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弘博网 2020-04-09 16:28

原标题:从谈“毒”色变到探索利用,一场病毒展如何引发观众对未来的思考

2019年底,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22日,国内25个省(区、市)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500余例;1月30日,世卫组织(WHO)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具备“大流行”特征,成为第一个被称为“大流行”的冠状病毒传染病……

与此同时,秉持着“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全国多地博物馆也纷纷在其官方社交媒体上面向社会征集抗“疫”见证物。2月21日,上海科技馆发布关于病毒主题科普展的征集公告,并拟策划以《舞动的幽灵:新冠启示录》为题的病毒科普展。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展览筹备如何了呢?

上海科技馆病毒主题科普展的征集公告

一场以病毒为主题的疫情科普展览

徐蕾介绍,临时展览一直是上海科技馆追踪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的重要手段。早在1月25日,上海科技馆便敏锐捕捉到新冠疫情这一社会热点。为了及时回应这一热点,向公众传递科学的防疫知识,负责临展策划的研究设计院在春节期间便迅速组建项目团队,正式启动了新冠肺炎疫情科普临展的筹备工作。

考虑到当前疫情仍在持续进行中,对其的科学研究以及相关数据还未到尘埃落定之时,难以在展览中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展示。与此同时,展览项目团队也注意到,这次疫情的暴发使得公众对病毒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因此,此次科普展览将以疫情作为切入点,从病毒学、传染病学、社会学等不同视角,引导公众深入了解病毒及其在地球生命演化中的独特作用,探讨病毒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以及人类未来应该如何与病毒长期共处。

“病毒是一种奇特的生命形式。众所周知,一切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病毒的组成则极度简化,连基本的细胞结构都不存在。自2009年以来,全球共计有六次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且每次事件均由病毒引起,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对于病毒的了解却并不多。”徐蕾说道,“实际上,在此次疫情早期,人们很大一部分的恐慌便来自于对病毒的不了解。因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公众开展病毒科普教育,帮助公众正确、科学地认识病毒,以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资讯保持清醒的判断力,这便是我们策划此次展览的初衷。”

新型冠状病毒武汉株02 图片来源: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多角度探索病毒这一特殊的生命形式

无论在虚拟的Cyber空间还是真实的现实世界里,“病毒”这一名词似乎总是一个堪称臭名昭著的存在。的确,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病毒”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形式,它必须侵染细胞之后才能复制自己、传递后代,完成整个的生活史过程,因而必然危害到大多数细胞生命的生存,人类同样受其危害颇深,豪不夸张地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战胜病毒侵染的历史。

目前,展览正在积极筹备阶段,展览初步大纲已形成,包括一个兼具哲学思辨与艺术创意的引入部分和“病毒星球”“暴发·战‘疫’”以及“共享未来”三个部分,从生物学、流行病学、人文、生态视角,引导公众一起共同探索病毒起源简史、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分类及作为传染病病原的传播机制、并探讨病毒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以及人类未来该如何与病毒共处。

1、追溯病毒的起源

据了解,早在人类和绝大部分动植物出现之前,病毒就已经是地球的主人了。虽然我们对于病毒的发现历史并不长,但人类与它们的相遇却早已发生。几千年来,无处不在的病毒引发了多次全球范围的重大流行疾病,如天花、麻疹、流感病毒等,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近些年,新发病毒暴发的频率更是越来越高,如H1N1甲型流感病毒、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以及造成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等,其影响规模也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

种类繁多的病毒(图片来源:网络)

因此,徐蕾表示,展览将在第一部分对病毒的起源、种类、特点以及传播进行详细的说明,同时为观众介绍历史上那些因病毒造成的重大疾病,帮助公众正确、科学地认识病毒,引发全社会对病毒研究的重视。

2、一场全民战“疫”

回看疫情暴发后的这几个月,突然来袭的新型冠状病毒对我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中国在疫情暴发后的快速反应、高效防控以及全民参与则有效阻止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树立了世界防疫的典范。

作为向公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科普场馆,上海科技馆的此次展览则更多聚焦于科技在这场战“疫”中所发挥的力量。徐蕾介绍,展览计划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场景实物模型、互动体验等方式,展示疫情暴发过程中科研、科普、医疗等机构的应急反应和应对时间轴;同时,展览还将展示科研机构在科研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物品,以及在此次战“疫”中大显身手的智慧医疗,如智能检测技术、消毒机器人、智能方舱模块等高科技产品,突出抗“疫”战斗中的科技力量。

云端智能送货机器人完成“专药专送”(图片来源:上海证券报)

此外,为了记录疫情之下的集体记忆,上海科技馆也正在面向全社会征集与抗击疫情有关的各种物证,如疫情期间的艺术创作、相关证件等,以呈现全民战“疫”中的点点滴滴。同时,徐蕾表示,展览也希望通过展示这些普通人的物品,去关注疫情之下人们的心理状况,特别是病毒感染者这一群体,从而消除歧视,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关怀。

3、引发观众对于未来思考

4月8日零时起,武汉已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随着武汉“城门”的打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已逐步好转,但疫情所带来的惨痛代价却使我们不得不继续思考病毒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改变、以及未来该如何与病毒共处。

目前,国内疫情形势虽已好转,全球疫情却不断拉响警报,形势不容乐观。“病毒传播是没有国界的,全球范围内频繁的人员往来加速了病毒的传播,导致了这一场全球危机的发生。”徐蕾说道,“为此,我们也将会在展览中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引导观众去思考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该如何应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

与此同时,徐蕾表示,此次展览也希望促使公众重新审视人类与生活在同一星球上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纵观近些年的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几乎每一次都与野生动物有关。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或中间宿主便普遍被认为与蝙蝠或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有关。“人类活动的急速扩张严重侵害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造成了二者之间的过度接触,使得原本寄生于野生动物的病毒通过跨物种传播侵入人体,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希望能通过此次展览去倡导一种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让观众得以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徐蕾说道。

此外,此次展览中还将加入对健康生活的倡导。徐蕾表示,通过历次与传染病的抗争,人类一方面获得了惨痛的教训,但另一方面也从中学到了抗击传染病的宝贵经验,如建立隔离检疫制度、完善城市公共卫生体系以及勤洗手、戴口罩、使用公筷等个人防护手段。对此,展览中也会通过富有创意的互动设计进行具体展示,以向观众倡导健康卫生的新生活方式。

图片来源:中国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

“虽然病毒常常令人谈‘毒’色变,但它们对于人类而言并非一无是处。”徐蕾说道。在历史长河中,正是病毒迫使人类细胞不断作出改变,增强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正如美国作家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中提出,病毒“Virus”一词来源于古罗马,其原意既表示蛇的毒液,也表示人的精液,同时兼具毁灭与创造双重含义。为此,展览一开始就会通过引子部分,设计一种思辨式的艺术装置,来表现病毒这一充满矛盾的特性,并在展览的后续部分与之呼应,呈现它们在人类生命乃至地球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复杂、多面的影响。此外,徐蕾表示,展览还将进一步介绍病毒对于现代生命科技的促进作用,如转基因技术、药物开发等,以鼓励观众积极思考如何利用病毒来为人类所用。

展览需要来自各方的支持

据徐蕾介绍,目前展览的初步大纲已经完成,相关配套的教育活动和衍生品也正在积极研发中,以期望为观众带来丰富的参观体验,从而更好地认识病毒,消除恐惧。

谈及策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压力,徐蕾表示,此次展览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综合,素材资源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如展览中的艺术品需要艺术家从零开始创作,而以全面展现社会各领域抗“疫”行动的记录,则需要来自各行各业抗“疫”物证的支持。“目前,征集活动已收到近百名捐赠者的300余件捐赠物品,其中包括许多中小学生的图片及文字作品。后续我们也将积极联系科研机构、医疗团队以及人工智能高科技企业,希望能够得到相关物证以及智慧科技产品的支持,展现科技战‘疫’的力量。”徐蕾说道。

据悉,此次展览还将渐次推出共享简易版、巡展完整版及线上全景展等丰富多样的展览形式,并将在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场馆共享展览资源,以及在上海科技馆的首展结束后开启国际巡展之旅。对于国际巡展,徐蕾表示,如今疫情已成为国际性事件,中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在减缓疫情扩散蔓延、阻断病毒传播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为各国疫情防控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因此,上海科技馆希望通过展览的方式,向世界各国总结、梳理中国抗击疫情的经历和思考,探讨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人类共同命运,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阻止疫情进一步的扩散。目前,已有部分国内外博物馆表达了对此次展览的兴趣及意向。

(图片来源于弘博网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