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2024-04-23 23:48

2024年4月21日,“睿寻--北京城市图书馆首届公共艺术展”在位于北京副中心新近落成的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公共空间与大家见面。展览由北京城市图书馆主办,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主持策划,邀请了徐冰、隋建国、白明、史金淞、丘挺、费俊、林岗、张伟、郅敏、谭坦等艺术家参展,展品形式包括装置、雕塑、多媒体互动艺术等多种形态。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左2李凌霄 左4李念祖 左5吴洪亮 左6隋建国 左7林海钟左8谭坦

左1为策展助理梁子琦;2为北京城市图书馆展览部主任(执行策展)李凌霄;3为展览项目总监何岩青;4为北京城市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5为策展人吴洪亮;6为艺术家隋建国;7为艺术家林海钟;8为艺术家谭坦;9为艺术家曹娅妮;10为策展助理李泽卿

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提出“附近”的概念:所谓“附近”,指的是以个人为圆心的周围实在的生活范围。由于科技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获取方式不断演进,更多关注“远方的”议题或宏大的议题,反而对附近的人和事知之甚少。

身处都市,年轻人面对着无数的机遇和可能性。然而,在陌生而繁忙的环境里,那些构成传统“附近”的元素——如邻里的亲密交往、社区的集体生活,也在快速淡出他们的生活画面。对此,有人不无忧伤地感慨:大城市里的“附近”正在消失。也有人在努力思考:要怎样做,才能让人们需要的“附近”在城市生活中得以重建? 

 观众与作品

或许重建“公共领域”是消失 “附近”的解药。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近年来英语国家美术界常用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是根据德“Offentlichkeit”(开放、公开)一词译为英文的。这个德语概念根据具体的语境又被译为“The Public”(公众)。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而公共艺术(Public Art)所指的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如今,公共艺术在形态和观念上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观念、展示空间、传播渠道、影响人群等已经溢出了常规的展览系统。这些公共艺术致力于打破原有的定义与概念,探索艺术在展览系统之外生发的可能性,为艺术的开拓创造了更为宽广的交流、沟通的平台。倡导艺术介入生活,艺术赋能生活。

公共艺术介入图书馆的公共空间,蕴含了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当代精神表达。图书馆是为公众服务的,里面拥有从古至今对于文化的深层表达。因此,两者放置在一起,公共艺术与公共图书馆相互影响,对公共图书馆而言,公共艺术因放置于公共图书馆内,丰富了公共空间,塑造图书馆的审美个性;对于公共艺术而言,重新构筑了对于艺术品本身的解读与语境

雕塑与空间

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睿寻--北京城市图书馆首届公共艺术展”,以公共艺术的方式将很多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嵌入其中,根据图书馆书山的概念,把艺术作品植入其中,让大家在书山中去寻找艺术、感受艺术的特殊魅力,也展现了“书山有路勤为径”理念。

策展人吴洪亮院长表示:在北京城市图书馆的整个空间中,我们不仅利用了有中国文人系统的松竹梅,而且还有所谓四神的概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现代的、更具实验性的、艺术的表达,呈现在知识空间中,增加了书山的艺术魅力与观众趣味。

北京城市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主持开幕

北京城市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主持开幕

林海钟老师现场解读创作

林海钟老师现场解读创作

隋建国先生解读雕塑作品合古塔雕塑创作

隋建国先生解读雕塑作品合古塔雕塑创作

隋建国先生解读雕塑作品合古塔雕塑创作2

隋建国先生解读雕塑作品合古塔雕塑创作

 艺术家谭坦现场解读艺术创作

 艺术家谭坦现场解读艺术创作

“睿寻--北京城市图书馆首届公共艺术展”是北京城市图书馆以公共艺术为方式建构的系列展的首展。该馆自开馆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截至2024年4月15日,已累计接待读者118.67万人次,平均每天约10691人次访问,读者平均驻留时长为2.3小时,共有52214名读者借阅图书,书刊外借总量达到21.77万册次,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的新地标。其内景宛如两座书山,所形成的山谷恰是对中国文字“睿”的形象表达。“睿,智也,明也,圣也”,由两山之谷远望明察,是为睿。故而,推导出展览的主题:“睿寻”。此题同时呼应了英文“re-search”的构成。前缀“re”代表“回、向后”以及“再、重新”,寓意通过回顾以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智慧,与“温故而知新”的思想形成互文。而“寻”字对应“search”,有搜寻之意。两者共同构成英文的“research”(研究)这一概念,不仅仅表达的是字面上的“研究”,更是强调了学习与研究是在不断搜寻的过程中达成的。以此来呼应读者前来北京城市图书馆查找、阅读、研究的状态。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展览也是一次富有象征意义的求知之旅。此主题也延续了策展人吴洪亮与艺术家费俊在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实践,并成为其新的扩展与升级版。

元宇宙空间与数字鲁迅的对话

元宇宙空间与数字鲁迅的对话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费俊谈元宇宙艺术作品与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费俊谈元宇宙艺术作品与空间

本次展览将改变传统的艺术展陈形式,根据图书馆不同区域的功能属性,挑选放置契合的公共艺术作品,让作品融入图书馆的陈列中,并邀请观众如寻宝般探寻这些隐藏在书籍之间的作品。这也是对公共艺术作品丰富互文性进行的全新探索。场馆内星罗棋布的艺术品更如同坐标般引导着观众穿行在书山林海之间,使作品串联起整个图书馆空间,实现了图书馆整体空间与艺术作品的有机结合。

孩童与徐冰作品地书立体书

孩童与徐冰作品地书立体书

孩童与郅敏雕塑《白虎》

孩童与郅敏雕塑《白虎》

史金淞作品双松图

史金淞作品双松图

本次展览作品类型将涵盖公共艺术装置、雕塑、绘画、多媒体等多种混合媒介。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互动与体验,激发观众的思考、渴望与想象力,鼓励大众放缓生活节奏,在作品中重新回眺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在探寻中发现阅读之于当下的意义,乃至未来的价值。同时,也为公众拓展生活美学的维度,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并为日常生活创造更多富有艺术性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让文化艺术与市民生活更好的交织,从而实现“文化福利”与“艺术公益性”的最大延展。

艺术家王雷作品

艺术家王雷作品

艺术家张伟作品

艺术家张伟作品

艺术家李洪波作品

艺术家李洪波作品

为了强化以展促藏的方式,展览结束后,部分艺术作品将作为藏品置于北京城市图书馆。这些作品将成为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形态载体,在历史、现在和未来之中,与广大市民的精神空间及图书馆公共空间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