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道者 2020-08-28 15:03
原标题:中国史前玉器是通神者的信物
玉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人类没有文字的史前时期,它以独有的、特殊的渗透力影响着世俗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社会习俗,也看到了贫富差距,等级阶层,更看到了人类社会的萌芽和发展。玉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奠基作用和起源认识是任何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无法替代的。
在新石器时期玉器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各地区文化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传承的关系。较为代表性的有兴隆洼文化、含山文化、崧泽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
兴隆洼文化大约距今8000年左右,玉器皆为阳起石-透闪石软玉类,色泽多呈淡绿、黄绿、深绿、乳白或浅白色,器体偏小。主要器类有 、匕形器、弯条形器、管、斧、锛、凿等。玉玦的出土数量最多,是兴隆洼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常成对出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围,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饰。一类呈圆环状,另一类呈矮柱状,体侧均有一道窄缺口。匕形器的出土数量仅次于玉 ,亦为兴隆洼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之一。器体均呈长条状,一面略内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钻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颈部、胸部或腹部,应是墓主人佩戴的项饰或衣服上的缀饰。弯条形器和玉管数量较少,均为佩戴在墓主人颈部的装饰品。斧、锛、凿等工具类玉器特征鲜明,其形制与石质同类器相仿,可形体明显偏小,多数磨制精良,没有使用痕迹,其具体功能尚待深入探讨,不排除作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凌家滩文化起源于距今5800年左右延续到距今4000年跨越了漫长的时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10~11月对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探明以凌家摊遗址为中心,半径约2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6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1处大型墓地,系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群。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凌家滩墓地中心的最高处发现新石器时代祭坛一座,面积约600平方米,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和鹅卵石与粘土搅拌铺设而成,中间高四周低,平面为不规则圆角长方形;祭坛可分三层,分两次建成。 44座墓葬中出土大量精美玉器,有玉人、玉龙、玉璜、璧、玉喇叭形饰、玉鹰、玉铲等,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雕琢之精湛为安徽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收获。其中玉人以浅浮雕技法制成,体态比例匀称,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体玉雕塑;玉鹰、玉龙等造型独特,在制作思想、造型构思、工艺技术等方面都表现了崭新的观念,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玉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研究资料。石钻和与之伴出的一件正面磨成凹形的褐红色砂岩砺石,系石制加工工具,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对研究新石器时代制玉工艺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凌家滩文化出土的玉器钻孔技术尤为发达,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祭坛和玉礼器的发现为探讨中国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信息。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至5000年。在考古界普遍认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时,红山文化只被当作一个分支或者是一种长城南北的“混合文化”,但是,随着红山文化遗址不断发现大量珍贵文物,尤其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使得人们以全新的眼光重新考察红山文化。考古学者也开始将史前文化研究重点由黄河流域向北转移,确认了红山文化在我国文明史上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它所具有的中华文明发源的性质。自1983年开始的考古发掘,先后出土了大量珍贵的红山文化文物,其中,两件龙形玉器的出土,最受瞩目。 200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第16地点中心大墓进行了最后发掘,发掘面积1575平方米,发现了红山文化墓葬6座,出土了大型玉人、玉凤等珍贵文物470余件,并且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第三件玉雕龙。玉雕龙又叫猪龙形玉佩饰,由于它以龙为形、以玉为质,因而,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图腾的印迹。
龙山文化距今大约4000—4600年前,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玉器较多,种类有玉锛、玉铲、玉、玉钺、玑和玉环等,玉器颜色有墨绿色、褐色等,玉锛上的饕餮纹,为商代铜器饕餮纹的祖型。河南龙山文化出土数量较少,玉器种类有玉璧、玉璜、玉环、玉饰等。陕西龙山文化发现的玉器不甚丰富,种类有玉璜、玑、玉璋、玉切刀、玉镰、玉钺、玉雕人首等。河北龙山文化亦有玉器少量出土。
崧泽文化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崧泽文化的命名主要根据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次发掘的成果而于1979年定名。分布范围以太湖平原为中心,西起镇江一带,北达通扬运河,南至杭州湾北岸。年代为公元前4000至前3200年左右。在遗址发现有水井遗迹,崧泽文化早期玉器基本延续了马家浜文化晚期玉器的风格,所见器型仍较单调,以块、璜为主,但玉钺等突破装饰品范畴的新器形也偶有所见。崧泽文化的前身是马家浜文化,其后继者是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存续时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地点多,分布面广,尤以杭嘉湖地区最为集中。仅浙江的吴兴、余杭等 8 县市,就有 20 多处遗址发现过玉璧和玉琮。青浦福泉山发掘的 7 座墓,出土随葬品共 677 件,其中玉器就有 500 件以上。余杭县反山氏族墓地是良渚文化中期的遗存,时代约在公元前 3000 年,墓葬中各种玉器占全部随葬品总数的 90%以上,11 座墓中计出土 3200 余件,其中有一座墓随葬玉器达 500 多件。
良渚文化的玉器制造业,承袭了马家浜文化的工艺传统,并吸取了北方大汶口文化和东方薛家岗文化各氏族的经验,从而使玉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有璧、环、琮、钺、璜、镯、带钩、柱状器、锥形佩饰、镶插饰件、圆牌形饰件、各种冠饰、杖端饰等,还有由鸟、鱼、龟、蝉和多种瓣状饰件组成的穿缀饰件,由管、珠、坠组成的串挂饰
在这些发现玉器的史前遗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玉器都是出土于墓葬中,说明墓葬中的这些玉器是墓主人的身份象征。那经历了几千年承传的玉器文化中墓主人一定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那这个具体的身份是什么?史前社会还没有文字,没有把这些玉器的社会功能记录下来当一定会口语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到了商周时期有了文字就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在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者,是以圣人被褐怀玉。”从老子这段话“圣人被褐怀玉”中得知在远古时期身上怀有玉器的人是圣人的象征,只有圣人才有资格拥有玉器。圣字的繁体字是“聖”由口耳王三个子组成,表示通过耳朵聆听到上一代王者所成功秘诀从而成为王者的人,那口耳相传的究竟是些什么?如果是在史前时期所传的是通神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南面之术或道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玉的解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玉,石之美者。石头种类很多,玉也是石头中的一种,正因此古人用玉来象征品质很好的人。玉的硬度很高,把玉石雕刻研磨成玉器是很耗时间的,在史前先民修炼通神术是花费很长时间的,所以当时先民把挑选玉这类石之美者来雕刻研磨玉器代表了从部族中选出品质优良的苗子来培养让他他们掌握通神术,在史前神权社会只有通神者才能成为王者统治他们的部族,如果没有掌握这通神术成为神人是不能统治他们的部族正是由此在夏朝之前我国是实行禅让制,上一代的国王是通神者,死了之后统治权交给下一代的通神者而不是他的儿子(因为修炼通神术不是一般的人都能掌握的到,如果他儿子修炼不到这种通神术是不能接班。)在史前,人们借助原始的生产工具把玉石切割,雕琢,研磨成玉器是非常耗时的;史前社会统治阶层从部族中挑选出思才聪敏的少年儿童来培养让他们领悟通神术也是非常的耗时。在《诗经·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
文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打造玉器的工序来类比打造通神术人才的培养过程;“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如金如锡是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子和锡是修道中的炼金术象征修道成功,如圭如璧是玉石经过切磋琢磨后成器,象征修道者修道成才掌握通神术。
在我国史前几千年的玉文化承传就是修道术通神术的承传,墓葬中不同的玉器是墓主人在修道悟道过程中不同阶段所达到某个层次的信物,是墓主人修道有成能通天地神明之德的神人身份的凭证。
(图片来源于乐道者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