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8年6月3日,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5)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新闻发布会,该奖项面向全球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稿件。本届评论奖的5位国际评审分别为:批评家、策展人高名潞、复旦大学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特聘教授沈语冰、艺术批评家、BBC电视节目主持人马修·科林斯(Matthew Collings)等。

▲   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新闻发布会,“凤凰艺术”视频

2018年6月3日,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5)新闻发布会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面向全球发出邀请,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稿件。

1

▲   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新闻发布会现场嘉宾合影

新闻发布会上,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合主席、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宣布了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的5位国际评审团名单,包括批评家、策展人、匹兹堡大学教授高名潞;复旦大学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世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沈语冰;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校长基金研究员”、虚构文学、批评及理论作者玛丽亚·福斯科(Maria Fusco);艺术批评文献库创始人兼主席,《艺术批评》杂志编辑,雷恩第二大学名誉教授让-马克·普安索(Jean-Marc Poinsot);艺术家、艺术批评家、作家及BBC电视节目主持人马修·科林斯(Matthew Collings)。

2

▲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IAAC组委会联合主席 甘智漪发言

3

▲   原泰特现代美术馆公共项目高级策展人 安德鲁·布莱顿发言

4

▲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沈语冰发言

5

▲   历届获奖及入围投稿者讨论会现场

6

7

8

9

10

11

▲   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新闻发布会现场

甘智漪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网络时代,艺术批评在“莺歌燕舞”的繁荣之下,又呈现出“朝生暮死”的景象。那些充满了鲜明观点、思辨态度、精准精悍的艺术评论越来越少见。我们期待更多的艺术从业者、艺术爱好者参与到评论奖中,共同推动对当代艺术原创、独立、客观的书写。

那么艺术批评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原泰特现代美术馆公共项目高级策展人安德鲁·布莱顿,在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中引用19世纪法国的诗人和批评家波德莱尔提出的:艺术批评应该是立场观点明确、富有激情和政治意味的。

12

▲   安德鲁·布莱顿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除此之外,安德鲁·布莱顿还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分享了自己写艺术评论的经历:

我觉得在写艺术评论时,无论你采用的是一些有诗意的语言,或者是一些传统的、学术性的语言,还是得要有一些洞见,比如说能够打破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有一些洞见的启动。

第二点是讲到现代互联网的影响,是不是导致我们这个共同体的建立变得比较困难呢?其实我不是很苟同这样的观点。我觉得是我们相互聚集、相互结盟的形式反而更加多元了。

大家看很多艺术还有文化,它是怎样形成的?或者它为什么要改变呢?好像都是被一些先锋社团,或者说一些激进份子影响和改变的。他们不断打破所谓常规的条条框框,进行相互交流,从而形成这种共识。

讲及艺评人的初衷,安德鲁·布莱顿引用杜尚说过的一句话,“艺术家没有控制,或者他并没有能力来控制自己想要表达的意义和影响力。这应该交由公众来做,为这个艺术家的作品解读出其意义所在”。他认为艺评人这一职业群体,所肩负的责任恰恰如此。

对话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X甘智漪

(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13

▲  “凤凰艺术”专访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IAAC组委会联合主席 甘智漪

Q:自艺术评论奖开创以来已有5年,您觉得它对艺术评论界有什么样的影响?

甘智漪:

我觉得国际艺术评论奖对一个美术馆来说,你不但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呈现的空间,同时站在美术馆层面,你也应该关心支持艺术发声。

这个奖项自开创以来,我觉得首先是对艺术评论这块关注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我们这个奖项是在英文和中文地区进行,所以五年来,我们投稿涉及的范围,全球范围内47个国家和地区,近千篇次的稿件投稿,所以这个数量影响力也是逐年地扩大。

另外,很多的获奖者因为国际艺术评论奖获得以后,改变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也改变了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地位,他们在这里面脱颖而出,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国际艺术评论奖想达到的目的。

Q:请您谈一谈艺术批评独立性的问题?   

甘智漪:

大家可以看我们国际艺术评论奖的评选机制,我们设置是盲选的,所有投稿者他的稿件过来,从评委的角度看不到任何作者背景的情况。

所以这种匿名评选的方式,就是在倡导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的环境,这其实也是现在我们在当代艺术领域里非常需要去做的,国际艺术评论奖为什么能够获得很多写作者的青睐?我觉得跟我们奖项的设置和我们的评选标准有关。

Q:作为创始人之一,能否谈谈评判奖项的标准?

甘智漪:

其实奖项的标准蛮难说的,我觉得艺术评论这块它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每年的评委不一样,评委对于文章的喜好也是不一样。但我觉得评委那种专业的态度,大家是在激烈的思辨当中去挑选最佳的写作,只要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对展览的评价是出于专业的研究,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就有他自己的用武之地。

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写作者不要去针对某一个标准,也不要针对某一个评委的倾向爱好去写,就是自己一个自由的发声,我觉得这个是最佳的一个状态。

Q:您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评论者,他应该拥有怎样的一个素质?

甘智漪:

我觉得不要去问这样的问题,因为艺术评论本身它是非常开放的。第一,没有方向;第二,没有套路。艺术批评它本身写作就是有灵魂的,所以不在于形式,还在于真正的思想内容和灵魂。

一个有灵魂的评论我觉得就是有价值,也无关乎得奖不得奖,这是我自己个人的观点。所以我比较难去说这个是什么标准,现在我们只有字数标准,还有奖金标准是有的,其它的一切我觉得先不考虑。

凤凰艺术X安德鲁·布莱顿

(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14

▲  “凤凰艺术”专访原泰特现代美术馆公共项目高级策展人 安德鲁·布莱顿

Q:这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与往届的不同点?

安德鲁·布莱顿:

我觉得这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更加理论化,有社会政治意识。在我看到的早期的写作里,有部分是艺术的政治孤立,现在这种现象仍在发生。

Q:您觉得国际艺术评论奖对艺术评论家和艺术评论有什么影响?

安德鲁·布莱顿:

我觉得现在说这个还为时尚早,国际艺术评论奖还有很多可以提供的地方。这个奖项设立在中国是很有用的,方便了全世界艺术评论的交流。同时,对促进我们思考和获得一些与中国的关系有帮助,毕竟中国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国家。

Q:艺术评论应该独立吗?如何独立?

安德鲁·布莱顿:

艺术评论帮助我们连接对艺术的感觉,如果艺术评论者与艺术家或者画廊主或者策展人发生性关系,这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如果最终结果的评论不足以准确地解释艺术的感觉,是因为他们有不正当的关系,比如金钱、性或者其他人插足,那就是问题。

Q:您怎么看待艺术评论家做艺术评论的风险?

安德鲁·布莱顿:

有非常善于诋毁艺术家的艺术评论者,但是他们是以洞见的、提供信息、补足艺术家不足等形式做艺术评论。甚至当他们诋毁艺术家时,他们也可以感知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这是有可能的。

凤凰艺术X沈语冰

(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15

▲ “凤凰艺术”专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沈语冰

Q:谈谈对这次的投稿,您有什么期待?

沈语冰:

国际艺术评论奖已经举办五届了,在业界和学界影响力越来越大。它对于推动艺术评论的发展,尤其是发现艺术评论的新人,意义是重大的。

每一届获奖者当中,事实上已经有一批年轻的评论家脱颖而出了,所以我对新的这一届评论的一个期待就是,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踊跃地参加征文活动。因为大奖原则上来讲是没有年龄限制的,资深的评论家也可以参与。

总之就是以质量取胜,但是这个质量必须建立在数量之上,就是先有比较大量的征文产生,另外从这里边可以遴选出质量比较上升的作品,所以这个是我的一个期望吧。

Q:谈谈对当下的中国和国际艺评界有什么样的看法?

沈语冰:

无论是中国还是在国际上,关于艺评总是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一些声音会认为艺术评论它的效率正在削弱,因为现在有双年展,有大型的艺术卖场,或艺术节等等这样大型的活动,成了艺术界主要的世界。艺术家的声音似乎慢慢地被淹没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现在是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时代,评论也不像过去那样集中在几本比较权威的杂志,或者在真正的大众媒体上出现,而是在自媒体上出现。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跟以往不同的批评样式和形态,对批评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认为还有一些声音也不容忽视的,如果我们说从艺术的教育到创作到策展和展览,到批评评论再到收藏,到拍卖,到进入博物馆,有一个庞大的艺术生态系统,那么批评始终是这里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我认为是不可缺少的。

Q:如何看待艺术评论者的被批评?

沈语冰: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评论者本身应该是比较客观公正地来加以评论,他要对艺术的品质,对艺术的本身负责,不应该夹杂着过多的个人偏见或者情绪,这就要求艺术批评家要有基本的自律。另外一方面,整个社会也要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或者整个艺术界要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要允许批评声音的出现。

所以一种好的批评的生态需要艺术界共同来营造,这里包括艺术家、媒体和批评家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一种相互理解的、包容的、宽容的,当然也是认真的,这样一种学术的态度,这样来对待它。

经过五年的推动和实施,国际艺术评论奖逐步扩大其影响力,吸引了来自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985篇投稿作品,并产生了12个获奖者和约70个入围作者。

17

▲   第四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入围者,康晓溪(左一)现场发表言论

18

▲   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二等奖获得者,张未(左三)现场发表言论

据悉,本次征集的稿件须针对2017年9月20日至2018年9月20日期间在全世界任何地区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撰写评论,申请者年龄不限、身份和专业不限。其中,经过组委会仔细论证,中文稿件的字数由2000字放宽至2500字,英文字数则维持1500字不变。投稿稿件需为从未对外发布的全新评论文章。征稿将于2018年9月23日截止。

19

20

▲   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新闻发布会现场

国际评审团将于2018年9月23日征稿结束后,开始严格的匿名评审,最终选出包括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在内的20位中、英文入围作者。其中,一等奖将获得80,000元人民币(含税)的奖金及一次上海或伦敦的短期驻留,二等奖将分别获得30,000元人民币(含税)的奖金。20篇入围作品(中文投稿及英文投稿各10篇)将以中英双语的形式结集刊登在2019年春出版的《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年度展览评论》上。

微信截图_2018052722441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