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当地时间2017年9月12日,第15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International Istanbul Biennial)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向VIP嘉宾与媒体开放预展。本届双年展主题为“好邻居(A Good Neighbor)”,由艺术家组合迈克尔·埃姆格林(Michael Elmgreen)与印加尔·查格赛特(Ingar Dragset)联合策划。双年展由伊斯坦布尔文化艺术基金会(İKSV)组织,汇集了32个国家的55位艺术家,涉及不同的家庭、归属和邻里概念。“凤凰艺术”作为国内唯一受邀艺术媒体前往土耳其,为您带来对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总监、国际双年展协会总监比格·欧列 (Bige Orer)的专访报道。

▲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Istanbul)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İstanbul)是土耳其经济、文化、金融、新闻、贸易、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当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地跨欧、亚两洲的现代化城市。

▲ 第15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户外海报

▲ 第15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重6大要展区地图

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双年展之一,伊斯坦布尔双年展(International Istanbul Biennial)立足于城市自身横跨欧亚的特殊地理位置,力图为多元文化争取对话空间。第15届双年展由艺术家组合迈克尔·埃姆格林(Michael Elmgreen)与印加尔·查格赛特(Ingar Dragset)担任总策展人,邀请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55位艺术家以“好邻居(A Good Neighbor)”为主题进行创作,探讨聚焦私人与公共领域的观念冲突与变化,并在当下民族主义势头日益高涨的全球新局势中重新强调协作的努力与过程。

▲ 第15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策展人迈克尔·埃姆格林(Michael Elmgreen)、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总监比格·欧列 (Bige Orer)、本届双年展策展人印加尔·查格赛特(Ingar Dragset)

本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在当地的6个邻近地点举行:伊斯坦布尔现代艺术馆(Istanbul Modern)、加拉太希腊小学(Galata Greek Primary School)、ARK文化中心(Ark Kültür)、佩拉博物馆(Pera Museum)、一个艺术家集体工作室及小穆斯塔法·帕夏澡堂(Küçük Mustafa Paşa Hammam)。除了为期两个月的展览,第15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还设有一个由艺术家Zeyno Pekünlü协调的公共项目,包括与“邻居”概念相关的各种活动和讨论。同时,两位策展人在本次双年展上并非简单地发表了一份观点声明,而是提出了40个引导展览进程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会在双年展的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分享。

▲ 9月12日,第15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新闻发布会现场,两位策展人进行对话,背后屏幕是中国艺术家萧昱的作品《地》

萧昱是今年唯一受邀的中国艺术家,他的参展作品《地》于双年展的主展馆伊斯坦布尔现代美术馆(Istanbul Modern)中展出。“当你一走进伊斯坦布尔现代美术馆,就会看到一块人工耕作的田地,如果你到得早,或许还会看到两位中国农民和一头驴……”策展人对作品的描述颇为生动,而这件作品无疑是一场典型萧昱式的“表演”,直到开幕时,作品都将会是未完成的和不断生长着的。

对话 “凤凰艺术”

作为本届双年展唯一被邀请的中国艺术媒体,“凤凰艺术”将为您带来系列相关报道。在展览现场,“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青年艺评家张未采访了双年展总监比格·欧列 (Bige Orer),并就当今世界政治、文化及艺术领域诸多问题展开讨论。尤其在当下世界的语境中,本届主题所提问的“好邻居”这一身份更是直射某种根本问题:我们如何看待那些与我们同住“地球村”,但又可能观念不同的“邻居们”?他们是好邻居吗,我们又是什么?

比格·欧列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青年艺评家张未与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总监比格·欧列 (Bige Orer)

Q:在伊斯坦布尔举办双年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比格·欧列: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最初的举办初衷是为整个城市提供一种多样化的国际艺术实践,新的艺术视野,提供一个新的世界。提供一个可以让人们在这里争论、讨论、对话的平台。

我认为伊斯坦布尔双年展非常成功,因为它与城市形成了连接,让这个城市中不同而丰富的传统都可以在这里参与进来。许多艺术家为双年展时创作新作品都从各自的源流中获得营养。双年展就像是一个大学校,让多样性的文化都可以相互学习。这就让双年展成为了一个流动的教育平台,让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们、专业和非专业人士都能够相互学习。

当然,双年展举办的目的总是为了提供高品质的艺术,更好的艺术表达,这些都是最优先考虑的。而在这方面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做的很好。它从艺术的形式、地理特色上,建立、推动、拓展了城市个方面事物的进展。因此现在伊斯坦布尔也成为国际上非常重要的双年展,让人们可以在这里聚会。

Q:伊斯坦布尔和土耳其都在国际地缘政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对此的回应是什么?

比格·欧列:每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在举办之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地缘政治、社会政治以及其中的复杂问题。广义上的当代艺术当然不可能直接参与到复杂的政治中,但伊斯坦布尔本身的地理位置就带有着这种政治性。它在西方与东方之间,到城市里走走就能够发展大量的文化在这里交汇,其中的历史也十分丰富。这种历史与文化语境本身就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想要追求并战胜的复杂性。

▲ 第15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主题为“好邻居”,海报

Q:我和本届策展人聊天的时候他认为土耳其本身就是欧洲的邻居,所以“好邻居”这个隐喻就不仅具有艺术含义,还具有政治含义?

比格·欧列:当然,你知道当我们这次决定用“好邻居”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考虑到现在国际上的这种矛盾与对立。我们从“邻居”这种个人经验和私人历史出发,当然也是为了触及地缘政治譬如邻国问题、边界问题、移民问题、难民问题。比如特朗普想要在墨西哥和美国之间造一堵墙,或者驱逐穆斯林。又比如当英国从欧盟退出时,我跟我们的许多住在英国的员工聊天,他们都想要离开英国,他们觉得当英国跟欧盟的联系断掉之后,他们在这里和整个英国社会的关系也同时断裂了。所以这也并不是一个土耳其的问题,而是整个国际社会的问题。

Q:当然,所以这也意味着土耳其自身的历史,让这个“邻居”问题在这里拥有一种长久的传统。那么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从1987年到现在这么多届,这些主题是否也为我们传达出了一种双年展整体上的思考?

比格·欧列:从2013年的主题“妈妈,我是不是个野蛮人”开始,双年展委员会开始关注城市在都市发展中的转型问题,我们体验到环境、公共空间的变化。于是我们开始让美术馆在整个城市公共文化转向中发挥重要作品。我们当时还决定让整个双年展都可以免费参观,让公众可以更好的参与到整个空间中来,让双年展空间真正变成一个公共的空间。当然那次双年展十分成功,参观人数达到了30万人。在2015年,我们选用了大量的社会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作为艺术展示空间,在公共空间与社会环境中去创作作品。这种方式重新回收与开拓了整个城市。而这次双年展的主题“好邻居”让我们也利用了各种与日常临近的空间,而且用步行就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展区。当我们每次讨论和选择策展人的时候,都会考虑方案背后的艺术作品的目的与意义、政治语境、与整个城市实践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多重考虑的综合问题。

Q:所以双年展就像是一个城市与公共、艺术与公众的“关系发生器”,不断地制造着彼此之间的新的形态?

比格·欧列:对,非常正确。

▲ 伊斯坦布尔现代美术馆

Q:但是不是可以为整个城市的开发服务?我听说伊斯坦布尔现代美术馆要翻修,整个区域要重新建设。

比格·欧列:我们从95年就开始使用了很多场馆,至今已经是一些比较固定的双年展展区,也是文化区。我们并不想和城市的开发商有太大关系,改造是城市发展结果,我们面对的也是城市发展的结果。而且正是这种局面对我们的挑战越来越大。我们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空间打上了“大字标题”,让它们更加瞩目。但我想跟很多想要依靠双年展来开发城市的方式不一样,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基金会是一个非盈利组织,我们的工作或许会与直接进行旅游开发的意图有一些本质上的不同。

Q:我听IKSV双年展基金会的主席私下给我们介绍,伊斯坦布尔政府为双年展提供的资金十分少,那么你们是如何平衡市场的经济力量与学术之间的关系的?这跟卡塞尔文献展很不一样,最近的新闻讲卡塞尔文献展基金会濒临破产,而黑森州政府为他们全部买单。

比格·欧列:对对,我们很不一样。在土耳其,公共资助事实上十分困难,不只是对双年展或者任何艺术展览,而是对所有民间活动而言都十分困难。所以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私人赞助上获得了非常多的帮助,你可以看到。但这同时意味着,在每个艺术计划实施的时候都保持学术独立性是十分巨大的挑战。我们还在继续推进各项捐赠事业,同时开发各种可以让双年展维持下去的开发计划。

▲ 第15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总监比格·欧列 (Bige Orer)

Q:那作为国际双年展协会的总监,您认为国际当代艺术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比格·欧列:我觉得最棘手的一个问题或许是,我们需要打造一个体系可以容纳各种力量却不至于被相互侵蚀。艺术机构、艺术教育、艺术市场、非盈利机构,如何应对他们几位不同的行动与彼此相异的目的,并确保无论艺术家还是制作人或经营者都可以在公共层面上持续的走下去。有时候,譬如我们能看到当艺术市场成为了整个系统最核心动力的时候,艺术作品的制作就会变得过于依赖经济利益。就好像在土耳其藏家们聚集起来一种很巨大的力量,引导了艺术的走向。所以恰恰就是需要像你们这样的批评家、记者,来告诉艺术家他们需要更加独立的来思考他在系统中的位置。我想,能否意识到自己置身于组织和系统的何种位置这种能力非常重要。艺术世界并不应该只关心经济,而是更需要面对政府、面对公众、面对人。

展览现场

▲ 第15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第15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展览时间:2017年9月16日至11月12日

展览地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策展人:迈克尔·埃姆格林(Michael Elmgreen)& 印加尔·查格赛特(Ingar Dragset)

双年展总监:比格·欧列 (Bige Orer)

艺术家:(名单如下)

(向上滑动查看参展艺术家名单)

Galata Greek Primary School(加拉太希腊小学)

Heba Y. Amin

Born in Cairo, lives in Berlin

Mark Dion

Born in New Bedford, Massachusetts, lives in New York, NY

Jonah Freeman & Justin Lowe

Born in Santa Fe, New Mexico, and Dayton, Ohio, both live in New York, NY

Kasia Fudakowski

Born in London, lives in Berlin

Pedro Gómez-Egaña

Born in Bucaramanga, lives between Bergen and Copenhagen

Lungiswa Gqunta

Born in Port Elizabeth, lives in Cape Town

Andrea Joyce Heimer

Born in Great Falls, Montana, lives in Ferndale, Washington

Morag Keil & Georgie Nettell

Born in Edinburgh and Bedford, both live in London

Olaf Metzel

Born in Berlin, lives in Munich

Mahmoud Obaidi

Born in Baghdad, lives in Burlington, Ontario

Henrik Olesen

Born in Esbjerg, lives in Berlin

Erkan Özgen

Born in Mardin, lives in Diyarbakır

Leander Schönweger

Born in Meran, lives in Vienna

Dan Stockholm

Born in Thisted, lives in Copenhagen

Ali Taptık

Born in Istanbul, lives in Istanbul

Bilal Yılmaz

Born in Manisa, lives in Istanbul

Istanbul Modern(伊斯坦布尔现代美术馆)

Volkan Aslan

Born in Ankara, lives in Istanbul

Alper Aydın

Born in Ordu, lives between Ordu, Ankara, Konya, and Istanbul

Monica Bonvicini

Born in Venice, lives in Berlin

Louise Bourgeois

Born in Paris, died in New York, NY

Latifa Echakhch

Born in El Khnansa, lives in Martigny

Candeğer Furtun

Born in Istanbul, lives in Istanbul

Kim Heecheon

Born in Seoul, lives in Seoul

Mirak Jamal

Born in Tehran, lives in Berlin

Fernando Lanhas

Born in Porto, died in Porto

Victor Leguy

Born in Sao Paulo, lives in Sao Paulo

Klara Lidén

Born in Stockholm, lives in Berlin

Mahmoud Obaidi

Born in Baghdad, lives in Burlington, Ontario

Lydia Ourahmane

Born in Saida, lives in Oran and London

Rayyane Tabet

Born in Ashquot, lives in Beirut

Young-Jun Tak

Born in Seoul, lives in Berlin

Kaari Upson

Born in San Bernadino, California, lives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Kemang Wa Lehulere

Born in Cape Town, lives in Cape Town

Yonamine

Born in Luanda, lives in Harare

Xiao Yu

Born in Inner Mongolia, lives in Beijing

ARK Kültür(ARK文化中心)

Mahmoud Khaled

Born in Alexandria, lives in Trondheim

Pera Museum(佩拉博物馆)

Adel Abdessemed

Born in Constantine, lives in London

Njideka Akunyili Crosby

Born in Enugu, lives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Alejandro Almanza Pereda

Born in Mexico City, lives in Guadalajara

Berlinde De Bruyckere

Born in Ghent, lives in Ghent

Vajiko Chachkhiani

Born in Tbilisi, lives in Berlin

Gözde İlkin

Born in Istanbul, lives in Istanbul

Liliana Maresca

Born in Buenos Aires, died in Buenos Aires

Lee Miller

Born in Poughkeepsie, New York, died in Chiddingly, East Sussex

Aude Pariset

Born in Versailles, lives in Berlin

Sim Chi Yin

Born in Singapore, lives in Beijing

Dayanita Singh

Born in New Delhi, lives in New Delhi

Tatiana Trouvé

Born in Cosenza, lives in Paris

Tsang Kinwah

Born in Shantou, lives in Hong Kong

Andra Ursuta

Born in Salonta, lives in New York, NY

Fred Wilson

Born in New York, NY, lives in New York, NY

Yoğunluk Atelier(艺术家集体工作室)

Yoğunluk

Founded in Istanbul, live in Istanbul

Küçük Mustafa Paşa Hammam(小穆斯塔法·帕夏澡堂)

Monica Bonvicini

Born in Venice, lives in Berlin

Stephen G. Rhodes

Born in Houston, Texas, lives in Berlin

Tuğçe Tuna

Born in Mons, lives in Istanbul

Outside all venues(其他展区)

Burçak Bingöl

Born in Giresun, lives in Istanbul

Lukas Wassmann

Born in Zurich, lives in Berlin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凤凰艺术 伊斯坦布尔报道 采访/张未  编译/dbk、elsa  图片/张未 责编/dbk)

有盐APP给大家送福利啦,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