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继无影脚与叶问后,公共艺术会是佛山的新名片吗?

从北京乘飞机,三个半小时后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再在大巴或出租上度过一个小时,便到达了与广州紧密相邻的目的地,佛山,南海。

1

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西樵山一带已经有先民繁衍生息。

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其中,佛山的铸造业始于西汉,到明代这里已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以至“佛山之冶遍天下”。

2

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并建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随着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春风,这里成为了以工业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制造业名城,“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

佛山市南海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行榜第2名。

2018年9月,广东省下发了在全省范围内对“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点名佛山市“先行先试”。这是佛山市2133家工业企业关闭取缔的开始。在城市升级的进程中,佛山近乎所有的陶瓷企业都将生产线外迁,只留分销店、直销店和仓库在本地,其余生产工厂基本全部撤离佛山。数千家工业企业一年时间里在佛山消失了。

留下的,则是这座城市对于健康生活、美丽城市与对高新科技和艺术文化的追求与塑造。

3

首届南海公共艺术展

基于此背景,本次首届南海公共艺术展便是一次颇为有益的尝试。展览由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宣传部、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共同承办,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何桂彦担任策展人。展览邀请了28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参与,结合桂城千灯湖公园格局,创作具有当代语境、佛山南海元素和精神内核的27件/组艺术作品,向公众展示南海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

4

▲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嘉宾及参展艺术家合影

展览选址桂城千灯湖公园,东西宽约280米,占地约302亩,为全开敞式公园。桂城是南海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海建设开放、共融、共享活力都市的重点区域。人们或许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在这里,上层建筑也同样可以影响经济基础的布置与安排——艺术与城市景观间不仅仅是纽带与桥粱的关系,而是双方交叉交汇,形成一种新的可能性的状态。

这次展览邀请了28位国内、国际的著名艺术家参与,探索雕塑——向公共雕塑转变过程中在艺术观念、艺术形态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的可能性。

拓展·公共

谈到此次南海公共艺术展的目标和定位,策展人何桂彦表示,本次展览探索雕塑——向公共雕塑转变过程中在艺术观念、艺术形态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的可能性。它们可以是景观化的雕塑,也可以是一种与时间、过程相关的作品;它们可以作为风景、作为建筑,也可以作为一种能与公众参与并具有雕塑化视觉特征的装置;同时,展览试图充分地展现作品的“公共性”,即希望作品能与公众有一个更好的沟通,在带给公众审美享受的时候,也能使其领略艺术家的创作智慧。

640

事实上,很多中国人,包括公众与艺术家,对公共艺术的理解还停留在最早期的公共艺术雏形,即从1950年代开始将艺术从建筑里剥离出来的公共艺术,更多指向的是物理化的构筑体、雕塑、景观等。但随着这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从2000年以后公共艺术在全球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很多国家的公共艺术法规修正上可以看到:公共加大众再加艺术,三者平等互文,即从通过艺术改善公共空间到每一个人参与到整个公共空间的改善,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领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5

而此次展览首先强调“拓展”与“公共”,意在表示艺术作品是开放的、由人们共享。公共艺术首先具有开放的特征,所以公众的参与也较为自由。当一个艺术作品放置在一个公共空间的时候,就意味着它必须接受观众不同的体验与解读。在国际公共艺术协会路易斯·比格斯看来,公共艺术必须是可触及、可以相互沟通的,并且产生于特殊的具体背景,被赋予改变环境的力量。

6.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作品不再是放在以美术馆为代表的白色立方体空间中,成为孤立、隔绝的客体存在,或是成为某个公共空间中的“奇观”,而是依赖于佛山在地的文脉,并融入千灯湖公园的场域与文化中——或与其进行对话,进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或进行社区建设——这也是公共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根本的区别。

拓展·剧场

第二个关键词是剧场。

事实上,由于早期“文化饥饿”的状况,导致在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各地常常“用力过猛”,想要恶补当代文化精神,创造新时代文化景观,但却产生了诸多遗憾与败笔。40年来,中国城市急遽发展扩张,生存其中的人们疲于应对周围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的爆炸性突变。高耸的楼房挡住了远处的山丘,巨大跨度的水泥钢筋桥梁脚下的江水变成了一湾细流;高速路一日千里地碾过看不到细节的山河;超高建筑群和周边六车道路将步行者的空间经验化为一个个错觉。然而,城市管理者们却仍然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将这种同质化的空间复制到各地,并在其中继续炮制某种单一权力象征和总体意识形态美化的城市装饰物。

8

究其原因,终究是缺少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导致所谓的“公共艺术”不耐看,不好看,甚至是不能看。就如前几年网上盛传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或十大丑陋城市雕塑的评选,中国城市在大跃进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常常遗留着在艺术与文化方面的诸多问题,许多城市雕塑甚至被称为是“建筑垃圾上的艺术垃圾”。

9

佛山曾在一篇报道中,被描述为“运着垃圾换宝马”,但随着对于本地工厂的迁移和改造,这一景象终于不复存在。当垃圾消失后,这个城市便有了充足的准备和空间迎接新一代的产业与文化升级,并在工业、美食与武术之外,成为当代的魅力之都。事实上,全世界富有魅力的城市几乎都是文化城市,而这些文化城市中最有魅力最为鲜明的载体正是公共艺术。

而在这一过程中,策展人与学术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担任着实际把控触媒元素的角色,与政府斡旋、与艺术家磋商、与公众保持联系、并能对公众舆论及时作出反应。就像一条纽带,他们将所有参与实践的人群和角色用最合适的方式串联起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简单的将作品放置到公共空间中的“空降艺术”已不再是实践的主流方式,公共艺术的实践越来越看重社会性及各参与角色之间的联系,策展与学术团队的纽带作用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公共艺术实践的背后,也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10

在本次展览的主题中,“拓展”与“公共”其实并不鲜见,但策展人何桂彦与学术团队提出的“拓展的剧场”概念,体现了本次展览的学术深度与独特性。

本次公共艺术展,既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城市雕塑,也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化雕塑。它兼具有装置的形态,同时也有建筑的元素,甚至也和当地这种置身其中的展示空间发生关系。所以从筹备开始到现在,我们都非常强调艺术家的理念要打破既有的、单一性的、单一形态的作品,要呈现其丰富的形态特点以及作品背后蕴含的一些公共性的诉求和公共性的理念。因此,在本次参展名单中,艺术家的身份非常多元。建筑师、雕塑家、当代艺术领域工作的艺术家,以及一些非常年轻的艺术家。他们并不局限在雕塑的领域,还有油画、版画、建筑和城市规划等背景——何桂彦

因而,这个位于南海的“剧场”有着多重意义。

一方面,“剧场性的”(theatrical)的希腊语词根是“观看”,受罗莎琳·克劳斯《扩展场域中的雕塑》的影响,展览通过这一概念强调观众、空间、作品,“人、物、场”之间的聚合,将艺术品作为被观摩、放在正式展览空间的对象(静止对象),变成了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剧场平台,艺术成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

11

12

13

在另一方面,环境和艺术品一起构成了一个剧场,剧场的概念也因此被拓展了,而进入了“去剧场化”的语境中。即将作品的奇观化剔除,使其融入到生活本身,从而吸引来到公园的人们可以在这些当代艺术作品中惬意、自然地继续其以往的生活状态,克服他们与身边这些作品间的疏离(estrangement)。本次展览强调的不仅是观看或观望,而是体验与实践。就如迈克尔·弗雷德所暗示的:反剧场性表明了艺术自主(autonomy)观念的萌芽。更深入地说,这其实隐含了艺术中的本真性(authenticity)理想。

14

15

16

于是,我们在展览现场看到,许多当地的家庭在草地上围坐在作品四周晒着太阳,他们的孩子在放置作品的草地上自由奔跑、体验那些可以参与进去的艺术创作,不远处,散步的男男女女则在每一个作品前惊叹、拍照——这里的展览不是观看的剧场,而是体验的剧场、能量场,一个新的生长舞台。

在地·现场

我们这次的作品强调“在地性”和“现场感”。所以这一次参展的作品百分之九十都是新的作品。艺术家们能从南海既有的、过去的、历史的背景中挖掘资源,希望这个作品能与当地的场域和文化形成一种联系;此外,我们希望通过艺术,让艺术作为一种媒介,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通过这种参与,让艺术和大众保持一种好的关系。——何桂彦

19

公众是公园的主体,也是公共艺术影响的接受方。无论是对公共艺术项目、公众本身还是城市,公众参与机制都有着重要意义。而在剧场的构建下,公众自身活力的激发成为街道与城市发展的有效助力。另一方面,公众参与机制更是使得公共艺术从本质上有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的关键机制。

因而,本次策展团队结合原有景观从疏密得当的角度对新作品进行安置,考虑新安置的作品与场地的协调性和关联性,以及在文化景观上的一致性。通过艺术与本地的和谐,公众可以获得参与进公共艺术实践和公共精神建设中的舒适与自信。

20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指出“公共精神即公共道德、公民美德或市民认同及能够引起公共性的价值。”而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就承载着公共精神、公共认同与公共记忆。本次展览中,艺术家焦兴涛和段俊豪的作品就邀请观众一起创作属于个体的美术馆或蕴含记忆结晶的艺术作品 。这些设置在艺术作品构成中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引发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公共空间-公众间的介入和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形式。这是因为,只有艺术家的观念真正地被观众接受与认可,其才能够进一步发挥艺术美育的作用。同时也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兼具在地性与超越性。

东晋隆安二年,剡宾国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这里,在塔坡岗上建佛寺,传佛教,此地渐渐得佛山之名;在电影《一代宗师》中,佛山拳师叶问抛出“拳有南北派别,国无南北之分”的理念,将本土的武术精神与世界性融合其中;如今,首届公共艺术展便是艺术家们埋于此的一粒种子,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新可能。

为有源头活水来。

艺术家作品

21

▲《怀抱2号》艾敬

这是一件以爱为主题的作品,通过橙红色不锈钢镜面,把多个“心”型组合在一起。其中,较大的两颗“心”象征着父母,较小的两颗“心”则代表孩子,展示家庭对子女、母亲孕育生命的大爱。

22

▲《皎镜含天》 陈克

雕塑提取岭南水乡的地域文化特色,借中国古典美学中“情景交融”与“心物感应”两个重要观念,用“水”和“门”的元素传递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方正的几何形体与水的造型凝练融合,抛光的不锈钢水纹与湖水交相辉映,使作品呈现出水天一色、皎镜含天的人文景观。“情”与“景”通过艺术塑造达到形神相亲,相互交融的境界,进而将作者意喻呈现的“意象”“意境”和“境界”的核心传递给观众。

23

▲ 《黑色之外191109》 蔡磊

室内空间的压缩与通道尽头的通透,封闭与打开,一收一放。同时,通过“透视”的推演与“颜色”的部署带动观者的感知,展示场域也在考虑和控制之中,黑色之外的“黑”隐于黑夜,还是黑色之外的“白”显于白天,时间与空间交错,呈现这样一种现实与非现实的情景性和剧场性。

24

25

▲《南风古窑》 曹晖

这组《南风古窑》,是用玻璃激光内雕的方式,把经典的瓷器轮廓按照3D分层雕刻在14块玻璃板上,再把玻璃板层层叠加,形成一个窑炉内膛,具有强烈的景深效果和逼真的立体感。

白天,所有瓷器都是素白色,一个个悬浮在透明的玻璃体积之内。晚上,在灯光的照射下,原本白色的瓷器全部变成红色,而玻璃立方体四周也呈现出耀眼的红黄色,造成炉膛内烈焰腾腾、正在烧制瓷器的景观,另有一番视觉效果。

26

▲ 《情书》 段俊豪

作品《情书》,这里的“情”不只是爱情,应理解为“人的感情”,它很丰富,寄托在家人、朋友、知己、宠物身上,可能饱含喜悦、期盼、失望和遗憾。“书”是被寄寓情思、令人意难忘的物件,可以是乐器、发饰、书信,甚至发丝等,拥有者能更深的读懂它的故事。“情书”是一封满载感情却又寄不出的“信”。

《情书》以卷起的书信为造型,长6.8米、宽5.5米、高3.7米,展开宽度20.8米,由1650个镜面金属单元组成。每个盒子都会镶嵌大家寄来的物件,里面密封着一个故事、一种思想、一份寄托、一段属于你的人生经历。1650个盒子承载着1650份记忆。

27

▲《千灯印》 范勃

作品主体为四面方柱。方柱顶部,为佛山南海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产业转型的四个重要发展阶段中具有标识性和代表性的材料及产品的抽象呈现,它们在四方柱的上顶部相互缠绕、纽结,形成盘曲、起伏、膨胀的视觉效果,从而在视觉上成为四方柱的印钮,亦称印首。自上往下延伸的是印钮部各种材料、产品所对应的相同材质的“材料条”,是材料及产品的切片边界的延伸线,不同质感、色彩和面积的条状物的垂直理性排列营造了崭新的现代化景观,这种现代化的景观同上顶部的材料、产品形成了丝丝缕缕的紧密联系,巨大的印章般的主体造型提供一种无限上升的视觉呈现,成为佛山南海四十年改革发展的重要见证。

28

▲《发财树》 方力钧

在广东南海千灯湖公园内选择一棵大树,在大树上方主干和枝干埋设3万根长约0.5米的金线。在阳光下,或随风飘动,折射出各种炫目金光,远看令人产生幻觉,近看也没法辨识原因,无法琢磨。

29

▲《风竹》 方少华

作品由镜面不锈钢制作成一棵高大的竹子,矗立于宽阔的草坪广场上。定形为迎风飘扬状、风吹动竹叶可发出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工业金属的闪亮替代了植物的自然状态。取名“风竹”意在“丰衣足食”、“风调雨顺”。

30

▲ 《每个人的美术馆》 焦兴涛

创意:它不仅仅是一组公共艺术作品,还是一个邀请公众参与的长期的“艺术计划”,该项目将向市民发出邀请,每个人都可以提供一件尺寸在30公分以内的画作、物品、纪念物以及和自己有关的故事,由相关人士组成的委员会,每三个月进行评选,遴选出的作品在这里展出。

说明:选择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美国国家美术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用不锈钢完成其建筑模型。雕塑中空,并设置缩小的展台和灯光,可以展出征集并通过遴选的市民作品,并把“艺术品”与市民的故事一同呈现。

31

▲ 《迹象》 刘建华

自2008年提出“无意义,无内容”概念以来,作品一直在社会急速发展的现实环境中深入、持续的进行,从《无题》、《地平线》到这次作品的呈现,都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实验及积累。放大后的墨滴印迹如人的思考痕迹,当人们进入到这个安静的空间中,人在现实中太多的心理冲撞会在此凝固。作品运用了中国自唐代确立的传统美学概念屋漏痕的形式,而墨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所有颜色,具有很强的艺术形式和美学高度。

人的行为准则取决于思考的定律,万物的发展也无迹可寻,无所固定。这或许也可以从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的线索中来寻找,人们总是不断的从一些事物发展的痕迹中否定原有的秩序,周而复始,不断叠加,积重难返。而自然中的印迹及客观发展规律总能给人的内心带来强有力的冲击、震撼。我们却熟视无睹。

《迹象》作品既希望以此来让观者思考在现实中矛盾的对立,和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困惑。

32

▲ 《吻合的一角》 刘可

本作品源于一个寓言故事《缺失的一角》里面内容是:意识是一个圆形,但是有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不停地转动,找寻跟它吻合的另外一小块。这个时候出现了三种结果,第一种结果,要么大了,要么小了,不合适。第二种结果,在旋转的过程当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两个人吻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但是那个小的圆形觉得为什么要来吻合你,我为什么不是自己的主体,所以又放开了。第三种结果,这个小的缺口也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就放在一块儿,“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球体往前走,完整的圆走得特别快,特别顺溜。于是她们结合在一起,可以快速的滚动了,这个时候它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有缺口的时候可以看到旁边的风景,可以听到旁边鸟的声音,这时候什么都看不到了,他们很失落。所以它们分手了,又继续去寻找各自缺失的一角。也是这样,所以我们的欲望也是在寻觅契合点时,也是不断变化的。永远在过程之中。在本作品中,七个角尺寸各有微差,只有一个是完全吻合主体的缺口,主体和角之间形成欲望驱动力关系。

33

▲ 《解构一棵树》洛鹏

作品以同一颗树为材料,将伊甸园的乌托邦系统放置在船,树桩,稻草人,木马,工业器械的象征中,通过把符号学主题引入“本性”与“意识”的源头,编排出关于伊甸园里,各角色的超现实视觉意象。

34

▲《七彩燕》罗志奇

《七彩燕》以最具有代表佛山传统特色的工艺——扎作,打造了一支由八种不同颜色飞鸟组成的燕队,展示佛山生机勃勃的气象,同时寓意佛山经济、学术界、医学、农业、文化等各行各业各放异彩,百鸟争鸣。

35

▲ 《空气I》 Matt Hope

作品《空气 I》的形式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分子形状汲取而成,是系列作品《空气》其中一组。将科学语言转化为公共艺术作品是试图视觉化呈现一些与我们生活的当下息息相关并且非常迷人的东西。这组作品与空气中的H2O元素相应,中间主球体对应氧分子,两侧球体对应氢分子。三球相连,你可以通过中间通道进入半开放半私密的内部区域,这里从声音到气流都与外界相对隔离,一个汇集你思绪的空间,带入愉悦和慰籍的地方。

36

▲ 《谷地地理计划——广东南海》 谭勋

作品以广东南海地貌为创作依据,运用软件“谷地地理技术”,结合了3D打印数字技术,还原并塑造出了广东南海地区蓬勃发展的独特气象,并以此对人与世界的定位、坐标、存在及虚拟、现实、实在之间的多重关系提供出一个新的感知路径。

37

▲ 《跷跷板》 沈烈毅

多重关系和身份在隐喻之“墙”中以游戏的方式并置、相互回应。“墙”不仅是一种寓言,在此,它围合出一个开放的空间,公众可于此聚集、接触、游戏、互动,作品也正是以而作品本身也存在更为多元的隐喻,除其整体构造涉及到中国古典园林、拱桥等文化意象外,更为重要的是,在作品中,呈现了三种状态:一是“彼此直面”,但因台阶缘故,游戏者双方的视角存在高低之分,彼此构成了看待事物的不同情境;二是“部分遮蔽”,双方仍可“管窥”到对方的面孔,当然,需进一步指出的是,当退至远处,堆积的钢管好似银色的纱帘,这也喻示当从全局看时,事实的全貌或会显现得更为清晰;三是“全然遮蔽”,但双方不得不直面投射到“墙”上的自身的面孔,象征着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38

▲《构造一号》王度

作品是一个由五个白铜雕塑组成的整体,它们以皱巴巴的报纸纸页为模型,以传统的方式铸造而成。这些金属质地的“纸制froisses”外观轻盈轻盈,似乎直到最近才被扔到一边。蚀刻在表面的报纸文章——一个多步骤的艰苦过程——映入眼帘。就像用放大镜看一样,单字是清晰的。然而,新闻内容消失在褶皱里,消失在表面的光泽里,消失在无法管理的领域里。相比之下,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不同字体(英语、汉语、西班牙语、俄语和阿拉伯语),以及巧妙地扭曲和扭转的边缘和折痕,就显得尤为突出。谁会想到这种雕塑般的潜力存在于报纸的皱褶中,报纸从印刷机上热滚下来,然后迅速冷却下来。王度略带嘲讽地点了点头,用这种通常很琐碎的手势,为信息中短暂的内容赋予了勇气。这些信息在大量积累之后,大多难以消化,给人带来烦恼,也让人变得迟钝。王度将重心从内容灵活地转移到雕塑形式,将他的雕塑变成了信息的纪念碑,这本身就是矛盾的。虽然他实施了这种肆无忌惮的信息分解,以支持雕塑设计,艺术家的关注不是追求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审美辩论。经久不衰的青铜纪念碑表明了当时新闻的迅速衰落。揉捏,这仅仅是几秒钟的动作,却被倾注到精密的铸造艺术中。字体的功能,就其本身而言,不仅仅是美学,就像语言变体不仅仅是解释媒体的普遍维度。更常见的情况是,王度利用媒体之间的共同点,也就是报纸的共同点,来相互竞争。他让他们成为一个寓言故事的主角,在这个寓言故事中,他挑战了他们不断暗示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在本质上是有偏见的:由政治、领土、经济或社会标准和某种或另一种利益所驱动。

39

▲ 《空院》 陶磊/吴笛笛

或许这个项目让我们重新思考建筑与艺术的界限,建筑在不被要求功能的要求下,它是什么?也许,它是一个结构性的想象体.......也许,它是用实体显⽰虚无的构筑物.......也许.......它是关于“无”的空间,针对大自然变幻莫测的“有”。我们把它放进林立的树的缝隙里,就像人在它者林立的缝隙里。它在缝隙中生成形态,不同的缝隙给予它不同的自由,它自由生长的⽅式如同流水一般(流水总会毫无预谋地,因地制宜地,因势制宜地做出完全不同的自然选择。)它有着悬挂的入口,观者可以真正的“进入”。空间内注满了清水,钢制的荷叶钉浮出水面,给予进入者成片的路径。在其上行走可以和自由形的墙体移步换景式的互动,不断地自持的“在场”。头顶和足下互为映射的景象让四季做为这里对象的主体。雾化的水汽增强了它梦幻般的特质,让它永远在清晨世界初醒的时刻。观者眼里尽是景,他们在缝隙中获得景,就如同发现世界之外还有世界。

40

▲ 《面对的背对者》 王鲁炎

看似奇异的“凸”字造型,其实展示的是一对“背对而坐”的交流者,揭示了“背对”、“面对”的内在转换。“他们”或许是伴侣、朋友、家人......在彼此背对不可交流的状态里,也隐含着可相互面对的可能。

41

▲ 《克制与膨胀》 萧昱

⽵⼦曾经被东亚知识分⼦作为来⾃东⽅精神的某种物化,东⽅⼈强调被各种束缚打压的磨练下体现出来的⽣命⼒顽强的隐忍和坚持。任何以⽣命的形式存在的能量都是被某种⼒量所塑造和控制的,还好⽣命能量是有时限的。有节制机能的能量才是真正有智慧价值的东⻄,否则就太可怕了。追求永恒和⽆限的念头是更可怕的事情,那意味着终极的塌陷和体系崩溃。我们总是要做⼀些东⻄去理解事物,⽽不仅仅是感受事物⽽做出回应。好的艺术家总是在认知的边界⼯作,并试图给出处在临界点的⼯作⽅式。这种⼯作的成果就是作品的形式,它可以是补充⼀种感受⼒量的⽅式也可以提供更个⼈的观看⽅法,它对于任何⾛在⾃⼰⾏业尖端的⼈都可以是⼀种参照物。

42

▲《止庐问疾》 杨诘苍

这座《止庐问疾》的雕像,是自幼在佛山东华里黄少强先生画室附近出生成长的作者,感谢家乡与感恩师承的诚意之作。止庐是黄少强之号,雕像以其诗句“谱家国之哀愁,写家间之疾苦”为背景进行创作,展示其伟岸的英姿。

43

▲ 《启示》 杨千

这件简约的抽象作品意在通过镜面不锈钢的反射,让作品融合在自然中,同时也暗示了现代文明与自然的融合与互映生辉的意图,而我仅希望这件作品给我们提供各种思考和启示。

44

▲ 《人与兽》 张大力

这是一座人与兽融为一体的青铜雕像。大象仿佛对人发起“攻击”,人则像是在“制服”大象,巧妙地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潜在关系,重新唤醒大家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45

▲ 《中国牛·涅槃》 朱乐耕

《中国牛·涅槃》是一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的作品。牛,代表着“牛气冲天”、雄起、崛起。在碎片中,一头牛的雄起,意味着重生与重构。作品采用装置的艺术形式,徒手成型,以高温瓷的材质烧制而成,在釉色上采用亚光开片白釉,使整个作品的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

46

▲ 《视网膜-三棱镜计划》 曾曦

自然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可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光色,而视网膜成像也是一套复杂的生物视觉成像系统。

作品通过对这七色光进行交叉融合,呈现复杂而多彩的视觉效果,展现一个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缤纷世界。

47

▲ 《water》 张有魁

《water》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能承载的内容之广是很难定义的,瓮是盛水的容器,却未主动承载水的状态与情绪,作品中多种水的形态正是我想留存的。九件瓮体中有多种水的情态组成,有的出自双林寺渡海观音的彩塑造型,有的出自九龙壁琉璃水纹的形态,等等均出自经典传统作品中古人对海浪的表达,提取与挪用制造了这样一个矩阵,中间水体为南海当地水体,在风云变幻,时光推移中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承载当地水体是在地性与参与性的一种体现,种种状态九九归一,来阐释水循环的一个大的系统生态与人文生态。

48

▲ 《二十四节气-立夏》 郅敏

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季节交替变化为创作灵感,作品呈现出一种视觉的张力,以类似动物的鳞片抑或果实的颗粒为基本单体元素,以序列化的拼接嵌入为基本组合形式,在介乎抽象和具象之间,完成了关于一个节气、一种生活状态的表达。作品陶瓷颗粒选用景德镇高白泥1300°烧制,表面为高温双层颜色釉。金属基础及龙骨框架由304打孔不锈钢锻造。陶瓷与金属基础整体安装。

展览信息

49

拓展的剧场——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

展览日期:2020年1月11日~4月11日

展览地点: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千灯湖活水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