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5年8月18日,展览“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在恭王府启幕。展览包括了140多件陕西东路皮影戏曲《白蛇传》的影偶珍品与艺术家邬建安的作品《<白蛇传>新解》,构造了《白蛇传》“古本”与“今相”间的多重关联,展开一场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与当代视觉艺术之间的对话。

与作品互为参照,展览的文献版块以图文混编的形式回顾邬建安与非遗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及其弟子在十年合作中对传统皮影的制作工艺、美学样式和传播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的影响。一方面,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和样式语言方面深厚的根脉关系;另一方面,呈现了在当代艺术创造性思维与美学样式的“转化”之下,古代文化遗产所焕发出的新的“生机”,建构了此次展览在当代艺术语言探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意义。

新闻发布会现场

▲ 新闻发布会现场

▲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系列保护活动副主任陈晓文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化生”展览总策划范迪安发言

在发布会上,范迪安院长谈论了“化生”的意义:“化生”是指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转化,也是一种打通与融合,它融合了传统与当代艺术,并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视觉转化为我们的感受。他还提到,通过《白蛇传》的古本展演和今相创作,以证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学术融通与相互激发,可以达到“化生”的境界。因此,本次展览实际是一个带有综合性的研究/创作项目,旨在探讨两个课题相互关联的可能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和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依存关系。   

▲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邬建安发言

邬建安谈到,《白蛇传》留给我们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它似乎只是一个浪漫的悲剧故事,一种情感的寄托。之前《白蛇传》只是一个童年版,我们需要一个成年版的故事,它应该积极地推进当下。艺术家希望将古代文本和古代技艺的当代化,将《白蛇》演绎为当今的版本。

邬建安还提到,我们目前面临着传统技艺的濒临灭绝的窘境,而当代艺术就好像一个连接者,它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出当代人需要的文化,我们需要增强自信,消费自己的东西。

雨中击鼓开幕

▲ 开幕式主持人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介绍到场嘉宾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李雄等人

▲ 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晓文发言

陈晓文指出,一直以来,恭王府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为己任,形成了以非遗与中华传统基业为特色的文化空间。本次展览首次围绕当代艺术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主题,通过展、演、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形式,研究成果展示与实践艺术探索,与中央美院的强强合作,从实践路径和工作机制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项目的发展,寻找新的模式和具体工作实践。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化生”展览总策划范迪安发言

范迪安院长认为,我们需要在非遗的保护和研究上,用更多的方式,使我们的文化遗产能够活化为今天的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能够成为我们公民认识我们国家文化传统的重要路径。

在当代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领域都十分有急迫的文化课题,如果能够建立起更加通畅的交流,形成相互通融、相互激发的效应,那当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示范。传统与当代的这种相互激发,能够呈现一种交叉的、综合的审美文化的奋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共同来思考当代艺术,如何真正在本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中,具有更多的活力。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传统美术专家组组长孙建君发言

孙建君发言在发言中提到,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认识手工技艺,体现了我们当今时代的认识水平,是保护与传统手工技艺的学理法理依据。手工技艺是人类以手工制作的方式,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活动,它的本质是创造,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也是人类的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的体现。从形态学角度看,手工技艺在当代社会的存在,有四种文化表现形式。一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手工技艺,二是文化产业中的手工业,如工艺美术行业。三是院校艺术家和专业美术工作者,创造的现代手工艺术品,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当代艺术的特质与观念。四是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由此形成了现在社会手工技艺的四种形态。这四项不同的工作与任务,它们之间既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研究手工技艺独特的文化内涵,探求手工技艺的本质与美学特征,分析手工艺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加深对手工技艺的学习、认识和了解,大致有三个层面。或者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形式的借鉴,在创造过程中,将传统手工艺品的纹样和造型经过提炼,作为一种创作素材,利用到当代艺术实践中去,使现代的艺术创造,更具有民族性特征。二是营养的吸收,将手工技艺体现到民间智慧,作为民族文化的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修养。三是基因的传承,将民族与文化的基因,在自己的精神追求与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得到全面体现与继承,坚持自己的创造,达到一种自由的、出神入化的境界。

▲ 来自德国的Annette Erpenstein博士代表国际遗产学会致辞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博中心主任助理刘强致辞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左)、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李雄(右)击鼓开幕

展览现场

今相《<白蛇传>新解》是艺术家邬建安在多次走访陕西地区皮影戏班老艺人,对各个版本的《白蛇传》文本和戏本进行研究之后,以德庆社老艺人李世杰收藏的1953年张万胜抄本为参照所创作的一组当代艺术作品。在作品中,他运用当代视觉艺术创作的观念与形态,结合传统皮影的样式语言,为《白蛇传》的故事添加了由7幅彩色浸蜡剪纸拼贴画作品组成的“前传”《青鱼案》和由一组装置艺术作品预示的“结局”《破塔记》,是一部对民间经典故事付诸时代文化想象的“再造神话”。

而在这组当代艺术作品所编织的叙事线索之中,《白蛇传》影偶“长卷”在内容上成为了《<白蛇传>新解》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在形式上突出了皮影作为独立的视觉艺术作品的身份,与当代艺术作品一道,完成有关《白蛇传》“前世今生”的文化想象和艺术表达。在展览所构筑的当代文化语境中,经典文本中的人物与情节本身也因而产生了某些新的意涵,生发出解读上的多种可能。



 

▲ 展览现场(今相部分)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接受 “凤凰艺术”采访

▲ 非遗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 艺术家邬建安接受 “凤凰艺术”采访

▲ 展览现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和友人

▲ 展览现场,(左起)艺术家邱志杰、德美艺嘉董事长董艺、艺术家邬建安

▲ 展览现场,收藏家、吕胜中、邱志杰

▲ 展览现场,(左起)艺术家李枪、何云昌、王庆松

▲ 展览现场,邬建安与来自湖南的友人

▲ 展览现场,邬建安、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夏建辉、范迪安、孙红培

▲ 展览现场,艺术家姜杰

▲ 展览现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

▲ 展览现场,(左起)艺术家卢征远、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

▲ 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策展人柳淳风

▲ 开幕现场,(左起)来自德国的Annette Erpenstein博士和来自以色列的环境治理专家、皮影戏收藏家理查德·哈德曼

展览现场:文献

▲ 展览现场(文献部分)

展览现场:古本



▲ 展览现场(古本部分)

展览作品:《白蛇传》之今相

在《<白蛇传>新解》中,7幅大画都由无数个小的形象糅合而成,这些形象共有186种,各有其名称和身份,它们或出自宗教经典和神话传说,或来源于中外人文著作中的概念和形象,或代表历史和当代社会中的著名人物和事件,或指涉某种生命状态与社会行为......这些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艺术家个体想象的形象如同一个个细胞,它们穿梭交叠、跳跃组合,以“同质而异构”的方式组成七幅各自完整的艺术形象,一如《白蛇传》这部历久流传的人文经典,相同的人物、类似的情节在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不一而足的叙事方式、各有倾向的情节、细节取舍和改编中生成了众多的版本,每一个版本皆是由各自的地域文化特征、时代内涵和个体想象所共同“写就”的。

▲ 邬建安 《白蛇传新解·青鱼案》之一“青鱼寿千年,现善变化”(局部) 纸本激光镂刻 手工着色 浸蜡 棉线缝缀于裱布背纸 195x245cm 2015年

根据邬建安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述,他希望《白蛇传》不仅仅是一个童话版的悲剧故事,艺术家希望能够创作出一个成人版本的传说。而《<白蛇传>新解》的灵感也正来源于他在在德庆社老艺人李世杰收藏的1953年张万胜的《白蛇传》抄本中发现的逻辑悖论。

在这个50年代的抄本中,法海并没有凸显为我们通常所知的捉拿白蛇的主动发起者角色,而是以一位类似释迦牟尼驾下“侦探”身份的角色出现,手执法旨,负责寻觅白蛇的下落并制造诱降白蛇的机缘,从而请护法韦陀下界,将白蛇镇于雷锋塔下。而在这桩“降妖事件”中,道家的各路神仙则似乎选择了掩护白蛇的立场,特别是寿星的几次出场都明白无误地对白蛇进行保护。在古代文化传统中,降妖是道家分内之事,妖仙本为一体两面;而除魔才是佛家的工作,“魔”的概念是伴随着佛教传入而进入中国的,佛将魔看作自身的对立面,妖与魔分属两个不同的信仰体系。那么在《白蛇传》中,佛家要捉拿一个蛇仙是出于什么因由呢?在文字所呈现的显性的叙述间似乎隐藏有某种谜题般的线索,诱人深思在古代的文化与信仰层面究竟存在着些什么样的秘密,而这种潜藏的秘密恰恰是时代和地域文化中最深层、最生动、最富有民族特性和集体意识的方面......

▲ 邬建安 《白蛇传新解·青鱼案》之二“化人面,目射金光” (局部) 纸本激光镂刻 手工着色 浸蜡 棉线缝缀于裱布背纸 195x245cm 2015年

于是,在《新解》中,邬建安用7幅巨大而繁复的作品为《白蛇传》故事添加了名为《青鱼案》的“前传”,用类似“定格”的方式串联起一条大青鱼在修炼过程中的变化和际遇,陈述降获白蛇(如同《西游记》中观音大士降服善财童子)的假设因由,引出《白蛇传》故事的出场;由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的陕西东路皮影和传承人汪天稳及其弟子刻制的新作,作为对《白蛇传》故事的视觉呈现,依照《白蛇传》的剧目情节和故事发展形成编组,排布、缝制在长30米、高2.5米的透光绢布长卷上,通过皮影艺术的“影像”语言将传颂千年的民间神话娓娓道来。

在内容上,由传世影偶写就的《白蛇传》“古本”长卷作为“新解”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与当代艺术创作融汇成有关《白蛇传》“前世今生”的文化想象和艺术表达,经典文本中的人物与情节本身也因而产生了某些新的意涵,生发出解读上的多种可能。  

▲ 邬建安 《白蛇传新解·青鱼案》之三“化双臂,现人鱼相” (局部) 纸本激光镂刻 手工着色 浸蜡 棉线缝缀于裱布背纸 195x245cm 2015年

▲ 邬建安 《白蛇传新解·青鱼案》之三“化双臂,现人鱼相” (局部) 纸本激光镂刻 手工着色 浸蜡 棉线缝缀于裱布背纸 195x245cm 2015年

▲ 邬建安 《白蛇传新解·青鱼案》之四“手足俱全,得道近仙”(局部)纸本激光镂刻 手工着色 浸蜡 棉线缝缀于裱布背纸 245x195cm 2015年

▲ 邬建安 《白蛇传新解·青鱼案》之五“欲化金翅大鹏鸟,现人、鱼、鸟混相” (局部)纸本激光镂刻 手工着色 浸蜡 棉线缝缀于裱布背纸 195x245cm 2015年

▲ 邬建安《白蛇传新解·青鱼案》之五“欲化金翅大鹏鸟,现人、鱼、鸟混相” (局部) 纸本激光镂刻 手工着色 浸蜡 棉线缝缀于裱布背纸 195x245cm 2015年


▲ 展览现场装置作品

▲ 邬建安 破塔记 蛇蜕、废缸 尺寸可变 2015

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而道教则源自于中国,在邬建安对《白蛇传》文本的考证和诠释中,佛教越界了,佛本应“除魔”,但它却来“降妖”了。这似乎也意味着一种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略,西方中心主义对其他世界的掌控。很显然,这并不是艺术家想要的,于是,展览以作品《破塔记》结尾,它代表了一种文化冲破另一种主导的束缚,象征了自由与尊严。

展览作品:《白蛇传》之古本

展览中所展示的《白蛇传》皮影影偶,大部分征集自陕西地区的民间收藏,属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的东路皮影瑰宝,余下部分则是传承人汪天稳及其弟子严格遵循传统的选皮、制皮、镂刻和缀结等工艺为本次展览所刻制的新作。在展览中,这些不同时期的影偶并没有按照头茬、身段、桌椅陈设、花草、景片等门类进行区分和展示,而是依照《白蛇传》的剧目情节和故事发展形成编组,排布、缝制在长30米、高2.5米的透光绢布上,犹如一幅中国传统书画长卷,用“定格”的方法还原传统皮影戏演出的形制和视觉效果,让古代的遗产和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在《白蛇传》的经典中相聚,通过皮影艺术的“影像”语言,将传颂千年的民间神话娓娓道来。

邬建安结合线描和皮影的镂空造型方法,让传统的艺术样式与基于解剖学的西方造型语言和当代艺术的美学形式交汇融合,将皮影这项在当代社会与艺术生活中濒临绝迹的民间传统转换为当代艺术视觉创造的重要资源,这一点,是从“形态性”层面入手进行的“化生”实验。邬建安从中国本土和传统的资源中汲取养分,通过当代的文化观念与艺术表达在内涵、形式和视觉语言上建立了当代艺 术与本土传统的多角度对接,在对当代艺术的中国方式进行探索的同时,也促进了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

▲《白蛇传》第1场“药房”之屏风 私人收藏

▲《白蛇传》第2场 “下山”之白蛇架(局部)私人收藏

▲《白蛇传》第4场 “佛登殿”之 石碑楼(局部)私人收藏

▲《白蛇传》第5场“行雨”之风婆婆 私人收藏

▲《白蛇传》第16场“水漫金山”之莲叶船 私人收藏

▲《白蛇传》第16场“水漫金山”之水连子(局部)私人收藏

▲《白蛇传》第19场“探塔”之雷峰塔(局部)私人收藏

 

皮影戏《白蛇传》现场表演

开幕当天,恭王府的多福轩庭院还迎来了展览开幕雅集及陕西东路皮影戏《白蛇传》的首场演出。展览期间,多场次的皮影戏演出、传统技艺展演、学术研讨会等文化教育活动也将相继举办,打造多项内容有机结合的文化活动,以促进当代艺术与传统技艺的双赢共生。

 

 

 ▲ 皮影戏《白蛇传》演出现场

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类,第一是卵生,像鸟、鸡、鸭等,都是属于卵生。胎生是指人、马、及各种由胞胎里生的。湿生包括了鱼、蚊子、苍蝇等。化生就是变化的东西,如蝉蜕、蜻蜓、蝴蝶等。邬建安结合了线描和皮影的造型方法,让传统的艺术样式与当代艺术的美学形式交汇融合,将皮影这项在当代社会中濒临绝迹的民间传统转换为视觉创造的重要资源,他的创作则是一场“化生”的实验。

在我们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交融激荡的今天,从自身的社会现实和本土文化传统中找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并将它们“化生”为与当代视觉语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它是一种立足于我们传统的“根”的延续,在当代视野的阐述下会生发出新的意义。在邬建安的作品中,能够明显得看到中西方神话、历史和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但他从没有停留在对传统的缅怀和瞻仰上,而是以近乎“追问”的方式寻找其中蕴藏的智慧与内在规律,发掘其与个体精神世界和当代社会的联系,并将它们“化生”成特征鲜明、内涵丰富的当代艺术作品。

此次展览是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主办的首个展览项目,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中华传统技艺精品展”中首个围绕“当代艺术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题展览,它通过展、演、研相互结合、互相推动的形式展示了“当代艺术介入非遗生产性保护”这一课题成果,为各非遗门类生产性保护的发展提示了一种的可能。

展览筹备过程中,艺术家和策划团队在西安同朝皮影传承技艺研究院的协助下,多次赴陕西地区征集皮影收藏。传承人运用传统工艺和与邬建安共同创研的替代性方法对影偶进行修复和再造,使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存和延续,与此同时,传统技艺也获得了传承和提高。通过多番考察调研,邬建安和汪天稳共同汇集、整编了散落的图谱旧稿,并通过视觉化的方式组织影偶,呈现了故事的原貌。在这个过程中,碎片化、濒临失传的人文经典得以复兴,传承人的技艺与保护意识也得以提升。而《<白蛇传>新解》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古本”的演绎与再创造,也帮助传承人开阔了其创作思路。此外,伴随展览而开展合作项目、设计的艺术衍生品,使得现代工艺和设计生产的理念进入遗产领域,进一步扩大了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促进了其固有功能属性的拓展和转变。

艺术家简介

▲ 艺术家邬建安

邬建安,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1980年生于北京,祖籍上海金山。

近年,参加了《共再生——第四届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福冈亚洲美术馆,日本,2009年)、《山水意园——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美国,2011年)、《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卡塞尔,德国,2012年)、《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2年)、《多重宇宙: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开馆展》(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上海,2014年)、《卡罗琳与雷内收藏展》(波士顿美术馆,美国,2015年)等艺术展览项目,在北京、上海、纽约等地举办多次个人展览,作品为国内外多所美术馆和基金会收藏。

▲ 皮影雕刻传承人汪天稳(摄影:刘小杨)

汪天稳,1950年出生,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人物。

1962年成为中国著名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的关门弟子,学习皮影雕刻技术。1980年代,随李占文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设计完成大型皮影屏风《文成公主进藏》,为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设计、刻制《孙悟空大闹天宫》全套皮影作品,受到广泛赞誉和嘉奖。1990年代,为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等整理、鉴定馆藏明、清时代皮影数千件。

从艺50多年来,致力于陕西东路皮影的研究与发展,娴熟于制皮、雕镂、敷色、安装等传统皮影制作技艺,尤其擅长推皮运刀技法的运用与革新。在皮影制作之外,精于古图谱的整理与复制、老皮影的鉴定与修复,对陕西皮影的历史渊源、传承流变、风格特点乃至行规风俗均有研究,是我国皮影雕刻工艺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指导单位: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主办单位: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

学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研究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遗产学学会、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华传统技艺》编辑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德美艺嘉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总 策 划:范迪安 孙旭光

展览时间:2015年8月18日——9月9日(周一闭馆)

开幕时间:2015年8月18日 16:30  

展览地点:文化部恭王府 中华传统技艺精品

(凤凰艺术 姚睿 北京报道 责编 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