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23-03-07 19:24

走进“与天为徒——孙迟个人作品展”,赴一场文化之约

文/于奇赫

漆器,是一种用从漆树上收集的粘稠树脂附着在其他材质的胎体上,运用多种工艺制作的一类器物。中国古人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开始用漆制作器物,而思想家庄子唯一的官职就是“漆园吏”。历经唐宋元明清,漆器的制作工艺愈加复杂,成为与陶瓷、丝绸一样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文化瑰宝。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元杨茂款雕漆剔红牡丹纹葵口盘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元杨茂款雕漆剔红牡丹纹葵口盘

漆树喜光,在光照充足、温暖而又湿润的环境中生长的尤为挺拔。刚从树上流出的漆液呈乳白色,接触空气后颜色慢慢变深至深棕色。漆工上山割漆树往往会选择夜晚时分,其原因是晚上空气湿度大、漆液流出速度快,产量高。而家住北京的孙迟也在晚上开始拿起他制作的漆器,在明亮的灯光下开始细细地打磨这些他制作了几个月的作品。

孙迟在工作室

▲孙迟在工作室

1983年出生于北京的孙迟,自号守朴斋主人,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现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孙迟小的时候就酷爱绘画,也喜欢去动物园对面的五塔寺里仰望那些古老历史的见证,然后用铅笔在本子上进行勾勒。他进入大学后,在喷绘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丝网印实验室、木工室、金工室、漆艺工作室、陶艺工作室、服装工艺室、石木雕工艺室、首饰实验室转了一圈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漆艺方向。

孙迟(前排)与同学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装99-42班

▲孙迟(前排)与同学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装99-42班

很多人对于大漆都有过敏反应,接触之后皮肤红肿、奇痒难忍;即是戴上手套也不一定能避免,有的人甚至难以入睡。孙迟也是对大漆过敏,不过他还是为了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忍着奇痒学习。他开始学习制作漆器的流程,接受漆艺家邱坚、梁远等老师的教导,坚持了二十余年,才有了2023年2月26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92 号九二时间园区的展览“与天为徒——孙迟个人作品展”。

“与天为徒——孙迟个人作品展”展出部分作品

▲“与天为徒——孙迟个人作品展”展出部分作品

“与天为徒”出自《庄子·人间世》,从工艺美术的角度理解是指取法自然,也是孙迟近年来漆器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与宇宙观下,孙迟了解并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而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生命与自然的“共生”与“合一”,用漆器的数量和涂层的厚度作为自己生命的尺度。

图片1

▲“与天为徒——孙迟个人作品展”展出部分作品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多数作品属于仿生设计,呈现出一种自然美学的审美特征。这些仿生漆器的造型设计来自于自然,孙迟从其中看到了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和谐与圆满,通俗来说就是“顺眼”“好看”“满意”。而这些与孙迟相遇的自然造型,也能反映出一种人与自然的美学,体现出孙迟对自然的重视和崇敬。

0

▲“与天为徒——孙迟个人作品展”展出部分作品

仿生漆器,就是用莲蓬、石榴、柿子等植物作为胎。麻布与生漆、生漆灰混合后裱糊在这些植物胎体上,等干固后便将内部早已腐烂的植物剥离,成为完整和实在的漆器底胎。孙迟最常用的胎就是葫芦,展览中他也展出了多件使用各式各样的葫芦做的作品。

1

▲孙迟在上庄村内所种植的葫芦

孙迟所使用的葫芦,大都是他自己亲手种植的。这让人想起了“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先生。王世襄先生因为在葫芦里养鸣虫而在读燕京大学期间开始种葫芦,后来又专门在北京朝阳区找了一块“自留地”用来种葫芦。王世襄先生种葫芦后写出了《说葫芦》,孙迟种葫芦后创作了脱胎漆器,两个人都是一旦涉猎,必将其玩到极致,彰显出鲜明的个性。

脱胎漆器《柿子》

▲脱胎漆器《柿子》

孙迟的作品造型自然清新、构思工巧别致,展出的脱胎漆器《柿子》让人看了心生欢喜。中国人做事前都喜欢讨个好彩头,因为“柿”与“事”同音,所以展出的两个柿子就是“事事(柿)如意”“好事(柿)成双”“万事(柿)如意”。正是孙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作品中着重体现文化的传承,才让造物思想回归生活。

脱胎漆器《西瓜》

▲脱胎漆器《西瓜》

技艺是传统艺术本体的核心,孙迟漆器创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守正创新”。展出的脱胎漆器《西瓜》表明是色彩斑斓的效果,是一种叫做“彰髹”的工艺。《髹饰录》中记载:“彰髹,即斑纹填漆也。有叠云斑、豆斑、粟斑……犀花斑、鱼鳞斑、雉尾斑……彩华瑸然可爱”。这件作品充分地体现出孙迟对于披麻刮灰、大漆堆叠等工艺进行了深入地钻研,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创作。

良渚博物院藏良渚文化嵌玉漆杯的出土状态与复制品

▲良渚博物院藏良渚文化嵌玉漆杯的出土状态与复制品

此次展出的脱胎漆器《冬瓜》使用了蛋壳镶嵌技法,让人感受到一种内敛、平衡、稳定的特征。有趣的是,孙迟在这件作品中所营造的镶嵌感,有别于明清时期的螺钿镶嵌,他在每一组近似扇形的蛋壳碎片之间,留出了一定的间距。而这种间距使得这件作品看起来比较“透气”,与良渚博物院藏良渚文化嵌玉漆杯的的感觉相似,而嵌玉漆杯中漆画的纹样就具有一种流动感,而中国文化的宇宙观认为“气生万物”,“气”也就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生命力的载体之一。

孙迟在为漆碗重复刷漆

▲孙迟在为漆碗重复刷漆

孙迟在长期的漆器创作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他也将其写在了展览前言中:“以漆仿生造物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是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对于漆造物而言,最好的呈现方式是利用‘抽象真实’形成‘视觉突破’,兼具‘造物之德’,引发‘心灵共鸣’。如此,形成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既尊重了自然天道又符合当代人的主观意愿,最终传达出以中国传统思想美学为基础德的天人合一造物思想,从而使作品具有超越性。” 孙迟的作品展现出了他所说的“抽象的真实”,既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模糊的记忆,也是一种对于现代生活隐晦的寓言。

“与天为徒——孙迟个人作品展”展览现场

▲“与天为徒——孙迟个人作品展”展览现场

脱胎漆器的存在形态是彼此贴合,而人的存在形态首先是现实自我。孙迟用自己的视觉经验定义了漆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其背后,是他用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种所看到的“象”来显示“道”。人们在凝视孙迟漆器作品时,可以看到一种可经验的超越性,而天道正是通过这些漆器作品的显形而带来了启示性的消息,这也是展览标题“与天为徒”的用意所在。

图片8

▲展览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