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2020-11-05 16:46
承接近日巴黎及伦敦「现代/当代艺术」晚拍佳绩,苏富比于10月28日在纽约总部再度举槌,举行全球直播当代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会。
纽约秋季晚拍继承了苏富比首创的线上互动模式和技术,将晚拍现场实况直播到全球,让世界各地的观众欣赏到高清实时画面,而竞投人可透过纽约、香港及伦敦三地的苏富比专家在电话上出价,或在苏富比网上平台即时参与竞投。
晚拍聚焦文森特・梵高的1890年作品《玻璃瓶中的花》。这幅静物画是梵高花卉画的典例,它面世之时,梵高正深陷不能自拔的创作狂热,可惜距离他撒手人寰的日子亦不远矣。拍卖另呈布鲁克林博物馆典藏,包括一幅克劳德・莫内的风景杰作,作品描绘莫内最爱的吉维尼南部的岛屿风光。
文森特・梵高《玻璃瓶中的花》
《玻璃瓶中的花》,1890年作
在圣雷米的精神病院休养一年后,梵高在1890年5月20日离开巴黎,身上带着一封由弟弟提奥写给保罗・费迪南・嘉舍医生(Dr. Paul Ferdinand Gachet)的介绍信。嘉舍医生为人特立独行,他支持顺势疗法,同时热爱艺术;在提奥眼中,他是让哥哥接受新式疗法的希望。
5月20日,梵高抵达奥维小镇的第一天就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奥维小镇非常漂亮,用茅草盖成的屋顶现在已经愈来愈少见,在这里却比比皆是。所以我想以此为题材画一些画,希望能够帮补一下我的生活开支——因为这里实在美得惊人;这是真正的乡村景致,个性鲜明,优美如画。」
直至7月29日离世前的70天里,他总共创作了大约70幅作品,当中大部分都是描绘奥维小镇及周边的风景。这个时期的作品除了本作和其他静物画以外,还有不少重要的人物肖像,例如嘉舍医生和嘉舍医生女儿弹钢琴的画像。
1886年是梵高在巴黎展开生活的第一年,那年,他开始认真创作花卉画,《玻璃瓶中的花》与其花卉画的创作手法一脉相承。来巴黎之前,梵高喜用暗沉的色彩;但自从见识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中的斑斓世界后,他逐渐发展出个人风格强烈的笔触和艳丽、分明的用色,并以花卉画为媒介,淬炼出臻善臻美的境界,在《玻璃瓶中的花》一作中绽放绰约风姿。梵高笔下的花束一般由常见的园圃鲜花或路边野花搭配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组合。本作的玻璃瓶中插着几株垂坠着一串串花朵的毛地黄,再衬托一把麦穗和几株藤蔓,花瓶四平八稳地摆放在白色圆桌上,形状和颜色相映成趣,营造出生机勃发而又含蓄细腻的氛围。
本作在1946年于瑞士琉森的费沙画廊(Gallery Fischer)被人发现,不久后归还予前藏家阿弗烈・林登(Alfred Lindon)的家人,2000年本作在苏富比上拍时,林登的儿子雅克即向本行确认此来源。1950年代,本作由雅克・林登(Jacques Lindon)售予佛罗里达州藏家萧维斯特・霍普・拉博特(Sylvester Hope Labrot),此后辗转落入不同的私人珍藏。
最终,梵高《玻璃瓶中的花》以加上佣金后1623.5万美元成交。
延伸阅读:梵高笔下那些昂贵的花卉
2014年11月5日,梵高1890年的画作《雏菊与罂粟花》在纽约苏富比以5500万美金落槌,6176.5万成交,买家为来自中国的华谊兄弟董 事长王中军。据资料显示,这幅画作出现于1990年11月14日的拍卖中,当时并不叫现在的名字。据Goodyear在1991年称,他将这幅画作卖给了 一家重要的欧洲收藏机构。
《雏菊与罂粟花》(Still Life, Vase with Daisies andPoppies,1890),6176.5万美元
《雏菊与罂粟花》拥有无拘无束和狂热的力量,画中的花就来自几星期后他企图自尽的那片田野。这幅作品于保罗·加歇医生家中完成,他借鲜艳的野花表达自己当时的精神状况正是其标志性创作手法。
《鸢尾花》(Irises,1889),5390万美元
这件富有生气的和视觉感受的作品在1987年还创造过拍卖纪录,之后以539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澳大利亚商人Alan Bond,但是由于Bond没有足够的钱支付。之后在1990年转卖给了保罗·盖蒂博物馆(J. Paul Getty Museum)。这件作品是梵高于1889年在圣保罗精神病院创作,也就是他逝世的前一年。
《花瓶与15朵向日葵》(Vasewith Fifteen Sunflowers,1888),3970万美元
这件向日葵作品在1987年被卖,一场由Chester Beatty的儿媳在伦敦佳士得组织的活动中。买家被认为是日本的一位保险巨头。关于买家购买的的意图则知之甚少,既不是自利,也不是代表公司购买。这幅 画作目前存于东京Seiji Togo Yasuda现代艺术纪念博物馆(Seiji Togo Yasuda Memorial Museum of Modern Art)。在这件作品的交易达成后,还引发了一场论战,有人认为它是梵高的真迹,而有的人认为它是埃米尔·舒芬尼克尔(emile schuffenecker)仿作。
(凤凰艺术综合报道,文字、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苏富比亚洲、优坊网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