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凤凰艺术 作者:Aleph2018-12-06 12:00

原标题:中式古典家具的今生走向何方?借古开今、化古为新

▲ “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大展”启动

木工,作为中国古老的工匠之一,在历史早期,就已经拥有着极高的地位,如商、周、春秋战国。在《礼记·曲礼下》中,就有以工匠为官爵的定位:“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许多先秦之前的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其本身就曾是著名的工匠,如墨子。在与工匠及建造的经验中,成为开创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墨辩和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而众所周知的鲁班,传说中的木工鼻祖,亦是代表中国智慧,与诸葛亮等量齐观的人物。他们的工匠故事,特别是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和全神贯注的那种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成为了中国哲学最早的经典寓言。

可以说,中国文化、中华精神与中华哲学,都与古代工匠密不可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文人地位的提升,工匠的地位开始下降,历史上著名的大工匠便很少见著于史册,但正是这些在历史中默默无闻的工匠们,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国古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合一。重新复苏那些被淹没的中国工匠文化,重拾中国灿烂思想和技艺精髓。

1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汉代之前,包括汉代,中国古典家具的早期,主要特征是席地而坐,椅子、高桌都还未出现;唐宋之际,国人开始垂足而坐,中国古典家具在宋代逐渐趋于成熟,桌、案、几、床、榻都成形。明朝海运的发达,东南亚名贵木材的引入,使得明代家具成为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三个时期之一。其中,紫檀木、酸枝木、鸡翅木、花梨木等,成为了明代家具改进优质木料的重要特征。

2

3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优质木材的引进,开启了中国传统家具的鼎盛时期。由于质地坚硬、纹理丰富,大大提高了木质家具的耐用性和自然的审美特性,使得木质家具其本身的易腐蚀性得到了新的提升和改进,从而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可以亲眼目睹或亲手触摸那些来自于久远历史中的传统家具。用料名贵、作工考究、简洁明快、不加装饰,使明代家具的工匠艺术达到了顶峰。

4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传统家具的重要时期来自于清朝乾隆康熙年间,美学和造型艺术上的变化,使得清代家具与明代家具出现了新的分水岭。当时社会文化上,出现了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雕琢的奢靡之风,用料讲究清一色,各种木料互不掺用,稍有瑕疵便弃之不用。其与明式家具有了强烈对照,故在我国家具史上称之为“清式”家具,讲究精雕细琢,重工重器、花样繁多。在清式宫廷家具中更是标新立异,在“八步床”上,不仅有帽架、衣架、瓶托、灯台等,甚至还有可以升降的痰桶架。为了达到绚丽多姿、珍奇无比、千变万化的装饰效果,清式家具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几乎使用了当时一切可以利用的装饰材料,尝试了一切可以采用的装饰手法,尽显富丽豪华是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

5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而到了民国,我们则发现,中国传统家具中开始出现了西洋特征。由于社会的不稳定,古典家具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衰颓,但这个时期由于大量的洋人租界的出现,也带动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家具向舒适性转变,同时使用了一些新的材料,如玻璃、海绵等。由于工业化带动的材料变更,过去不常用的材料开始在民国家具中普遍出现:镀水银的镜子,在沿海城市的中西合璧式家具中开始被使用,如梳妆台、红木大衣柜内门的穿衣镜、陈列柜上的玻璃门等。而带有欧洲家具装饰工艺特征的镶嵌工艺也开始出现在民国家具之中,而那些来自西方的纹路装饰,亦开始了新的融合。除材料外,整个民国家具的特征也呈现出时代特性,居家空间的变大,使得家具体积也相应增大,为便于搬运,多设计成分拆结构,将家具的顶部、底部、柜身分别制成独立的构件。

6

7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中国古典家具的5000年历史变化,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工艺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千变万化之中。在中国进入50年代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遭到破坏,其中作为传统家具领域,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停滞,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传统家具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正如近期位于台山大江镇,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的开馆展展出的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大展的主题所显示的那样:“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中国明清古典传统家具史,以及改革开放后所展现的古典家具改良与创新一一呈现于此中国唯一黄花梨艺博馆中,我们看到了伍炳亮近40年来所收藏、改良与创新的1300多款中国古典家具,其中包括明代、清代、民国和现代四个部分。

8

9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伍炳亮四十年来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潜心研究,从早期收藏明清老家具,到依实物研究中国古典木工技法,到亲自实践,开办伍氏兴隆家具,对伍炳亮而言,他的人生已和中国传统家具融为了一体。

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而言,传统家具的工匠精神,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除了仿古、复刻中国历史上传统木匠技艺最鼎盛的明清家具外,如何在新时期,塑造和创造新的中式家具,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纵观中西方的家具设计史,我们发现,技艺从来不是一种停滞状态,也从来不会完全被标本化、博物馆化,当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时,技艺本身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10

11

12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从西方古典家具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依然在各自不同的时代下演化和发展出了不同的家具设计和美学理论。当西方进入近代史之后,传统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家具,已进入到以现代美学为主旨的世界。1870年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家具这种手工产品开始进行工业化的生产,同时新技术孕育着现代主义的诞生,但是现代主义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其他派别艰难的探索,最终由包豪斯引入了现代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现代家具从设计和生产技术上都趋向成熟,并经历了重构和理性主义、有机风格、流行文化、舒适主义、改革和竞争、折衷主义的一系列风格演变,到1990年代第二轮全球化,东西方家具开始出现融合,西方现代家具在进一步发展中更多地表现出全球化的特点。

13

14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中式古典家具与西方现代家居的冲撞,正在演化并诞生出新的中式美学。由于木质家具的技艺,在中国明末清初的近代史中,在西方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冲击下,已逐渐失去了范势,它与所有的手工业技艺所面临的危机一样。除在全球化和西方文化崛起的大环境下,在文革时期,中国整个古典文化处于停顿期和断代期所造成的影响,无疑又为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进一步雪上加霜,中式家具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传统文化与中国今日设计之路——新中式,到底有没有式?能不能成势?从传统到新中式,为什么有的让人喜欢,有的让人厌弃?家具设计就像在大海中航行一样,需要有一个方向,如果丢掉传统根基一味求新求异,就可能茫然无措,失去方向。我们应该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和传统家具设计本质性的东西,不管是做传统还是新中式,这都有助于我们找到方向。

15

16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在中式家具发展的新阶段上,我们看到新中式家具包含了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情况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正如伍炳亮所说,借古开今、化古为新,如果抛弃榫卯结构以及传统工艺,且不能展现明清家具的神韵,单纯从外在造型去拼凑模仿,为创新而创新,刻意标新立异,这种不属于传统家具创新设计范围。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家具精华,结合当今生活需求,在外部造型、内部结构、使用功能、制作工艺等方面创新设计。

17

18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于是,我们便在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中看到了中国传统家具从数千年前的黄花梨木材,走向了明清两代辉煌的古典家具史,走向了近代民国,走向了当代中国。在这样一条线索中,在倡导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身处转型期的中国传统家具,不应忽视另一个重要因素——传统设计艺术教育的归位。怎样把中国传统家具艺术设计中款型的选择、比例的把握和当代艺术设计教学相联系,这是每一个行业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大展”的开幕式当天,“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授牌仪式,以及《伍炳亮中国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口述史》新书发布,无疑为中国传统家具技艺的复兴和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这种力量,正如伍炳亮所说,在中国传统家具领域的这片星空中,每一个行业者都应当发挥自己的能量,为中国传统家具的传承和发展付出自己的力量,这是一种责任感,也是一种担当。

19

▲ “艺博·缘冬雅集——伍炳亮作品艺术研讨会”

20

▲ 著名文化学者,凤凰卫视资深主持人王鲁湘

21

▲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马英民

22

▲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周郑生会长

23

▲ 中国工美艺术大师、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常务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伍炳亮

24

▲ 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

25

▲ 中国收藏家协会罗伯健会长

26

▲ 影视演员、艺术家徐锦江

27

▲ 北京非遗基金会理事长陈四光

凤凰艺术 X 伍炳亮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28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创始人伍炳亮

Q:伍先生在这四十年与中国古典家具相处的时间中,对你而言,有着怎样的不同的阶段经历?

伍炳亮:这几十年来的不同阶段,从1981年一开始,就收藏古董家具,跑遍整个海南岛,从那时起,就大量投资海南老家具的木料,从此改写了我的人生。因为80年代初期,使用名贵木材按照传统家具的款式来设计当代的传统家具和红木家具的整个行业,就是从那里开始。1985年,开了一个小作坊,成立了一个兴隆红木工艺厂,一直发展到现在。    

这几十年来,能够发展到今天,也是自己对事业的爱好,对艺术的追求,也经得起其他行业的赚钱欲望,从而专心做一件事。中国360行,行行出状元,力求做的最好才是唯一出路,这是当时对自己的定位。把握好自己的定位,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发扬工匠精神,所以在当时就要求做精,做有艺术含金量和有影响力的作品出来后,在中国当代红木行业里,名气就慢慢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Q:在参观艺博馆时,我们也看到了众多让人叹为观止的,由你所创作和制作的传统家具,你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家具的美学呢?

伍炳亮: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深入其中,深刻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20多年前,就提出了我们对家具的四个标准:“型艺材韵”,第一是造型美,第二是工艺美,第三是材料美,第四是神韵。只有“型艺材韵”全部达到标准,才成为无法挑剔的精美艺术品。一件好的作品的产生,对题材的定位,对造型的美学设计,有体现、有思想、有水平、有创造力,才能创作一件美的作品来。你只有创作了美,才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推崇和热爱。你只有创作出美了,才能创造出有思想的作品。

29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Q:在展览前言中,我们读到,你的四十年人生,已经完全与家具融为一体了,能为我们谈谈这样的感觉吗?

伍炳亮:为什么我对家具几十年来都是有感情的?因为从买料到定位、到设计、到开料、到胚料都由自己来把关,每一件家具都有自己的心血。每一件家具都是有灵魂、有生命的作品,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从1979年能够发展到现在,能否定位做高端,也是由于自己真正发现内心的喜爱,与这个木材、家具、艺术融为一体。为什么要求比较高?因为你付出代价,我们要理解“舍得”这两个字,有舍才有得,你如果不舍得付出,那你拿不到回报,做出好的作品,是需要舍得付出代价的,这样才能做出一件好的作品。我的很多作品,只有根据作品每一件体量大小,根据所应该用的木材份量,才能根据具体的定位和具体的设计做出传世传代的分量。

Q:在从事这么多年的明清家具的研究和实践中,你是如何看待明清家具的美学差异的呢?

伍炳亮:从我们展示中国的传统家具的发展史上,硬木家具从明朝开始,就给人明快素雅、雕刻题材古朴的感觉,这就体现了明式家具的特征。清代家具相比明代,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时代的进步,工艺的提升,还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开始追求家具精雕细琢,特别是宫廷御用家具,重工重器,体现王家气派。而民国时的家具又同清代、明代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所以通过展示明代、清代以及民国的家具,让大家能够看到我们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史。

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史上出现了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明代的家具,第二个高峰就是乾隆康熙年代,第三个高峰就是现代,从家具的发展也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经济发展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繁荣富强,体现了人们安居乐业,对家具的需求,对工艺水平的提升。

30

▲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Q:在能为我们谈谈你创建这座黄花梨艺博馆的初衷吗?

伍炳亮:我经历这几十年来所收藏、改良与创新的1300多款作品,在没有建这个馆之前,没有这么大的地方来展示我的作品。建立这个艺博馆的愿望和梦想也是我20多年前发生的。在2000年初期建的第一间兴隆美术家具艺术馆,由于地方有限,第一个艺术馆只有一千多平方米,没办法容纳我所收藏的全部作品,在当时就有一个愿望和梦想,如果有条件有能力的话,一定要建一个园林式的博物馆。

终于在2013年到2014年,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促成了这件事。博物馆在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之下,提供了三万六千多平方米来建艺博馆。这个艺博馆的建立,能够将我40年来所收藏的,所传承改良与创新设计的1300多款作品,展示在这个地方,能够让广大对明清家具收藏爱好者们,能够来这里参观欣赏交流,研究中华传统家具优秀的艺术文化,也是对中国传统家具继续发展传承创新,提升当代红木家具、仿古家具设计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Q:在作为整个艺博馆的设计师,在整个馆的布局上,是如何考量的呢?我们在这里,不光看到了器物的展示,也看到了整个传统家具历史文化上的展示?

伍炳亮:对我而言,艺博馆可以说是我人生最大的杰作,从整个造型格局的设计,园林景观的分布设计,以及室内空间的设计,都亲自把关。这种建筑格局和外观的造型、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部分精华,参考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王府、大四合院,还有苏州的古建筑风格,以及广东的特色融入其中,古为今用,好像我们对中国的传统家具一样,既传承发展又创新,所以就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来了。这里的几大亮点,也是通过我对题材的定位,对造型的美学设计,创造出的一件杰作,也是我人生最大的一件杰作,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来这里进行参观交流欣赏。

3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