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塞纳河”和“都江堰”共同创作了一道丰盛的“川味蜗牛”大餐

近日,来自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60 位艺术家齐聚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Cosmopolis#1.5:Enlarged Intelligence),作为 “全球都市” (Cosmopolis)研究实践的扩展与延伸。从整个展览活动来看,成都·蓬皮杜双年展呈现出全球主义与在地性的结合。

素有“炼油厂”之称的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Le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是现代巴黎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11月,来自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60 位艺术家齐聚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塞纳河”和“都江堰”共同创作的这道“川味蜗牛”大餐,让又一个当代艺术双年展项目在天府之国传播开来。

▲ 昆勒·阿德耶米 / NLÉ 建筑事务所(Kunlé Adeyemi / NLÉ Works)《MFS IIIx3 岷江漂浮系统》,©“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双年展主展场东郊记忆;© 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作为“全球都市”(Cosmopolis)研究实践的扩展与延伸,本届国际艺术双年展以“延展智慧”为主题,由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的凯瑟琳·魏尔(Kathryn Weir)担任主策展人、伊拉莉亚·康迪(Ilaria Conti)担任副策展人,张涵露担任策展助理。展览呈现包括“全球都市”委约创作的多件作品、互动环境与装置以及多种形式的研究型艺术创作,在整合国际性网络的同时也涉及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议题。

▲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主创代表合影;左起:宁琤、崔琦·沃什(Kuai Shen)、昆勒·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凯瑟琳·魏尔(Kathryn Weir)、贝努瓦·帕雷尔(Benoit Parayre)、毛继鸿、刘窗)©“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开幕之夜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参展艺术家库埃·绅、维维安娜·帕拉达(Viviana Parada)、蓬皮杜艺术中心全球宣传及合作伙伴总监贝努瓦·帕雷尔(Benoit Parayre)、参展艺术家亚斯明·史密斯(Yasmin Smith),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从左至右依次为:毛继鸿艺术基金会创始人毛继鸿、蓬皮杜艺术中心全球宣传及合作伙伴总监贝努瓦·帕雷尔(Benoit Parayre)、参展艺术家汪建伟,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珀芥艺术传播创办人姜亦朋(左二)、天安时间艺术中心创办人翁菱(左四)、艺术家雪松(右二)、艺术家汪建伟(右一),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参展艺术家刘丹(左)与苏州博物馆展览设计部主任杨艺(右),摄影:尔见摄影,图©“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A4美术馆馆长孙莉(左一)、嘉德投资侯晋晋(右一),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从左至右依次为:参展艺术家邱黯雄夫人吴晓航、参展艺术家邱黯雄、艺术家周褐褐、何多苓美术馆馆长赵欢,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并不是社会中所有智慧的个体都选择居住在都市中,自然与乡村也是很多人理想的栖居之所。那么,聚集了各种资源的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在哪里?如何才能让城市变得更好,使得现代文明得以延续?本次成都·蓬皮杜的主题“延展智慧”,就是在“全球都市”的环境下对这一问题的多元讨论。

▲ 参展艺术家亚斯明·史密斯(左,Yasmin Smith)与友人,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参展艺术家索伦·林德(Søren Lind)《他们覆盖了天空,直到它变成了黑色》,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参展艺术家黄汉明,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参展艺术家佩恩恩,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参展艺术家魏皓严(左)与黎朗(右),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正如赫胥黎所说:“存在的状态决定认知的状态。”于是,我们可以把全球都市状态下的智慧的延展式生长,看作是一种存在的延展;或是理解为:一棵树的生长,是一种关于生物学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树的生长遵循着一定的美学,枝丫的发生也并非是散乱和盲目的。

但是现代城市更多考虑的是商业和资本的需要,而非居民的需求。而整个世界的流动性加剧,移民和难民的叠加,又对城市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于这一问题需要借助艺术的力量,从另一个侧面寻找切口,在质询城市发展的同时畅想一个未来发展的蓝图。

▲ 策展人凯瑟琳·魏尔(Kathryn Weir)现场发言,©“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在展览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全球都市”平台的艺术总监凯瑟琳·魏尔表示:“全球都市”关注不同文化下艺术家的对话,比如活跃于非洲、亚洲、南美的艺术家和欧洲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在此次展览上,许多驻地艺术家在新的语境下进行反思和创作,他们的作品表现出现实性、知识性和社会性,侧重人们生活质量的表达。展览将呈现个人所理解的城市化转型,艺术对人的转变,以及科技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2017年1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成都的城市中心度更是仅次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人和文化接触的时候,一些定量似乎都成了变量,在不断变化。比如有很多艺术家来的时候带了计划书,但是真正到达之后,本土的东西在不断加深,制作计划也在随之调整,这样才能与地域和空间的特点完美契合。”毛继鸿艺术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宁琤如是说。她认为选择在成都这座城市举办双年展是在去中心化、全球化的语境里的动态项目。

▲ 毛继鸿艺术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及展览总执行宁琤(左)与蓬皮杜艺术中心全球宣传及合作伙伴总监贝努瓦·帕雷尔(右,Benoit Parayre),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此次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COSMOPOLIS#1.5)是由“全球都市”双年展平台发起的第二个大型展览,在成都与毛继鸿艺术基金会合作,也是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首次在中国城市进行“在地”策展实践。对此,毛继鸿艺术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宁琤表示:“成都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能够产生许多有意思的文化艺术项目。这次参展的一些国内外的艺术家是第一次来成都,这里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有许多值得发掘的艺术灵感。”

▲ 毛继鸿艺术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展览总执行宁琤为媒体导览,摄影:尔见摄影,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而谈到对于成都印象,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全球宣传及合作伙伴总监贝努瓦·帕雷尔(Benoit Parayre)则评价说,“蓬皮杜对成都充满了情感,因为此次双年展将是蓬皮杜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节点,代表着一种文化链接。”

双年展需要与所在城市发生关系,而不只是策展人的个人实验趣味。从现场的作品来看,成都·蓬皮杜双年展呈现的是一种全球主义与在地性结合的方法论。展览并不是艺术家和作品的大面积空降,而是与成都这座城市发生了真实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来看,其实比本届上海双年展更有意义,更能看到当代力量融入中国本土的实际经验。所以从推想城市化到生态分析,从图像循环到宇宙技术展望,本届展览聚合了各地区艺术家和团体的独特实践。

据了解,本届双年展打破了地域、文化、学科的展览限制,设置“全球都市:延展智慧”的主展览(东郊记忆)、“水与未来生活”的岷江漂浮系统(锦城湖)、“城市与乡村”艺术驻地计划(夹江),“对话&工作坊”交流分享(方所)以及“无定义音乐节”(梵木创艺区)这 5 大板块。展览集合全球 60 位艺术家和艺术小组,他们致力于重塑城市空间、社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邀请了哲学家、社会学家、作家、建筑师、音乐人等各类跨界人才参与。

除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主展场外,在锦城湖等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场域还设立了分展场,并在梵木创艺区等多个城市地标以及乐山夹江县同步发声,还在展期内举办讲座、研讨会、对谈等智识交流活动,以及艺术电影放映、音乐项目、儿童艺术工作坊等公共教育性活动。

▲ 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阿奎礼赞(Alfredo and Isabel Aquilizan)《居所:他乡计划(这里、那里、别处》,©“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参展艺术家陈秋林《薄荷》,2018年,高清录像,彩色,有声,13分43秒,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埃莫·德·麦德罗斯(Emo de Medeiros)《卡莱塔/卡莱塔 SFI#002(巴伊亚-维达-北京)》,©“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在双年展现场,艺术家曾明浩和陈建军的作品《一段河流的再注解之后》以成都为主题,用影像、素描等综合艺术展现了一部成都城市的变迁史。其中出现的素描作品由成都一位素人画家创作,所以你可以快速地从中捕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城市气息。

▲ 曹明浩、陈建军《一段河流的再注解之后》,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参展艺术家何翔宇《证据》,2017年,单频录像,16mm 胶片,彩色,有声,艺术家及伦敦白立方画廊惠允,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参展艺术家何翔宇《无题》,装置,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艺术家崔洁两幅为“全球都市# 1 . 5”创作的油画作,分别描绘了成都的成物大厦与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大厦。她通过多重透视、颜料层的堆叠和重组等视觉技法,来表现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间,城市的空间所经历的变化。她画面中的建筑充满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年代感,但是其画法又使这些建筑冰冷而具有未来感,这种矛盾性似乎是对追求理性和效率的现代性的逃逸。

▲ 参展艺术家崔洁《错误模型》(左)《错误模型#2》(右),布面丙烯;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参展艺术家崔洁《成物大厦》(左)2018年,180x 220 cm,布面丙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右)200x 300 cm,布面丙烯,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全球都市#1:集体智慧”展览现场,图片提供: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艺术家刘窗的作品《饱食终日的我》取自日本动画《攻壳机动队》,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疑问:谁可以取少数民族和多数自然的形象来加以使用?当民族、自然、日常物件在今天无可避免地被电子化,或者被生态末世整合到全球秩序当中,有没有一种属于“它们”的未来?

▲ 刘窗《饱食终日的我》,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新加坡艺术家黄汉明的作品《竹制飞船》,巧妙地糅合了说唱音乐、川剧变脸及科幻小说元素。在现场中你可以感受到一个镶嵌在竹结构中的工业城市遗址,是如何在多媒体的语境中重现城市记忆的。这些元素建构了一种关于成都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引导观众穿越时空,重新审视未曾被曾被注意过的过去。

▲ 黄汉明《竹制飞船》,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勺园太湖石》,2015年,纸本水墨,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布拉帕瓦蒂·梅巴伊尔《sb/18》,2018年,约875件既得物(铁及黄铜)、石膏,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澳大利亚艺术家亚斯明·史密斯(Yasmin Smith)创作的陶瓷装置作品《泛滥玫瑰红色盆地》,釉料的原料就来自于当地的竹子、桉树以及茶叶,用陶器充分展现了四川“红色盆地”的特质。

▲ 亚斯明·史密斯(Yasmin Smith)《泛滥玫瑰红色盆地》,©“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叶甫纳《狱中书简 - 飞舞》,2017年,录像、在线资源、现成品,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叶甫纳《炸金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西梅娜·加里多·勒加《原产地》,2017年,254块铜块,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围绕城市的自然应该被珍视。“MFS IIIx3 岷江漂浮系统”是一座由建筑师昆勒·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及其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建筑设计所 NLÉ Works 设计的浮竹和木结构群岛,提供了一处让人们思考艺术和水文化,并憧憬未来生态的创意场所。 2016 年,阿德耶米凭借其漂浮学校设计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斩获银狮奖,“MFS IIIx3 岷江漂浮系统”源于阿德耶米对洪水易发区域建筑结构的长期研究,旨在促进集体反思和公众意识的崛起。

▲ 昆勒·阿德耶米 / NLÉ 建筑事务所(Kunlé Adeyemi / NLÉ Works)《MFS IIIx3 岷江漂浮系统》作品结构,©“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供给城市的农村也需要被关照。“全球都市”邀请了哥伦比亚的建筑延伸合作社和印度尼西亚的 Gudskul 两大艺术小组,以及澳大利亚艺术家亚斯明·史密斯(Yasmin Smith)前往夹江县,与当地社区进行驻地交流。这两个跨领域小组在石堰村发起了一些协作项目,以扩大在形成新的乡村转型模式过程中社群的参与度。乡村复兴既不是口号也不是规划师的图纸,我们可能需要借鉴全球经验来寻找中国出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迥异于城市的小生态,政策制定者和规划师大多只能处理一些表象,那些看不见的内在逻辑仍然受到城市的影响而运行。

▲ 乐山市夹江县石堰村,©“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夹江艺术驻地计划,艺术家与当地居民的合照,©http://www.cosmopolischengdu.com/cn/index.html

所以围绕乡村公共空间的共享实验以工作坊和参与的形式展开,试图阐明社会动态并开发新的工具与策略。由此产生的各个项目将利用当地可获得的材料,共同产生出对乡村环境潜力的全新认识。在夹江县逗留期间,亚斯明·史密斯在吴常乡的工业制陶厂开发了一种新的陶瓷装置,并为工厂员工开设了工作坊。

▲ 建筑延伸合作社驻地作品《留》,放置于公共空间的长椅方便村民们聚会© http://www.cosmopolischengdu.com/cn/index.html

法国哲学家和城市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提出“城市的权利像一个呐喊和一个需求……一种改变和重塑城市生活的权利。”都说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那么智慧的延展也应该回到人性的讨论上。在当代艺术的创造中艺术家的情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缺乏情感和感情的纯粹理性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存在的。

李爽的录像《T》中通过淘宝客服的自白,讨论了亚文化、性别问题和隐私等问题。拉瑞莎·桑索尔和索伦·林德的《他们覆盖了天空,直到它变成黑色》反应的是集体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动态关系,思考了集体心理在历史建构中所担任的角色。个体记忆是否构成集体记忆?城市中的集体遗忘是否是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艺术家通过情感、理性和语境的相互作用来表达意义,用跨学科、跨媒介的知识的迁移构成了一组视觉的隐喻。

▲ 拉瑞莎·桑索尔和索伦·林德(Larissa Sansour and Søren Lind)《他们覆盖了天空,直到它变成了黑色》,©“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建设开辟了新视角,但有时候也会因为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无孔不入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邱黯雄《新山海经 III》一直在用数字技术创作了一座异化的城市,灰色的色调与合成的物种可以看到当下某些城市或是某种不应该被应用的技术的影子。汪建伟《一种地质时间的输入-输出》,隐喻着一种技术与社会的不确定关系。装置中的材料取自于建材市场而组成一种不知为何物的机械,是一种对异化与空间扭曲的理解差异。

▲ 邱黯雄《新山海经 III》,©“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汪建伟《一种地质时间的输入-输出》,©“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米米·奥诺哈审视技术被人们使用时可能面临的伦理难题。她的作品《我们,集合》是一本在线相册,里面既有她家人的照片,也有根据谷歌算法在互联网上找到的与她家人相似的照片。通过大数据的算法,米米超越城市空间在网上拥有了更多的“家人”,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这些图片之间实际上毫无相关性。

▲ 米米·奥诺哈《我们,集合》,2017年,数码印刷,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佩恩恩《坏数据表演》,2016年,录像、电脑程序、六台笔记本电脑,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展览中佩恩恩的《坏数据表演》讨论了数据的生产、消费和算法,郑源的《梦中的投递》讨论了互联网平台经济所塑造的技术乌托邦生活方式问题。郑波的《格竹》希望观者能够暂时摆脱对手机和互联网的依赖,感知一种属于自然的生态美学。而技术在城市中的产物是什么呢?弗朗索瓦·克努埃泽(Francois Knoetze)的《核心垃圾》和山姆·基奥(Sam Keogh)的《充电站1-3》直接给出了答案:技术给城市带来的是纠缠的、令人思绪凌乱的工业电子回路。

▲ 郑源《梦中的投递》,2018年,高清录像,彩色,有声,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郑波《格竹》,2018年,竹子,泥土,纸与笔,摄影:尔见摄影,©“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弗朗索瓦·克努埃泽(Francois Knoetze)《核心垃圾》,©“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山姆·基奥(Sam Keogh) 《充电站1-3》,©“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成都,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物产丰饶的文化名城,在其浓厚的人文历史、自由的艺术氛围影响下,既有引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潮流的老艺术家,也有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中青年艺术家。如今,在全球化和去中心化的浪潮引领下,这座更具开放性的“艺术之都”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希望未来的成都·蓬皮杜国际艺术双年展,能够继续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遇到的危机与挑战。

《全球都市:延展智慧》

“全球都市”是由蓬皮杜艺术中心于2016年发起的一个展览及研究平台,尤其关注——在特定本土语境下进行艺术耕耘的同时,还能积极参与到国际对话、文化转译思考及新知识共享中去的艺术实践方式。

本次“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延展智慧”在由电子管厂改造而成的东郊记忆展场内,探索生态与科技的主题,讨论我们应如何运用智能技术和生态智慧来推动社会价值观的发展。

展览带来了近 60 位来自 20 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艺术家的作品,展出包括由“全球都市”委托制作的多件作品、互动装置,以及形式多样的研究型艺术创作。

▲ 库埃·绅(Kuai Shen)《“微观生态社会性”系列》,©“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崔洁《成物大厦》、《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崔琦·沃什(Tricky Wlash)《安娜卡塔之界》,©“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拉瑞莎·桑索尔(Larissa Sansour)和索伦·林德(Larissa Sansour and Søren Lind)《在未来,他们曾以最上等的瓷器就餐》,©“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李文光《根号水15》,《根号水17》,《夜雨寄内》,《科幻小说3-4》,©“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 魏皓严/嗯工作室《为心模典 E 三定,步行大观出奇观》©“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水与未来生活

▲ “MFS IIIx3”,© http://www.cosmopolischengdu.com/cn/index.html

漂浮在锦城湖上的群岛——“MFS IIIx3”,由建筑师昆勒·阿德耶米 / NLÉ建筑事务所(Kunlé Adeyemi / NLÉ Works)设计,他为观众提供了一处对水上生活和未来生态展开思考的公共场所。

“MFS IIIx3”将尼日利亚漂浮居所的历史传统同中国的水利建设技术史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其原型“马科科漂浮学校”在“全球都市”中迭代成为:一场展览,讨论着技术与生态转型影响下的乡镇空间,尤其关注奠基了城乡基础的水利管理系统;一座音乐厅,呈现的音乐风格混杂着摇滚与电子,并融合了来自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传统;一个室外广场,为观察锦城湿地公园的生态提供了极佳的平台。

城市与乡村 – 夹江艺术驻地计划

▲ 夹江艺术驻地计划,© http://www.cosmopolischengdu.com/cn/index.html

“全球都市”邀请了两个跨学科艺术小组——来自哥伦比亚的建筑延伸合作社与来自印度尼西亚的 Gudskul 小组,一同来到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的石堰村,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驻地创作。

他们通过融入当地社区,邀请了居民参与深度的互动交流——围绕“乡村公共空间”这一主题,因地制宜地展开了以工作坊为主的合作性实践,以探索当地的社区动态、寻求乡村转型的新模式。

夹江艺术驻地计划期间,两个小组运用了可在当地获得的物质与非物质材料,在集体的参与下共同挖掘乡村语境的潜力,并对此产生新的认知。

对话&工作坊

▲ “转变历史性算法的当代实践:艺术作为智能系统”,© http://www.cosmopolischengdu.com/cn/index.html

▲ 造船手艺工作坊,© http://www.cosmopolischengdu.com/cn/index.html

“全球都市”跨领域的讲座与工作坊项目致力于促进新形式的知识交换和思想流通。此项目将来自不同创意与思想领域的实践者汇集在一起,呈现包括创意实践工作坊、讲座、以及表演在内的丰富活动。

• 文化理论研究学者 Ackbar Abbas、艺术家刘丹、刘索拉及汪建伟参与的对话项目;

• 山姆·基奥(Sam Keogh)、刘窗、库埃·绅、崔琦·沃什及黄汉明参与的艺术家讲座;

• 石堰村为期一天的活动中,建筑延伸合作社、Gudskul 小组、费尔南多·加西亚·多利(Fernandes Garcia Doley)以及亚斯明·史密斯(Yasmin Smith)将围绕提高农村经验可见度的策略展开对话;

• 展览期间,曹明浩和陈建军将围绕他们对都江堰灌溉项目及成都地区水系条件的历史研究,开展一系列委托创作工作坊。

无定义音乐节

▲ 无定义音乐节现场,图片来源:http://www.cosmopolischengdu.com/cn/index.html

“无定义音乐节” (X Music Festival)是由作曲家及表演艺术家刘索拉为“全球都市”特地制作的音乐会系列。继 承了历史悠久的本地音乐传统法则,同时具备暗潮涌动的当代音乐中神秘未知的“X”品质。该音乐系列体现了本 地音乐在信息与艺术流派全球化的语境下的转变,艺术早已打破了流派、阶层、甚至国家与种族的界限。

展览信息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

贵宾预览:2018 年 11 月 2 日

公众开放日:2018 年 11 月 3 日至 2019 年 1 月 6 日

参展艺术家:昆勒·阿德耶米(尼日利亚),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阿奎礼赞(菲律宾),建筑延伸合作社(哥伦比亚), 雅丝敏·本·哈利勒(突尼斯),曼努埃尔·查瓦杰(危地马拉),曹明浩和陈建军(中国),陈秋林(中国), 雷塞尔·裘德瑞(孟加拉国),崔洁(中国),埃莫·德·麦德罗斯(贝宁),Gudskul 艺术小组(ruangrupa, Serrum + Grafis Huru Hara)(印度尼西亚) ,奥斯卡·法尔范(危地马拉/墨西哥),费尔南多·格拉西亚·多 里/内陆(西班牙),西梅娜·加里多·勒加(秘鲁),弗朗索瓦·泽维尔·格布雷(法国),希尔帕·古普塔(印度), 罗穆亚尔德·哈鲁梅(贝宁),何翔宇(中国),亚斯明·贾汉·努普尔(孟加拉国),瓦努里·卡伊乌(肯尼 亚),山姆·基奥(爱尔兰),弗朗索瓦·克努埃泽(南非),黎朗(中国),李爽(中国),李文光(中国), 刘窗(中国),刘丹(中国),佩恩恩(中国),布拉帕瓦蒂·梅巴伊尔(印度),米米·奥诺哈(尼日利亚/ 美 国),邱黯雄(中国),邱志杰(中国),塔比塔·瑞塞尔(法国),拉瑞莎·桑索尔(巴基斯塔)和索伦·林德 (丹麦),博戈希·塞库库尼(南非),库埃·绅(厄瓜多尔),亚斯明·史密斯(澳大利亚),试验性艺术小组 (巴基斯坦),崔琦·沃什(澳大利亚),汪建伟(中国),穆奈姆·瓦西夫(孟加拉国),魏皓严(中国), 达娜·瓦比拉(津巴布韦),黄汉明(新加坡/德国) ,徐冰(中国),叶甫纳(中国),余果(中国),袁广 鸣(中国台湾),郑波(中国),郑源(中国)

64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