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凤凰艺术 | 威尼斯洪水洗礼的中国馆,在岁末北京以“Re-睿”回应“有趣的时代”

12月21日,《Re-睿——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于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也是中国国家馆巡展首站。

何为有趣的时代?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时刻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觉得旧时代才有趣可爱。

孔子想穿越回礼数周全的周王朝,如今的当代人想退回到从前的车马慢。

1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诚然,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但人类也总有是有将无趣严肃的生活,变得活泼可爱的方法。

艺术,便是其中一种。正如席勒在其作品《华伦斯坦》序言的最后一句写到,“生活是严肃的,艺术是轻松的”。

2

3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作为一种既超脱于现实又充满现实的东西,艺术的震撼之处在于它的严肃和有趣浑然一体。就如同贝克特的悲剧,总是通过观众的笑声来传达一样。

于11月24号刚结束的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以“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为主题,来自各国的艺术家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刻画心中的有趣时代。

4

5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中国国家馆由吴洪亮担任策展人,以“Re-睿”为主题,与陈琦、费俊、耿雪以及何翔宇四位艺术家一起,为世界呈现有趣的中国。

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中国巡展首站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从威尼斯水城转移到古都北京,从欧洲古代的军械库来到当代中国的嘉德艺术中心。

6

▲ 2019年十一月,威尼斯遭受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洪水,全城85%被淹

7

▲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因地势较高,在威尼斯洪水中幸运躲过一劫

当天除众多艺术界人士外,中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丁伟,东城区文旅局副局长马庆军也出席开幕式。

8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这个时代的艺术策展理应对时代作出反馈,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而我们应该用勇气和乐观去面对未来,而策展工作也应该向世界传达中国人的信心。——王晨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在经历了威尼斯50年不遇的洪水之后,回到祖国展出,的确感慨良多。艺术与今天的世界如何相处?如何从过往汲取迈向未来的力量?艺术家以他们的作品给出了面对“有趣的时代”最好解答。——吴洪亮

科技医学、生物技术以及基因技术都在不停地发展,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无法预测。而我在思考,面临这些高速变化的同时,艺术家的工作该何去何从?——耿雪

基于不同的环境和观众,如何将双年展的的作品带回北京,面临的其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许以后有机会,我们会把威尼斯更多的展览带来北京。——寇勤

9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这是一个可以融入的展览,观者会在安然的游观中感悟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希望大家通过展览,能够在回到日常生活后,找到不一样的自我。——吴洪亮

于2019年5月11日至11月24日举办的,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为“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这是在西方流传甚广的,但却是子虚乌有的来自中国的诅咒。

这个短语在过去超过百年的时间里,被西方政客与修辞学家误读,并暗指为“混乱无趣的时代”,“有趣”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10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鲁戈夫曾说到,“‘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的意义含混也正是它有趣的地方”。

也许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地缘政治略显动荡的时期,而策展人鲁戈夫认为,“从间接的角度来说,艺术可能能提供一些教会人们如何在这样‘有趣’的时代中生活和思考的指导。”

11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

对于这一主题,本次展览的出品人王晨对“凤凰艺术”的记者说到“中国馆对于这一短语进行了正面的解读,与正面的呈现。希望大家看完会觉得,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

策展人吴洪亮以“Re-睿”回应“有趣的时代”,“‘Re'这一前缀在英文中有‘回、向后’之意,而中文中读音相似的‘睿’是智慧。面对现在的时代,或许通过回溯(Re)才能获得洞察(睿)。”

12

▲ 策展人吴洪亮在现场导览, 图源: 嘉德艺术中心

四位艺术家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在对中国传统、东西文化、人类宿命与个人叙事的回溯中,反思当下并预见未来,为威尼斯带来了一个有趣的中国。

而当展览回到国人熟悉的场域后,策展人吴洪亮重新构建了空间。他将威尼斯特有的拱门和水带到北京,并与中国传统园林相结合。为观者带来一个安静的,可以沉浸进入的展览。

13

14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策展人吴洪亮还特别提到,在嘉德艺术中心门口,可能会被观者忽视的公共艺术项目“驿亭”。

与威尼斯双年展同步,策展团队在中国多个城市建立分享展览信息的“驿亭”。其中包括景德镇的桃溪川、苏州的拙政园以及深圳的南科大,让没有到达威尼斯的观众同样能与展览互动。

本次“驿亭”落地嘉德艺术中心,并重新命名为“睿亭”。经于此亭,国家馆巡展首站的照片也会实时同步于中国的其他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突破空间的有趣对话。

15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策展人吴洪亮还提到,本次展览的难度系数完全不比威尼斯小,因为嘉德艺术中心的展厅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两倍之大。

在双年展的基础上,本次展览新增了四位艺术家早期的作品,这仿佛也在回溯(Re)艺术家的个人历程。而当四位艺术家的34组作品面对国人时,整个展览又生发出了全新的语意。

16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

作品不再是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而变为让国人重审日常的一个场域。

在浸入式的体验中,国人可以重新思考当下的中国,重新审视自身的日常生活。以此找到更睿智的活在当下时代的方法,使得当下的时代就是有趣的时代。

17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陈琦:回溯中国哲学

我对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主题的创作回应,关乎在时间中生命的演化,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这显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宇宙观、生命观以及对世界的哲学解释。——陈琦

嘉德艺术中心的展厅提供了园林式的展览路径,三个拱门就是三个展览空间,观者可选取任意一个拱门进入进行参观。

在传统园林拱门“通而不透、隔而不漏”的无限天地中,观者在进入拱门前无法窥见展览的全貌,而在进入拱门后又将获得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惊喜。

18

19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陈琦空间),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如若观者选择右行,便会最先进入艺术家陈琦的空间。陈琦为本届威尼斯带去了两份东方礼物,《时间简谱》系列与水印木刻《2012生成与弥散》。

而这两个系列的作品均为有关时间、有关生命、有关中国传统哲学。陈琦试图从中国人传统的哲学观中,寻求解决有限时间和无限生命之间矛盾的方法。

20

▲ 陈琦,《时间简谱·插图本古籍》, 善本书, 30x30x2cm, 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21

▲ 陈琦,《时间简谱·别处》, PVC镂空, 190x1000cm, 2019,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22

▲ 陈琦,《时间简谱·无去来处》, PVC镂空, 17x4m, 2019

《时间简谱》系列由一套古籍、《别处》装置通道与《无去来处》共同构成,以古籍上的蛀虫蚕食痕迹为基本图案,通过光影装置来体现时间、空间和生命的演化。

对“虫洞”的关心,源于陈琦2006年在英国做个展,在欧洲木版基金会主席冯德保先生家中参观他的藏书楼,无意间翻到清代文人雕刻的《太平山水图》,其中《雄亭观瀑图》装裱精美,但画面被书虫啃蚀得非常严重。

细密如绢丝般精美的线条,与弯曲幽闭的虫眼形成强烈的时空错构比对,启发了陈琦对书虫无限的想象空间。物理学的虫洞与古书中的虫洞,如此不同却又都能跨越时间。

23

▲ 陈琦,《时间简谱·插图本古籍》(局部), 善本书, 30x30x2cm

24

▲ 陈琦,《时间简谱·别处》(局部), PVC镂空, 190x1000cm),  2019,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本次展览中以“虫洞”为基本元素的《别处》与《无去来处》均是重新创作,《别处》通道开启了陈琦在本次展览的个人空间。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将“生活在别处”写到了巴黎大学的墙上,一个世纪后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把它用作自己的书名。

26

▲ 陈琦,《时间简谱·别处》, PVC镂空, 190x1000cm,  2019

如若身边没有生活,如若真正的风景都在远方,通过虫洞我们是否能穿越到另一个宇宙空间?

陈琦回溯中国传统,为这一物理学问题创造了别样的艺术可能。

驻足别处,观者仿佛真的沉浸于古书之中、回溯于历史之间,短暂的脱离了现实的烦嚣,来到了另一个“有趣的”平行宇宙。

27

▲ 陈琦,《时间简谱·别处》, PVC镂空, 190x1000cm,  2019

穿过“别处”,观者还将在尽头抵达“无去来处”这一装置作品。

据陈琦介绍,“无去来处”出自《金刚经》,“如来者,无从所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28

▲ 陈琦,《时间简谱·无去来处》, PVC镂空, 17x4m,  2019

这一装置作品在威尼斯采用自然光,观者进入了这个空间,都是进入了时间的内部。

从时间之内,从光影的流淌和变化中,体验光所呈现的时间之象,这也是东方哲学的“内观”。

29

▲ 陈琦,《时间简谱·无去来处》, 威尼斯双年展现场, 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观者在这个空的空间,通过体验和想象,把握虚空中时间真实的本质,在有限中看出无限。

而当“无去来处”这一来自极具东方意境的潘多拉魔盒回到北京,艺术家将自然光换为室内缤纷的光影,将其转换为一个全新的多媒体装置。

正如段少峰对这件作品的评价,“从自然到科技,从实体到虚拟,《无去来处》从原本的空间维度拓展到更为丰富的多层次时空”。

30

31

▲ 陈琦,《时间简谱·无去来处》, PVC镂空, 17x4m,  2019

在走过“此处通道”,去往“无去来处”之间,观者还将路过陈琦的水印木刻《2012生成与弥散》。

作品以水为主题,是因陈琦认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水几乎可以象征一切事物或事物背后的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在这里,如虫洞一般,变成了时间载体。

32

33

▲ 陈琦,《2012的生成与弥散》, 水印木刻,  2019, 图源: 嘉德艺术中心

水印木刻是陈琦主要的艺术创作媒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突破传统水印版画的技术局限,使其适应当代文化语境,成为当代艺术家手中的创作媒介。

本次国家馆的巡展,还新增了未在威尼斯展出的陈琦部分经典水印木刻作品。陈琦将我国公元九世纪就有的单色木刻版画技术进行创新,并加入新的数字技术。

34

▲ 陈琦,《荷之舞》(局部), 水印木刻, 147x147cm, 1999

35

▲ 陈琦,《在以佛彼岸之二》, 水印木刻, 180x180cm, 2002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正如陈琦对于科技的态度,他并不认为新媒体带来的艺术是冷冰的,同样具有人的温度与思想。

无论从传统发展来的水印木刻还是新媒体,艺术呈现的媒介也许不同,但表达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都是陈琦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36

▲ 陈琦,《阐释存在》, 水印木刻, 73x83cm, 1999

陈琦回溯中国哲学,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点。正如他所言,“中国哲学是关乎生命的哲学”。

人生的很多苦闷起于对生命“有限”的不满,和对于“无限”的追寻。陈琦在回溯哲学与绘画创作中找寻心灵安放的处所,从而在有限的人生苦痛中获得解脱。

而观者也必会在其作品前得到启发,寻找让自己有限的生活的获得者“更有趣”的解脱之法。

37

▲ 陈琦,《觉 NO.1》, 水印木刻, 180x180cm, 2017

38

▲ 陈琦,《水中鱼之一》, 水印木刻, 135x135cm, 1999

费俊:回溯东西文化

有时我们总是过多的探讨文明和文明之间的不同,而忽视了文明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全人类的心有灵犀。——费俊

如果说,陈琦更多的是通过回溯(Re)中国传统文化,找寻更加“睿”地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的方法。

那么费俊则是回望(Re)东西方的文明,探讨更加“睿”地看待所生活的时代的方法,以此从艺术家的角度为观者解读“有趣”的世界。

39

▲ 艺术家费俊在展览现场进行导览

在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上,费俊带去了三件交互装置作品:《睿·寻》、《有趣的世界-装置1》以及《有趣的世界-装置2》。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指出,“科学的终极目的是提供一个描述整个宇宙的统一理论”。

费俊也试图寻找一种科技和艺术之法,通过一些看起来“有趣的”装置,来构建世界联结的可能性。

40

▲ 费俊,《睿·寻》, 手机应用程序,尺寸可变, 2019

41

▲ 费俊,《有趣的世界-装置1》, 2019

42

▲ 费俊,《有趣的世界-装置2》, 2019

睿·寻的睿借用了RE这一前缀,而RE-SEARCH表达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研究”,更是强调了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搜寻来达成研究。

在《睿·寻》这款手机app里,观者在现场通过扫描一个威尼斯的桥,会匹配一座造型结构相似的中国桥,并通过VR体验到25座中国的桥和它周围环境所构建的蜃景。

43

▲ 《睿·寻》搜索结果的手机截屏

费俊在导览时说,“‘桥’在这里作为一种具有隐喻性的符号,触发人们对于文明与文明相似性的认知”。

当观者在VR的带领下,穿越时空,回望威尼斯与中国的文化遗产之时,便会强烈感受到全人类的心有灵犀。

44

▲ 《睿·寻》搜索结果的手机截屏, 图源:艺术家

“有趣的世界”是费俊设计的两个互动影像装置,以此联结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

装置一是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观者可以使用艺术家提供的大量回收自现实世界的三维模型来建造一个“有趣的世界”。

在这一作品中观者变成了导演,通过实时渲染,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性。因此这个作品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社会实验,它可以测试、观察并理解大众在当下语境中复杂和多样的世界观。

45

46

47

▲ 费俊,《有趣的世界-装置1》, 2019

装置二是一个人工智能的叙事装置,费俊将其称之为“典型的以貌取人”。

通过机器学习,分析镜头前参与者的着装和综合情绪,该系统会为镜头前不同的人打上不同的标签。

基于此标签,它为每一位观众生成一段独特的叙事和漫游,将观众连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可能是完全未知的基于“相关性”的人、物或场景。在这里,东西方的物理距离再次被打破。

“有趣的世界”如社会田野调查般,记录了观者在虚拟世界中的交流、交互方式,而这一虚拟的、孤立的存在又和我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相连通。

48

49

▲ 费俊,《有趣的世界-装置2》, 2019

在本次展览中,还新增了费俊早期的交互装置与影像作品。虽然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年份均有很大差异,但其中又蕴含着费俊相通的创作观念。

我对创造视觉系统的兴趣大于对视觉图像的执迷,一个有参与性和交互性的系统因为观众的参与而变得具有长生性。——费俊

50

▲ 费俊、朱迪思·道尔(Judith Doyle) ,《姿态云》, 2013

51

▲ 费俊 ,《三字经》, 2015, 图源:艺术家

52

▲ 费俊、李心路,《屯里的那些事儿》, 2009, 图源:艺术家

53

▲ 费俊、李心路,《智能生态氧泡》, 2013, 图源: 艺术家

在新增的费俊与多伦多的朱迪思·道尔共同发起的《姿态云_姿态墙》中,人变换的姿态会实时显示在屏幕之上。

通过科技,人的身体被艺术家简化,也可以做到“人过留痕”。

费俊对“凤凰艺术”的记者说到,他将这一作品称之为“身体卡拉OK”。观者会在公共空间内,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些平时完全不会做的表演。

54

▲ 费俊、朱迪思·道尔(Judith Doyle) ,《姿态云_姿态墙》, 2013, 图源: 艺术家

作品探讨了利用参与者姿态生成动态影像以及生产艺术作品的可能性。

同时,费俊希望可以通过这一作品,激发人的创造力,并且使得每个观者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创作。

55

56

▲ 费俊、朱迪思·道尔(Judith Doyle) ,《姿态云_姿态墙》, 2013

在新增作品《情绪几何》中,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心理学家刘正奎博士及其团队合作,共同打造了一个跨越艺术、数学和心理学的艺术实验项目。

观众在互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时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被计算出。系统会实时采集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通过粉笔装置绘制在黑板上。

57

58

▲ 费俊、许晨阳、刘正奎,《情绪几何2.0》, 2019

机器计算出的结果中,圆形代表外向型、方形代表严禁古板,而锥形代表一种“闷骚型”。

费俊在导览中说到,“有时候,可能机器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若是回看费俊本次展览所有的作品,我们会发现除了交互性这一特点以外,费俊一直在探讨一些人类共享的语言:身体、姿态亦或是情绪。

59

▲ 费俊,《有趣的世界-装置2》, 2019

对于科技这一全球性东西方通用的语言,费俊也在一直进行不同的创新。

概念艺术家戴维斯曾说,“艺术即虚拟”。数码技术并不会摧毁艺术原有的光晕,反而会无穷无尽地复制光晕,而这也是费俊创造的系统想要达成的。

60

▲ 费俊,《有趣的世界-装置1》, 2019

在费俊创造的场域中,差异性得到了消解,创造性不断被激发。

它的作品甚至不用阅读“使用说明”,无论来自什么国家、什么年龄的观者都可以快速的参与其中,并为整个艺术品添加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

61

▲ 费俊,《有趣的世界-装置2》, 2019

耿雪:回溯人类宿命

人类是有局限的,我们生活的时代也会限制我们。但是作为艺术家,我们还是要做一些超越的事情。——耿雪

相比于对文明的回溯,艺术家耿雪更多关注,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艺术家的工作该何去何从,人类的每一个个体该如何应对,全人类的宿命是否会发生变化?

在她的影像与雕塑中,耿雪不断的探讨人类相关的基本宏旨:生死、命运、存在、无常……

62

▲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影像装置, 2015

63

▲ 耿雪, 瓷器作品, 2014

64

▲ 耿雪,《金色之名》, 泥塑电影短片,多屏影像及现场装置, 2019

本次耿雪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影像装置作品《金色之名》,由双屏影像加上四件装置组成。

作品中有对生命本身的追问,有生老病死的隐喻,同时也有对人类社会的反思。

影像开头呈现了一个黑白的世界,泥土塑造的人物在黑白世界中不断前行。黑与白是残酷也是幽默,是真实又是幻念,是人间也是隔世。

65

▲ 耿雪,《金色之名》, 泥塑电影短片,多屏影像及现场装置, 2019

泥土的人物在集体创造一件巨大的不可见全貌的擎天大物,这大物内在是金色的世界,仿佛发出召唤和诱惑的光色与声音。

也许是为了这一抹金色,影片中的人类前仆后继地进行集体劳作,甚至不惜牺牲彼此。

他们取出自身或对方的一部分,献祭给这个大物,大物却不断吞掉为它劳作的人类。

66

不见全貌的擎天大物究竟为何?

也许是通往天堂的巴别塔,又或许也许只是一个虚无的幻影?

人类为之牺牲自身为了什么?

也许是在寻找逃离生老病死之法,又或许只是一场巨大的集体无意识?

67

▲ 耿雪,《金色之名》, 泥塑电影短片,多屏影像及现场装置, 2019

虽然影片整体呈现黑白色,散落在地面上的四件装置却加入了金色。屏幕里翻滚着的人物,仿佛被放置在金色“脐带”里。

四件金色的装置,就像是一个幻想世界。观众低头观看时如同在井中窥见生命之泉,这充满魔幻的体验感加强了命运的感知。

68

69

▲ 耿雪,《金色之名》, 泥塑电影短片,多屏影像及现场装置, 2019

正如耿雪对“凤凰艺术”的记者所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一切变化的都太快了,这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冲突和矛盾,但同时又有很多可以向往的东西。

也许每一个观看过影片的观众,都会反思自己穷尽一生追寻的金色之名是否值得,亦或重新感悟到生命中真正值得珍惜的金色之名应该为何。

70

▲ 耿雪,《金色之名》, 泥塑电影短片,多屏影像及现场装置, 2019

本次展览还新增了未在威尼斯展出的《海公子》以及《米开朗基罗的情诗》两个影像作品。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用“凿”的方式留下他的“痕迹”,耿雪则是用双手来推很软的瓷泥,在泥土里不断留下手的“痕迹”。

影像的字幕是米开朗基罗书写的情诗,艺术家将这些诗句作为字幕,和影像中的行为呼应。

71

72

▲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影像装置, 2015

如耿雪在进行切割人形泥土雕塑的过程中,配以这样的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我可以忘记你的名字

去忘记我藉以生存的食粮一般

是的 我比较更能忘记

毫无乐趣的支持我肉体的食粮

而不能忘记

支持我灵魂与肉体的

你的名字

它使我感到那样甘美

以至于在我想起你的时间内

我不感到痛苦

也不畏惧死”

73

74

75

▲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影像装置, 2015

而当一首诗结束,影片中耿雪对于她手下人形雕塑的的切割工作也完成。

在这一瞬间,观者仿佛觉得耿雪手中的雕塑也拥有了生命,而这首情诗仿佛是艺术家对其所创作的艺术品的低吟。雕塑虽被切割,但它的名字却永远地留在了艺术家的心中。

76

▲ 耿雪, 《海公子》, 影像装置, 2014

耿雪的另一件影像作品《海公子》本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张生泛舟独游小岛,艳遇妩媚娼妓,温存之际蟒蛇出现,重伤张生。

耿雪用青花瓷将故事视觉化,创作了张生、美女、蟒蛇,以及小岛上的一花一草。而后以电影短片的形式讲述整个故事。

77

78

▲ 耿雪, 《海公子》, 影像装置, 2014

在影片呈现中,艺术家选取了她所喜爱的,传统高格调艺术青花瓷这一媒介。耿雪在导览中介绍,她试图用一种当代的媒介来表达传统的材料。

而无论耿雪的媒介如何变化,我们似乎总是能从其影片中找到对人类命运的探讨。

生命脆弱难逃宿命,但人类似乎又总想在这有限的生命中追寻一些什么。只是我们追寻的这些是否值得?如若有天生命无限,我们又该追寻些什么?

79

▲ 耿雪, 瓷器作品, 2014

何翔宇:回溯个人叙事

感官是人定义自身在世界中的“存在”的最基本的媒介,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界定自我所仰赖的基础。——何翔宇

参展的另一位艺术家何翔宇,更关注于从自身的感官出发进行创作。以个人经验的回溯,来呈现一种在有趣时代下生活的应对法。

在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中,何翔宇带去了其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这一感官转换装置。

80

▲ 何翔宇,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12-1》, 2014, 图源:空白空间

何翔宇在从北京移民德国后,面临了交流的障碍。压力为他带来了各种变化,而他将这一变化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在所有零散的时间中,何翔宇用舌头重新认识口腔、认识自己,并忠实记录下从触觉产生的图像和手感。

81

▲ 何翔宇,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12-1》, 2014, 图源:空白空间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在一种碎片化的时间累积中,记录了何翔宇对身体内在的探索,同时记录着的是从外向内的转折点。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是何翔宇《口腔计划》的一部分,在本次展览中,这一部分的其他艺术品也得以展现,更为清楚地为我们讲述了艺术家的来路。

82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 何翔宇空间,  图源:空白空间

在口腔计划中,何翔宇触摸、体察、感知以及转译自己的口腔。观者也可以从其不同阶段的绘画中,窥视到其不同的心理历程。

艺术家最终将这段对他来说略显煎熬的经历,以一种有趣的手法表现了出来。而正是这种不同的多元叙事,构成了整个的有趣的时代。

83

84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 何翔宇空间, 图源:空白空间

85

▲ 何翔宇, 《口腔18-2-7》, 2018, 图源:空白空间

纵观本次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作品,以及本次中国国家馆巡展中的作品,我们会发现策展人并没有特意地展现中国的民族性,转而带来了一种东方的传统逻辑与思维。

园林式的展览空间并不拥挤,观者在每一个展品前都有足够的场域将自己的全身浸入。

86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展出的作品也并不需要观者一定具有艺术史知识,在现场会发现许多小孩比大人在艺术品前驻足的时间更长。

展览举重若轻地以一种有趣的形式,回应了有趣的时代。但同时也在更深层次探讨了文明的共识、生活的日常与自身的感知。

87 

▲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现场,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观者可以停留在有趣层面,与展览互动;也可多驻足少许,反思生活。

这仿佛又和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不谋而合。

我们可以享受当下的娱乐生活,也可以再多一点有趣背后的反思。

而在反思之后,再以更“睿”的方法应对,努力将我们的时代变为真正有趣的时代。

展览信息

88

Re-睿——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

艺术家: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

策展人:吴洪亮

展览日期:2019年12月22日-2020年3月8日

展览地点:嘉德艺术中心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