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作者:孙越2021-01-08 10:10
原标题:勒惠支的版画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欧洲大陆政治格局发生巨变,新闻出版业在社会动荡的刺激下,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这种环境之下,版画,尤其是平版印刷版画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批判之中。1860年之后,原创版画不但被视为复制雕版版画的补充,更成为新闻和木刻插图、摄影或照相制版法的替代选择。蚀刻法复兴,版画对前卫艺术家来说成为举足轻重的艺术创作手段,在这一时期的某些情境下,甚至成为前卫艺术最重要的部分。
珂勒惠支与时代
凯绥·珂勒惠支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最杰出的表现主义版画艺术家,继戈雅和杜米埃之后,她以各种不同的版画技术与媒介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表现城市无产阶级的艰辛生活,尤其是妇女儿童的悲惨状况与遭遇。她的丈夫行医时所见苦难现实,成为她创作的主要素材。
尽管在有些评论者的笔下,珂勒惠支是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版画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与其他表现主义艺术家相比,她是特立独行的。因为她所表现的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和真实见到的人,她的创作有着如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一般的严谨与写实,她是以版画创作作为社会批评武器的艺术家。她认为她的“作品不是纯粹艺术,但它们是艺术”。她说:“我同意我的艺术是有目的的,在人类如此无助而寻求援助的时代中,我要发挥作用。”
此次展览展出40幅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是对珂勒惠支一生中艺术风格、创作思想及其身处的历史环境的一次精选呈现,跨越了从1891年直至1932年。珂勒惠支在这些版画作品中,对法国大革命之后这一百多年里政权频繁更替、拿破仑铁蹄肆虐欧洲以及英法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底层人民遭受的代代延续的战乱、贫穷、疾病、饥饿和死亡进行了深入人心的展现。北京这场展览的标题“以痛而歌”,既是对这批收藏内容特征的精确归纳,也是对艺术家画面里那段世界史中人民这一主角的整体形容。
珂勒惠支与鲁迅
第一位将珂勒惠支介绍给中国并影响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大量中国艺术家的鲁迅先生,曾通过史沫特莱的介绍与珂勒惠支通信,邀请珂勒惠支为中国创作。他说:“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右。”虽说珂勒惠支回复说,因自己对中国不够了解,无法进行这样的创作,但鲁迅先生持续不懈地收藏、引进以及出版珂勒惠支及同时代的其他西方版画作品,成功地将以版画记录现实、表达批判精神的这种艺术语言引入了中国,对中国近一百年的艺术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自20世纪20年代起,鲁迅先生开始收藏外国美术书刊图片,30年代开始又大量收藏外国版画原作,他通过外国记者、作家、友人的赠送和他本人购买,收藏了2100多幅外国版画,其中包括德国、苏联、日本等16个国家280多位版画家的作品。鲁迅先生以他对版画艺术的热切推崇和个人收藏、出版作为表达革命思想的手段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掀起了中国文艺工作者们学习和运用版画艺术的热潮,更对当时以艺术手段团结中华民族、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奋起抗战并最终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价值。版画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数十年的历史中显然具有非凡意义。
鲁迅最推崇也最喜爱的版画艺术家正是凯绥·珂勒惠支。1936年,他将所得21幅珂勒惠支的版画编辑成《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尽管此书直到鲁迅先生去世后才得以出版发行,但他希望中国能够出现更多像珂勒惠支一样的艺术家——“因为被周围的悲惨生活所动,所以非画不可”。他的愿望在身后百年里得以实现。翻开近百年的中国艺术史,无数艺术家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创作出充满力量的优秀艺术作品。
珂勒惠支与中国版画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大量杰出的版画艺术家和作品,他们是直接受到鲁迅先生影响的艺术家。这一时期新版画运动下的作品与中国原有的传统木版年画或石刻拓印版画等艺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当下社会与人民的关怀、对新闻事件的记录传播,是应用于思想传播的目的。
黄新波、荒烟、刘岘、古元、焦心河、胡一川、江丰、沃渣、徐灵、陈九、野丰、陈铁耕、曹白、张望、吴耕、赵延年、李桦、马达、王寄舟、赖少其……他们用刻刀把平凡的事物变成诗一样的图画,这些载入中国近百年艺术史册的艺术家们,他们的版画作品或含蓄而深沉,或尖锐而有力,或粗犷洗练,或浑厚明朗,是抗战时期记录人民生活和英勇抗争最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的艺术创作,也是我们今日得以直观回溯这段粗粝的历史的珍贵图像宝库。
在解放之后的新中国,尽管艺术家们在技法和工具上仍主要延续着过去数十年的传统,但现实的变化推动了艺术的革新,解放前的抗战、苦难、斗争主题随着抗战历史的结束而走向终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版画艺术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审美转变。尚辉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归纳总结了这三次基于社会转型和思想文化与观念更新的版画艺术审美转换:1949年-1978年,淳朴的诗意;1979年-1989年,乡土·风情·形式;1990年-2009年,本体语言与精神图像。在这三个阶段里,中国版画及其他艺术形式受到珂勒惠支及其同时代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影响相对更多的,是第二阶段晚期和整个第三阶段,大致与我们一般所说的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是重合的。
版画与中国当代艺术
1982年,北京民族文化宫曾举办过一场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展,在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对于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家们来说,这是第一次较全面接触德国表现主义作品。尽管更老一辈解放初期的艺术家们对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并不陌生,但对于那个时期的青年艺术家来说,这场展览以及后续进入中国的西方艺术图录成为久旱之后的甘霖,是这批后来成为中国四十年当代艺术史中坚力量的艺术家们重要的灵感启示和学习对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刚开始在国际当代艺术界崭露头角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诞生了新表现主义风格。谭平、许江、马路、邱黯雄、缪晓春、刘野、周春芽等多位有留德经历的艺术家将中国的新表现主义风格与德国表现主义及新表现主义连接在了一起。根据易英教授的解读,新表现主义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上世纪80年代表现主义基础上的新表现形式,二是指德国新表现主义影响之下的画风。他认为,张方白的作品是最具有新表现主义特质的,谭平和马路两位重要艺术家则是将新表现主义从德国带到中国的人。这一时期以及更晚一些的21世纪最初十年里,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变得更加活跃和具有越来越强的影响力,我们很容易发现,支撑起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历史的艺术家们,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及以珂勒惠支为代表的百年前的版画艺术家们有着同样的基于对社会和历史的反思,同样有张力和纯粹感的手法,以及运用多元媒介、材料、工具和形式的实验精神。徐冰、张晓刚、周春芽、曾梵志、王广义等诸多被称作中国当代艺术“天王”的艺术家们,无一不体现出向版画艺术与表现主义艺术史的致敬。其中部分人更是在接受系统性艺术教育之时就是以版画为专业的。
当然,尽管在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界看来,20世纪中国艺术与德国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艺术存在深刻的学术关联与交流传承,但在视觉认知与审美能力上,中国广大观众,甚至包括一些当代艺术家和评论家,究竟对珂勒惠支以及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作品能够感知和理解到什么程度,仍有待考察。
新科技的快速前进为艺术的教育与传播带来了优越的条件,版画艺术百年前依靠印刷技术实现更广泛和高效的社会传播,百年之后,这场展览又在新的、更为先进的科技手段支持之下产生社会效应。我想,较之以往,在当今和平而富足的中国,曾担当革命精神传播媒介的珂勒惠支版画,如今将更多地发挥其在社会公共教育方面的价值,它对于新一代年轻艺术家们来说,是艺术专业的学习与艺术精神的领悟;对于广大观众们来说,则是通过艺术观赏深刻了解并敬畏历史、获得人文艺术熏陶、习得多元化知识的途径。这恰恰是人类进入工业革命4.0时代之后,在全民终身学习成为今日中国社会重大需求的语境之下,经典艺术与优质展览所肩负起的新的时代责任,也是再次在北京举办珂勒惠支版画展所期盼实现的意义。
展览:以痛而歌——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
展期:2020.12.25-2021.3.15
地点:亿达时代美术馆
(文字、图片来源于北京青年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