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中国美术报 作者:王见2020-04-09 10:58

原标题::网络展览是一种可能吗?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艺术行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美术馆、博物馆大门紧闭,画廊、艺术区一片萧条,各类活动展览不得不暂时搁置。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线下活动的暂时萧条却促成了线上展览的活跃,艺术家和策展人把目光集中到网络上,使艺术作品通过云端展现在人们面前,形成一种特殊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艺术的传播。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审核机制不完善,展出的作品难免有鱼目混珠之嫌,展览水平如何,似乎还值得商榷。

据悉,快手App联手大英博物馆推出中国直播版,并设计了不同于现场导览的路线,还邀请了金牌解说;故宫博物院也将“雪中故宫”IP延伸,有36万人次在线赏雪;“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十天,浏览总量达600万。此外,有些博物馆近期以来没日没夜地调试线上展览。

QQ截图20200409105505

艺术有什么用?

特殊时期,网络展览不仅非常及时,也十分重要。不过,如果联系前段时间“艺术有什么用”这一话题,则容易观察网络展览解决了什么问题、留下了什么问题、我们如何去解决。此次疫情突至,大家不无恐慌,人们也普遍有了反思的意识,艺术家更以其敏感的直觉和知觉提问——艺术有什么用?

在平常时日,艺术是品位、是投资、是名利,艺术批判现实的作用被极大地遮蔽;当灾难出现时,艺术所蕴含的善良真诚以及力量和勇敢的品质,就成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因为可以改变人的心理状态,构成对恐惧的有效抵御。而且,一般都是巨大灾难突然出现的时候,人的这种精神意识才能被激活。在这种时候,人们也往往从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当中去体会不可言传的精神力量,由此人心得到稳定,精神得到提升。

所以,疫情期间,在线艺术展览对封闭在家的人会起到极大的抚慰和鼓励作用,尤其是经典艺术更容易感染和影响人。因为经典就是可以超越时空,始终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和意义。当然,如果上线的网络展览品质不高,仅仅把通常意义上的“展览”简单传输又不加甄别,就不仅没有意义,反而成了一种不良的文化扩散。

网络展览无法满足“艺术体验”

当然,我们应该清楚,在线的“网展”所提供的艺术作品,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阅读”——是一种极度“受限”的视觉范围之内的“艺术阅读”,不是身临其境、身心与共的“无限”和开放的“艺术体验”。因为线上传播的是艺术的“视像”,同时又受到传播体量的限制,既无法使人达到“艺术的体验”,也无法取代线下的“艺术体验”。众所周知,美术展览的画作都是“隔离”式陈列,如果间隔不够,作品就会互相干扰,其张力也因而互相抵消。所以,在线的“网展”只能是一种“阅读式欣赏”,很难产生“体验”式状态。也就是说,网络展览并不能使艺术作品的能量和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timg (4)

而且,面对具体的画布颜料笔触和面对屏幕图像的网点组合,肯定是两码事,就像四色印刷的图片一样,看到的只是视神经系统产生的“色彩混合”。所以,“网展”就是一种限定性的“阅读式欣赏”,很难达到对艺术精神的“体验与感受”。所能获得的视觉美感十分有限,文化力量也相对较小。况且在美术馆或音乐会现场,人们在获得艺术体验的同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互动和刺激以及公共性等,都是网络展览根本无法体现的。

不过,就现实来看,我国的审美教育还处在有待提高的阶段,网络展览仍然能够使人们获得大量的艺术知识和美感训练,对全民审美“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十分重要。

因此,网络展览可以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常态,并不只是疫情期间才需要。不能理解成更低成本看展览的问题,因为这是现代社会必然的传播方式之一。如果滥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或借用5G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传输等发展“网络展览”,那就本末倒置,人们最终不过是获得了电子技术带来的大量的、便捷的、有关艺术的“视觉”快感,并不能产生“艺术”的作用和力量。

就如在敦煌数字中心的环幕影院里,你看到的金戈铁马和低眉的菩萨,与你站在黑暗的洞窟里看到的菩萨、想到的远古永远是两码事。因为声光电的图像组合已经是另一种艺术的形式,是使人获得一种更加充分的感官刺激的“视听艺术”;而在艺术品面前,在洞窟壁画面前,一切都仍然是相对无言的沉思和对话。

timg (3)

应注重展览的知识性和文化性

网络展览虽然有各种局限,但网络却有可以发挥其所长的很多地方。比如说,最近仇英展在美国开幕、拉斐尔展在罗马开幕,但都因疫情而关闭。那么,网展就成为必要。

如果在网展的同时,还能围绕仇英、拉斐尔的艺术进行详细解读,仇英和拉斐尔某一幅画的一个典故、一段历史,都可以天高地阔地展开,其艺术及审美的文化意义就可以广泛传播,社会受众更多、更宽、更广,使展览的知识性和文化性意义得到充分延伸,因为局限于美术馆、博物馆的展览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尤其是网络的普及性传播,可以与学术性和研究性并重并举。在平常的展览中,大量的资金以及功夫和精力都花在“展陈”的现场和开幕式上。网展则可以回避这种巨大的浪费,将力量集中在对展览的“编辑”上,发挥其“网展”可以广泛传播文化意义的优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