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苏家酒窖 2020-11-19 15:09

原标题:一眼万年,一盏一宇宙,宋朝茶器给今人留下的极致幻想!

《清明上河图》上有着这样的画面:热闹的商业街上,茶肆茶馆林立,宋人身处其中,捧着茶器,叹着茶,仿佛在吟诵什么……略有泛黄的画卷将千年前宋朝好茶风尚展现出来,镌刻着独特的宋朝茶文化。

今天,我要带大家了解的是宋朝的茶器文化,一起领略当时的茶风尚吧!

1

《清明上河图》中的茶馆茶肆

分工细致的宋朝茶器

在唐朝的茶器基础上,再加上制茶方法的进步,宋朝的茶器进一步发展。此刻的宋人不但讲究茶器的功用、外观和造型,更看重其质地。在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记载的茶具,包括:烘茶炉、木茶桶、碾茶槽、石磨、茶葫芦、茶罗、棕帚、茶碗、陶杯、茶壶、竹筅、茶巾等12种,数量上似乎看上去不及唐朝的二十四茶器,但其实背后另含玄机。

2

十二茶器

我们重点讲讲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和研磨用的茶器这三类。

宋朝茶盏

宋代茶碗多称为盏,盏也作琖,指小杯的意思。茶盏的发展历史悠久。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而随着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日负盛名,也开始出现有盏托的茶器搭配。到了宋代时,斗茶之风大盛,宋人们崇尚茶具的精美,茶盏的制作手艺也更进一步。

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和建窑都普遍烧制茶盏,其中建窑的茶盏制作技术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

3

宋代建盏

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 历宋、元、明、清四代,烧瓷历史长达千年,而且对其他瓷窑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有人更是称建窑为天下茶盏第一窑,可见其地位之高。

建窑制作的茶盏种类主要有兔毫(注:因为其盏身分布着均匀细密的筋脉,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毛发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兔毫)和鹧鸪斑(因形似鹧鸪斑点的花纹而得名,在宋初陶谷的《清异录》中有记载这种斑纹:“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而根据窑变(注: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和釉色分类,建窑茶盏大致有十几类:白斑、金斑、金豪、银豪、乌金、绿釉、柿釉、金彩等等。根据器型分类,其有四类:供御型,束口型、撇口型、小兜口型,这四类不仅在盏口有区别,盏身也有所不同。

4

窑变后的瓷器

宋朝茶文化的发展,给了建窑很大的发展空间,让它赢得了上至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宋徽宗在其著作《大观茶论》里,写下对建窑的赞美:“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展示了建窑制茶盏的技艺之高。

除了天子的笔墨,不少文人写诗表达对建窑茶盏的喜爱。蔡襄的《茶录》写出了建盏与茶色的极致配合:“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苏东坡《送南屏谦师》赞美了以建盏点茶的独特滋味:“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黄庭坚《满庭芳·茶》感叹了建盏的精致高贵:“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建盏的美学价值不止于茶文化,它的醇厚细腻,如星空般绚烂的斑纹彷佛让饮茶之人窥见了宇宙的一角,所谓一盏一宇宙,因为窑变的神奇,它让每一只建盏拥有了自己的故事,焕发出了生命的深邃气息,闪耀着多变辉彩的神秘气韵。一人一生若有机会以建盏点茶,必会被盏中所透露的奇幻色彩所震撼。

建盏不仅在国内享誉盛名,在海外也有较大知名度。如今在日本的美术馆、寺院,加拿大的博物馆和美国的博物馆里,我们都能找到建窑的身影。

5

宋代建盏

讲完了茶盏,我们也不能漏掉它的好搭档——茶托。茶托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瓷器、漆器等,造型也是花样倍出。宋代的盏托大致可分为托心下凹式、圆柱上凸式、碗形托圈式(含中空式),这样可以保证宋人饮茶或者点茶,即使用茶盏时保持稳固。

6

宋代茶托

宋朝茶瓶

宋朝的茶瓶,又叫执壶(又称“注子”、“注壶”,也是一种酒具),当然,执壶同样有一段悠长的历史,它最初由青铜制成,后来逐渐有了瓷执壶和金银执壶。

其大致由盖子、柄(把手)、流(壶嘴)和较饱满的瓶身组成。在蔡襄的《茶录·汤瓶》中这样描述茶瓶:“瓶要小者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展现了茶瓶的用处和较为丰富的制作原料。

7

宋代执壶

在北宋时期,执壶式样繁多,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在宋人斗茶过程中,茶瓶起着重要作用。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写道:“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为了更好地注汤,时人对执壶的流和嘴部分做出特别设计:将壶流变得曲长,将壶嘴变得圆而小,满足了“发速有力”和“不滴沥”的要求。

从出土的宋代茶具来看,南、北方瓷窑都会生产瓷汤瓶,尤其是在南方的越窑、龙泉窑以及景德镇窑,汤瓶的数量较多。

宋朝文学作品中,当然也少不了茶瓶的身影。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写出茶人使用汤瓶注汤时的技艺高超;苏东坡《试院煎茶》中也有“银瓶泻汤夸第二”句。可见,诗人们都懂得茶瓶与茶汤制作之间的重要联系。

8

宋画中的汤瓶

原因是这样的。宋人点茶,以茶瓶煮水,但由于瓶身不是透明的,只能耳闻声辨煮水过程中细微的变化,这就要求茶人拥有相当敏锐的感官,因此宋代茶人多感叹“候汤最难”。在蔡襄《茶录·茶论》就帮茶人们诉了苦:“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况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宋人罗大经也在《鹤林玉露》中明确地阐述了茶器的这种变化和候汤之难。

可见,茶瓶之重要。

宋朝研磨茶器

在宋代葛長庚的《水調歌頭·詠茶》中:“…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香無限,飛起綠塵埃……”提到了碾这一茶器。

碾为何物呢?在宋朝,茶碾作为研磨茶用的器物,大致可分為三類:茶臼、茶碾及茶磨。

茶臼,可分为两类,一類是茶叶加工制作过程中用于捣烂蒸青鮮葉的杵臼;另一类就是把成品茶研成末的工具,又名茶研缽,通常為碗狀,腹有深有淺,而且器內有纵橫交錯的划痕,这样就可以增加研茶時的摩擦力。一般茶臼还会和棒杵配合使用。茶臼出现的历史较早,在三国时期就有记载,到了唐朝时期,茶臼的方便携带与易于磨茶为时人所喜爱。

9

宋代茶臼

到了宋代,饮茶方式发生变化,无论团餅茶还是散茶,都需要研末注汤点饮,因此茶臼的使用更加普遍。诗文中关于茶臼的记载变得更多。

例如,在林希逸《烹茶鶴避烟》有“隔竹敲茶臼,禅房汲井烹。山僧吹火急,野鶴避烟行”的描述;“苏門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专門写過《茶臼》一詩“ 幽人耽茗飲,刳木事搗撞。巧治合臼形,雅音伴柷椌。虛室困亭午,松然明鼎窗。呼奴碎圓月,搔首聞錚鏦。茶仙賴君得,睡魔資爾降。所宜玉兔搗,不必力士扛。愿偕黃金碾,自比白玉缸。彼美制作妙,俗物难与变。”此诗对茶臼的材质、功用做了详尽的描述。

10

除了这些,茶臼还有一个特别的外号,叫“木待制”,出自于審安老人《茶具图赞》。臼因为是用木制成的,所以以“木”为姓;“待制”原本是指典守文物的官职,其要轮流值日,而茶臼碎茶后要等着磨研,所以用“待制”表其意。因为茶臼和茶培经常同时使用,所以还叫它作“隔竹居人”。

11

茶碾,在唐代已经出现,并且使用十分普及,在陆羽《茶经·四之器》就介紹得很详細:“碾,以橘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內圆而外方,內圓備於運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內容墮而外无余,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到了宋代,茶碾基本延续了其在唐代时的功用,其材质多样,通常為石质、木质、瓷质及金属质。

碾茶的场景也多在宋人的诗作和画作中出现。例如,王洋的《謝筠守赵从周寄黃叶中洲茶》:“僧窗虛白无埃尘,碾宽罗細杯勺匀。”王庭珪的《好事近·茶》中有“黄金碾入碧花瓯,瓯翻素涛色。今夜酒醒归去,觉风生两腋。”的記载。黃庭堅《催公靜碾茶》写道:“雪里过门多恶客,春阴只恼有情人。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文字生动,又突出了茶碾的功用。

茶磨,又名茶磑,通常为石质。审安老人名之为“石转运”,相比前两件器具,茶磨研磨茶的效率更高,更能满足当时众多好茶的宋人的需求,毕竟王安石也畅言了茶对时人的重要意义:“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茶磨的出现是一重要贡献。

12

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撵茶图》是宋代磨茶场景最直观最形象的呈现。画作中描绘了文人雅集的场景,其中一僧一儒一道三人正在品茗论道,两个茶童则在一旁备茶。其中一位坐于矮凳上,转动茶磨,神态专注,在茶磨边上还放着一棕刷和茶匙;另一位则站在茶桌旁,左手拿盏,右手持汤瓶,正在点茶。闲静和谐的画面,可谓是引人入胜。

13

茶磨细节

不过,由于宋人对茶末的需求量实在太大,除了手工茶磨,利用水力落差带动茶磨运转的水磨坊大量出现,其中专业从事磨茶业务的叫“磨户”。

别有韵味的宋茶釉色

谈完了分工细致的宋朝茶器,我们再来谈谈宋朝茶器釉色之独特。

宋瓷的釉色多有深幽古雅之味,白的通透,黑的深邃,青的温润……

宋代的青瓷,各有不同的釉色:景德镇影青瓷釉质细腻润泽,似清如白,质感如玉;汝窑青瓷则有粉青、豆青、虾青等等色彩,釉质偏厚,“釉汁莹厚如堆脂”,依旧温润如玉;而龙泉窑青瓷有粉青,又有翠青,既可以呈现半透明青玉的青涩,又展现了深邃碧玉的凝重。

14

宋代青瓷

宋代白瓷,其烧制技术超越前代,釉面匀净洁白,多含象牙白的质感,白而不冷,侧面体现了来自宋人淡雅的品性。

15

宋代白瓷

在宋代茶文化发展中,茶器的釉色也独树一帜,除了青瓷白瓷之外,黑瓷也是十分受宋人的喜爱。黑瓷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到了宋朝时期出现了大量品种,大放异彩。其中最出名的是来自建窑的黑瓷,宋人爱用黑瓷来斗茶。原因有下:

其一,黑釉可与茶汤的白色相衬,“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色也”。

其二,黑瓷胎厚,保温作用强。“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其三,黑瓷适合注水。建盏呈斗笠状,水流下注,“底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于取乳”。

其四, 黑瓷的碗型易观汤。斗茶“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建盏口沿下部内凹,形成注水线,防止过满,益于托乳。

16

宋代黑瓷

黑瓷的出现除了展示茶器之美,同时也展示了宋人的手工智慧。

宋朝茶器不艳俗,那是一分清冷,两分纯粹,三分高雅与四分深邃构成的十分魅力,值得我们这些后代无限回味,回味来自宋人的情调。

(文字、图片来源于苏家酒窖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