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5年12月16日下午,历时一个月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厦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圆满闭幕。

与此同时,展览主办方与评审团现场揭晓了“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画册也在闭幕式上首发。对此,“凤凰艺术”将在带领观众直击摄影季闭幕与颁奖的同时,分享特约记者对首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独家回顾与观察。

于昨日闭幕的2015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由厦门集美区委、区政府支持,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主席萨姆·斯道兹(Sam Stourdzé)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荣荣共同作为发起人和艺术总监,独立策展人李振华担任执行总监。在这场由超过30人构成的国际化、身份多样的策展团队呈现的艺术摄影盛会中,共展出来自388位艺术家近两千件作品,其中包括66个影像、56个装置、1个行为艺术作品,以及2个书展。此外,摄影季期间举办了28场研讨会、论坛、讲座、放映与表演以及12个专家的见面会等活动。本届摄影节举办一个月期间,共吸引观众超过五万人次。

闭幕现场

19.pic_hd

▲ 闭幕式现场嘉宾合影。出席本次闭幕式的嘉宾包括:厦门市、集美区相关领导,荣荣,李振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助理朱莉·艾何代表萨姆·斯道兹表示,摄影季顾问团队代表、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顾铮,获奖艺术家等。

创办于1970年的“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自2002年起,增设一大重要项目,即从当年摄影节一系列此前从未公开展出的高质量艺术摄影作品中,由极具学术权威的专家团队,提名并评审出“阿尔勒发现奖”的得主,并提供25,000欧元的现金奖励。首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延续这一传统,特设“集美・阿尔勒发现大奖”一名和“集美・阿尔勒提名奖”三名,并分别授予奖金20万及5万元。

本次奖项得主由荣荣、李振华、顾铮、日本摄影专家&独立策展人后藤繁雄、萨姆·斯道兹所组成的评委会,从数百位参展艺术家中评出。本届“集美・阿尔勒提名奖”最终由横田大辅(Daisuke Yokota)、沈晓闽及张增增夺得;“集美・阿尔勒发现大奖”则由朱岚清获得。关于本次奖项的设立,朱莉·艾何表示,“集美·阿尔勒发现奖”不仅仅是一份物质支持,也代表一个能够给予这些优秀艺术家更广泛关注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大奖得主朱岚清将受邀参与2016年第47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举办个展,并由阿尔勒支持出版个人摄影集。

20.pic_hd

▲ “集美・阿尔勒发现大奖”得主朱岚清现场发表得奖感言

21.pic_hd

▲ “集美・阿尔勒提名奖”得主 (左起)张增增、沈晓闽、横田大辅

首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闭幕回顾与观察

首次大规模落地国内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展览期间吸引超过五万观众,即便与法国阿尔勒每年九万左右的参观人数相比,也算是不俗的成绩。然而相比数据,作为观众更关心的是这样一个大规模艺术事件如何在展出过后继续在当地生根、发酵。对此,荣荣曾表示厦门集美其中一个最吸引他的地方在于集美学区14万年轻大学生,而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中,与摄影相关的教育其实非常缺乏,“摄影节举办期间我们到大学里办了不少讲座,学生们都特别兴奋。”因此,展览能否为本土年轻艺术学生、以至艺术家带来有效启发,显得非常重要。从本次展览看来,无论是从展览的策划、作品的选择,还是奖项的评选来说,都可被视作是一部关于当下摄影、乃至当代艺术发展的生动的案例手册,值得有心人咀嚼良久。

时至今日,国内艺术专业机构对摄影这一媒介的系统性关注仍相对欠缺。然而,有时摄影要比其他艺术媒介更能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某个时间段内、某个地区的社会变革与文化风貌。以本次摄影季参展艺术家阮义忠为代表的台湾乡土摄影风潮便是其中一个例子。上世纪70年代,国际环境的变动使台湾沦为“国际孤儿”的同时,当地民众亦因当局对思想文化所采取的“同化”及管制而陷入某种“精神真空”境地。此背景下,台湾文学界在70年代初确立了“回归传统、关怀现实”的文学思潮;在此思潮下,这时期的绘画、摄影等都展开了对于土地的巡礼。其中,摄影对此产生的反应与影响最为迅速、广泛。在本土乡土写实的大潮下,阮义忠等人引领起报导摄影的大潮,并以深度专题般的跟踪,展现出“人与土地”关系在台湾的特殊景观。

22.pic_hd

▲ 阮义忠 “人与土地”  

23.pic

24.pic

▲ 朱岚清 “负向的旅程: 东山岛 2013-2015” 手工书 艺术喷绘 24×21 cm 2013-2015    

阮义忠在回忆年轻时期亟欲逃离的土地时曾写道:“我何其有幸地醒了过来。这是照相机使我苏醒的,是从相机观景窗看出去的那一群人与那一片土地,让我能发觉到自己成长中所犯的错误;让我把童稚时代的怨恨,化作挚爱。”本次大奖得主朱岚清的参展作品《负向的旅程》也是起源自成长后的返乡,“从青春期开始我与家人的关系便不是那么融洽亲近,甚至常有争吵。我对家人的感情在我离开后才展露出来,也许这些照片就表达了我对她们的爱,但我很难在照片之外用更直接的方式表达”。这位单从衣着打扮来看与成长在纽约、香港的时髦姑娘无二致的年轻摄影师以并不特别高明、但非常直觉的手法将正受城市化影响的福建东山岛的变与不变以摄影及手制书的方式表达出来,并由此逐渐梳理出自己的创作线索:朱岚清最近与友人共同发起了一个名为“次根”的出版项目,“想要关注的是主流的历史或者需求之外的一些东西,所以叫次根,就它不是主要的”。

25.pic_hd

▲ 朱岚清 “负向的旅程: 东山岛 2013-2015” 手工书 艺术喷绘 24×21 cm 2013-2015

与此同时,首届集美·阿尔勒所秉承的对摄影边界的开放态度亦为观众带来不少新鲜视野。展厅随处可见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乃至网路或其它科技等的频繁撞击,使摄影这一艺术门类得以在历史的脉络中连接当下,并迸发出生机与更多可能。对此,本次“集美・阿尔勒提名奖”得主之一沈晓闽表示,这次摄影节上艺术家的创作、策展人的选择都不会固守于摄影本体这点让他觉得惊喜,该点也可被视作是集美·阿尔勒的一大特色。纪录片导演出身的福建艺术家沈晓闽参展作品《碉堡》就是以装置连同现场行为(也是本次摄影节上唯一的一个行为作品)的形式呈现。沈晓闽在展厅中还原了这些当年被用作于国共对抗的碉堡的水泥墙面,模拟碉堡射击口的小窗中以灯箱的形式展示艺术家偷潜入福建境内各大碉堡中所捕捉到的略带超现实风貌的图像;这些碉堡,在艺术家看来凝结了很多从历史到当下的异象元素,以海水粉刷墙面的现场行为,更是为作品增添了更多难以言明的想象空间。

26.pic

27.pic

▲ 沈晓闽 “碉堡” 胶片摄影 灯箱装置 行为 尺寸可变 2009至今

28.pic_hd

▲ 沈晓闽在“集美·阿尔勒”现场行为实施

2015“集美・阿尔勒提名奖”得主之一、本科及研究生均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艺术家张增增则直接坦白自己其实不懂摄影。本次参展作品《无形之形——港澳自由行》发展自艺术家以无形之物做雕塑的创作思路,与上海妙果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艺术家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无形”大铁球置入到香港街头各处曾目击陆、港以及港、英之间发生冲突的地点。“我把照片当成一个材料来弄,”张增增的创作被策展人视为“延展摄影”的案例,也即提示了艺术家从各个方面自由使用图像,并无界穿梭于现实或虚拟空间的多种可能。

29.pic

▲张增增 & 妙果数码 “无形之形—港澳自由行” 增强现实摄影 尺寸可变 2015

30.pic_hd

▲ 张增增&妙果数码 “无形之形—港澳自由行” 展览现场局部

31.pic_hd

▲ (左)横田大辅 “Matter” 摄影 尺寸可变 2014  

毕业于日本写真艺术专门学校的横田大辅(Daisuke Yokota;2015“集美・阿尔勒提名奖”得主之一)同样热衷于把照片当做材料捯饬。在横田看来,缺乏时间绵延与感知是摄影的弱点,他想要将自身在某张照片拍摄后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心境变化叠加在照片之上。艺术家由此发展出一套结合了胶片与数码拍摄、修片、复印、底片加工等等复杂而又极富实验性的创作方法。横田的创作从以数码拍摄的纪实照片出发,经过一系列涉及光与热等化学变化的过程,某些艺术家心目中的意境也随之显现;而本次展览中的作品《Matter》则是艺术家直接舍弃了记录内容本身,从而更接近某种抽象的总体艺术的呈现。展览结束后,横田将以行为的形式在厦门本地将作品焚烧掉。

32.pic_hd

▲ (前)横田大辅 “Matter”现场局部

33.pic_hd

34.pic_hd

▲横田大辅闭幕后在厦门市海沧区焚烧作品(摄影:张一欣)

此外,本次集美·阿尔勒在展览策划层面亦集中体现了李振华对“策展人运作机制革新”的思考——本次以宽泛的“东西方对话”为主题的摄影节不设观众所熟悉的主题展,而是邀请超过30位策展人从各自的兴趣与角度出发展开讨论;本次参与策展的艺术界人士中,既有职业策展人,也有艺术家甚至藏家、画廊主等等,其中或相似或迥异的工作方法使本次摄影节成为了一场策展人的排演场。

“其实有大量的艺术家有着非常深刻的对策展这件事情的理解,我看重他们的行动力,不仅仅是从策展的这种学术线索的、从上到下的看今天的当代艺术;我更感兴趣的是从另外一个层面,就是艺术家如何通过他的这种筛选的方式或者说工作的方法,来勾连出一个群体。”李振华在与“凤凰艺术”对话时曾如此说道。与许多职业策展人相对线性的学术理路不同,艺术家作为策展人则可能更为灵活多变;当然,两者间并无绝对,有时哪怕职业策展人也会给出跳跃性的提案,本次集美·阿尔勒便提供了这样关于策展的多重样本。例如,“地景再现”单元与摄影史研究者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何伊宁近年来关于摄影跟“Landscape”的研究直接相关;此前从未到过中国的挪威艺术家Thora Dolven Balke从自身经历出发,以海洋为意象,串联起一场国际青年艺术家的派对;艺术家胡为一则重新强调“感觉”在艺术家(尤其刚走出校园的年轻艺术家)寻找表达路径与工作方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表示“感觉如引力般牵动着思绪和情感,让我们特立独行在自身的轨迹上”。

35.pic_hd

▲ “地景再造”单元:程新皓 “对一条河流的命名” 数字微喷 尺寸可变 2014

36.pic_hd

▲ Thora Dolven Balke策划单元“远影”现场

37.pic_hd

▲ “感觉时刻”单元现场:王满 “73201房间” 现场局部 2015

开幕时,荣荣曾表示希望“集美·阿尔勒摄影季”与厦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一同以摄影为媒介,在当地做一些文化碰撞与交流。那么首届“集美·阿尔勒”无疑凭借具有新意与创意的策划与呈现,为荣荣的愿景打下了良好的开端。可以说,2015年“集美·阿尔勒”不仅仅为国内摄影、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看国内外重量级摄影作品的窗口,更可被视作一部关于当下摄影、乃至当代艺术发展的生动的案例手册,并为日后更多样、持续的撞击与交流开启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