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王璜生:不管生存受到何等影响,人类都要呼吸

近日,艺术家王璜生个展《呼/吸》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行了开幕仪式。 开幕当天,晴空万里,许多艺术家的朋友们来到现场为展览开幕表示祝贺。

展览由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顾铮担任策展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协办。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原定于今年2月展出的展览推迟了半年开幕。 王璜生就此也做出了调整,疫情期间有感而发创作了主题为《风之痕》、《白梦》、《疫期日记》的装置、影像、声音的系列作品。

▲ 王璜生《呼/吸》展览现场

▲ 艺术家王璜生与嘉宾交谈(从左到右:U 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模特cici项偞婧、ART021创始人之一包一峰)

▲ 王璜生《呼/吸》展览现场

在“凤凰艺术”专访王璜生的过程中了解到,他觉得疫情期间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这两年退去馆长的职务让自己有更多时间进行个人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就是做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太大变化,该做的事情自己还是会做的” ,他笑着回答。

▲ 王璜生《呼/吸》展厅外部

▲ 王璜生《呼/吸》展览现场

通往展厅的户外以废旧的、站立着的氧气瓶为间隔摆放着王璜生的装置作品《谈话》,冰冷灰暗的玻璃沙发下充满着带有尖钩、交错缠绕的铁丝网。 这样严阵以待的风景既为即将看到的展览铺垫了紧张、危险的环境氛围,也为炎炎夏日看展的观众提供了冷静的休息区。

▲ 王璜生《呼/吸》展览现场(风之痕)

风之痕

生命很轻盈也很美丽

▲ 王璜生,风之痕视频,3'15" ,2020 (截图1)

未进入展厅却已经感受到急促的“呼吸”,刚进门的灰暗空间只有海报墙被阳光照射着,映入眼帘的是影像、摄影作品《风之痕》,这是今年春夏王璜生在北京和广州工作室以及野外创作的。

作品中随风飘动的长带沾染红色“血迹”如招魂的旌幡般一路起伏地飘舞于荒野和空城,提示一种无法命名的危惧与恐怖。 艺术家表示,“生命也许很脆弱,很无奈无辜,但生命也很轻盈,也很自在很美丽。”

水墨氧气瓶

面对不安我们需要养气

▲ 前排左:艺术家王璜生 前排右:艺术家杨福东

▲ 艺术家王璜生与嘉宾交谈(从左至右:艺术家刘香成、艺术家王璜生等)

▲ 王璜生《呼/吸》展览现场,水墨氧气瓶展厅

由暗转亮的第二个空间里,三面墙上各挂了一幅《呼/吸》系列的水墨画。这三幅水墨画描绘的是横向摆放的氧气瓶, 王璜生介绍说,“当横着画氧气瓶时,它的外形像是一个鱼雷或者一个导弹,其实我一直觉得氧气瓶既是人类必须的非常重要的东西,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东西。”

▲ 王璜生,《呼/吸之一》,纸本水墨,365x145cm,2019

▲ 王璜生,《呼/吸之二》,纸本水墨,365×145cm,2019

▲ 王璜生,《呼/吸之四》,纸本水墨,365x145cm,2019

艺术家从2019年三月开始进行了以氧气瓶为主题的相关创作,其中他于去年6月创作的《呼/吸之一》的水墨绘画上添加了一串文字,并称之为“养气图”。中国古代认为人类最需求的是“养气”,而去年6月的闷热气候和动荡的国内外形势,艺术家用“养气”作为面对外界不安环境的回应。

炮弹来临

不安地呼吸

▲ 王璜生《呼/吸》展览现场,图片呼吸装置展厅

离震撼的声源越来越近,走进王璜生最新的装置/行为/录像作品《呼/吸》。 新的展厅宛若一个纵向的小型剧场,用线悬挂着的废旧氧气瓶高低错落着,氧气瓶口正对着进来的观众,像极了空中即将射来的炮弹,再配上艺术家所做的影像作品中传来的敲打氧气瓶的声音、心跳以及呼吸声,营造了一种生命紧张不安的危险信号。

▲ 王璜生,《呼/吸》,装置、影像、声音,尺寸可变,2019

▲ 王璜生,呼吸视频,3’23”,2019 (截屏)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评论这件作品 , “……急促的呼吸声直逼人心,氧气瓶象征着救赎,他自己敲击氧气瓶的行为如同驱疫的仪式……作品在场景和动态的剪辑上丝丝入扣,在光影和声音的混响上构成多声部节奏,结尾的钟声尤其富有意味,交织着生命的飘逝和生存的希望。”

自从2017年王璜生卸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的职位,他坦言个人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多元方式比如装置、影像、特殊材料等的创作。他偏爱有沧桑感和力量的东西,比如这次使用的废旧氧气瓶,它外表的生锈和本身的体量感给艺术家一种非常猛的感觉。他想过很多方案将氧气瓶转换成自己的作品,最后觉得利用敲击厚薄不均的氧气瓶铁皮所产生的不同的声音会很有意思,于是他邀请了音乐家朋友一起创作,加上他现场随机敲击氧气瓶和后期制作,这部作品就应运而生了。

有绿植的病房

▲ 王璜生《呼/吸》展览现场

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布置得像病房一样的展厅,玻璃外的蓝天、白云、阳光、绿植仿佛透过玻璃墙上的输氧管给室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氧气。转身看白墙上的水墨氧气瓶,缠绕延伸的输氧管像蜘蛛网一样遮盖了氧气瓶口,不禁让人感到一阵苍凉。

▲ 王璜生,《呼/吸之三》,纸本水墨,198x180cm,2019

▲ 王璜生,《呼/吸之八》,纸本水墨,669x69cm,2019

▲ 王璜生,《呼/吸之十》,纸本水墨,669x69cm,2019

流动的线条

浮躁与不安

▲ 王璜生《呼/吸》展览现场

《箴象》系列是艺术家本人对当代世界所弥散的焦虑、不安、动荡等负面问题有感而发,因此亦找到新的角度和方式 :采用“纱布”这一带有伤害和救赎双重深意的特殊媒材,再利用红色染料拓印,加深了赎罪的意味。其中两幅作品引用了了《圣经》的两段话,

He was not that Light, but was sent to bear witness of that Light.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

That was the true Light, which lighteth every man that cometh into the world.

光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光造的,世界却不认识它。(约1:10)......

图片《箴象》作品:

▲ 王璜生,《箴象191216》,纸本水墨设色,249x249cm,2019

▲ 王璜生,《箴象191212》,纸本水墨设色,209x137cm,2019

▲ 王璜生,《箴象191218》,纸本水墨设色,209x137cm,2019

王璜生对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战争与准战争,冲突与准冲突;区域与全球、左派与右派、贫穷与疾病、经济与危机等等尖锐矛盾的复杂情绪,在《箴象》系列中材料、颜色、意义所交织出的冲突感下显得更为触动人心。

图片《疫情日记》作品:

▲ 王璜生,《疫期日记:伤口与口罩》,纸本设色拓印,100x69cm,2020

▲ 王璜生,《疫期日记200204》,纸本设色拓印 ,69x48cm,2020

▲ 王璜生,《疫期日记200214》,纸本设色拓印 ,69x48cm,2020

▲ 王璜生,《疫期日记200217-2》,纸本设色拓印 ,69x69cm,2020

《疫期日记》系列集中呈现了王璜生疫情期间的感触与思考。 面对汹涌而来的自然病毒与社会之病,艺术家深刻思考了关于艺术介入社会的作用,以艺术为工具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历史记录,每一天疫情的变化牵动着王璜生的思绪, 他觉得作为艺术家,只有行动起来表达对生命的抗争、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创伤、生命的珍惜与呵护等等的感受,让切实的生命体验作为很好的创作元素 。

▲ 王璜生《呼/吸》展览现场

从二维平面作品走向艺术装置《缠2》,感受到的气流和声音也越来越强大。跟王璜生之前做的艺术装置《缠1》不同,《缠2》的纱布缠绕在铁丝网上,任由机床下方强劲的鼓风机吹着,营造了一种飘上去又飘不出去的挣扎感,再加上高速运转的鼓风机传来的轰鸣声,现场的声视觉冲击让作品很有力量感。 原德意志联邦波恩国家美术馆馆长迪特·荣特评价这件作品,“你可以看到危险,也可以看到安全;可以看到美丽,也可以看到丑陋;可以看到质疑者,也可以看到确认者……”

抬头看墙面顶部因为灯光照射《缠2》而产生的流动的幻影,不禁让人一阵寒颤,那种想要摆脱束缚却又不能的恐惧感笼罩在人心底,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 王璜生《呼/吸》展览现场

2017年王璜生在北京民生美术馆举办的个展《边界/空间》中,策展人巫虹曾经这样评价王璜生的作品,“王璜生的作品通过流动的不稳定性激发出心理的紧张和对转化的焦虑,这种紧张和焦虑被一些关键细节放大,使抽象的线成为对历史记忆和现实政治的隐喻……”

而本次展览《呼/吸》则是这条不断穿越边界的行旅之路的延伸,呈现了王璜生在近两三年内如何以其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和敏锐艺术家的语言创造,实现又一次对“踰越”的探寻。

白色和平的梦

▲ 王璜生《呼/吸》展览现场

最后一个黑白展厅呈现了王璜生2020年的新作《白梦》系列和摄影作品《封口胶》系列。 透明胶带折射出的光线与白色床垫的白光让沉闷的展厅多了一些透气感,也让观众忍不住向前探索这场“白梦”。

▲ 王璜生,《白梦01》,艺术微喷,100x76cm,2020

▲ 王璜生,《白梦02》,艺术微喷,100x72cm,2020

▲ 王璜生,《封口胶 1》,摄影,60×45cm,2018

王璜生对凤凰艺术的记者讲起作品《白梦》,他说他喜欢用一些日常的东西作为制作材料,观察细致的他在小区发现了这种材料,他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床垫的内部结构,只是觉得这种材料会与他经常使用纱布、铁丝创作的作品有某种呼应,东西的形式感很好很特殊。 加上疫情期间不能四处活动,总是画画也有点没意思,所以就想做一些新的创作形式。口罩像纱布一样的形状,也有纱布的质感,用口罩代替纱布做摄影的想法这么形成了。

“床垫跟梦有关,跟生命有关。” 王璜生说。它既是生活用品,也是梦想孵化装置。一面凝视自我与现实,一面召唤想象与思考,王璜生对生命以及现实危机的拷问作用于物像之上,演化出更深刻直接的面貌并与观者共享。

当被问到当下最要紧的现实危机是什么, 他回答:“要和平。因为不管是政治斗争、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斗争等等,太过激烈一定会殃及人民,而人民就像蚂蚁一样会被碾压。我还是希望所有的这些矛盾能凡事以人民为先,为了人民活得更好着想。”

一呼一吸才有生命

人类要自由地呼吸

“不管人类的生存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人类都要呼吸,能够自由地呼吸。只是有时候呼吸会急促,有时候会很舒缓,有时候又会感到压抑,而有时候会自我放松等等,其实一呼一吸才有生命。” 王璜生说。

他从司空见惯的现成物,无论是氧气瓶、铁丝网、还是封口胶带或纱布绑带,来提示现代生活与文明的悖论,转换、强化其意象中的痛楚、不安与紧张,营造出生命生生不息却又时时危急的警讯意象。这正是生命“呼吸”和“呼吸”日常的不息探讨。

据悉,“王璜生:呼/吸”的另一个同名展览,也将于8月15日至9月22日在德国哈根奥斯特豪斯美术馆展出,由奥斯特豪斯美术馆馆长Tayfun Belgin策展,展出大型装置《界》《缠2》以及影像、摄影作品《呼/吸》《风之痕》《线·构图·现实》等。

展览信息

呼吸

艺术家: 王璜生

策展人: 顾铮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第2展厅

展览日期: 2020年08月02日– 2020年09月27日

关于艺术家

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协策展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等。2000年至2017年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2004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2006年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2013年获北京市颁发的“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创办和策划“广州三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CAFAM双年展”、“CAFAM未来展”和“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等大型展事。

曾为“韩国光州双年展”评委,希腊“视觉中的奥林匹克”国际展评委,“CCAA奖”评委,“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专家组评委等。

关于策展人

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曾任2012年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9th Heinz Götze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History)。《光圈》(纽约)杂志国际顾问,《欧洲摄影》(柏林)编委,《中国摄影》编委。著有专著多部,并在国内外策划多个摄影展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