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邬建安的“妄行”:到底是谁在无形中操纵人类的命运?

当艺术家邬建安以“圆圈中的蚂蚁”向观众解释“无妄”为何意时,殊不知或许也有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也正在为人类的命运设下“圈套”?我们都是“无妄”之中行进的“蚂蚁”,只不过,艺术家巧妙地将“自我”藏于“我们”之中。那么,到底是谁在行使“征兆”的特权?我们的命运与我的命运是否最终殊途同归?

我们在蚂蚁窝上边随便乱画圈,蚂蚁沿着圆圈设定的路线行走。对蚂蚁来说,它们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它们并未就此停止脚步,而是很顽强地一直在行进。蚂蚁的这种状态,便是‘无妄’。

但是对我们这些围观蚂蚁的人来说,我们好像什么都知道,我们明白圆圈与蚂蚁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将人自喻为‘圆圈里的蚂蚁’,人类可能也一直处在‘无妄’当中,积极顽强地存活着。我想这应该是随着宇宙进化,带给人类这种智慧生命的一种特别了不起的馈赠。——艺术家邬建安

▲ 艺术家邬建安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艺术家邬建安将人们从自我的角度抽离出来,并用一种“上帝视角”更直观地向我们揭示了展览主题—“无妄”的内在涵义。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无妄”是其中的第25卦。《象辞》将“无妄卦”解释为:天宇之下,春雷滚动,万物萌发,这便是毫无妄诞的真相。天道无常,但无常是常。宇宙万物既有玄机“征兆”,又有“无妄”而来。

▲ 开幕式嘉宾合影(从左至右:万营艺术空间艺术总监、策展人郑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嘉德投资控股董事总裁兼CEO、 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艺术家邬建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展览学术主持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吕胜中教授,前波画廊创始人茅为清,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冯雪,主持人曹涤非)

▲ 嘉宾在展览现场,左起:张国龙、谭平、吕胜中、邬建安、郑妍、潘晴、金日龙

▲ 嘉宾在展览现场,左起:郑作良、范迪安、邬建安、郑妍

▲ 嘉宾在展览现场,左起:崔东晖、谭平、刘商英、邬建安、周宇舫、白晓刚

▲ 嘉宾在展览现场,左起:袁佐、吕胜中、邬建安、茅为清

近日,艺术家邬建安的最新个人艺术创作展“无妄”(Of the Infinite Mind)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整个展览的叙事是以“水牛皮”为主要介质铺陈开来,观众需先了解“无妄”之意,再以“无妄”为线索,经历一场从远古、到现在到未来的精神道场。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嘉德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是两座重量级公共文化和教育机构首次合作主办的大型艺术展览项目。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担纲展览的学术主持,万营空间艺术总监郑妍为策展人。

▲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范迪安与策展人郑妍合影

开幕式上,范迪安院长对邬建安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他说:

我们熟悉的邬建安是喜欢读《山海经》、怪异志和各种民间传奇、剧本、杂记的学者型艺术家,又是一个勇于践行的实践家:他一方面在做书斋学问,一方面做田野考古;一方面不断进入深沉的思考,一方面反复琢磨新的材料和媒介,探讨在新的空间中表达的可能性。

只有把这些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拥有这么多年不断举办展览、推出新作的重要基础,很显然,邬建安做到了。

▲ 范迪安院长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邬建安是在用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发现自己、突破自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如是说。多年来,邬建安专注于将充满活力的当代美学与文化态度带入濒临绝迹的中国民间艺术传统中,而邬建安本人的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也是艺术家自我发现与自我突破的一个过程。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展览以“无妄”为题,旨在通过三个主题篇章,组织起邬建安新近创作的7个系列100余件/组作品,呈现他在艺术思辨与视觉创造方面的独特路径和最新成果。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策展人郑妍说:“‘无妄’这次展览与之前推出的‘征兆’个展,两者之间既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又互斥、又互补、又共生。‘征兆’似乎征兆了‘无妄’,‘无妄’也似乎对应了‘征兆’。”

▲ 策展人营空间艺术总监郑妍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在策展人郑妍的构想中,邬建安在理性世界中所积累和梳理的知识以及视觉形象,叠加并发酵,他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超自发”状态的创作。也许这正是艺术家在无意识下打开的一条通往远古世界的精神通路,这条通路会经由一些神秘的仪式感,以可被感知的精神力量传送到多维度的时空中。

▲ 邬建安为嘉宾导览

▲ 策展人郑妍、邬建安与其导师吕胜中教授在展览现场讨论作品

▲ 嘉宾在展览现场:白晓刚、谭平、金日龙、邬建安等

▲ 展览现场

当这种仪式感以闯入的方式连接了远古、现在到未来的平行世界,让不同时空的灵魂达成了某种心意相通。

尽管这种闯入让人有点措手不及和不可控制,但却犹如神秘世界的召唤,吸引我们跟随邬建安一起,体验一场近乎于道的心灵发现之旅。——策展人郑妍

▲ 展览现场

牛,大牲也。始食之曰畜,将用之曰牲。——《说文解字》

远古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都来源于大自然的馈赠。天降甘露,则万物欣欣向荣;风云变色、雷霆电闪,则灾难起。综观古史所载,人类所遭遇的自然灾害实属频繁且普遍。根据《孟子》《史记》等文献记载,夏、商两代总以治水为亟。

▲ 《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 邬建安 水牛皮 每件约200x10x220cm,约150件 2018

可见,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如此渺小。于是乎,人们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海等一连串之天神与地示(祇)的祭祀活动中寻求某种精神安慰。

而另一方面,统治者则通过制定祭祀制度,确定等级规范,以此巩固其统治地位。正如《礼记·曲礼下》记载:“凡祭……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不同等级的官员祭祀所用的牛的品类与规格都有明确规定,“牺牛”为色纯的全牛,“肥牛”即长得肥壮的牛,“索牛”则意为经过简单挑选过的牛。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用于祭祀的牛,意味着古老神秘仪式中的某种感应神灵的介质。在展览现场,它们以群像出现,汇聚成某种不得而知的力量。而每一张牛皮受外力割裂与自然风干的联合作用后所展现的“面孔”,似乎也预示着某种“征兆”,等待观者来解读。

人类尝试与造物主沟通

走进第一展厅“无妄,不期然而然的迷宫”,上百张刻有不同图形的深色牛皮被一张张平行悬挂,从顶到地,四处蔓延,撑满了整个空间。或许是受光影效果的影响,也或许是这些自然的“面孔”所呈现的玛雅、迈锡尼等古老文明才有的图形,我们能感受到这种古老祭祀道场的神秘力量伴随着我们脚步的深入而愈发强大。

▲ 第一展厅“无妄,不期然而然的迷宫”

▲ 艺术家邬建安在展览现场导览

对此,艺术家邬建安回忆起创作这些《面孔》时的经历时说:“我原本并没有想过要去绘制某种神秘古老的面孔造型,想的全是牛皮切开后的样子。这些图像更像是一场偶遇或者说命中注定,而非预期、设计、追踪或寻觅到的。也许我们与上古文明根本就血脉相连,生长在一起,只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自以为与他们相差千万年的光阴。”

与《面孔》相对应的则是《五百笔》。他的每一笔都来自于每个个体,而个体在整件作品中似乎并不独立突出,只有当他们汇聚形成群体和聚落时,观众才能感受到某种强大的能量场。而这也应证着远古时期,在大自然的面前,个体的力量是如此渺小,部落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人们相互支撑以获取安全感的存在。

▲ 展览现场 《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密林中的《五百笔》

▲ 《五百笔#53》 邬建安 宣纸,水墨,彩墨,剪纸拼贴 300x400cm 2018

对艺术家邬建安而言,这座“无妄,不期然而然的迷宫”不需要消耗多大的物理空间。人们可以在迷宫制造的极小的空间里获取到最大限度的乐趣。而迷宫最大的吸引力,则在于有很多戛然而止的死路和突然而来的惊喜。

在这座迷宫里,我想更为触动人心的应该是:戴着金面具的“红毛猩猩”、头尾对换的“猪”、 倒立的金色“虎”、金色的“象首”、以及色彩斑斓的五色“鹿”等。它们穿插于上百张图腾所构建的迷宫之中,与观众不期而遇。

▲ 《奇珍-首尾调换的猪》(局部)邬建安 玻璃钢,人造兽皮 150x40x70cm 2018

▲ 《奇珍-象首》(局部)邬建安 玻璃钢,金箔 230×130×100cm 2018

▲ 展览现场 《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密林中的《奇珍-金腿毛驴》

这些用金箔包裹着的“异形之物”,它们于高台之上,显示出某种神圣、神秘、高高在上的感觉。借此,我们似乎可以联想到远古时期的某些场景:

造物主将“异形之物”带到人间,统治者请求巫师解读。

巫师在某种人为搭建的场域之中,以舞降神。

最后天神附体,巫师向人们解读“异形之物”的征兆,并指示人类该如何应对。

▲ 展览现场 《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密林中的《奇珍-虎》

巫的产生应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现象及人体本身现象的原始认识,它是人类为了证明人与其他人或外部世界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而创造出来的中间媒介。简单来说,巫师可以理解为,拥有连接天与地、生者与死者的通灵体,他们承载着人们试图与造物者沟通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并不因为巫师的减少而减少,也不因时代的演进而消退。展览中的《白日梦的森林》便准确的表达了在地面上的人类企图与上天沟通的妄想。

▲ 《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密林中的《白日梦的森林》

这些“铜树”装置以四川汉代的“摇钱树”造型为原型,刻画出人身蛇尾的女娲、以及舞蹈着的人们,他们像是重复着上文中所讲到的“以舞降神”,以此给观者带来某种神秘的仪式感。

▲ 《白日梦的森林》(局部)邬建安 钢板激光镂刻 每件约280x100x100cm 2016-2017

回望“无妄,不期然而然的迷宫”这一展厅,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这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来源于不可知的造物主。而人类一直在寻找与天地沟通的可能。此时,任何的祭祀活动、人为的实践探索似乎都“征兆”着人们已走入“无妄”境地。

人类试图向造物主分夺权力

穿出幽幂的迷宫,观者在狭长通道中被引入一个极度的“玄”空间,这里是展览的第二个篇章“观无妄,造物者的意想”。装置作品《人造物》专为展览空间量身打造。在连通一层和二层展厅的10米挑空区域中央,邬建安悬空铺设了8.8x16米的墨色镜面,宣纸和黑色绒布围起一方玄秘的幽暗空间。

▲ 《人造物》(局部) 邬建安 动物标本,泡沫模型,金箔,纸黏土,镜面膜 尺寸可变 2018

“云豹”、“斑马”、“角马”、“马鹿”、“老虎”、“秃鹫”、“孔雀”和若干“飞鸟”以不同的姿态浮游在墨色的镜池上方,使用标本材料做成的拟态的雕塑,提示这些“动物”并非造物主的手笔,整个空间像是动物标本制作未完的现场。

天地生万物,自然界中无论生存、繁衍还是消亡,事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转,既有石破天惊的轰轰烈烈,又有春风化雨的润物无声,《人造物》尝试制造的正是这种有关生命运转的意象。

如果说在“无妄,不期然而然的迷宫”中,动物还处在一种超然于世的神圣位置,那么《人造物》则表现了人与动物关系的另一种状态——后者已成为可以被人类拟态、仿真的对象。

仿造自然的行为本身可能是非自然的,即包含了向神话和宗教故事中的“造物主”看齐甚至挑战的欲望。在艺术家邬建安的构想中,这一展厅,人类似乎试图向造物主分夺某种权力,此时,人类的“无妄”则进入了第二阶段。

到底是谁在行使“征兆”的特权?

脚步移转间,观者进入到一个光怪陆离的“炫”彩幻境,即展览的最后一个篇章“无妄至诚,人造征兆的乍现”。 而欲了解“人造征兆”的寓意,我们则需要先明白何为“征兆”?

征兆,即事先显露出来的迹象。在《山海经》等古代文献中,那些作为重大事件先兆的神兽,最初直观,也多被称为长相莫名的“异形之物”,直到人们发现它们的出现与现实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之后,这些“异形之物”便成为了泄露天机的“征兆”。

▲ 第三展厅“无妄至诚,人造征兆的乍现”

在第三展厅的正中间《兽笔》所打造的“异形之物”则成为一种“人造征兆”。在邬建安看来,笔和颜料是有着强烈人类行为烙印的东西。他认为人类的某些方法可以让“征兆异兽”变成物质世界中的实在。这无疑是最令人兴奋而刺激的“征兆”,却也如“无妄”一般祸福未知。

▲ 《兽笔》邬建安 动物标本,玻璃钢,人造兽皮,钢,颜料 尺寸不一 2018

▲ 《兽笔》(局部) 邬建安 动物标本,玻璃钢,人造兽皮,钢,颜料 尺寸不一 2018

在第三展厅,“色彩”和“笔”成为核心元素。正因为“色彩”使得人类个体得以突出,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情绪,散发着不同的力量。彩色的《面具》及彩色的《五百笔》似乎都意味着:在群体关系的变化中,个体的价值与身份正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

《五百笔》以笔画为媒介,显现和汇聚人们的意识;《兽笔》勾画的是人们掌控命运、驾驭未来的欲望;而在《面具》系列中,种种切口不再(仅仅)记录潜意识的暴力破坏,而是以刀为笔的图像经营。

▲ 《面具》 (局部)邬建安 水牛皮,烤漆,丙烯 每件约 260x10x280cm,2018

整个从远古至现在再到未来的观展过程,我们看到所有天然形成的规律均被打破。无论是“造物主与人的关系”,还是“人与动物的关系”,亦或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人为创造的“无妄”。

当人们饶有兴致地在地上为蚂蚁画圈圈时,或许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也正在为人类的命运设下“圈套”?我们都是“无妄”之中行进的“蚂蚁”,只不过,艺术家巧妙地将“自我”藏于“我们”之中。那么,到底是谁在行使“征兆”的特权?我们的命运与我的命运是否最终殊途同归?

关于艺术家

▲ 邬建安在工作室 摄影:董林

邬建安,1980年生于北京,祖籍上海金山。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北京动物园学术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邬建安的作品先后参加《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日本新泻越后妻有,2018)、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意大利威尼斯,2017)、《蛇形》(日本东京森美术馆;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2017)、《亚洲艺术部成立百年庆典·猴年新春特别项目》(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6)、《三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卡罗琳与雷内收藏展》(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2015)、《多重宇宙: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开馆展》(上海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2014)、《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德国卡塞尔,2012)、《山水意园:中国当代艺术展》(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2011)、《共再生——第四届福冈亚洲三年展》(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2009),并在北京、上海、香港、纽约等地举办多次个人艺术展。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美国康奈尔大学赫伯特 F. 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巴西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澳大利亚白兔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和个人收藏有邬建安的作品。

获得的主要艺术奖项包括“2017年度青年力量”(《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度40 Under 40亚洲卓越艺术家”(Perspective《视野》杂志)、“第11届中国艺术权力榜 ——Art Power 100”、“第8届全球华人金星奖——年度中坚力量”(《国家美术》)等。

展览信息

“无妄”

展览时间:

2018年12月9日—2019年1月5日

展览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二层展厅(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展览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10: 00-18: 00

2019年1月5日10: 00-17: 00

学术主持:范迪安

艺术家:邬建安

策展人:郑妍

主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 / 嘉德艺术中心

联合主办:万营艺术空间

64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