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凤凰艺术 作者:于奇赫2018-03-29 11:15

3月27日是第六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举行开幕仪式的日子,但是纵观整个三月全国此起彼伏的艺术展,可谓是当代艺术的一场狂欢。2018年3月24日,由华·美术馆主办、野城策划的“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在深圳华侨城华·美术馆向公众开放。

1

▲ 开幕嘉宾合照,左起:设计师蒋华;参展艺术家袁顺;论坛嘉宾沈国建;策展人野城;华·美术馆执行馆长冯峰;设计师韩家英;设计师石汉瑞(Henry Steiner);设计师李永铨;OCAT理事会理事长,华·美术馆馆长栾倩;参展艺术家尹秀珍;论坛嘉宾张宇星;建筑师朱小地, 图片:华·美术馆

作为华·美术馆2018年度系列展览项目的一个重要开启,本次展览邀请了20组有着大胆创想和深度实践的中国建筑师和艺术家共同参与,展出了一百多件绘画、雕塑、装置、模型、图纸、影像和摄影等门类的作品,以“重构乌托邦”为线索来重新梳理他们的想象脉络,更直指当下时代,对“本体”进行溯源和追问并展开讨论。3月25日,以“重构乌托邦,走向本体论时代”为主题的全天论坛在美术馆的艺术沙龙展开,由野城、袁顺、张宇星、朱小地进行主题演讲,同时冰逸、刘晓都和沈国健在下午参与圆桌讨论。

2

▲ “重构乌托邦”策展人野城开幕发言  图片:华·美术馆

20世纪随着社会变革和建造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涌现的各式各样的乌托邦城市建筑模型,特别是一战二战后,面对住房短缺和城市复兴提出了建筑向空中发展延伸的创想,这些建筑师们对未来城市的构想和实践激发了人们对乌托邦的讨论和实验热潮。然而随着经济的断崖式增长和快速城市化的推进、当下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以及商业社会的模块化生产和批量化复制,让我们的城市千城一面。这一切所折射出的正是时代精神的涣散和集体想象力的匮乏。

3

▲ 观众们正在参观艺术家汪建伟作品,图片:华·美术馆

本次“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通过对中国建筑界和艺术界深层对话的建构,期望把具有乌托邦精神的实践与构想集中展现出来,策展人野城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从三个角度引出批判:一、反思过去:反思以中国为代表的快速城市化的历史;二、批判未来:批判过度智能化和大数据垄断的科智未来;三、从当下出发:以乌托邦精神超越物质与信息对人的奴役,激发人们自由的想象,共同走向更高的文明态。

4

▲ 刘晓都+UPRD,一个可见的深圳乌托邦,建筑模型,2016,图片:华·美术馆

在幼时的记忆中,我认为建筑不是艺术就是房子,人们居住与生活的地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意识我想原因并不在于我本身,而是因为家乡的房子太过于普通。很多居民生活小区都是规整地、单调地排列着,还有我的幼儿园、小学、母亲的单位与银行。2005年以后市区开始建立一些相对“现代”的建筑,近五年万达与苏宁两大集团都争先在市中心建造高大、华丽的建筑吸引客流。整个城市不断地拆除老的建筑、建造新的建筑,一切都显得那么地没有规划、没有思考。在金钱的驱使下,整个城市更像是一个由许多建筑堆砌起来的废墟。

5

▲ 马岩松,贵阳山水城市研究,建筑模型,2011,图片:华·美术馆

公元前1世纪一位罗马工程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写了一本《建筑十书》,是较早将建筑列入自由艺术的人,建筑设计作为创造性的工作而言,是解决人与环境的种种冲突和矛盾的。维特鲁威认为建筑由六个元素构成:秩序、布置、均称、均衡、得体、配给,这应该是评判建筑好坏的不二法门。我惊讶于在维特鲁威的课程设置中,除了绘图、几何学、算术、光学、历史学之外,竟然还有哲学、音乐学、医学、法律和天文学!这简直不像是要培养一个建筑师,更像是培养一位博学的全才。在书中维特鲁威就为什么要求建筑师学习这些科目进行了说明:哲学可以成就建筑师高尚的精神品格、建筑师应该知晓医学,知道什么地方利于健康,音乐能够便于掌握各种规范与数学的关系,天文学能够理解日晷的基本原理,还要懂一点法律。在公元前就有头脑如此清晰与睿智的人存在,并给予建筑师成长以正确的指导,是人类的幸事。

但是随着中国学科的细化与专门化,我真的怀疑还是否有这样的建筑师存在。中国城镇化浪潮此起彼伏的席卷,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不统一规划和奇形怪状的建筑形式、色彩、与高度,已经成为了一种“视觉污染”。在互联网上,网民根据自己的意愿举办过多次“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活动,这些建筑物干扰人的生物节律与正常生活秩序。这些充斥于各级城市的丑陋的大型建筑不仅是建筑设计的问题,它们是我们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状况和模式以及国家叙事方式、社会审美转型的重要资讯。

6

▲ 刘家琨,西村大院,装置,2018,图片:华·美术馆

通过这个展览也让观众看到了我们身边确实有好的建筑,只是大部分还是愿意被建造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总建筑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朱小地的两个作品《又见五台山》与《又见敦煌》剧场的设计方案,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付诸实践。

面对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和敦煌博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朱小地所创造的建筑形式对应着自己的思想的内在结构,将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独特性赋予建筑最终形成了这两件作品。《又见五台山》没有采用俗套的仿古建筑的形式,而是一种融合了五台山佛教文化背景与剧场演出情景的当代建筑形式。一个由高到低、730米长的“经折”装置成为了演出前的前奏,人们走过出挑的铜铃、玻璃上的经文与路面的碎石,以一种“朝圣”的姿态洗去心中俗世的嘈杂。《又见敦煌》剧场在沙漠中用玻璃和蓝色的马赛克小瓷片,营造了一种冰川的意象,与与月牙泉隔空呼应。由于日光照射的时段变化,这个建筑每时每刻都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在黄色的沙漠戈壁中这里宛如一座“海市蜃楼”,其实就是沙漠中的一滴水。

7

▲ 朱小地,“又见五台山”剧场,建筑模型,2011-2014,图片:华·美术馆

8

▲ 朱小地,“又见五台山”剧场,图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9

▲ 朱小地,“又见敦煌”剧场,建筑模型,2015-2016,图片:华·美术馆

10

▲ 朱小地,“又见敦煌”剧场,图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通过展示的不同建筑师的不同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不同的表现手法。朱锫设计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是从中国传统的、具象的窑炉出发,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又具有一种东方的现代建筑设计语言。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的建筑师姚仁喜则是擅长将人文与历史观点融入建筑空间设计,用阴阳概念衍生出的两块水墨呈现出台北故宫独特的在地文化与场域精神。建筑师较为注重外部形式与空间营造,而艺术家更趋向从个人化的自我追问。这三件作品都是“建筑的诗歌”,也是从两种角度与传统对话,也让我们了解了建筑与艺术融合的两条途径。

11

▲ 朱锫,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筑模型,2015-2016,图片:华·美术馆

12

▲朱锫,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筑模型,2015-2016,图片:于奇赫

13

▲ 姚仁喜,台北故宫南院设计图,图片:大元建筑工场

14

▲ 姚仁喜,台北故宫南院效果图,图片:大元建筑工场

15

▲ 姚仁喜,台北故宫南院,建筑模型,2011-2015,图片:华·美术馆

艺术家对于建筑、空间的回应则更为独特。当代艺术家尹秀珍擅长使用衣物布料作为创作材料进行拼接、重塑,继“可携带的城市”系列雕塑装置作品之后,这一次她用旅行箱与布料制作了7座可以折叠后打开的塔。尹秀珍的创作跟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密切的,很多材料都是从生活中拿来的一些元素。塔是一种独特的古代建筑类型,最初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我们也可以看到最早一批来华的外国人的镜头下,中国宝塔始终是颇具东方意味的重要标志。所以尹秀珍制作的布塔用材料消解了塔的神圣性,岿然屹立的建筑也可以被随身携带。

16

▲ 尹秀珍,7,装置,2017,图片:华·美术馆

身兼当代艺术家、电影导演、诗人、建筑师、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冰逸带来了水墨长卷《囙:千里江山》,断断续续持续四年的创作用干皴的笔法画出了泼墨的效果。冰逸用传统的材料和形式塑造出了融合自然环境与城市景观的新世界,探索有机生命的微观起源。在圆桌对谈时冰逸认为建筑是不可以被展示,艺术是不可以被体验的,但是建筑也正是因为有了艺术的存在才呈现了多元的艺术语言。她认为艺术就是艺术本身,真正的艺术是观众看过之后终生难以忘怀的体验。对于当下她认为“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快速地奔向死亡”,所以这也是这次展览中对于技术与未来关系的发问。

17

▲ 冰逸,囙:千里江山,水墨长卷,2011-2015,图片:华·美术馆

策展人野城认为“当下这个时代恰恰是走向本体论的时代”, “重构乌托邦”正是对本体的回归。对表象的过度认知、知识化的泛滥和觉知的退化导致我们想象力的匮乏,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对本体认知的缺失。有观众在25日下午的圆桌讨论中向策展人野城提问什么是本体论,野城举了一个关于认识啤酒的例子予以回应。我们习惯于对一个事物用“定义”的方式去理解,但是定义也都是在某一时期、某一条件下才能生效的,所以野城没有选择这一回应方式。本体论(Ontology)就是一种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该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首先使用的。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有各种不同,但从广义上说它指的就是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18

▲ 刘韡,仅仅是个错误 II No.2,装置,2009-2013,图片:华·美术馆

所以我自己接触这个词也是云里雾里地理解,毕竟我还不能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洪义教授曾说,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一件事情,你就会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去表述。但是对于本体论来说,有很多部分是属于麦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说的隐微知识( Tacit Knowledge),也译作缄默知识、默会知识。相对于我们学习的外显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被认为需要正式的学习,并且有正式、标准的沟通方式(语汇)传递这种知识,隐微知识的特性是拥有知识的人所知道的比能说出来的多( 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这种知识隐藏在身体和大脑里,很难捕捉、很难归类,因此也很难教导。

19

▲ 邱志杰,想象地理学,纸上铜版画,2015,图片:华·美术馆

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意识形态纷争已经搁置了许久,而现在人们早已经不再执念于完美虚幻的乌托邦理想,而是越来越注重当下的现实生活与欲望的即时满足。所以我们或许需要走进华·美术馆的“重构乌托邦”展览,这不是对传统乌托邦的回溯,而是进行一次对乌托邦实验精神与自由理想的追思和重启,进入本体层面探讨世界和事物的荐引。

20

▲ 王昀,月球上的“M- 住宅3 号(2)”,拼贴绘图,2015,图片:华·美术馆

展览信息

21

▲ 展览海报

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

展期:2018年3月24日-2018年5月20日

开幕式:2018年3月24日(周六)16:30

地点:中国 深圳 华•美术馆

开幕论坛:重构乌托邦,走向本体论时代

论坛时间:2018年3月25日(周日)9:30-12:00, 13:30-17:00

学术主持:野城

主题演讲嘉宾:野城、袁顺、张宇星、朱小地

圆桌讨论:冰逸、刘晓都、沈国健、野城、袁顺、张宇星

参展艺术家:冰逸、谷文达、刘家琨、刘韡、刘晓都+UPRD、马岩松、邱黯雄、邱志杰、汪建伟、王澍+陆文宇、王昀、吴俊勇、杨泳梁、姚仁喜、野城、尹秀珍、袁顺、张永和、朱锫、朱小地

2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