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卢迎华: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评审策展人、知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frieze艺术杂志特邀编辑、《展览主义者》编委会成员之一、曾担任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评委。

2012年,卢迎华担任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评委,是第九届光州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以及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2013年,她担任意大利Museion美术馆客座策展人,并获得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她不仅是德国ZKM艺术中心夏季研究基金的获得者和2009年“全球论坛”的演讲者之一,也曾担任日本熊本市现代美术馆2009至2010年度国际顾问。她担任2012年维克多·平丘克基金会设立的“未来一代艺术奖”(Future Generation Art Prize)的评委,以及2014年“国际艺术评论奖”评委。她于2012年至2015年担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2015年,她任光洲亚洲文化基金会展览历史研究员,同时参与“亚洲:嘈杂的谐音”巡回展的联合策展。

第三届美展策展人专访-卢迎华448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 评审策展人——卢迎华

(以下为采访正文)

1、策展人对一般民众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术语,先请谈谈何谓策展人?这个身份在展览当中的重要性何为?您认为一个策展人最重要的素质或能力是哪方面?

卢迎华:策展人的基本工作包括了组织专业的展览,在尊重艺术家的创作前提下,帮助艺术家在展览中准确地实施好作品,保持好展览赞助人和艺术家沟通等等。当然,策展人这个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远远不止是需要做到这些基本的工作,而这些基本的工作在今天也被机构中更专业的团队分担了。在目前这个阶段,整个艺术行业对于展览的需求和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策展这件事情更加学科化,策展理论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展览本身也像艺术家的作品一样成为被研究、论述和书写的对象。在专业领域中如何做好一个策展人的挑战是与如何做好一个艺术家是一样的。

2、作为资深策展人,想先请您谈谈您一直以来的策展思路?一个好的策展在策展之初的预期和展览呈现上做到多少比例算是一个成功的展览?

卢迎华:最近几年,我在策展方面的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是对于并不遥远的过去和历史的重新认识与评估。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在考古学和历史研究中倡导一种问题意识,他提出带着明确的问题去历史中探索可能的答案的重要性,没有问题意识的考古发现可以说对于历史学是“无用的”,我认为没有“问题”意识的策展和创作也是同理的。我们对于过去的重访也是由一种希望更清晰地认识和解答我们在现在的语境中所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的诉求所推动的,归根到底是希望认知我们的思想来源,和我们的行为模式、话语修辞与价值观背后的意识形态结构,也希望更贴切和透彻地描述自身。我们一方面对于20世纪初以来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境下作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们的所思所为,以及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中国文艺创作者们的思想轨迹进行考古式的探究;一方面通过写作和展览来表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思考。这是一项持续进行的工作,“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和“新刻度与钱喂康:中国早期观念艺术的两个案例”是在这个研究计划中的两个展览。

第二个工作方向是由我在2011年参与策划了光州双年展(2012年开展)的契机所开启的。在为光州双年展工作的两年中,我一方面深切体会到亚洲所缺乏的自我观看和自我描述的意识;一方面与在亚洲的一些活跃的策展人对于我们在亚洲所需要开展的工作形成了共识。这些基础促使我从2014年初以来与韩国、日本和台湾的三位策展人共同合作,策划了一个题目为“嘈杂的谐音:对于亚洲想象的批判性反思”的展览项目,这个展览从首尔巡回到广岛,今年7月在台北展出。这个计划将一群不满足于现状的亚洲策展人和艺术家不定期地聚集在一起,讨论、思考、写作和展览。这是一个有机体,展览每巡回到一个新的场所,展览的内容和策展方向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每次都撰写新的策展文章,部分艺术家也会创作新的作品,我们形成了一个共同创作的良好机制,在台北的展览文章中,我把这种状态形容为“众声喧哗”。 我们所共享的框架与其说是亚洲这样一个地域或是一种地理政治概念,还不如说是我们所共同意识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描述的匮乏和迫切性,以及共同建立一个自我叙述的思想基础的欲望。2015年初,我们在光州的亚洲文化中心实现了一个关于亚洲1940年代以来展览历史的文献展,与更多的亚洲策展人一起以各自的角度梳理各国自冷战结束以后的展览历史,从展览的角度描述自己。

我的第三个工作方式要属与艺术家的密切合作,通过策划艺术家的个人展览,有机会对艺术家个体的实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比如去年策划的香港艺术家梁志和的回顾展,借助那个展览,我了解了他自1980年代以来的几乎每件作品,洞悉他的工作方法和系统,以及他所经历和参与塑造的香港艺术史。我们也通过不断地交谈和碰撞形成了最后的展览和出版物。

如果说还有另外一条线索始终贯穿着我所有的展览实践的话,那么应该是对于展览自身作为一个创作媒介的一种强烈意识和反复观照。展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对话的是什么样的策展模式和方法?这些是我不断询问自己的问题。

当然作为策展人来说,最后以展览的面貌来呈现是一切工作的主要结果,如何从问题思考到理论研究最后转译成展览始终是非常艰巨的挑战。

3、您是如何理解本次美展的主题《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的?

卢迎华: 《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讨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与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所形成的冷战后的全球权力不平衡。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这个主题里主要包含了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在参与全球对话中对于主体性该如何表达的焦虑,也包含了我们是如何期待全球文化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应该如何认识和理解等问题。

4、《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字眼上看,这是一个既涵盖历史意义,又要考虑现实问题,还引入经济学术语,但最后展览的呈现却是艺术的,这些复杂问题的交织在一起,您怎么看?毫无疑问,这些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您的策展思路要有条主线,将会是,为什么?

卢迎华:我也很期待吕澎老师最后会如何编织这个展览。一个展览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如何放置作品,如何建立叙述,如何形成展览的语言,展览的概念仅仅是展览的一部分而已。

5、作为策展人您为此次南京国际美术展提名的艺术家最大的考量是什么?您希望最后的展览将到达一个什么样的预期?

卢迎华:这次展览是一个以主策展人发起,提名策展人协作的一个展览结构。这样的展览结构也决定了展览的整体解释权是以主策展人的阐释为主。从我这次的提名的角度来说,我还是邀请了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和一些不大在主流的市场话语中艺术家,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来呈现艺术家的一些作品和思考。

6、南京国际美术展作为中国民营艺术机构创办的国际性美术展,作为富有经验的策展人,您对这次整个策展团队是如何看待的?对民营艺术机构的运作有何期待吗?

卢迎华:目前中国的私人艺术机构还仍然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在整个领域中先开始实践的机构已经经历了一次淘汰的过程,但是对于新入艺术领域的机构来说,仍然面临着多重的挑战。从普遍层面上来说,私人艺术机构的人才问题和投资者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力始终是一个障碍,这个问题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解决。

7、在中国,专业的艺术展还远没有达到被普通民众接纳的程度,看展和参观的人群还是以业内人士和艺术爱好者居多,南京国际美展的从创办时起的一大宗旨是要对普通民众进行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但是今年的美展主题专业且学术性强,缺少像前两届如西方大师真迹展等亮点,作为策展人如果我们要向普通民众推广美展,您有没有好的建议和举措?

卢迎华:根据我自身以往的机构实践,我认为一个严肃的机构最好不要去预设观众的理解力。艺术机构应该努力地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展览制作水平,尽量做到有话可讲,有问题可提,有展可看。一味地追求娱乐性和预设普遍性对于机构的发展来说会是一个致命的制约。在欧洲和美国等当代艺术机构起步比较早的一些地方,很多机构与这个困扰已经纠缠了很久。作为中国的新兴机构是有机会看到这一点,更需要有勇气去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卢迎华认为:根据我自身以往的机构实践,我认为一个严肃的机构最好不要去预设观众的理解力。艺术机构应该努力地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展览制作水平,尽量做到有话可讲,有问题可提,有展可看。一味地追求娱乐性和预设普遍性对于机构的发展来说会是一个致命的制约。在欧洲和美国等当代艺术机构起步比较早的一些地方,很多机构与这个困扰已经纠缠了很久。作为中国的新兴机构是有机会看到这一点,更需要有勇气去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第三届美展策展人专访-卢迎华3560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 评审策展人——卢迎华 摄于改建中的百家湖美术馆

卢迎华通过自己扎实的写作与策展工作,在国内当代艺术界的享有盛誉。她所提出的作为思维方式的艺术系统是关于回归艺术实践者,回归到艺术系统中每一个角色和岗位上的个人,关注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挖掘作品本身的意义。期待在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的国际化平台上,看到更多优秀的艺术实践者以及反思现实的作品。

第三届美展策展人专访-卢迎华3752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

主题:“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

出品人:严陆根

总策展人:吕澎

联合策展人:Letizia Ragaglia

展期:2016.11.12-2017.2.12

展馆:百家湖美术馆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 利源中路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