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音乐

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小波2020-09-23 16:04

原标题:《乐队的夏天》如何在“后选秀时代”乘风破浪?

《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 (下文简称《乐队2》 )日前迅速走红,成为关注度较高的音乐综艺节目之一。 《乐队2》定位为原创音乐综艺节目,强调音乐原创力,致力于推广多样化的音乐形式。该节目集结水木年华、野孩子、五条人、达达乐队、声音面具、木马乐队等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新老乐队,阵容上可谓星光闪耀,堪称顶配。除水木年华这样的超级乐队外,其他乐队在音乐圈内其实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只不过乐队文化一直偏向小众,才会显得知名度不是太高。

从基本的节目设置来看,这一季《乐队的夏天》集结了不同风格的30余支乐队,借助不同主题单元的内容设计及音乐表演,多维度呈现独特风格和魅力,通过现场表演竞逐年度乐队。透过这样一档网络综艺节目,也可以看出时下音乐节目已经步入了“后选秀时代” :模式依旧,重心却已经开始转移。首先,节目从定位上强调内容本身,注重节目内容的品质,弱化比赛;其次, 《乐队2》的走红与流行音乐市场细分密切相关,试图通过小众市场的培育获取音乐产业的最大价值;最后, 《乐队2》的走红也和近年来乐队文化的形成气候有一定关联,说明受众是可以慢慢培养的。

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第二季)》海报

“后选秀时代”的节目语境

在“后选秀时代” ,节目播出平台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网络平台对电视平台的冲击不言而喻。 《乐队2》播出时,很多电视台也开播了不少音乐娱乐节目,这其中包括老牌节目《中国好声音》 ,但似乎并没有产生多大反响——因为频频出现熟悉的面孔,加上节目本身没有多少创新,观众审美倦怠不可避免。“后选秀时代”并不是一味追求“回锅” ,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仅凭素人的厮杀来获取观众眼球,而是以精品化的思路打造优质的节目内容。 《乐队2》的竞演环节并不是简单的演唱,而是加入了临场发挥的改编,将唱功与创作能力摆在首要的位置,力图改变乐坛依靠偶像歌手、“流量”明星的现状,这已经是对于创作内功的考量了。可见,贡献更多优质的华语原创音乐,或许是该节目最终的指向。

《乐队的夏天(第一季) 》已经开创了这样的模式,到第二季则更加注重打造这种模式,对多个环节进行了升级。节目首先在定位上将传统的选秀思维搁置,更多的是全方位发掘乐队文化,推广多样化的音乐。4位嘉宾以乐迷的身份参加节目,他们以各自的独特视角,带领大众全方位了解乐队音乐与文化的魅力。这种嘉宾身份的转变,已经透露出节目在转型,并不仅仅依靠嘉宾“吸粉”了。33支乐队组成的新阵容,借助不同主题单元的内容设计及音乐表演,多维度呈现独具风格和魅力的音乐,杂糅了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纪实风格。

其实,已经有类似节目试过水,前几年的《中国乐队》从节目的前期宣传开始,就强调该节目的与众不同,“无海选,不‘PK’ ,也没有淘汰” ,并且将节目定位为“纪实类节目” ,“以音乐为本”是这档节目不断强调的核心内容。可惜的是,模糊的节目定位使得音乐成为乐队成长故事与情怀诉说中的次要元素,失去了其本身所蕴含的魅力,以音乐为本的初衷也演化成以故事为主的结果了。所以, 《乐队2》似乎吸取了这个教训,并没有完全放弃竞赛的模式,而且加大了竞赛的残酷度。 《乐队2》的节目赛制规定,与《乐队的夏天(第一季) 》首轮31进15的排位赛不同, 《乐队2》的首轮比拼分3组进行,每组排名前6的乐队才能晋级,这也意味着首轮节目就有5支乐队要提前告别。不过,看似残酷的赛制并没有执行彻底,虽然也在延续传统的竞演模式,外加观众投票等环节,但是在观众还没过足瘾的时候,复活赛便立马开启了。

音乐市场的细分

《乐队2》定位明晰,逐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线,致力推广各种小众音乐,这其实是在寻求细分音乐市场。音乐本身是多样的,其产品和受众的细分是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总趋势。 《乐队2》十分注重音乐的多层次,除众多老牌经典乐队外,还吸引了更多年轻声音加入进来,有些还是刚刚成立的乐队。从节目的前期宣传以及《乐队的夏天(第一季) 》的模式来探究其初衷,该节目应该也是走分众市场的尝试,不过节目最终选择了包容性与多样化,试图兼收并蓄各种音乐形式。从年龄分布、歌曲主题、音乐风格等,节目组所挑选的乐队类型和风格十分多样,遍布流行、爵士、民谣、摇滚、民族、 R&B、布鲁斯、电子、说唱等多个领域。最终,指向的是音乐原创这一沉重而又必需的话题。但节目最终未能完全实现这一目的,因为所有的音乐以及音乐人似乎都指向一种商业音乐的模式,音乐反而滑向了单一,很多歌曲便与录音棚出来的一般商业流行歌曲无异。结果显而易见,节目实际上并没有体现出乐队的独特性,没有落脚到“乐队”上。

虽然从产业角度分析,单一的音乐形式不具有产业特征,但从另一层面来看,音乐分众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这样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有嘻哈》使嘻哈音乐逐渐浮出水面是对独特音乐风格的追逐, 《天籁之声》是对民歌的挖掘,可以说这两档综艺节目都是对风格音乐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挖掘。总体而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风格相对单一,未来市场细分还需要更多类型的音乐加入,市场越细分,音乐就必须越专业。

乐队文化气候的形成

《乐队2》播出后,很快成为话题节目,原因有很多。这其中,既有节目已经播出过第一季,有一定的受众基础这样的内因,也有2020年疫情期间,现场音乐全面关停导致的乐迷极度“饥渴” ,以及同时期其他音乐综艺节目竞争力更差这样的外部原因。同时,一档节目的成败与其他的副文本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定的文化氛围。乐队文化、独立音乐、小众音乐,从前几年的民谣和嘻哈音乐的突然流行就已经开始了,经过《中国乐队》等节目的试水,到现在又有《明日之子乐团季》等类似节目的相伴,乐队文化渐成气候。乐队文化之前一直在不同的小圈子中盛行,如此大规模集中亮相,必然引起更多人关注。此外, 《乐队2》还得益于其他同类节目的相对萎缩——受众已经培养好了,但却没有足够的产品供给。从这类节目的氛围也可以看出,受众是可以培养的,并不需要一味揣摩受众的趣味,进行无底线迎合,而是可以立足节目本身,进行市场开发与培育。从迎合到培育,或许也是“后选秀时代”语境下探索出的新路。

当然,《乐队2》也不可能大踏步摆脱这类节目的通病。该节目试图另辟蹊径,打造一种全新的节目模式,在同质化的音乐节目中探寻新出路,做到引领市场而非迎合市场。但从最终的效果来看,节目仍然没有逃出传统节目的窠臼,甚至也是另外一种迎合。虽然该节目宣称只有5个名额最终进入乐队盛典,这是一种变相的淘汰赛制。但是,这样的淘汰模式不彻底,因为这些乐队并不仅仅需要在这个舞台上证明自己。这些,都使得节目创新力不足,保守性也不足,让观众陷入尴尬观看境遇,既不能看到新模式又不能彻底沉浸在旧模式中。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该节目对既有传统音乐节目的旧模式延续更为明显。比如,“讲故事”这一惯用做法,很多音乐节目已经发展成选手的“痛苦比赛” ,故事、煽情、泪点成为必备元素,纪实模式让节目故事喧宾夺主,故事的篇幅盖过音乐的部分,结果拖沓的故事导致很多观众不满。

事实上,《乐队2》也并不完全是对中国优秀的乐队进行挖掘,而是用已经经过市场检验的成功乐队来满足节目的需求,是已经“浮出水面”的乐队在节目上的集体演出而已。这些乐队以及他们的音乐早已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流行开来,再次出现在《乐队2》的舞台就使得新鲜感大打折扣。最终,使得该档节目依然没有逃离传统音乐类综艺节目的窠臼。独立音乐人以及乐队本身就是因为其独立的特性彰显了本性,但是随着大众传媒和商业资本的介入,曝光度增加、影响力扩大,独立性不断减弱,其艺术本真性似乎也不复存在。商业与艺术的悖论如何破局,还是一个需要持续讨论和思考的话题。

(图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