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今日之往日:齐鲁大地的一场当代水墨混响

绘画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行为,人类在这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有趣的是,如果我们以“万年”作为时间单位,来检视东西方漫长的绘画行为,则可以发现这种文化基因似乎存在着某种恒定不变的东西。

以法国和中国为例,举世闻名的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为旧石器时期所作,至今有已有1.5万到1.7万年历史。带有动物形象的图案大多绘制在洞顶或是墙壁上,说明当时的晚期智人是在直立状态下在一个与自身平行的平面,或是一个仰视的曲面上进行绘画的。中国江西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地点也是在一处洞穴中,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中国科研人员证实在这处洞穴中发现的陶器的出现的时间为2万年,但是没有发现洞穴壁画。

1

▲ 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局部  图片来源:上海科技馆

2

▲ 人们在拉斯科洞穴中观看壁画  图片来源:上海科技馆

中国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绘画,见于新时期时代的陶器;甲骨文中“画”的字形,可以看出图案是在下面的,而绘画工具位于图案的上方。这或许可以表明当时的人们,是在一种俯视的视角下进行绘画的。因此,西方的油画多称为“架上绘画”,是一种平视的绘画行为;而中国的水墨画则是平铺在案子上进行创作,是一种俯视的绘画行为。

3

▲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片来源:世界艺术鉴赏库

4

▲ 甲骨文与金文中的“画”字   图片来源:Chinese Etymology字源

当然,随着时代发生的巨变,正如美国学者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所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卢西奥·丰塔纳划开了架上的二维空间、克里斯·奥菲利用大象粪便与色情杂志剪贴创作的黑人圣母像、数字技术让绘画从物理世界转移到了虚拟世界。但是也有像卢西安·弗洛依德、乔治亚·欧姬芙、尼奥·劳赫等艺术家钟情于笔刷、颜料与画布的接触,相信架上绘画中有一种不能被替代的东西,一种信仰与力量。

5

▲ 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群奔图》图片来源:世界艺术鉴赏库

从20世纪开始,水墨画也在发生变化:留法归来的徐悲鸿指定了《中国画改良之方法》、50年代有人提出了“国画为政治为生产服务”的口号,再到李小山在80年代提出的“中国画穷途末路”。到了本世纪,“新国画”“新工笔”“新水墨”的提法受到市场的吹捧,“中国画”相比水墨画更具有民族事业的意味。那么水墨画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呢?它在近几年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到什么呢?在12月山东济南开幕的“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中,策展人李国华、裴延学、韩潇以“今日之往日”为题,甄选来自北京以及济南本土共三十六位艺术家的水墨艺术作品,呈现了他们对中国当代水墨画发展现状的思考。

6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为展览开幕致辞 图片来源:山东美术馆

7

▲ 展览“今日之往日”策展人合影  图片来源:李国华

展览题目“今日之往日”体现了一种视域的融合,即当下的水墨发展是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变化的。这种视角可能是因为此次展览是济南国际双年展的青年展览项目,所以偏重于体现山东当代水墨的发展。策展人韩潇表示:“‘今日之往日’单元邀请的大都是山东本土的艺术家,以及一部分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山东籍艺术家。”另一方面,“今日之往日”体现出了一种循环结构,很像是佛教中“万事皆由因果循环,今日之果皆由往日之因”的说法。如果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节点回顾中国水墨画的发展,那么今日也会成为未来的往日。

8

9

▲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李国华

所以这次展览就像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德塞图(Michel de Certeau)所说的“始自于过去和现在的分离”,即艺术家的作品成了一种纯粹的客体,策展人冷静地在自身和展出的作品间保持距离。也就是说,当下的水墨画发展并不是与传统无法分割的,而是可以加以切断的,当然还有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地方。因此,此次展览尝试将参展艺术家分成“衍生变体——另一种尝试”“似像非像——承接与转变”“不止所见——走向新现实”三个板块。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动向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10

▲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图片来源:李国华

而对于这三个板块的划分,不是为了在艺术形式和理念上,对参展艺术家进行明确区分,更多是源于艺术家作品图像的接近度,工作以及生活地点的相似性。而以如此分类进行布展,呈现出的展览现场,更能唤起现场观众的共情,观展时能够与展览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振。

11

▲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李国华

在“衍生变体-另一种尝试”中,涂少辉在自己的水墨语言中,进行了他所谓的“量子美学“实践;他以装置的形式强调了画面效果的空间性,将观众拉入一种更深层次的宇宙观的探讨中。田卫的作品给人以干净、纯粹的感觉,他用毛笔不断地将墨色在处理过的宣纸上进行反复点染,由浅到深,干之则染,染后待干,使得墨色中裂开一道缝隙,让光线闪出。西南前卫艺术重要人物戴光郁用水墨行动对文化的丢失现象进行了一种观念上的挽救,因此,作品《碑》中的某些因素只能在某个时间段显现。 

12

▲ 如如不动,绢本综合材料(视频),上50x55cm、下50x45cm,涂少辉,2018 图片致谢艺术家

13

▲ 纸舍利40,纸本水墨、矿物质色,237x95cm,田卫,2017 图片致谢艺术家

14

▲ 碑,现场作品,尺寸可变,戴光郁,2020  图片致谢艺术家

随着各种新材料、媒介的出现,水墨画在表达上也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刷新了观众对水墨画的已有认知。当然这种实验性还是带有明确的界限,狂飙突进式的革新就超出了水墨画的范畴。所以,水墨艺术家既要在方法和理念上靠近当代,又要深入理解、保持传统的面貌和气质。因此,策展人李国华表示:“展现和总结‘新世像’,正是本次展览的意义。这个主题也呼应了本次双年展主题‘和动力’,我觉得,‘和’就是不断融合,在新老之间承接、创新,无疑水墨艺术的新方向正是这一理念的代表。”

15

▲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李国华

“万物皆天地委形,其物之形而秀者,又天地之委和也。”在“似像非像-承接与转变”中,毕晓慧的作品中带有指向性的身份假设区别于现实生活,在观念的主导下借用工笔画的语言制造了一种“异化的现实”,并带有冷漠、刻板、荒诞的戏剧性效果。邓远清的作品《听,月光-向晚26》带有一种日本艺术的气质,充分表现出水墨画是发源于东亚且有具包容性的当代艺术概念。谭斐用一种更加轻松成熟的笔触制造了一种幽默感,洒脱的线条让她笔下的人物的形体和线条变得愈来愈淡薄飘忽;在岳小飞的大多数作品画面中,总能看到少女那双充满隐忧的眼睛在望着你,也总能感到道人物造型所散发出的那种隐晦的情节。

16

▲ 棋局,绢本设色,110x50cm,毕晓慧,2020  图片致谢艺术家 

17

▲ 听,月光-向晚26,41.5x51cm,邓远清,2019  图片致谢艺术家 

18

▲ 危险游戏,纸本设色,60x64cm,岳小飞,2019   图片致谢艺术家

水墨的趣味,在写意与工笔的区分中有各自的表现。但是在这一板块中可以体会到一种内在的本体要求,具有了水墨画表达的当代性。在水墨的材料与技法都难以进行较大突破的情况下,思想与观念成为艺术家谋求艺术风格的不二法门。如何在画面中注入一种思考与文化形成一种明晰的画面结构,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种视觉平衡,成为水墨艺术家进行“承接与转变”时思考的重点。

19

▲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美术报

在“不止所见—走向新现实”中,房清伦偏爱于表现一种较为现代化的道路景观,但是进行了一种陌生化的处理;画面中直立的、疏离的、恬淡的形象,均指向一种现代青年人精神层面的困惑和内心情感的压抑。功底扎实的杨斌强调工笔画中的写意性,对绘画的本体语言十分敏感;他的画面也吸收了西方表现主义的因素,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在菩萨的手形中加入了当下情形,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工笔画的趣味。吴疆钟情于表现群山的千岩万壑矗于气势磅礴,其笔下的山水兼具古代与当代的精神其中,呈现出一种融合时空、清新雅致的视觉感受。

20

▲ 时间之象之3,绢本设色, 73x53cm,杨斌,2020  图片致谢艺术家

实际上,从展览的艺术家分布来看,“走向新现实”板块中所选择的艺术家人数最多。除了上面提到的3位艺术家以外,还有陈健、冯超、韩潇、李恩成、李金轩、卢晓峰、孟祥军、裴延学、孙春龙、孙娟娟、孙棋、孙夕恺、王栋、王鹏、王山、宋述林、王玉华、刘明波与李岩。这或许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齐鲁大地的文化发展状况,现实主义创作在这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不论是在山东创作或是从山东走出去的水墨画家,他们的审美理想仍带有浓郁的地域性色彩。所以在每件作品的背后,都可以发现艺术家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形成一种成长经验。

21

▲ 无界,绢本水墨,68x94cmx3,于磊,2018   图片致谢艺术家 

22

▲ 月,布面水墨,90x120 cm,吴翦,2020  图片致谢艺术家

策展人李国华表示:“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时代背景元素的创作,能够成为伟大的创作。所以理解今天社会遭遇的全新问题,理解全球化现实下,文化发展遭遇的各类转变:气质、精神、理念等等,是今天期望完成伟大创作的艺术家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23

▲ 双年展学术研讨会现场  图片来源:山东美术馆

毫无疑问,水墨可以视为中国艺术的杰出代表。但是西方研究者一直在进行“唱衰”,李雪曼(Sherman E. Lee)认为中国艺术在18世纪后就全面衰落,高居翰(James Cahill)则将中国绘画的衰落时间提前至 14 世纪。即使在当代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史系主任詹姆斯·埃尔金斯(James  Elkins)也认为“艺术史是西方的”,只有亚裔学者巫鸿比较鲜明地提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一个独特贡献。因此,此次展览对于中国当代水墨的梳理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及时地将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与展示。

24

▲ 展览布置现场  图片来源:李国华

此次展览作为连接水墨已有经验与未来可能性的场域,尝试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帮助水墨思维顺利转换成一种未来资源,让创作能够回归文化的本质。在世界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作为中国最具有民族性的画种之一,水墨画的创作、展示、批评、传播都是需要关注的。而今天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理解水墨,我们如何进行水墨创作,我们追求什么样的水墨形态?” 

展览信息

25

今日之往日——水墨艺术新世像

济南国际双年展青年策展单元

策展人:李国华、裴延学、韩潇

主办单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济南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山东美术馆

协办单位:济南市美术馆

展览场地:济南市美术馆6、7号展厅

展览时间:2020.12.13—2021.3.12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字母排序):

衍生变体/另一种尝试:戴光郁、贾秋玉、田卫、吴翦、魏青吉、涂少辉、于磊

似像非像/承接与转变:毕晓慧、邓远清、李森、谭斐、杨士奎、岳小飞、朱小坤

不止所见/走向新现实:陈健、冯超、房清伦、韩潇、李恩成、李金轩、李岩、卢晓峰、孟祥军、裴延学、孙春龙、孙娟娟、孙棋、孙夕恺、杨斌、王栋、吴疆、王鹏、王山、宋述林、王玉华、刘明波、李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