的高水平规划为引领,遵循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海南特色、高点定位原则,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汇聚全球一流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智慧,发扬工匠精神,形成海口旅游新亮点和城市建设新名片。

2

▲ “自然·共生·未来”专家论坛现场:左起总策划人翁菱、建筑师刘家琨、城市规划专家孙继伟、建筑师马岩松、艺术家张培力、海旅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文伟、艺术家林天苗、建筑师朱小地  图片来源:主办方 

“海口·海边的驿站”作为全球首创的公益的,联动的,开放的,自然的滨海艺文生活长廊,融合了前沿艺文内容和立体式复合型功能服务。该项目由艺文中国联盟发起人、资深综合艺术策划人翁菱担纲策划,以“自然·共生·未来”的理念,邀请当下全球最炙手可热的一线艺文精英共同参与。他们将打破各自专业壁垒,跨界携手,创意设计多个形态不一、功能多元、风格迥异的艺文主题的服务性驿站,并联动形成一组海边带状地标建筑群。“不同于传统的观看型公共艺术作品,项目融合了休闲、娱乐、交流、教育、公共服务等多重体验和实用性功能,邀请人们亲身融入,由此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情感链接。”

3

4

5

▲ “海口·海边的驿站”地理示意图  图片来源:主办方

翁菱表示,“海边的驿站”基于海口的地理环境为城市度身定制,连接了海口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希冀召唤城市记忆,激发对未来的美好畅想。十余个世界级公共艺术驿站将于年内陆续落成并与公众见面。据介绍,该项目积极拥抱“自然·共生·未来”的理念,选址在海口湾片区和江东新区。其中在海口湾19.6公里长滨水区域布局7个驿站,在江东新区未来CBD外12.5公里长的海岸线区域里建设9个驿站。通过加强公共艺术性设计,达到功能和美学的完美结合,通过打造富有创意及个性的主题性建筑风格,着力构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靓丽风景线。值得关注的是,江东新区争当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建设“排头兵”,希望为全球未来城市建设树立“江东样板”。 

琼岛奇甸——公共艺术与海口城市发展 

海南冬季宜人的阳光、椰树、气温羡煞众人,有很多生活在内地的人来海南购房,过着“候鸟式”的海岛生活。2018年数据显示,海南岛接待游客突破2600万人次,每年在海口居住3个月以上的国内外中高端候鸟型游客超过100万;而2019年海南岛的常驻人数,也不过是944.72万人。海南的购房主力人群一直以外地人为主,2017年海南岛外客户购房占比高达88%。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量的外来人口催生了海南的现代城市建设,特别是像海口、三亚这样的城市。

6

▲ 海口街头的骑自行车队伍 赵辉摄  图片来源:主办方

7

▲ 海口海岸一瞥 张洋摄   图片来源:主办方

城市因为有了艺术而具有了异于他处的魅力,而公共艺术的不断创新也让整座城市变的可阅读、有温度。公共艺术将城市中的物理空间,与人的精神空间相互联结,通过它可以看到人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芝加哥学派和城市社会学的创始人R.E.帕克(Robert Ezra Park)就谈到“城市内含于那些组成它的个体的生命过程之中”,城市“即人性的产物”。所以“海口·海边的驿站”公共艺术项目如何加强外地人本地人、游客与原住民的联系,并且让人与环境、人与城市的关系越来越强,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公共艺术应该在其中充分发挥触媒作用,激发人们在这里思考比眼前物质生活更深远的问题。

8

▲ 江东新区驿站点位图  图片来源:主办方

9

▲ “海口·海边的驿站”点位图  图片来源:主办方

海口虽然没有三亚的旅游优势,但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远胜三亚。而随着近年来海口外来人才引进力度加大,让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活力。艺术家林天苗在谈及此次活动时说到:“‘海边的驿站’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融合了世界的智慧,为海口注入了新的活力。艺术、建筑加上美丽的海岛风景将成为强有力的元素,吸引全球的目光关注到未来海洋城市建设的崭新概念上来。这种多维度、多元化、跨学科的文化项目,将有助于为海口建构多样性的、世界级的文化交流平台,达成与世界连接、和谐共生的美丽构想。”

10

▲ 江东新区海岸 图片来源:于奇赫

11

▲ 海口湾海岸  图片来源:于奇赫

林天苗提到的“未来海洋城市建设”概念,过去多以科幻故事的形式进行讨论。而进入21世纪,日本的清水公司分别在2007年和2014年发布了两个关于“未来海洋城市”的构想,前者是建造一个大型海上浮岛型城市,让城市内部生态系统自给自足、自我循环;后者是在3000~4000米的深海区域建造城市,一个可供人、电路以及资源运输的螺旋状通道是该建筑的核心。当然这些构想距离实现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但是希望借助此次项目,在气候变化的语境中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现在的生活以及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实际上,人们对于海南这座国际旅游岛的想象,实际上是对我们自己未来生活方式的想象,而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12

▲ 艺术家林天苗  图片来源:主办方

13

▲ 夕阳下美舍河公园,美舍河队摄  图片来源:主办方

林天苗在谈到此次的创作时,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可以调动观众的“非惯性、非功能性”的思考。她认为生活在湾区的人们虽然享受着海边美好的风光,但是这都是经历过政府的改造、铲平之后重建的“自然景观”。“所以来到这里看自然的人,看不到这里原有的、真正的自然。”林天苗说。自然与人工直接发生的碰撞会产生更大的能量,林天苗希望海滨城市不要出现“过度人工化”的现象。

天涯海角——公共艺术与海口滨海空间 

早在汉代楼船将军杨仆憎就在海口湾登陆,让这里逐渐成为中外海上交通枢纽;今日,国际级建筑师与艺术家组成的公共艺术团队,将对于未来的憧憬注入到了漫长的海岸线内。2019年以来,海口使就举全市之力实施海口湾畅通工程,并提出将“海口湾打造成国际化卓越港湾”的目标;而自次公共艺术项目的落地,也会让这片蔚蓝色的海湾受到更多的关注,为成为国际性的公共艺术湾区打下基础。建筑师朱小地谈到此次的创作灵感时也说道:“伫立海口南岸,北望琼州海峡,仿佛让我感受到一股强力的海风袭来。那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中传来的消息,在建筑构筑的空间中回旋,此刻我听到了大海呼唤,让人激动、令人振奋。”

14

▲ 暮色秀英港,张洋摄 图片来源:主办方

15

▲ 国帆集训海域  图片来源:主办方

湾区,是一个由海湾、港湾和岛屿组成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宜居性的滨海空间。早在21 世纪初,全球人口就出现了趋海现象,有研究称2025 年世界范围内滨海大城市的居住人口可上升至3.02亿。这是这样才使得湾区经济变得十分耀眼,在世界排名前50位的特大城市当中,港口城市占了90%,集中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财富。而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都是人口密集的著名湾区;它们的经济结构开放,且以高科技为导向、资源配置能力强、国际交往网络发达。

16

▲ 目标是星辰大海的日本东京湾区    图片来源:网络

而在马岩松看来,滨海空间带有一种神秘性,有着无限的可能:“海边有很多的岛看起来很孤独,跟谁都不连着。”马岩松认为现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太过于现实,尤其是近二十年的新建筑,“充满了对权力和资本的愚昧炫耀”;而大部分的城市建设项目更强调经济与效率,让城市中所有的人都在为现实而奔波。在此次“海口·海边的驿站”项目中,马岩松有意识地赋予建筑以人文气息,无论从设计、建造还是未来的运营。正在建设中的“云洞图书馆”采用白色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形,复杂的曲面在海平线的映衬下带有了浪漫的色彩。所以马岩松用这种有机形态的建筑结构邀请人们进入,在一个个洞中穿行:“无尽的洞。每个小洞都是宇宙,也是一个个耳朵,让人倾听大海的精神世界。”

17

▲ “云洞图书馆”效果图     图片来源:MAD建筑师事务所

当然,“云洞图书馆”是具有功能性的,它是一个复合图书馆和滨海步道驿站功能的公共空间,人们可在其中休憩、阅读、放空、看海,周边还可以举行中型的户外演出和音乐会。而在未来,这里将会成为一个人们短暂脱离现实的场域,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司空见惯的海口湾的另一种美。目前,中国正在规划部署中的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环杭州湾大湾区、渤海大湾区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中国现行的公共艺术形式主要是雕塑,这使得大部分城市的公共艺术呈现单一化的现象。而2021上旬即将落成的海口湾“云洞图书馆”,将会开启中国湾区艺术计划的另一个进程。

诗意栖居——公共艺术与海岛生态美学 

联合国曾预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居住在随时受到生存威胁的区域。在全球史奠基人威廉·H·麦克尼尔等历史学者共同撰写的《世界环境史》中提到:“纵观历史,全球气温波动一直伴随着海平面与气候模式的变化,这两种变化也跟大规模移民、饥荒导致的瘟疫、某些文明的崩溃及其他文明的发展相关。冷暖周期则受海洋与大气的能量交换、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和太阳能的影响。”但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唐自华也表示气候变化虽然是有周期的、也是可逆的,但是现在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很难逆转、史无前例。

18

▲ 一位来自太平洋布阿里基岛的妇女在海滩边种植红树林苗以防止水土流失  图片来源:乔什·哈纳/纽约时报

所以“海口·海边的驿站”公共艺术项目的一个建设背景,就是人类正面临着历史上最为严峻的生态危机。而中国要在国际上树立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形象,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盼,也需要在这个项目中有所体现。正如总策划人翁菱所说:“我们全球的人类正在遭受疫情的肆虐,在这样的时刻,持续并更加有力度地展开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探讨和实践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想,回归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关联是未来的道路。而我们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围绕这个主题持续地做工作。放眼全球,我正在继续联合各界专家共同营造未来的理想生活。这个过程将十分艰辛和漫长,但我相信这是我们的使命。” 来自MVRDV的建筑师兰国际设计师韦尼•马斯(Winy Maas)也说道:“海边的驿站项目带来了文化与城市、与自然景观融合的可能性。我们相信这种深度的融合对海口很重要。这个项目是人、自然和城市的融合之道的未来样本,是我们深度思考如何保护生态和人类的福祉的样本。”

19

20

▲ “海口·海边的驿站”邀请建筑师及艺术家      图片来源:主办方

不论是20世纪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给卡塞尔市带来的《七千棵橡树》(7000 Oaks),还是21世纪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在巴黎先贤祠广场(Placedu Panthéon)上放置的《冰表》(Ice Watch),城市的生态环境一直是艺术家观察的对象。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斯蒂芬·施密特·伍尔芬(Stephan Schmidt-Wulffen)认为:“相较于其他艺术形态,公共艺术最大的难题是艺术家来了,完成了一个作品,然后离开,最后这个地方的环境保持不变。”所以,此次“海口·海边的驿站”公共艺术项目,需要一批留得住、有影响的作品。

21

▲ 藤本壮介“天空之山”瞰图 图片来源:主办方

22

▲ 藤本壮介“天空之山”驿站室内空间视图      图片来源:主办方

80%的海洋污染源来自陆地,而海洋垃圾又通过人类对海洋生物的捕捞、以食物链的方式回到了餐桌上。而中国近海海域污染化严重、滨海湿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石油泄漏等海上资源开发事故易发,给这个美丽的海岛蒙上了一层阴影。 因此,“海口·海边的驿站”作为一个在滨海空间开展的大型公共艺术,应该呼唤海岛应有的生态美学。而艺术家张培力在此次公共艺术项目中的提案,就是与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有关,让人们能够在现实与非现实的观看中思考人类的生存处境。

对于“海口·海边的驿站”公共艺术项目的期待 

“海口·海边的驿站”正式启动后,将继续吸引来自国际国内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创作者,汇聚智识创造,成为一个持续生长的创作磁场和体验平台。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通过视频谈到此次的创作时说:“我们的海边驿站将成为海口城市的象征。我们希望可以提升这个城市的品质,在海边驿站里人们可以享受到关于此地所特有的独特体验。我希望这个驿站能展示中国的未来,展示人类在后疫情时代的未来。”在接下来长达一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海口·海边的驿站”公共艺术项目还是充满很多期待:

23

▲ 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    图片来源:主办方

24

▲ 罗京盘玛珥火山     图片来源:主办方

首先,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属性就是“非精英”,因此,在“海口·海边的驿站”中要坚持“去精英”的立场。由精英艺术家创造并为上层社会所喜爱的艺术称为“精英艺术”(Elit Art),与“大众艺术”(Popular Art or Mass Art)相对立,或许也可以称为是一种“小众艺术”。公共艺术占据的是大众的空间而不是小众的空间,不是在私人花园或专业机构开展的,所以其空间属性要求它必须为大众服务。精英艺术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陶东风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精英知识分子对于文学艺术和文化生产的各种资源特别是媒介资源的垄断性占有。”海南作为中国艺术话语的边缘地带,距离话语权力中心较远,更需要借助此次公共艺术项目突破现有的文化体制,肯定平民阶层的艺术趣味,彰显公共艺术在诞生时所携带的民主性。

25

▲ 海口夜市 图片来源:主办方

26

▲ 新旧沟落日  图片来源:主办方

其次,此次“海口·海边的驿站”公共艺术项目邀请建筑师与艺术家一起参与到项目中来,需要双方放弃“为艺术而艺术”的价值观,克服自身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公共艺术中的艺术位于“公共”二字的后面,它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而“公共”二字才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要发挥公共艺术项目的最大社会效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王洪义“使公共艺术真正成为表达大众审美诉求而非创作者个人情趣的思想文化载体,这是发展我国公共艺术事业所理当坚持的社会立场。”这种呼声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因此,艺术家和建筑师在公共艺术项目实施中的作用,就是要发现当地日常生活中的美,通过艺术的方式将其提炼并放大。林天苗也谈到她的作品是基于一种“平等的对话”,是邀请公众参与到自己的作品中;而正是有了人们的参与,自己的作品才能成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艺术的最大价值,是激发人的思想。”

27

▲ 海口骑楼风情    图片来源:主办方

第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博士研究生唐静菡站在美国公共艺术发展史的角度上,梳理了一个从“美的匮乏”到“美的泛滥”的城市公共艺术现象;她认为中国城市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现在的城市空间变得过度审美化了,缺乏在地性与互动性。因此,海口湾公共艺术项目在创作和安放的过程中需要顾及观者本身,减少使用像前卫艺术这样的艺术语言与人们展开对话,尽可能采用较为直接的表达方式与观众展开对话。张培力谈到艺术家不能太“任性”,他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考虑到驿站的运营的成本,还有海风对于建筑的破坏等问题。

28

▲ 老街公期,陈光安摄   图片来源:主办方

29

▲ 艺术家张培力   图片来源:网络

最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斌认为当代中国的公共艺术与传统的民间艺术可以统一在一个连续的文脉和价值诉求中,因此,“海口·海边的驿站”如何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十分可以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其中,深入发掘海口地域文化中的民俗属性元素、转化为一种公共艺术的语言,十分令人期待。人们对于海口湾公共艺术的关注,也正如中国美术学院臧雪所说:“公共艺术有着社会内涵的本质,公众的参与评断更是检视一件公共艺术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让我们共同期待16件伫立在海口城市海岸线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填入蓝色海岛边缘现实与梦想的缝隙。

有时海是个白色的形象,在岩石中间闪闪放光。我不知海水是在张望,还是在透明的贝壳上,把某种亲吻觅寻。——葡萄牙诗人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 

展览信息 

30

海口·海边的驿站

主办单位: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

学术支持:艺文中国联盟策划:翁菱

建筑师/机构:比亚克·英格尔斯(BjarkeIngelsGroup)、隈研吾(KengoKuma)、恩加德·萨塔布汉德(Ong-ardSatrabhandhu)、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Schumacher)、藤本壮介(SouFujimoto)、斯坦法诺·博埃里(StefanoBoeri)、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Heatherwick)、韦尼·马斯(WinyMaas)、刘家琨、马岩松、朱小地、郑载澔(JaehoChong)、刘硕、栗若昕

艺术家/组合:安尼施·卡普尔(AnishKapoor)、坂本龙一(RyūichiSakamoto)、沈伟、金守子(Kimsooja)、林天苗、雪松、杨福东、张培力、AHA组合

(排名顺序不分先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