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投资收藏 >书画

风笛艺术 2020-05-15 09:30

原标题:告诉你为什么“家庭画”比“摄影全家福”高级得多…… 

1989年,联合国将5月15日,确定为“国际家庭日”。

家这个词总能轻易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的情感蔓延。席慕蓉曾写过:“……当塞尚画布上的最后一抹绿色和着秋虫唧唧时,家在召唤我了。”

除了塞尚,还有不少西方艺术家热衷画“家庭画”,让我们为热爱生活的你解读,为什么在家挂一幅“家庭画”,要比挂“全家福照片”高级得多……

▲图片源于网络

相机无法记录的“家是温馨港湾、快乐天堂”

婴儿呱呱坠地,获得父母悉心的照料,家通常是庇护他的港湾。

19世纪末的美国女画家莉莉·马丁·斯宾塞在《家族的肖像》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母逗弄婴孩的画面——房间装潢精致,少妇坐在椅子上手托女婴;留着络腮胡、身形魁梧的父亲温柔而专注地凝视爱女,手拿樱桃逗弄宝贝,小女婴则向空中伸出小手。

▲《家族的肖像》莉莉·马丁·斯宾塞 美国 油画 图片源于网络

莉莉·马丁·斯宾塞以细腻的视角,捕捉到生活中一个细微又充满温情的亲子画面;低饱和度的色彩及清晰的线条,用各种细节体现初生婴儿给家庭带来的乐趣,父母与婴儿相处的生动画面。

作品的细节处理的非常灵动,隔着画面都仿佛听到女婴清脆的咯咯笑声,与画中人一起沉浸在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中。

这样的场景可能是相机很难捕捉到的,因为它是作者带着一种情感或情绪创作的结果;此外,画面通过细节展示了十九世纪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桌上的水晶玻璃瓶还是女子脚下的脚凳,都在描绘着一种生活方式……暗示着一种来自过去的传承。

通常这样的场景画作,常见于十九世纪家庭的客厅,如同我们今天不少家庭客厅里的“全家福”。不少欧美家庭至今仍以保有这样的画作传承为自豪,那是家庭甚至家族的凝固瞬间,是值得被铭记的时刻。

除了港湾的象征,家庭还是欢乐的场所。有时候,也许正是曾经无数个家庭欢乐场景,带给我们一生源源不断的内在能量。

荷兰画家扬·斯蒂恩,就用他高超的绘技表现出大家庭的欢乐一刻——甚至连画作的名称都叫作《快乐的家庭》。

▲《快乐的家庭》扬·斯蒂恩 荷兰 布面油画 图片源于网络

作品描绘了一个荷兰普通家庭的欢聚时刻。

作品构图乍看凌乱、繁杂,但细究之下,每个人物都各有特点,细细品味每个人物的表情,就能体会到扬·斯蒂恩如精致散文般的构图技巧——杂而不乱,充满动感和欢乐。

画作中央的妇人虽然怀抱幼儿,却在侧身倾听身旁的老妇人,两人脸上洋溢着平和、喜悦;怀中的小儿挣扎着去听他身侧的笛声,手舞足蹈地挥舞着;窗外的半大孩子正歪着身子模仿大人抽烟的样子,鬼马神情活灵活现。

画面中虽然各人都有自己的“关注点”,但昏黄而明亮的背景将这一个午后的家庭的欢乐场景活脱脱地再现出来,凌乱地扔了一地的锅碗瓢盆,让整个场景充满不羁,艺术家将笔触着力在每个人的神态、动作和表情上,画面灵动,栩栩如生。

相信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心情必然也是愉悦而充满活力的,他一定也沉浸在这个大家族的欢乐日常中,所以才能如此充分地体现出这样的一瞬间。

用模糊笔法,定义确凿的成长时刻

成长中的重要时刻,往往也是艺术家热衷描绘的场景,但绘画记录的特质在于,即使没有完整的细节,情绪和情感的传递也十足十到位。

▲《第一步》米勒 法国 粉彩画 图片源于网络

米勒在他的作品《第一步》中,就是以看似模糊的色彩和轮廓化的笔触,记录了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迈出人生第一步,而实际上清晰地传递给观者的,是一个家庭重要的时刻。

背景的房舍模糊,屋前的空地和树荫也未见得,但细节却隐藏其中,比如栅栏上飘荡的“万国旗”,是营造生活场景的重要细节;农妇弯腰扶着婴儿,父亲向她伸出双手……

作品本身没有浓烈的色彩,甚至用色可以说是单调的,线条也不清晰,以至于完全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具体面部特征更旷论看得清楚神情…… 然而,正是这样一幅简单的作品,一个常见的家庭生活场景,却有扑面而来的温馨感,无论是否亲身经历,都会被感染。

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和情感,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到的恰是这种“通感”。

这幅画还曾被大名鼎鼎的梵高临摹过,他采用了更鲜亮的颜色,突出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并运用更分明的粗线条增强了轮廓,强化了人物的动作。

当然,从梵高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品味出与原作不同的、生命旺盛的活力。

▲《人生第一步》 梵高 荷兰 布面油画 图片源于网络

“高端定制”家庭幸福场景

爱德华·马奈和克劳德·莫奈是好友,又都是印象派的奠基人,因此马奈也时常受到莫奈之邀,到莫奈家中作画。

虽然同为印象派奠基人,但马奈更喜爱运用鲜明的色彩,在作品中强调对光的表现,作品风格简洁明快。

《莫奈一家在花园里》便是艺术家描摹出的莫奈一家在花园里玩耍的场景,这种场景很可能经常发生,但也可能从未发生,但马奈凭借对这个家庭和家人的熟悉,依然创作出了这幅鲜活的“家庭生活场景”。

▲《莫奈一家在花园里》 马奈 法国 布面油画图片源于网络

深浅不一的绿色花园,红色果实点缀其间;莫奈的妻子一袭白色长裙在大片绿色中显得非常跳脱,莫奈的儿子倚靠在母亲身上,蓝衣服柔化了白色可能造成的突兀感。

马奈的确是用色的高手,通过色彩的协调,让画面明快而和谐。

显然,画家是非常非常熟悉这一家人的——他笔下的莫奈妻子深情从容而淡然,托腮凝望前方;丈夫在一旁侍弄花草(可有可无,让人怀疑是不是画家为了给好友面子才把他放进画面的),作为画面重点之二的男孩儿,体现出“最喜小儿无赖”的天真,人物之间看似并没有交流,却让观者感受到这一家的默契与和谐自然。

此类“高端定制”作品,看得出完全符合定制者心目中的“完美场景”,也很能体现家庭中的地位排序什么的……

相机永远实现不了的“昔日重现”

意大利画家恩赫尼奥·赞皮吉最擅长家庭题材的绘画,而且他总是愿意以及能够通过他的画笔,用家庭生活中一个非常日常的场景来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

▲《Grandparent’s Visit》 恩赫尼奥·赞皮吉 意大利 油画图片源于网络

他所创作的《Grandparent’s Visit》中,祖父母的到访,使得作品中所有家庭成员,都沉浸在一种温暖互动中。

祖父母给下一代和第三代带来的温暖回忆,是很多人心底深处最美好的情感记忆之一。

这幅画最打动人之处,恰在于此。

从作品名称和画家对人物肢体语言的描绘,祖父母一定是从别处来探望一家人的。祖父慈爱地看向最小的孩子,吸引它的注意;祖母则窗前搂着孙女讲故事——暖色调的画面加重和强调了画面的“温馨感”,祖孙情、儿女情经由作品中无声地传递出来。

如果,你怀念已经逝去的亲人,唯一能帮助你还原那温暖场景的,恐怕只有绘画。

世界上许多画家都会以家庭活动或家庭生活场景为素材进行创作,甚至如前文中,马奈对莫奈一家的活动的描绘,它是一种记录(类似今天的野餐照片),但同时它又是画家的“再创作”,它无需百分百还原场景,尤其像马奈那样的印象派画家,但他又通过他的画笔再现了那个场景下的家庭情感的流动,这才是这类“家庭画”最打动人之处——人类最希望、最值得也是最终被记录最多的,不是别的什么,始终是情感!

而且是最高级的相机也无法精准捕捉到的情感。

(图片来源于风笛艺术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