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斯画廊 2020-03-18 09:01
原标题:佩斯画廊线上展位十大亮点
2020香港巴塞尔线上艺术博览会
贵宾线上预览开放时间
2020年3月18日,6:00pm
公众线上浏览开放时间
2020年3月20日- 25日
在即将来临的2020年香港巴塞尔线上艺博会之中,佩斯画廊将于线上展位带来超过30位跨越时代、地域和创作领域的艺术家的佳作;其中包括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阿历克斯·卡茨(Alex Katz)、玛丽·阔思(Mary Corse)、山姆·吉利安(Sam Gilliam)、张晓刚、仇晓飞、李健镛(Lee Kun-Yong)、阿琳·舍切特(Arlene Shechet)、奈杰尔.库克(Nigel Cooke)、刘建华等等。
安迪·沃霍尔,“经典回顾(蓝色)”,c. 1978,布面丝网印刷油墨及合成聚合物,101.6 cm × 101.6 cm © 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经典回顾(蓝色)”(局部),c. 1978,布面丝网印刷油墨及合成聚合物,101.6 cm × 101.6 cm © 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生于1928年,美国匹兹堡;卒于1987年,美国纽约),美国知名艺术家、印刷家、电影摄影师,是艺术运动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作品广泛采用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的图像,例如这件《经典回顾(蓝色)》。沃霍尔将商业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是很直观的:丝网印刷带来的富有颗粒质感、颜色鲜艳的画面,通过具有冲击性的视觉占领,表现出一种旁观的、冷淡的嘲讽态度,令我们得以冷静地思考时代的冷漠、空虚与个性的失去。
阿历克斯·卡茨,“哭泣的樱桃2”,2005,布面油画,243.8 cm x 121.9 cm © 亚历克斯·卡茨
阿历克斯·卡茨,“哭泣的樱桃2”(局部),2005,布面油画,243.8 cm x 121.9 cm © 亚历克斯·卡茨
阿历克斯·卡茨(Alex Katz,生于1927年,美国纽约)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极简主义美学,这不仅是对当时占据主流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回应,也是波普艺术的先声。他的肖像画和富有浸没感的风景画极负盛名,其独树一帜的画风具有先锋意味,这体现在他亲切迷人又具果断画风的大尺幅作品中。卡茨不愿意跟随当时主流风格的形式,他所考虑的是以垂直和水平的几何体系展开的新的平涂性的具象绘画,这引领着现代主义绘画的早期先锋运动——构成主义的观点。简约的线条,纯朴的平涂画面,微妙的色彩运用,在卡茨丰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贯穿始终。
卡茨自 1951 年起在世界各地举办超过 200 次个展,参加近 500 次联展, 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多个国际顶级机构为他举办过回顾展,其中包括:纽 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英国泰特圣艾夫斯美术馆、英国马尔盖特特纳现代画廊、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他的作品被收藏于世界顶级收藏机构,最著名的 包括: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和 英国泰特美术馆。
玛丽·阔思,“无题(白色亮带)”,1993,布面丙烯混合玻璃微粒,91.4 cm × 91.4 cm © 玛丽·阔思
玛丽·阔思,“无题(白色亮带)”(局部),1993,布面丙烯混合玻璃微粒,91.4 cm × 91.4 cm © 玛丽·阔思
玛丽·阔思 (Mary Corse,生于1945 年,美国伯克利)在过去的五十年里致力于探索感知、光的特质和抽象概念——通过对绘画的创新,她对以光作为艺术的主题和媒介进行持续的探讨。艺术家最初从太平洋海岸公路边的白色油漆线受车灯照亮时闪烁的光中获得了灵感——白色涂料中的玻璃微粒,与她自身的物理移动,一同造成了这一现象。阔思将这一意外发现转化进她自己的创作中,将玻璃微粒融入丙烯颜料,从而驾驭了光的折射,创造出光芒四射的视觉效果,并且根据观赏者在画作周围移动的位置,看到的光反射也会产生变化。
阔思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出作品,包括一些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展览,如 2011 年盖蒂美术馆的“亚洲标准时间:洛杉矶绘画和雕塑的横流,1950-1970”,后巡展至柏林的格罗皮乌斯博物馆;2011 年在圣地亚哥当代美术馆的“显著:加州光与空间”等。2018年,阔思在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举办回顾展, 2019 年夏天,回顾展会巡展至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她的装置作品正同时在纽约“迪亚:比肯”艺术中心长期展出中。阔思的作品亦获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休斯顿梅尼尔收藏、洛杉矶郡立美术馆、洛杉矶当代美术馆、盖蒂美术馆及巴塞尔贝乐基金会等多家知名艺术机构、美术馆及收藏基金会收藏。
山姆·吉利安,“无题”,2019,和纸纸本水彩,188 cm × 99.1 cm © 山姆·吉利安
山姆·吉利安,“无题”(局部),2019,和纸纸本水彩,188 cm × 99.1 cm © 山姆·吉利安
山姆·吉利安(Sam Gilliam,生于1933年,美国密西西比)是战后美国绘画的伟大创新者之一。他于1960年代中期从华盛顿特区亮相,其作品阐述并突破了彩色画派绘画的传统精神。一系列形式上的突破很快将引发他创作了其经典的垂坠画创作,以全新的方式扩展抽象表现主义的宗旨;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实践无支架挂置油画这一想法的艺术家,亦是1965年以来在色彩绘画领域的重要贡献者。吉利安在展览空间的墙壁或天花板上悬挂了无边无际的油画画布,从而改变了他的媒介和观看环境。吉利安近期正式加入佩斯,这是这位艺术家60年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由一家纽约画廊代理。吉利安的作品被列于全球50多个公共收藏中,其中包括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伦敦泰特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等等。
张晓刚,“小浴缸”,2018,纸本油画拼贴,57.5 cm × 49 cm © 张晓刚
张晓刚,“小浴缸”(局部),2018,纸本油画拼贴,57.5 cm × 49 cm © 张晓刚
张晓刚(生于1958年,中国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他曾积极参与了中国八十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创作出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与个人内在体验的作品。九十年代初,他以一组奠定个人风格的“血缘—大家庭”系列描绘出了中国特有的家庭关系、集体关系乃至社会权力结构。该系列作品为张晓刚赢得了圣保罗双年展铜奖以及国际范围的关注,并随后受邀参展了包括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在内的多个国际艺术大展。此后,张晓刚陆续创作了“失忆与记忆”、“绿墙”、“里和外”等系列,并在国内外美术馆及艺术机构中举办了一系列个人展览。
张晓刚的作品如今已被全世界广泛收藏,包括上海美术馆(中国上海)、OCT艺术中心(中国深圳)、福冈美术馆(日本福冈)、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澳大利亚堪培拉)、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士兰)、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美国亚太博物馆(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迪纳)以及庇卡底博物馆(法国阿密)等。
仇晓飞,“蟠木”,2014,布面丙烯,200 cm x 210 cm © 仇晓飞
仇晓飞(生于1977年,中国哈尔滨) 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于次年共同创立了中国具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团体“N12”。仇晓飞的艺术实践包括油画、水彩、立体绘画雕塑及装置等媒材,他的早期创作关注与记忆有关的图像溯源学。近期创作则经历了从“绘画再现”到“再现绘画”的过程,创作主题逐渐深入到对文化心理及社会潜意识的探索,挖掘绘画行动推进过程中的即兴与不稳定性,在混杂而丰富的意象间寻找具有张力的平衡点。
仇晓飞的作品在国内外多个重要美术馆及机构展出,如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今日美术馆、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德国ZKM美术馆、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瑞士伯尔尼美术博物馆等。
李健镛,“身体描绘 76-1-2019,” 2019,布面丙烯,163 cm × 130 cm © 李健镛
李健镛(Lee Kun-Yong,生于)是韩国前卫艺术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一系列简洁而引人深思的行为表演作品为艺术界带来了革新性的精神力量。而李健镛的身体绘画则与他的行为作品有着极强的关联度。艺术家通过实现设置的种种条件,让身体在一系列行为中自行探索自身的尺度及极限,并借助颜料,在画作表面留下运动的痕迹,令身体自行创作出它的“自画像”。在一系列延续性的画作中,艺术家或背靠画布,通过伸展肢体将四周涂满;或以肩膀为轴心,记录下双臂自然摆动的轨迹。对他而言,“身体”正是理解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核心,正是以身体为中介,生命内部的体验得以与外部世界相连通。
阿琳·舍切特,“渴望”,2019,无釉陶瓷与釉面砖,180.3 cm × 57.2 cm × 40.6 cm © 阿琳·舍切特
阿琳·舍切特,“渴望”(局部),2019,无釉陶瓷与釉面砖,180.3 cm × 57.2 cm × 40.6 cm © 阿琳·舍切特
阿琳·舍切特(Arlene Shechet,生于1951年,美国纽约)是一位多领域的雕塑家,其作品饱含她丰富的个人特质,结合了从陶瓷到木材和金属制品的不同媒材,并使用俏皮而刻意意味不明的标题来命名,激发观众无尽的联想。舍切特对雕塑和材料宽广的态度使人想起了她本人十分仰慕的艺术家,例如索菲·陶伯-阿尔普(Sophie Taeuber-Arp)和索尼亚·德劳内(Sonia Delaunay),她们的作品超越了绘画和雕塑的既定领域,并涵盖了创新的多媒体实践,使她们的作品与其他男性同行有所不同。
舍切特的作品被收录于许多著名的公共收藏之中,其中包括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哈德逊河畔安嫩代尔的CCS巴德学院博物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犹太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艺术中心;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等。
奈吉尔·库克,“凝视领域”,2019,棉花吸水纸纸本丙烯,整体140.3 cm × 103.9 cm © 奈吉尔·库克
奈吉尔·库克,“凝视领域”(局部),2019,棉花吸水纸纸本丙烯,整体140.3 cm × 103.9 cm © 奈吉尔·库克
奈杰尔.库克(Nigel Cooke,生于1973年,英国曼切斯特)以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画作见称,其主题探索创造性工作、个人意识、艺术史及人工和自然世界之间的各种交叉点。库克在创作中使用 歧义和碎片化作为手段,着意摧毁抽象、具象、风景和静物等类型之间的区别。而这件近作标志着艺术家在过去一年中创作方向发生的重大转变,从叙事主题转向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质和内在逻辑的充满活力的系统。动态的构图反映出活力、几率和直觉的复杂相互作用。它们从一种单一的颜色开始,在一个松散的结构中成形,从而推动绘画过程向前发展。
库克曾参与超过全球五十多个群展,作品被众多重要的艺术机构收藏,包括英国泰特美术馆、英国文化协会、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汉莫博物馆等。
刘建华,“线条-20号”,2015-2019,瓷,112 cm × 105 cm × 2 cm © 刘建华
刘建华(生于1962年,中国江西)以综合材料为主要媒介,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实验性、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刘建华的陶瓷作品善于将日常用品复制成外表和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性的神秘物体。2008年,他一反先前多年对全球化及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引发的诸多问题、焦点的近距离直接关注,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理念来进行创作,从2008年作品《无题》开始了一个全新方向的探索,并形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个人语言体系,而《线条》系列则为其中代表。
刘建华作品被列于众多国际公共机构和私人收藏,其中包括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美术馆(V&A)、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意大利佛罗伦萨萨尔瓦多·菲拉格慕博物馆、香港M+美术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等等。
(图片来源佩斯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