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旅游

中国文化报 作者:未酉寅2020-08-18 14:57

原标题:威尼斯文化印象

威尼斯水城处在意大利东北部、亚德里亚海的一个浅水泻湖之中,离岸4公里,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这里水深平均1.5米,城市面积有7平方公里,整个城市没有车辆通行,取而代之的是独一无二的水上巴士和一种被称为“贡多拉”的传统木船。乘坐贡多拉是最为传统、惬意的游览威尼斯的方式。威尼斯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等称谓,也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

威尼斯(摄于意大利)

威尼斯水城始建于5世纪,当时这里只有一些岛屿,一些罗马城市的难民为了逃避日耳曼人的攻击,躲到这里。因岛上无处建房,慢慢地便开始在水上建房。这里建房很独特,首先将粗木桩打入水中,一个挨一个,打入水下淤泥中七八米深,然后在木桩上铺上木板,再铺沙石,上面铺大石块,再在石头上盖房子。所有的房子无一不是这么建造的。在水下的木头不仅不会腐烂,而且越来越硬。现在修复古建筑时,将木桩从水中取出,紧硬如铁,但出水后见了氧气立即脆化、粉碎。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据说,为了建造这座水城,意大利北部的森林都被砍光了。

威尼斯随着人口的增多,特别是有了港口,就开始发展海上贸易。在5世纪至8世纪,威尼斯隶属于东罗马帝国,在8世纪独立后,对外贸易量快速增长,到10世纪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航运枢纽之一。到12世纪,威尼斯渐渐崛起,控制了欧洲与西亚的贸易,从而变得富裕强大,并开始对外扩张。威尼斯海军在1204年的第4次十字军东征中,随同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并屠城。在瓜分东罗马帝国土地时,威尼斯共和国分得原东罗马帝国3/8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岛屿。1280年至1380年,威尼斯与当时的海上劲敌热那亚共和国进行了百年战争,最后威尼斯取胜。从此,热那亚商船队不再出现在东地中海,被迫将贸易重心放在西地中海,威尼斯独占了东方贸易和利润最高的香料贸易,接着,威尼斯也迎来1380年至1499年的百年盛世,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东罗马帝国,改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的崛起,直接威胁着威尼斯在东地中海直至与亚洲的贸易,于是,威尼斯海军与奥斯曼海军在东地中海展开激战。1423年至1718年,300年时间里,共发生8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自1499年至1502年的第3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起,威尼斯不再是奥斯曼帝国的对手。同时,奥斯曼帝国堵住了欧洲通往亚洲的商路,迫使西欧各国向西面的海上找寻通道,由此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新的海上通道,美洲新大陆被发现,绕经非洲通往东方的航路被开通,这样,威尼斯的商业中心地位不复存在,威尼斯就此衰落。1508年,由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国国王和阿拉贡国王组成的康布雷联盟,向威尼斯宣战,1509年大败威尼斯,威尼斯彻底丧失了对意大利中北部的控制权。1797年,拿破仑率法军入侵威尼斯,威尼斯共和国宣告结束,1805年威尼斯成为拿破仑帝国的一部分。拿破仑被击败后,1814年威尼斯被奥地利占领。1866年,威尼斯脱离奥地利,成为意大利一部分,直到今天。

威尼斯在7平方公里的面积里,有100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和100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凭借各式桥梁错落连接。有一条大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沿着这条“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以饱览威尼斯建筑的精华。威尼斯在1600多年历史中,集中了各式风格的建筑,包括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还有融合各种风格的威尼斯风格建筑等。威尼斯有3500多座历史建筑,其中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大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73个剧院。这里讲几处著名的建筑。

一是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广场坐落在威尼斯的市中心,是威尼斯的地标,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广场初建于9世纪,原本是同时修建的圣马可教堂前的一个小广场,所以广场也以圣马可命名。圣马可是基督教《圣经》故事人物,他著有基督教重要著作《马可福音》。据说,在很久以前,威尼斯还是一片荒芜的海滩时,圣马可到意大利各地传教,乘船经过这一带时风暴骤起,把船刮到荒凉的沼泽地带搁浅了。圣马可以为陷入绝境,他向天祈祷,似乎听到天使在召唤:“愿你平安,马可!父和威尼斯共存。”这样,这位《马可福音》的作者成了威尼斯的护城神,其标志为狮子。现在,威尼斯城徽上还是一头狮子拿着一本《马可福音》。

1177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在威尼斯会面,为了迎接两位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威尼斯将圣马可广场扩建成如今的规模。圣马可广场在历史上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节庆中心,自19世纪以来就是大主教的驻地。广场周边拥有众多精美的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如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造币厂、总督府、叹息桥等。1797年拿破仑占领威尼斯后,盛赞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客厅”和“世界上最美的广场”。拿破仑下令把广场边的总督府改成他自己的行宫,还建造了连接总督府大楼的翼楼作为他的舞厅,命名为“拿破仑翼大楼”。

圣马可广场南临威尼斯最重要的水道“大运河”,河边有两根著名的白色石柱,一根柱子上雕刻着威尼斯的守护神圣马可的飞狮,另一根柱子上雕刻着威尼斯另一位守护神——手持长矛、脚踏鳄鱼状怪兽的圣狄奥多,这两根石柱是威尼斯的城门,威尼斯的贵宾都从石柱中间进入城市。这里也曾经是威尼斯执行死刑的地方。

二是圣马可教堂。圣马可教堂始建于9世纪,供奉威尼斯的守护神圣马可。相传耶稣圣徒圣马可于公元前67年殉难,尸体被制成木乃伊保存下来。公元828年,两名威尼斯商人在威尼斯总督授意下,将圣马可的遗骨从埃及亚历山大市经君士坦丁堡运到威尼斯,并于829年兴建了圣马可教堂。现在,教堂内还有圣马可的陵墓。后来,教堂失火,于1043年至1071年重建,以后又不断地增修、扩建。圣马可教堂原是一座拜占庭式建筑,比如有5个圆圆的大穹顶,这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15世纪开始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比如建筑上出现栏杆等。可以说,圣马可大教堂是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特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等多种艺术风格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融洽。圣马可教堂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天主教最富丽和最重要的教堂之一,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教堂内最为显著的特色在于它的金色马赛克镶嵌画。在入口的拱门上方是5幅描述圣马可事迹的金色镶嵌画,金碧辉煌、耀眼夺目。在教堂内部的穹顶、墙壁、石柱、地面上,都可以看到精美的金色镶嵌画,给人尊贵、华丽、威严、肃穆之感。这些金色的马赛克镶嵌画,主题涵盖了十二使徒的布道、基督受难、基督及圣人的肖像等。在教堂中央的大圆顶有一幅耶稣升天的庞大镶嵌画,是在13世纪创作的。所有的马赛克画都覆盖着一层闪闪发亮的金箔,使得整座教堂都笼罩在金色的光芒中,所以圣马可教堂又称“金色大教堂”。

教堂最核心的位置是祭坛,圣马可大教堂的祭坛是黄金祭坛。在祭坛之下是圣马可的坟墓。祭坛后方置有高1.4米、宽3.48米的金色围屏,屏面上有80多幅描绘耶稣、圣母、圣马可事迹的瓷板画。在这个围屏上,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500多颗钻石、红绿宝石、珍珠、黄玉、祖母绿和紫水晶等珠宝作为装饰。

第4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就是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前的广场上出发的。这次十字军东征完全是由威尼斯资助、用威尼斯船只运送的。这次十字军东征,攻下了君士坦丁堡,夺取了东罗马帝国大片的土地。威尼斯攫取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当然,这次十字军东征中,威尼斯总督也死在君士坦丁堡。在教堂内有一个珍宝馆,陈列着第4次十字军东征从君士坦丁堡带回来的战利品。同时,教堂内也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宝,因为从1075年起,所有从海外返回威尼斯的船只都必须上交一件珍贵的礼物,用来装饰圣马可教堂。在圣马可大教堂,有4匹青铜马,是公元前4世纪铸造的,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马匹是按1:1比例铸造的,十分罕见,也十分威武,为稀世珍宝。

三是总督府。总督府与圣马可大教堂紧邻,有一个通道将两个建筑连在一起。总督府始建于9世纪,与圣马可大教堂几乎同时建造,当时是一座带围墙和碉楼的城堡,四周环水。976年发生起义,将总督府烧毁。之后,在原址又建了一个新的要塞兼总督府,但在1076年又被烧毁。然后,总督府又几经修建和扩建,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越建越富有艺术特色。现在,总督府已成为博物馆。

总督府的建筑有明显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无论是建筑形状还是外墙的图案,都深受伊斯兰风格的影响。总督府值得一看的,一是大门。总督府只有一个大门,有两扇青铜门,但称为“纸门”。二是“黄金阶梯”。在总督府,有一个著名的“黄金阶梯”,台阶是镀金而成的。三是大国会厅,这是全意大利最大的大厅。四是著名的威尼斯画派的画作,特别是提香、委罗内塞和丁托列托三大画家的画。在大国会厅,有一幅世界上最大的丁托列托的作品《天堂》,画幅为197平方米。五是叹息桥。这是一座连着总督府与监狱的桥,一边是富丽堂皇的天堂,一边是阴冷潮湿的地狱。之所以叫叹息桥,是因为过去囚犯被执行死刑时要走过此桥,此桥上经常响起囚犯的叹息,因此得名。

总督府现为博物馆。一楼用作咖啡馆,最著名的是弗洛里安咖啡馆,据说当年海明威、拜伦等著名作家经常在这里流连。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摄于意大利)

四是圣乔治岛的马焦雷教堂。圣马可广场所在的岛是威尼斯的主岛,在主岛的南面,有一个条形的岛链,由几个小岛组成,与威尼斯主岛隔“大运河”相望,南面系列岛屿的最东面是圣乔治岛,岛上有马焦雷教堂和修道院。这座教堂和修道院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16世纪,却是仿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教堂正门的4根高大的科林斯式大理石柱,将三角形山墙高高托起。科林斯式圆形石柱和三角形墙面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典型建筑风格。大门两侧有两个雕像,分别是圣乔治和基督教首位殉难者圣斯蒂芬,这两人是基督教各教派共同尊奉的圣人。教堂旁有一个75米高的蓝尖顶钟塔楼,上到钟楼顶部,可以俯看整个威尼斯岛。在教堂和修道院内,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其中有3幅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丁托列托(1518—1594)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最为著名。这幅画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同名,但场面更为宏大、立体感更强,当然名气没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那样大。在修道院建筑中,有一个建于15世纪的图书馆,图书馆有一个长141米、宽10多米的大房间,两面墙上排满了书,中间放着桌子作为阅览的地方,里面保存了大量中世纪的图书。

威尼斯双年展是著名的艺术活动,中国参展作品就曾于双年展期间在马焦雷教堂和修道院中展出。

世界著名画家克劳德·莫奈有一幅名画《圣乔治·马焦雷教堂的黄昏》,画中描绘的是从威尼斯主岛眺望圣乔治岛马焦雷教堂和修道院的风光。1908年11月下旬,每到傍晚,莫奈都会和他的妻子乘船前往这里欣赏“世界独一无二的壮丽落日”。该画现藏于英国威尔士首府卡迪夫国立博物馆。

威尼斯建筑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水面的上升。过去100年间,主岛已下沉了23厘米,而且下沉速度还在加快。现在,因为涨潮或洪水,圣马可广场每年有1/3以上的时间浸泡在水中,而100年前,这种情况仅为10天。

(图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