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凤凰艺术 作者: Aleph2019-01-17 10:30

原标题:东方来信与后印刷:绘画是照亮混沌的一种光

近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东方来信”第四届 Inter-Youth 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与“「后印刷」第二届 CAA 国际版画三年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是集世界一流艺术学院背景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展示与交流平台。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井士剑担任总策划。

2019年是“Inter-Youth”举办以来的第四届,担任总策划的井士剑认为,作为绘画这一传统的艺术类别,也是最为基本的艺术方式,它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到来的时代下,作为中国,如何用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它的行为,在全球的境遇当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也是中国美术学院,未来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程和一个新的开始。绘画其实是一种光,绘画点燃了世界也点燃了自己,它照亮了世界,也照亮了每个艺术家,照亮了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绘画本身的生命力的延续,这才是真正的绘画。

1

▲ 开幕式现场

“Inter-Youth” 包含了青年作品的历史、现在、未来三种展示形态,具有高端、前沿、实验性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追问绘画的本源传承、融合、创新的时代使命。本次展览以“东方来信”为主题,云集世界一流艺术院校背景的青年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并邀彼得·尚德(Peter Shand)特约策展。其中本届特别展“加密”,邀约了中西方不同领域的重要艺术家及作品,进行着关于绘画意义的讨论,包括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白南准(NamJune Paik)、尼奥·劳赫(Neo Rauch)、杨福东(Yang Fudong)、王澍(Wang Shu),来自法国的集体 1.0.3 Collective 1.0.3 等国际著名艺术家。

2

▲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发表讲话

在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达了对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焦虑,这种焦虑源自于对我们置身其中的当代世界及其迅疾变迁的深度洞察,还源自于那些具有担当意识的人文思想者所深深牵挂着的忧患。其中,在大众化的文化需求的背景下,今日教育所面临的学生优先的种种叙求,似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师生之间所传递着的特殊的伦理关系。教育正面临着历史的转型。其次,媒介与技术的迅疾发展,带来人的感性方式的变迁。互联网、大数据掀起教育和学习的革命,艺术教育去向何方?并且,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化、虚拟化、技术化带来人与真实世界的疏离,某种数字生存的困境也在侵扰着今日生活世界。在全球性金融资本的掌控之下,艺术市场通过这种网络形成新的巨网,在这样的情形下,艺术教育能否重塑人性的感受力,重建人的自主发展?

3

▲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杨参军主持开幕式

4

▲ Inter-youth 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井士剑致辞

5

▲ CAA 国际版画三年展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孔国桥致辞

“Inter-Youth” 创立于三年前,发展到当今第四届,得益于中国美术学院丰富的学术形式。大学之道在于师,大学之本在于生,"Inter-Youth" 强调的正是青年艺术家富有想象的创造力及艺术创新的品质。

人类意愿和传递意愿的感受力,才是原创绘画、才是绘画心灵的核心。人面对绘画常怀一份特殊的充盈,万物被置于其中,与人的心灵相会。所以,万物在这里重获价值。这正是学校坚持艺术教育、坚守经典性艺术训练,以此来救赎技术时代人们感受力的要义。

6

7

8

9

▲ “第四届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展览单元“携·地下室”现场

10

11

12

13

14

▲ “第四届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特别展“加密”现场

"加密"特别展强调绘画作为所有艺术学科的方法论,囊括了中西方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及作品,进行关于绘画意义的讨论。何为绘画?在当今背景下,绘画艺术学院秉承"大绘画时代"的学术理念,思考如何绘画,其中包含着学院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以及对艺术执着的追求。

对于此次展览中的特别的地下室空间,井士剑表示,携·地下室,这个主题强调了物质文化,今天中国的经济文化下的社会状态是经济上的富裕?还是一种精神上的简单堆砌?作为一个在地性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应当如何思考?艺术家的创作处境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种孤独的思考。作为地下室这样一个隐秘空间而言,孤独是艺术创作基本的 DNA。而这样的空间正隐秘地揭示出艺术家之于世界,之于创作之间的人生状态。

15

▲ “加密”特别展策展人、奥克兰大学创意艺术与工业学院埃兰美术学院院长彼得·尚德(Peter Shand)致辞

“加密”特别展策展人、奥克兰大学创意艺术与工业学院埃兰美术学院院长彼得·尚德(Peter Shand) 教授表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全球环境、技术和社会动荡的时代,预示着对创造力的重要性和价值的重新认识,在此背景下,创造既是对数字化指数式增长和我们如何理解人类特征的影响的回应,也是指明它对人类意味着不可言喻的精确手段。对创造力的重新需求有一个初期的紧迫感。

这种紧迫感不仅来自明确需要用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来面对挑战,而且来自一项预言,即为什么创造性行动和创造性行动者对于了解人类现在是什么和谁,我们是什么和谁以及我们将来会成为什么和谁是至关重要的:

“主题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从很多方面来说它会转化成艺术内部的一种悖论。这种悖论同样存在于中国文化中,也就是要兼顾好索取、接受、改变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并不是只说艺术,而是我们所拥有所紧紧抓住的东西。它不断扩张,并且不断呈现给这个世界,我们是把分享的东西拿走同时又给予,并且我们自身还保有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

“携·地下室”及“加密”特展

16

17

18

19

20

▲ “第四届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特别展“加密”现场

“信”意指为信息和讯息,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除了文字之外还包括图像的信息。微信等传媒技术工具每时每刻在传递着各种图文视频信息,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空前发展。绘画在这样一个时代正遭遇着新的问题,绘画如何在这个时代发出自身的信息?该主题旨在强调绘画的东方性,绘画的东方性是积历代绘画发展与传承的思想内核。

在“第四届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的主题“携带”一词展开,我们在展览中探讨艺术家手稿创作所“携带”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从而探讨作品背后的学术价值,艺术作品本身所携带的时代意义以及艺术作品的携带与它的社会性和历性。而“信”意指为信息和讯息,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除了文字之外还包括图像的信息。微信等传媒技术工具每时每刻在传递着各种图文视频信息,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空前发展。绘画在这样一个时代正遭遇着新的问题,绘画如何在这个时代发出自身的信息?该主题旨在强调绘画的东方性,绘画的东方性是积历代绘画发展与传承的思想内核。

21

▲ Salome Tanuvasa /  In a Midnight Hour / 1215 mm x 825 mm / Paint on Paper / 2018

22

▲ Noh, Sangho / P-073/ 29 cm x 21 cm / watercolor and carbon paper drawing on paper / 2018

23

▲ Valentina Daga / Posters / 286 cm x 47 cm /inchiostro di china su carta, 7 rotoli per /2015

24

▲ Harine Suthan / the early bird / 30 cm x 21 cm /wax on paper /2017

25

▲ Megan Strazzulla/Wearing a Hawaiian Shirt in China/综合材料/2018

爱尔兰荒诞主义小说家柯尔特·塞缪尔·贝克特,曾在一篇著名的小说结尾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已无法前进,但我还是要前进。对于彼得·尚德而言,艺术也同样如此。对于地下室之于艺术家的隐喻,他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团混沌,这团混沌有时甚至呈现摧枯拉朽之势,艺术并不能带我们逃离这片混沌,因为混沌也是我们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但它可以帮我们探索生活在混沌中的意义。

CIA 主席曾发表过一个重要的观点,在数据化不断扩张的年代,许多人错误地认为 AI、机器和数字产品能够取代人类存在的意义。绘画,尤其不可能被AI取代。因为它不仅是关于事物的外观,甚至不仅是关于事物的触感,而是同时融合了事物的外观、触感和精神感受。这是只有人类才能做到的事,机器无法做到。维纳教授曾教育年轻人应该如何去感知数字世界,感知它的样貌,再让他们的关注点重新回到版画上来。

版画是一种非常古老非常物质性的艺术形式。我们在这间美术馆地下室所举办的青年绘画展览中也可以看到版画,年轻的艺术家在用各种材料来学习与实践,他们需要了解自身的艺术,以及他们对于事物的感知,以及这种艺术是如何帮助自己在混沌的现实中生存。

26

27

28

29

30

▲ “第四届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展览单元“携·地下室”现场

从这次展览的角度而言,对绘画的地位进行探讨,把它作为现代领域的一种艺术形式。绘画作为现代艺术中非常基础非常核心的一个方面,我们很难对绘画艺术进行某种资格判定,因为现代艺术能够以任何可能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是表演,可以是活动,也可以是一支舞蹈,可以是建立在时间基础上的一段录像或组图。但现代艺术仍然是从传统中转化而来的,它最深处的根仍然是物质性的绘画艺术,而这就是概念化之后的艺术史。

从艺术家手稿、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许多作品的“根”,从作品与“根”两者之间的关联而言,首先艺术是一种物质实践,它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是一种将理念镌刻进物质里的方式,把人脑中的想法转换成物质形式。正是这种镌刻使得该过程具有宝贵的价值,因为它是随时间改变的是不断成长的,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以及新的形式。

31

32

33

▲ “第四届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展览单元“携·地下室”现场

从东西方来看,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及双方的只是系统,在其调整之后的结果在展览中也清晰可见,它展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相互影响力,正如被东方绘画所影响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以及二战之后,由西方所影响的东方艺术的新发展。

在这个展览里,我们看得到绘画在这个时代的意义。从艺术家的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种带有私密的、个人情感的、一种忧郁症的存在。在一颗艺术家敏感的心灵中,试图把绘画在当代的可能性做出来。在整个展览现场,艺术家围绕着技术时代的速度感、时间的消逝感、个人的一种卑微感,在手稿上留下生命的气息,青春的气息,以及他们对绘画的热爱。

混合现实具有一种潜在的加密的性质,如同了解艺术与社会、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那样。通过这样一种提问,所有事物都具有这么一种加密的性质:如何解开大自然的密码和解开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密码?毫无疑问,所有的现象都呈现着自己的逻辑和自身存在的法则,他们存在一种加密的现象,每个法则都有密码和密匙。在“加密”特展种,聚集了全球十余位富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汇同当代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出了共同的艺术问题与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他们和绘画之间的关系。绘画成为他们艺术创造依托的工具与方式。

34

35

36

▲ “第四届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展览单元“携·地下室”现场

“携带性”可被视为中介性或联结性质的,尽管它首先是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联结,是个体艺术家与个人才能的联结,但也是个体艺术家与时代、传统和历史的联结;是单个艺术家与单个艺术家和艺术共同体的联结,更是单个艺术领域和传统艺术领域(如绘画和雕塑)与新兴艺术领域(如新媒体、城市街道和建筑空间等)的联结,是艺术与神经科学、城市规划、社会运动和电脑技术等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结。

这种“携带性”还是现实世界与想象-虚构世界的联结点,是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背后的技术变迁、市场演变、制度更新、观念转换等等之间所隐藏的联结。概而言之,是显现世界与隐藏世界的联结,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联结。由此而论,那么艺术作品并非我们所看到的最终和完整艺术形式,艺术的创作过程还暗含了不可或缺的山峦、沟壑、挣扎超越、以及迷茫与真理。

“加密”特展艺术家及作品信息

37

▲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20 世纪现代艺术的代表艺术家。他出生于瑞士,1922年定居巴黎,早期深受立体派和抽象派艺术影响 ;1929 年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成为此派代表性的雕塑家;1935 年脱离超现实派,回到画室从头开始面对眼前事物写生。贾科梅蒂发现,真实的“视觉结构”揭示的是一种既显又隐的存在,而绘画向绝对真实的逼近应是一种反复“抹去重来”的过程。贾科梅蒂的绘画如同“刺绣”的背面,那些密密麻麻、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的“线索”正是艺术家的视觉轨迹。

38

▲ 无尽的巴黎·街景(Paris Sans Fin-Streetscape) |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 石版画(lithograph) | 42 cm ╳ 32 cm 

39

▲ 白南准(NamJune Paik)

白南准(NamJune Paik),美籍韩裔艺术家, 21 世纪著名的艺术大师之一。是第一位对电子媒体进行实验并对视频和电视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视频艺术家。其将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观照和深知洞见,以艺术的方式对工业化、技术化、传媒化、商业化和信息化社会进行直接参与,缩小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及民族性之间的文化鸿沟,取而代之的是当代人对当代社会最直接而又真切的感受,并在日渐包围现代人群的技术与美学间产生 互动与联系,体现了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

40

▲ 金色视野(Golden View) | 白南准(NamJune Paik) | 蚀刻石版画(lithograph and etching) | 76 cm ╳ 74 cm | 1991

41

▲ 尼奥·劳赫(Neo Rauch)

尼奥·劳赫(Neo Rauch),1960年出生于德国,现工作生活于莱比锡,是「柏林墙一代」的代表艺术家、当今画坛颇负声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油画作品中将广告设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连环画的元素结合起来。绘画多为大尺幅作品,运用多维造型绘画手法展现日常生活场景。看上去是各种没有关联的、拼贴画般的片断,证明了画家极强的叙事能力。其作品体现了德国新表现主义潮流的影响,尤其是在追求自由、打破传统方面,将艺术创造与德国内省、严谨的文化精神相联系,使画面具有一种隐喻性和暗讽。在画作内容上让人想起前民主德国时期的创作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45

▲ 班恩(Bann) | 尼奥·劳赫(Neo Rauch) | 手工纸、平版印刷(lithograph on handmade paper )| 76.96 cm ╳ 53.85 cm | 2011 

46

▲ 杨福东(Yang Fudong)

杨福东,1971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被誉为目前中国较成功和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杨福东就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他的作品无论是摄影、电影还是装置,均以多重的文化透视、交错的时空体验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觉诠释,具有明显的多重透视特征,探讨着神话、个人记忆和生活体验中身份的结构和形式 , 每件作品都是一次戏剧化的生存经历,一次挑战。

47

▲ 愚公移山(手稿)Moving Mountains(design draft)杨福东(Yang Fudong) | 纸、钢笔(paper, pen) | 21 cm╳14.8 cm╳3 | 2016 

48

▲ 王澍(Wang Shu)

王澍,1963 年出生于新疆。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的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他与他的妻子兼搭档陆文宇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在其旗下完成的作品中,历史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正如探索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系。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是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49

▲ 反复素描  | 王澍(Wang Shu)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方案设计草图(Draft design plan for Xiangshan central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50

▲ 集体1.0.3( Collective 1.0.3)

MISMA(米斯玛项目)它是对如何存储和处理每个项目和文件的二维展示。在2003年到 2016年间,通过将计算机内的数据转化成不同类型的地图创作了75张个人计算机和机构计算机的版画。“Planiscope”是一种手工制作的二维结构,通过 一个平面将扫描的信息转化成图像。每一个“Planiscope”的名字由参与该项目的某 一个艺术家的名字及其扫描计算机的日期构成 ,它能够反映每 一位参与者的组织方法。这些印记呈现由单词构成的星云形状。颜色代码能使我们辨别艺术家的肖像画(绿色)、机构中的个人肖像画(红色)、在驻留期间制作或创造的肖像画(蓝色)以及在工作期间制作或创造的肖像画(白色)。

51

▲ 图片传说·科萨 7(Légendes Des Images-Cosa Machina 7)集体 1.0.3(collective 1.0.3) | 全息透镜技术(hologramme, technologie lenticulaire) | 200 cm ╳ 200 cm | 2018

52

▲ 柯林·麦卡洪(Colin McCahon)

柯林·麦卡宏(Colin McCahon)作为被公认为新西兰最重要的画家、思想家、策展人和评论家。麦卡宏的作品涵盖了多重题材和风格。麦卡洪承认宗教问题是他的工作的核心。从1946年开始,他的作品开始反映出这种日益增长的魅力,在20世纪40年代,麦卡宏相信文字的直接性可能有助于为他的图像提供一种“途径”。从景观到塑造再到抽象,以及对绘画文本的创新使用。他将现代主义绘画的各个方面改编到特定的地方环境,以及他对精神问题的强烈接触,使他成为第二十世纪艺术中的一个独特人物。

53

▲ Kauri | 柯林·麦卡洪(Colin McCahon)胶版印刷(offset lithograph) | 33 cm ╳ 24 cm | 1955 

54

▲ 亚历克斯·蒙太思(Alex Monteith)

亚历克斯·蒙太思(Alex Monteith)1977年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现居于新西兰奥克兰。她是一名艺术家,同时也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埃兰美术学院的高级讲师。其作品试图窥探因土地所有权、历史和职业引起的动乱暗含的政治意义。通过对政治运动、当代体育运动、文化和社会活动的研究,她的很多艺术作品主要呈现太平洋地区内知识与水的关联。她每个作品的动力都来自于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她对艺术活动给环境保护造成的持续影响,或政府和政策在背后的持续作用的重视,实际上是艺术家的眼光,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眼光。

55

▲ 烟雨蒙蒙中的喀斯喀特湾(Cascade Cove in the shadow of 150,000 bones)亚历克斯·蒙太思(Alex Monteith) | 电影短片(Vedio) | 13' | 2015

56

▲ 植松奎二(Keiji Uematsu)

植松奎二(Keiji Uematsu)1947年出生于日本神户市,是日本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从事艺术创作五十余年,他在身体与物体、物体与空间,乃至万事万物之间发现并发展了一种哲学联系。植松奎二于1975年移居德国杜塞尔多夫。1976 年,他成为第一个在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展出自己作品的日本人,随后立即在欧洲和日本的各种展览会上展出自己的作品。他专注于探索万物间或明显或隐蔽的联系,通过照片、素描和现代雕塑装置来呈现自己激进而又概念化的创作。

57

▲ 手稿(Drawing) | 植松奎二(Keiji Uematsu)铅笔纸本(pencil on paper) | 20.9 cm ╳ 29.7 cm | 1980

58

▲ 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

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1931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是英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其作品深受巴黎画派表现主义大师苏丁的影响,画面既有凝重的稳固感又有笔触之间揉搓拉起的运动感,视觉效果极其强烈。如今已经87岁的弗兰克·奥尔巴赫因其自由奔放的厚涂画风往往被人们归类为“表现主义”。他曾这样说道:“我想要做的是记录,记录这种充满感情但又不断流失的生活。艺术就是忘记自我,根据本能行动。人们不断地变化与老去,记录正在进行中的事物是一件动人的事情。”

59

▲ 斜倚着头的朱莉亚(Reclining Head of Julia) | 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木炭条、丙烯、粉笔、墨汁、纸本(compressed charcoal, acrylic, graphite, chalk and Indian ink on paper) | 57.8cm ╳ 75.6cm | 2011

60

▲ 马特奥·巴西勒(Matteo Basilé)

马特奥·巴西勒(Matteo Basilé)1974 年出生于罗马,目前工作生活于罗马和巴厘岛。马特奥·巴西勒是意大利极具深度影响力的著名艺术家,是当今数字艺术的首批欧洲先驱人物之一。 Matteo Basilé 利用前沿技术作为研究工具,追求自我及社会发现的过程,他一直专注于各式各样的媒介,如绘画、涂鸦、摄影和影像艺术。通过融合自身的文化传承并执着于全新而意义丰富的系统框架,他从始至终反对静态词汇而转向记忆与传统,并形成了独具个人魅力的审美风格。

61

▲ 埃瓦鲸(EVA WHALE) |马特奥·巴西勒(Matteo Basilé)摄影(photography) | 150 cm ╳ 294 cm | 2016

62

▲ 马克·帝格朗尚(Marc Desgrandchamps)

马克·帝格朗尚(Marc Desgrandchamps)1960年出生在法国的萨朗什,在法国里昂生活和工作。其作品最重要的是视觉体验,因其易逝的形象、支离破碎的物体和空间不确定性而为人熟知。尽管有建筑的感觉,但他的绘画混合了不透明、透明和叠加。 并列的具象元素之间似乎存在着交流障碍,仿佛它们悬挂在画面空间中。因此,总体效果是在观众的 脑海中产生怀疑和质疑,而不是确定性。通过透明度和色彩的相互作用而达到的模糊性效果将原本可能是精确的表现形式变成了一种幻想: 画面成为观察到的现实、梦想和想象之间相遇的场所。

62

▲ 无题(Untitled) | 马克·帝格朗尚(Marc Desgrandchamps)纸上钢笔和铅笔(pencil and pen on paper)| 29.7 cm ╳ 21 cm | 2013

63

▲ 提图斯·沙德(Titus Schade)

提图斯·沙德(Titus Schade)1984年出生于莱比锡。在德国莱比锡生活和工作。提图斯·沙德的绘画意象经常描绘一些让人想起戏剧舞台或电影场景的安排。在令人想起舞台场景的场景中,他开发了在模型和舞台场景之间交替出现的场地。提图斯·沙德并没有在他的作品中处理现实问题,而是专注于它的仿制品,将它们重新排列成一个独立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建筑形式和结构都受到巴洛克风格的照明。在沙德的作品中,经典的风景画遇到了几何图形,它们的永恒性是显而易见的。

64

▲ 样板房类型 :现代木结构多户住宅(Modellhaus Typ: Modernes Fachwerkmehr Familien Wohn Haus)提图斯·沙德(Titus Schade) |纸本丙烯酸和水墨(acrylic and ink on paper) |40 cm ╳ 30 cm |2018

65

▲ 柳亦春(Liu Yichun)

柳亦春1969年出生于上海。在他看来,建筑设计始终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在哪?柳亦春认为,建筑是连接心灵和土地的结构。通过建筑的结构和尺度,他希望建立建筑和风景的关系。面对“明日的城市”,柳亦春希望在新的建筑下保持传统文化的内涵,用空间的关系去体现文化,而不是用传统的建筑材料来营造空间氛围。

66

▲ 龙美术馆西岸馆(设计稿)(Dragon Art Museum West Bank Pavilion) (design draft)

柳亦春(Liu Yichun) | 纸上铅笔(pencilon paper) | 10.5 cm ╳ 17 cm | 2013

67

▲ 马克斯·吉姆伯勒特(Max Gimblett)

马克斯·吉姆伯勒特(Max Gimblett)于1935年出生于奥克兰,他现在是奥克兰大学国家创意艺术与工业研 究所艺术系的首届客座教授。他的作品深受中日水墨画以及佛教研究,特别是禅宗研究的影响。他和诗人一起创作了独特的艺术书,并且被收入许多限量版的艺术书中加以出版。同时马克斯·吉姆伯勒特也是高岩兰斯福德画廊(奥克兰)、 佩奇·布莱基画廊(惠灵顿)和娜德纳·米尔恩画廊这三个画廊的代表画家。

68

▲ 多伦多和旧金山(TORONTO & SAN FRANCISCO) | 马克斯吉姆伯勒特(Max Gimblett)

综合材料拼贴(comprehensive materials collage) |27.7 cm ╳ 21 cm ╳ 3 |1965—1967

69

▲ 卡斯帕·费尔霍尔 (Caspar Fairhall)

卡斯帕·费尔霍尔(Caspar Fairhall)现工作居住于澳大利亚。卡斯帕·费尔霍尔的折衷主义艺术实践涵盖绘画、纸上作品、装置、视频和互动。利用视觉幻觉中的矛盾和悖论,经常关注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直觉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对世界的理解。费尔霍尔的大部分工作似乎在质疑图像中表示空间的行为,或者图像中的空间如何可能与图像外的空间和时间有关,以及可能与图像有关。他使用图像表面作为空白,使用复杂的分层绘画表面和不可解析的图像空间作为工具来探索图像、光学和宇宙空间之间的关系。

70

▲ 山地研究(Mountain Study) |卡斯帕·费尔霍尔(Caspar Fairhall)纸上石墨(graphite on paper) | 21 cm ╳ 21 cm | 2018

第二届CAA国际版画三年展

71

▲ 开幕式现场

72

▲ CAA 国际版画三年展策展人代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沃纳·布文思(Werner Bouwens)致辞

作为当日与“第四届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同时开幕的“第二届CAA国际版画三年展”。CAA 国际版画三年展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孔国桥,以及CAA 国际版画三年展策展人代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沃纳·布文思(Werner Bouwens)教授,均在开幕式现场发表了致辞。三年前,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国外艺术家和中国重要版画家齐聚中国美术学院,讨论版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使得中国美术学院成为了国际版画届的一个名符其实的学术焦点和热点。随后,推出了以“后印刷”为主题的“第一届CAA国际版画展”。

艺术家接触版画的方式,一直受到版画的社会角色——“印刷品”的影响。在过去的六个世纪中,它主要与传播思想的意愿有关。传统的印刷技术曾经是热情的艺术家和版画家的挚爱。发展到当代,由于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更多的艺术家开始通过 Photoshop 和 Indesign 开展他们的工作。同时,他们也很自然地将这种「间接」的创作方式扩展到了版画的制作之中。这种混合媒体的版画创作,经常与绘画、摄影或雕塑相结合,要求艺术家在展览的整体背景下考虑作品的印制。

73

▲ “第二届 CAA 国际版画三年展”展览现场:Jeroen van Dooren Counted Cars Alphbabetical Order  

74

▲ “第二届 CAA 国际版画三年展”展览现场:Jukhee Kwon bible library(装置)

75

▲ “第二届 CAA 国际版画三年展”展览现场:Laura Kuch  Wunderkammer(装置)

76

▲ “第二届CAA国际版画三年展”展览现场:Nicolas Rupcich    No Land in Sight    (影像)

作为“后印刷——第二届 CAA 国际版画三年展”的总策划之一高世名来说,此次双展的开幕对他的感受,对绘画艺术的新思考。他认为绘画在新媒体时代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需要面对一些考验,特别是在现场性上。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自然世界已经被改变了,它成为了一种混合现实。在这里有太多的图像,太多的媒介技术渗透其中,或者是覆盖在现实上面。

我们绘画如何去面对现实?因为现实已经被改变了。在今天来说,所有的绘画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中介性的事项,而这种中介性的性质,使它很难去面对18世纪之前,画家所思考的那个世界。混合现实之于艺术家当下的意义是什么呢?高世名认为,画家是为自由而创作,这种自由是需要去抵抗那些压制自由的东西。比如有一个巨大的传统在压制你,有一种巨大的意识形态在压制你,你挣脱压制而得到的自由,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在我们当下所处在的一种媒介化的自动化的状态里,感知实际上是被遮蔽的,它是一种被替换的危机,我们应当时刻去警惕。

77

▲  Jean-Michel Alberola  La question pouvior est la seule reponse 

78

▲ Wernher Bouwens    Sugarcubes 3

79

▲ Damien Deroubaix    un homme Nouveau 

“后印刷时代”(the Post-Print Age / the Post-Typographic Era),指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直至今天的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本以及图像的传播渐渐摆脱了对于传统印刷方式的依赖,开始更多地应用电子媒介或者多媒体的手段,以一种“实时的”、“显示的”、“虚拟的”以及“可编辑的”方式加以流传。表面上,这只是一种在文本以及图像的传播方式上所发生的改变。但在本质上,这样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文本写作和图像创造的传统模式,也改变了广义上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入至社会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塑造出一种人类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新方式,改变着人和世界的种种关系。

从历史的维度,艺术曾经就是技术,艺术也曾经仅仅被作为一种“美的表达”,但是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却必须建立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之中。那么,在今天这个“后印刷”的时代,当曾经实在的自然世界被越来越多的由着数字技术创建的“虚拟世界”所占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许多本质性变化的背景之下,版画何为?艺术何为?

作为艺术的一个手段,版画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理解世界和表达世界的视角和方法。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作为艺术的“版画”与作为技术的“印刷”,均有着先天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第二届CAA国际版画三年展,之所以通过“信使·祛魅”、“五万亿次”和“作为绘画的版画——版画的新疆域”等主题,再次把“版画”与“印刷”予以特别的关联,是希望在今天这个以“后印刷”为主要症候的、具有历史性转向意义的宏观背景之中,从“版画发生的本源之处”出发,对当代环境下的版画创作存在的危机及其潜在的诸多可能性,提出我们的思考。

展览信息

80

第四届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

年度主题:东方来信

单元主题:携·地下室

总策划:许江

展览统筹:杨参军、井士剑

特邀策展人:彼得·尚德(Peter Shand)

策展人:孔令伟、陈焰、余旭红、赵军、邬大勇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8日-2019年1月4日

展览地点:杭州市南山路218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地下室

81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 

「加密」国际艺术大师作品特邀展

特邀艺术家: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白南准 NamJune Paik  、尼奥·劳赫 Neo Rauch、杨福东 Yang Fudong 、王澍 Wang Shu、集体 1.0.3  Collective 1.0.3、柯林·麦卡洪 Colin McCahon、亚历克斯·蒙太思 Alex Monteith、植松奎二 Keiji Uematsu  、弗兰克·奥尔巴赫 Frank Auerbach、马特奥·巴西勒 Matteo Basilé、马克·帝格朗尚 Marc Desgrandchamps、提图斯·沙德 Titus Schade、柳亦春 Liu Yichun、马克斯·吉姆伯勒特 Max Gimblett、卡斯帕·费尔霍尔 Caspar Fairhall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8日-2019年1月4日

展览地点:杭州市南山路218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楼

82

后印刷——第二届CAA国际版画三年展

总策划:许江、高世名

策展人:陈小文(美)、杨宏伟、于洪、鲁利锋、Wernher Bouwens(法)、李 昶(英)

展览统筹:孔国桥

展览执行:王丹南、鲁巍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8日-2019年1月3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8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