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家汇 2020-10-10 10:24
原标题:中国墨文化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匠”与“艺”
商周时代,伴随着人工制墨的开始而发生、发展的,其产生的标志是我国古人制出的第一块人工墨锭。中国墨文化,也就是我国古人在墨的发明、使用、流通的过程中,逐步衍生的以墨为载体所表达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涵,以及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墨文化。
墨首先是以物质的形式出现,作为文房用具的一种,有其实用价值。一匣好墨,选料精良,制作时还可以添加麝香、冰片等名贵药材,墨香宜人。
墨模使墨的成品形制万千,融以书法、版画、篆刻、雕刻、髹漆、饰金等多种文化手段,再辅以意味隽永的字句,使之成为精神享受。当此之时,墨的书写功能已经是次要的,收藏者更注重的是鉴赏和内涵。
墨文化体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前期墨文化只是具备书写功能,即使汉代时被作为土产,上贡朝廷,依然没有突破使用范围。随着时代的积累,墨文化终于在唐宋时期具有了收藏、鉴赏价值,成为一种文化载体。
唐代开始,墨成为上品,由“文人自制”的书写用品转化成有专人制作。祖敏,有文献可考的中国制墨史上最早的制墨专业人员,到了唐末,李廷珪也成为制墨史上最为著名的职业墨工。接着墨工在墨上留名,开始由“匠”向“艺”的转变。
《春渚纪闻》就记载了一笏唐高宗的镇库墨,重二斤许,质坚如玉石,上面有铭文“永徽二年镇库墨”。唐末时,墨工已经有了品牌意识,开始在墨上提款留名了,希望通过制墨可以为时人所知、后人所记。当对墨逐渐提升了审美以后,形制不再拘泥于方便使用,而是更加注重墨的外表,设计一种新颖的外形,或者起一些文雅的名称。
宋初的《墨谱法式》一书的“式”篇即留下了李廷珪、柴珣、张遇等15位墨工的共30幅墨图,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等,且大多数饰以龙纹、莲花、如意图案,题款文字篆、隶、行、楷均有。当此之时,文人在日常使用墨之余,还会挑选有价值的墨以作鉴赏、收藏。
南唐宰相韩熙载,为了收藏,专门请了一个墨工制墨,对制好的墨十分珍惜爱护,保管严密,即使是亲朋好友都难得一见。比如司马光所收藏的墨多达几百斤,苏东坡藏有好墨70多丸,仍然到处搜求,李公择见到别人手里有好墨就要想尽办法求取,同僚手里的墨都被他“抄取殆尽”。
之后,墨引起了文化联想,陆续产生相应的文学作品。曹植: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李峤: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李白: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苏东坡: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人蓬菜宫。至此,墨文化正式形成,并有了自己的独立体系。
(图片来源于历史百家汇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