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8年5月29日,备受瞩目的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揭幕仪式在王府井商业街举行。作为伦敦最受欢迎的当代艺术画廊之一,蛇形美术馆每年都会和一位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师合作,该系列展览已经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建筑设计展之一。本次北京展厅是蛇形美术馆第一次走出英国,与建筑师刘家琨联袂合作。整间建筑以弯曲的悬梁呈现出一张引而不发的大弓形象,一个充满了内在力量的平衡静止的结构体。

在开幕当日,展亭所在地王府中环也同期盛大开幕。事实上,刘家琨正是从王府井的深厚历史环境和蛇形美术馆展亭18年的国际运作中寻找结合点,而王府中环也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尝试融合艺术探讨新的模式,探讨艺术和文化在城市更新、创新和社会融合等主题中的作用。

▲ 蛇形美术馆落地北京 刘家琨引而不发

蛇形美术馆由伦敦市中心肯辛顿花园内的两座美术馆组成,将多重世界融于一处,旨在让尽可能多的观众感受到艺术与建筑创作的紧迫性。蛇形美术馆最初位于一座1934年建造的经典茶亭内,在现当代艺术领域占据着独特位置。1998年,在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的资助下,Miller + Partners建筑设计事务所耗资4百万英镑重新设计改造了蛇形美术馆。2013年,由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s)设计的蛇形萨克勒美术馆(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开馆,蛇形美术馆举办各种展览、教育项目、公众项目、数码展览和年度建筑展,每年吸引着多达120万人前来参观。

1

▲ Serpentine Gallery  Photograph 2007 John Offenbach

2

▲ 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 2013 John Offenbach

蛇形美术馆展亭计划始于2000年,已经成为建筑试验的代名词,每年呈现世界顶级建筑师在英国的第一个项目。每座蛇形美术馆展亭都会在蛇形美术馆的室外草坪上展出4个月,项目进程非常紧迫——从邀请设计到建筑完工不可超过6个月——使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模范。2016年,蛇形美术馆展亭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建筑和设计展览,已故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和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都曾借蛇形美术馆展亭大展身手。2017年夏天,屡获殊荣的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Francis Kéré)设计的蛇形美术馆展亭取得了巨大成功。

3

4

▲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厅

2018年,是蛇形美术馆展亭项目创办18年来第一次走出伦敦,而第一站就来到了北京王府井。北京展亭由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担纲设计,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师刘家琨领衔。整间建筑以弯曲的悬梁试图呈现出一张引而不发的大弓形象,一个充满了内在力量的平衡静止的结构体。弹性钢板与穿梭其中的钢索等材料彼此间产生张力,同源自故宫地面的大方金砖和应和四合院屋顶的纵向曲线一起,融合了刚与柔两种力量。

5

▲ 建筑师刘家琨在开幕现场

6

7

▲ 蛇形湖美术馆北京展亭,图片来源:家琨建筑

一根根伸向空中的钢结构支架,像一张张拉满弦的弓,蓄势待发,既使用了现代建筑设计语言,又有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在刘家琨看来,本次设计延续了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他的钢条弯折结构的参展作品,看似很不稳定,但又体现了世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势,呼应当届双年展的主题“全世界的未来”。

8

9

▲ 第56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中展出的装置作品《随风2015:由你选择》图片来源: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而在当下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并行的世界节点中,小汉斯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表示,“我们认为刘家琨把本地和全球化的结合正是这一中庸之道的体现”。在他看来,这个展亭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或建筑的形式,而是可以生产内容与意义的巨型发动机。

10

11

▲ 蛇形画廊艺术总监小汉斯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北京展亭以钢板间伸展的拉索来展现摧刚为柔的力量,”刘家琨解释道,“首座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昭显了对君子之道的探求。我们最终想要呈现的是一种超越了功能性的空间装置,向着当代建筑实践的极限拓展。”在他看来,“力”塑造了一切的形象,并在北京这个象征性的东方中心,将其发散为超越一般形式风格或者符号的文化空间——“你可以选择对抗,像西方古人对待自然那样秉持改天换地的态度,认为人定胜天;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自然面前选择顺从,因势利导。特别是后者,我觉得因势利导是东方哲学体系的一种代表理念,一个状态。”

12

▲ 建筑师刘家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力学是超越国界的,在自然界中是一个视觉不可见的部分。虽然它不可见,但却真实地塑造了这个世界,建筑的结构也是依托于力而存在的——这是一个宏观的抽象的状态。与这种普世的力学理念相对应,这次的场地是在王府井这样一个具体、特殊的地方。这种对比也增添了项目的趣味性。

13

▲ 开幕现场的观念分享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的选址在王府中环的一块绿地中,背靠北京古院子,可以从这里看见紫禁城。刘家琨在开幕式及接受媒体采访时专门谈到本次展亭所使用的地面材料:“我在地面上用到了‘金砖’——一种江南烧制,故宫专用的铺地大方砖,这种简洁独特的材料提示了地点和传统。灰黑色的结构纵向曲线也和传统屋顶有某种呼应。由于每张弓可以根据拉力大小调节高度,因此屋檐的轮廓可以适应所在现场,产生从垂拱、水平到反翘的变化,因势利导。挨近故宫,所以用了反翘,呼应了传统屋顶的飞檐。”

14

15

▲ 本次建筑设计效果图

16

▲ 蛇形湖美术馆北京展亭设计手稿,图片来源: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17

▲ 本次展厅完成前的所在地

同时,艺术家冯梦波也为到场嘉宾展示了他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将整个现场带到了未来世界,并用阵阵音波在另一角度表现出力的无所不在与互相交织。

18

▲ 作品表演现场

不过在冯梦波看来,与其称之为“力”,不如将这种彼此共生与缠绕,并催发出新状态的事物称为“能量”——整个大自然共同遵守着能量守恒,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力之间的矛盾性与共生行便自然产生,无论是在音乐、建筑或艺术领域。

19

▲ 艺术家冯梦波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全球各地的美术馆都需要人的能量和参与才有意义”,蛇形美术馆CEO Yana Peel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如此说道。此时的张力平衡点,并不意味着机械化或数据化的方法与位置,也不意味着在地性与全球性的机械结合,而是在不断改变的、此消彼长的不同力间,始终保持着某种平衡与共鸣——而这一本次展亭所试图传达的理念与状态,既存在充满混沌与无限变化的世界中,也存在于狂风暴雨风吹日晒的自然环境里。

20

▲ 蛇形美术馆CEO Yana Peel

在活动现场,由于太阳高照又没有建筑遮挡,导致每一位来到展厅的观众都被迫与高温阳光面对面。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刘家琨表示本次展厅更像是一个纯粹力的表现。此时,我们或许可以会想起这位建筑师在过往接受采访时所提到的概念:“有一个词叫“本质赋形”——本质其实可以推导出最终的形象。同时我还采取了策略:把建筑的筋骨和骨架搭好了,让进驻的用户去自我实现、丰富这个建筑的细节和功能。”

21

▲ 小汉斯在社交媒体上传了一张以刘家琨的展亭设计为原型创作的漫画

在揭幕仪式后,本次蛇形美术馆展亭所在地,王府中环商业中心也同期开幕。事实上,刘家琨正是从王府井的深厚历史环境和蛇形美术馆展亭18年的国际运作中寻找结合点,而王府中环也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尝试融合艺术探讨新的模式,探讨艺术和文化在城市更新、创新和社会融合等主题中的作用。

22

▲ 香港置地执行董事周明祖

23

▲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与王府中环交相辉映

众多商业、文化和演艺界人士来到现场。共同庆祝这个集商业与文化于一体的新地标亮相。在其中,李玟与杰西卡·阿尔巴或许是最吸引目光的两位明星。

24

▲ 艺人李玟在王府中环开幕典礼现场

25

▲ 演员杰西卡·阿尔巴在王府中环开幕典礼现场

26

27

28

29

据悉,今后每年夏天,蛇形美术馆都计划邀请有世界知名度或新锐中国建筑设计师来设计北京展亭。蛇形美术馆艺术总监小汉斯表示,希望为北京带来适合各年龄人士生活的人文建筑体验。而自开幕起至十月,除“展亭周末”外的每个夜晚,一个名为“平行弦”的动态装置将在蛇形美术馆进行数字化多媒体表演。

历届蛇形美术馆展亭项目

(本部分内容来源于“三开间”)

2017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30

31

阿卡汗奖得主Diébédo Francis Kéré设计的2017年蛇形画廊,把画廊构想成一个‘微型宇宙’,亦是坐落肯辛顿花园内的一座社区建设。Kéré 的家乡位于布基纳法索(Burkino Faso)的村庄甘都(Gando),因此画廊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征,并采用了实验性建造技术。他期望画廊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凝聚器”(social condenser),像是篝火一般,可让人们相聚于此诉说故事。

2016

BIG建筑事务所

32

2016年蛇形画廊由BIG建筑事务所设计,作品名为“未上拉链的墙(unzipped wall)”,笔直的管状玻璃砖墙体在顶端向两边波状分开,承载主场馆功能。

33

34

35

36

2016年蛇形画廊首次与四座“凉亭(summerhouses)”共同展出,分别由Kunlé Adeyemi、Barkow Leibinger,Yona Friedman 和 Asif Khan设计。

2015

何塞·塞尔加斯

37

西班牙建筑师何塞·塞尔加斯(Jose Selgas)和合作伙伴卢西亚·卡诺(Lucía Cano)创建了肯辛顿花园里闪闪发光的“彩虹虫洞”。塞尔加斯在展馆开幕之前给水泥地抹上了一层白色油漆,他说当太阳出来以后,白色的地面就会变成供色彩跳跃的画布。

2014

smiljan radić

38

智利建筑师smiljan radić操刀,这个半透明的圆柱型(或者更接近蛋形)结构立于巨型原矿石之上,承担了灵活展陈和公共社交空间及咖啡厅的功能。

2013

藤本壮介

39

40

继2002年的伊东丰雄和2009年的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之后,第三位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把一座无形的建筑领进了肯辛顿公园。

2011

彼得·卒姆托

42

43

44

彼得·卒姆托的蛇形画廊是一座“花园中花园”,建筑师希望将来访者激发成为观察者。卒姆托仔细地选择材料,创造了沉思的空间,唤醒思考维度的身体环境。

2010

让·努维尔

45

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了全红色凉亭,让·努维尔说“当你直视夏日艳阳,然后你眨了下眼睛,世界将消融在一片红色的光晕之中。”

2009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46

47

2009年由妹岛和世+西泽立卫完成了一座“漂浮铝板”。

2008

弗兰克·盖里

48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做了一个连接公园与已存画廊之间的木制结构通道。在展厅里,玻璃天顶被吊在木制结构以形成室内封闭空间。展厅变为一个露天剧场,可以提供现场活动,表演以及辩论。

2007

克雷蒂尔·索尔森与奥拉维尔

49

克雷蒂尔·索尔森与艺术家奥拉维尔设计了一个帽子般的略带倾斜造型,配上仿佛牙齿般的格栅,形成了一个让人着迷思考的建筑空间。内部经过艺术家奥拉维尔的设计,形成交错的台阶空间。

2006

雷姆·库哈斯

50

51

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with Cecil Balmond and Arup )设计的核心是一个浮在画廊门口草坪上的壮观的卵形充气立体棚,由透明材料组成,棚子能根据具体气候进行悬空或者覆盖在露天剧场之上。

2005

阿尔瓦多·西扎

52

53

阿尔瓦多·西扎的概念强调展厅的独特性,同时又能与新古典主义建筑建立对话。。展厅基于简单的三角网格,并演变为复杂动态曲线造型。

2004

MVRDV (未建)

因为时间和预算的限制,MVRDV 最终没有实现他们建造一座山形建筑的计划。

2003

奥斯卡·尼迈耶

54

55

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的蛇形画廊既简单又灵巧。展厅材料为钢铁,铝,混凝土以及玻璃,其红宝石色的坡道映衬了前方报告厅,并提供了朝向公园的景观视野。

2002

伊东丰雄

56

57

伊东丰雄在一个极为简单的立方体的基础上通过算法得到一个极其复杂的随机表皮。为数众多的三角形形状有的透明,有的半透明以及不透明,带给人们全新的关于空间重复性的体验。

2001

丹尼尔·里伯斯金和奥雅纳

58

59

丹尼尔·里伯斯金和奥雅纳的作品名为十八弯,是基于折纸概念而来的建筑空间。它由陡峭锋利的金属面板集合成为一个动态的序列。铝制挑檐面板创造出有意思的折射光,以全新的方式反衬绿色公园与砖材画廊。

2000

扎哈·哈迪德

60

61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设计概念来自对帐篷或者取景框的变形。它在钢结构框架上搭建三角形屋顶结构营建令人不可思议的600平方英尺的室内空间。

微信截图_2018052722441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