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设计

艺术与设计 2020-07-21 16:02

原标题:香港的工业与设计之路 

金融之都香港曾经是个工业城市这件事,貌似早已被后浪们淡忘。在这个昔年的小渔村进化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工业的作用举足轻重。在香港历史博物馆6月的新展《“工”不可没:香港工业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约1200组香港工业制品——从广万隆爆竹厂制造的电光炮,到唯一冷热水壶厂的骆驼牌热水瓶,再到长城塑料厂制造的Diana -F相机——从宏观上描绘了这个历时百年的香港本土工业发展史,也从微观层面讲述了企业家个体的奋斗历程。

长城塑胶厂Diana - F相机,1960年代

其实早在19世纪中期香港开埠不久,便已经出现以造船为主的制造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香港岛东部及九龙油麻地一带,越来越多的家庭作坊出现,主要生产服装、火柴、肥皂一类的生活必需品;之后中小规模的企业出现,比如1891年开办的大成机器造纸有限公司、1898年前后开办的九龙隆记火柴厂等。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纺织业的蓬勃带动了香港的轻工业迅速发展,除了服装之外,鞋履、化妆品、五金建材等也都一一涌现。1938年,香港的第一届工展会举办,大受欢迎,香港本土品牌也自此有了名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动荡局势让不少内地企业家从上海迁往香港,带入大量资金、机器以及技术,为香港制造业写下重要的篇章。虽然五十年代初,香港的工业配套方面依旧因战乱而缺失严重,但正如已故香港著名实业家安子介回忆他在1950年创办华南染厂时的情形那般:“那时香港经常断水,而染厂恰好需要大量用水,他们只好到跑上山上去泵水,可以想像环境即使如此恶劣,早期的企业家们亦尝试一切方法去克服,这正好体现香港人开拓进取和敬业的精神。”

美亚制造厂手提电筒套装,1960年代

香港制造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直至此时,“产品设计”的概念尚未出现,整个产业还处于单纯的“加工制造”阶段。随着人工和其他成本的上涨,工厂终于认识到加工制造的微薄利润实在难以持久发展,而利用设计为产品增值方为上策。香港的产品设计教育大约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了六七十年代,本地第一批产品设计师已经初露头角。他们当时的主要工作是美化产品,以及利用设计的手段,降低产品以及相关的工序成本。由于当时香港制造的产品以外销为主,设计师也多采用外国消费者的角度着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香港工业的全盛时期,当时全港有将近一半的从业人员来自制造业,产值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三成;成衣、钟表、玩具等产品的出口量更是名列世界前茅。“香港制造”的水准也获得了国际认可。

广万隆爆竹厂电光炮,1920-1930年代

但随着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各种优惠政策的吸引让香港企业家纷纷将厂房内迁;仅保留香港总部,负责决策、设计和推广。这样的局面对产品设计师来说,既是考验,亦是契机。有人转行,有人蜕变。资深设计师开创的独立产品设计工作室开始出现。他们服务的对象既有本地厂家,也有海外客户,更有勇敢的先行者自创品牌,并涉足制造和销售。香港的产品设计终于脱离了仅仅是美化产品和支持加工生产的初级阶段,打开了感性化和个性化的新世界大门,自然也获得了更广泛的国际认可。比如设计师黄美瑜,她在1989年成立自己的设计顾问公司,之后又成立产品设计公司,并推出自创家居用品品牌LIVING GEAR,全球销售。而另一位本土设计师利志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加入巴黎RaisonPure及Exatiss Concept,为欧莱雅、花王、三宅一生等品牌担任设计工作之后,于1998年在香港成立自己的设计顾问公司Milk Design,也是各种奖项的常客。

塑料制品公司音乐火车玩具,1960年代

香港本土的工业产业毫无疑问已然式微。当地最后一间工厂——位于屯门工业区的大兴纱厂,也在2014年5月画上句点;向高新技术和创意产业的新方向转型是显而易见的大势所趋。而由香港工业发展而生,并最终走上独立道路的香港产品设计,就正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林衍堂教授所说的那样,“间接为工业家提供了‘设计提升经济效益’的例证,是一种‘身教’、一种设计推广”,“或许,它也可能是中国产品设计师在未来一条可走的路。”

(图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