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23-03-06 16:52

湖南卫视任洋团队打造的国内首档美学综艺《会画少年的天空》已于2023年2月17日已正式收官,以全民美育为目的,开拓了美学综艺的新赛道

据悉,该节目名列湖南卫视2022年周末综艺收视榜首平均收视1.911几乎破2总播放量约为17亿

其中,青年艺术家陈朗慕的作品曾在节目中引起热议,网友们甚至找出了其作品参考图像的来源,给他戴上了“抄袭”的帽子,甚至还有一部分网友对他进行了网暴。

那么,陈朗慕自己究竟是怎样看待这些争议的呢?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陈朗慕的专访报道。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美育是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重要战略,能提高大众认知美、判断美、创造美的能力。湖南卫视《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已经落下帷幕,这档以“真人秀+竞技”的流行综艺模式而打造的节目,兼具专业性和大众性,是艺术综艺2.0的一次探索与尝试。

微信图片_20230306160729

▲ 《会画少年的天空》中的五位策展人,从左至右:歌手张智霖、策展人陆蓉之、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演员李冰冰、脱口秀演员李诞

节目将镜头对准青年画家,围绕画作呈现不同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碰撞,从主题到赛制,再到环节设定,都在不断丰富观众对艺术的认知。

微信图片_20230303230056

微信图片_20230306160956

▲《会画少年的天空》中的五位策展人,从左至右:演员李冰冰、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策展人陆蓉之、歌手张智霖、脱口秀演员李诞

2月17日,由湖南卫视任洋团队打造的国内首档美学综艺《会画少年的天空》正式收官。除了12期综艺节目节目组与艺术家为观众奉上的6场别出心裁的展览,给观众带来了持续的思考与沉浸式美育体验。

虽然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是对着电视或是手机、电脑看展览;但是隔着屏幕也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对艺术的了解及兴趣。

微信图片_20230306161446

▲ 由湖南卫视任洋团队打造的国内首档美学综艺《会画少年的天空》获得“2022年度金芒作品“奖

微信图片_20230306161516

▲《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收官录制现场大合影,5位策展人(演员李冰冰、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策展人陆蓉之、歌手张智霖、脱口秀演员李诞)、天空加油官李莎旻子、特邀观展嘉宾苏见信、部分青年艺术家(周名德、于立洋、赛本源、尤勇、翟莫梵、徐圣伦、任刚、莫里加、单浩翔、张智海、陈朗慕、牟林童、薛大威、刘亚宸、罗天奇、施谷霖、顾天予、倪嘉希、易柏霖、黄盛帆、王东旭)、10位专家评委(丁乙、肖戈、邵亦杨、陈可、王春辰、程昕东、丘挺、常青、陈奕名、程海青)

微信图片_20230306161535

▲ “图像的影子——当代绘画的媒介、体制与空间”展览开幕现场嘉宾及艺术家合影,左起:《会画少年的天空》天空加油官李莎旻子(左一);UCCA集团艺术总监、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兼本次展览策展人尤洋(左六);湖南卫视制片人任洋(左七);特邀嘉宾陆蓉之(左八)及十位参展艺术家

同时,湖南卫视、芒果 TV携手UCCA集团旗下UCCA Lab于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呈现了《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收官展览“图像的影子——当代绘画的媒介、体制与空间”,让节目“让人人会画、人人喜爱画”的美好愿景正在照进现实,直观地看见多元文化、观念、主张、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精彩碰撞。

微信图片_20230306161556

▲ 湖南卫视《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组历时6个月从8000名青年画家中遴选出60位参加

微信图片_20230306161621

▲ 湖南卫视《会画少年的天空》会画之城录制现场

节目中,青年艺术家陈朗慕在节目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历史性题材似乎有着尤为敏锐和独特的思考。在2月17日的终极大展“典藏之夜”的现场朗慕还获得了“年度行业推荐青年艺术家“奖

微信图片_20230306161642

▲ 青年艺术家陈朗慕在《会画少年的天空》收官节目“典藏之夜”获得“年度行业推荐青年艺术家“奖项

微信图片_20230306161702

▲ 青年艺术家陈朗慕获得“年度行业推荐青年艺术家”奖项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绘画基本功十分扎实、作品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陈朗慕,在节目第9期就已经离开了,并没有留到最后。

对这位出生于辽宁鞍山、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的帅气“大男孩”来说,《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让他在长沙整整呆了100天的时间;而录制中的一次返乡则让他感到不真实,反而是录节目的那些日子成为了一个平行的真实世界。

那么,陈朗慕是处于怎样的机缘巧合参加了这档美学综艺节目?他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画照片的行为?在被质疑“抄袭”,甚至是被网暴之后,陈朗慕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他的工作与生活是否发生了变化?

凤凰艺术带着这些疑问,在北京访了陈朗慕。

微信图片_20230306161825

01

凤凰艺术是怎样的机缘巧合,你参加了湖南卫视任洋团队制作的国内首档美学综艺《会画少年的天空》

微信图片_20230306161900

▲ 青年艺术家陈朗慕

陈朗慕:

一开始身边有几个朋友给我发过信息,当时没太在意,总觉得自己跟“少年”和“综艺节目”没啥关系。

大约在2022年7月,节目组导演来到北京798艺术区,联系了我,说是看过很多关于我的作品和展览资料,包括一些业内人士,他们也向节目组推荐了我。

那次见面后,我还是很犹豫,后来几位导演和我进行了反复沟通,他们描述的节目定位和立意是有意思和有价值的,可以探索更多中国当代艺术的可能性。

尤其是编剧曾对我说:“或许你通过节目可以改变大众对艺术家的刻板印象以及认知的偏差”,我觉得这是比较打动我的点,作为职业艺术家,我有很多感触和体会,所以最后就同意参加了。

02

微信图片_20230306162010

▲ 青年艺术家陈朗慕

凤凰艺术:你算得上是一位才貌双全的青年艺术家,应该很符合《会画少年的天空》导演组的要求。你认为在一档美学综艺节目里,艺术家的颜值重要吗?

陈朗慕:

艺术家的颜值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无论在什么样的综艺里,我认为能与之匹配的专业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吧。更何况这是一档美学综艺节目,艺术家的责任不应该是展示颜值,而是输出观点和展现作品,让更多的人想去了解和欣赏艺术

但是,对于电视节目会有专业领域外的综合考量,比如颜值、表达能力、幽默感、配合度、综艺感等等。

03

微信图片_20230306162109

▲《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中,青年艺术家陈朗慕为策展人张智霖介绍作品

凤凰艺术:在节目第一集中,你的作品《重现的城市》引起热议,网友甚至找出了图像参考来源,是1930-1940年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布展现场照片。于是,你被扣上了“抄袭”的帽子,你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

陈朗慕:

这件事情在我看来,对观众而言,很大程度算是一种“误读”当然,跟我所选择的作品以及节目内容的剪辑也有关。

首先,借助图像来进行创作我不认为那是抄袭,而恰恰这幅作品是我认为借助历史摄影图片中比较能代表观念的作品,也是那一批作品中绘画语言相对成熟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230306162213

▲ 陈朗慕,《重现的城市》,180x250cm,2018

我从不讳我作品中的图像或影像来源,反而希望观众知道我所引用的图源,在展览沟通中我也会给策展人看我所利用的图像。图像本身的意义和属性反而会丰富我作品的层次。

《重现的城市》这幅作品引用的图片场景现今也是那座博物馆常年陈设,如果观众能比对作品、图像和真实场景,我相信对作品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微信图片_20230306162253

▲ 《重现的城市》创作素材照片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说过:“一切图画都是对观看的记述”,而我们的观看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与事物,也包括图像、视频等一切媒介所带来的视觉经验,一张照片和你身边的风景都可以成为我们描绘的对象。

微信图片_20230306162321

▲ 陈朗慕,《看不见的城市》,200x265cm,2018

其次,这次节目选择的作品的是2018年创作的一组作品《看不见的城市》、《重现的城市》中的一件,两幅作品中照片形象的出现实际是为了引出描绘的是一个超现实的人造景观,因为是博物馆常年陈设的场景,相关的图像非常多。

选择这种老照片是有我的用意的,这种不清晰的黑白照片在绘画处理上反而是有难度的,我需要通过绘画语言和添加色彩去过滤它。我的绘画,其中一条线索是基于对历史档案图像的观念表达,也是对照片对象进行再定义的创作。

我想通过两幅作品的对比,去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描绘被破坏的自然世界,过去人们对未来城市的预想与建造中的人造景观。展现的是人类环境的双重性,人对自然环境的征服,又用征服过的东西来建造自己收藏的景观,就好比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进程中,我们都喜欢打破一个东西,再重建一个东西,循环往复,科技文明和城市化进程也伴随着一些遗失的美好。

微信图片_20230306162355

▲ 陈朗慕的作品《重现的城市》创作素材照片

我在作品中想要探讨的这些问题,在节目播出中进行了删减,给观众的阅读造成了缺失。

在录制过程中,我与多位策展人针对作品进行了交流,包括讲述了作品参考图像来源,以及绘画技法和创作理念的阐释,也对几位策展人提出的问题做了回答。

阐释的重点当然是作品为什么叫《重现的城市》,以及作品意在表达些什么。但是,节目剪辑后播出的部分只保留了我在讲述画中人与老虎姿态的几句,导致观众误以为借助图像的形象是我在编造故事,以为这是我创作表达的核心部分。实际上这段根本不重要,这几句话是跟智霖哥聊我对这几个形象的理解,以及我想赋予它们在我画面中的象征意义。

微信图片_20230306162419

▲《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中,青年艺术家陈朗慕为策展人张智霖介绍作品

节目播出后第一时间我就跟节目编剧进行了沟通,甚至争吵。事后编剧和导演找到我解释了这样剪辑的原因,因为考虑到节目面对的人群是广大非艺术专业的观众,同时节目播出受时长所限,就保留了最为简单易懂的部分,把大段有关专业性知识和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删减了。同时,作为国内首档美术类综艺节目的第一期,节目剪辑实际也是摸索和实验的状态

在我所学习的艺术史知识中有太多利用图像进行创作的例子,我觉得很多人来给我扣上“抄袭”的帽子,这种“误读”,还是因为大家对我的艺术创作的理解,以及艺术史知识不够普及所导致的。我希望通过这档节目,也通过我自己对这件事的回应,能让更多人更深入的了解艺术。

04

微信图片_20230306162447

▲《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中,青年艺术家陈朗慕在画室中创作

凤凰艺术:请具体谈一谈你是如何使用照片作为图像素材进行创作的?你的灵感来源和创作方法是怎样的呢?

陈朗慕:

我觉得这个问题跟我一直以来的绘画创作脉络有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031

这个阶段算是自己最初利用图像来进行创作。学生时期,我一般是通过拍照片、出去采风写生,来完成绘画作品。

记得大学那会儿,我画了些城市拆迁的现场,因为对自己来说,“拆迁现场”是特别熟悉的地方,我小时候经常路过那里。听说那片房子是日本人侵略东北时建的,后来住在那儿的是一些老红军和家属,了解这类事就容易让我有很多猜想。记得我曾拿着相机进入现场,被当成记者围了起来,还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那一瞬间,我作为一个局外人似乎有了一种“使命感”

也许这只是一个对现代化发展没有任何意义的角落,但对我而言,老旧的场景、物件、面孔,好像又充满着故事感。

微信图片_20230306162846

▲ 陈朗慕,《华沙1946》,布面油画,80×100cm,2017

微信图片_20230306162902

▲ 陈朗慕的作品《华沙1946》的创作素材照片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036

步入社会后,从学生到艺术家身份的转变,我在绘画的过程中,也慢慢有了自己比较主观的想法。

日常写生或者拍摄照片,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实现自己的构思,我需要更丰富的形象来满足创作需要。所以,这个阶段开始,我摸索着选取历史影像资料和互联网图像资源作为辅助。在大量图像文本浏览的过程当中,我开始对历史图像产生了思考。同时那些艺术史中经典的利用图像来完成作品的方式也成为了我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120

▲ 陈朗慕,《人造森林》,布面油画,175×240cm,2017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135

▲ 陈朗慕的作品《人造森林》的创作素材照片

后来,在我自己的一些作品里会经常把影像的时间感引用到绘画的空间里来,搜集一系列历史上的摄影和影像,根据内容分别归类,经过绘画的创作,通过绘画语言和技术手段,对影像的细节进行“篡改”

我很喜欢把带有“时间痕迹”的效果与绘画结合,慢慢地开始喜欢探讨绘画、图像与时间空间之间的关,是一种思考,而非批判,这也是我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229

▲ 陈朗慕,《落幕》,布面油画,120×140cm,2015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248

▲ 陈朗慕的作品《 落幕》的创作素材, 南希鲁宾斯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302

▲ 陈朗慕的作品《落幕》的创作素材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349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对一些特定场景和事物有情结的人,这可能跟自己的经历和视觉经验有关

我生长在东北大地,在这个重工业城市里,废旧飞机、机器残骸、工业遗迹等产物都很常见,工业文明和社会转型发展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有着很深的烙印。那种英雄迟暮式的重工业城市的没落,是我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作品里,我都比较喜欢将人、动物、环境并置在一起,同时放入带有工业、城市文明符号的语境里,完成某种对话将“真实性”消解在历史照片和现代艺术之间,“已逝”和“永恒”相互交织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441

▲ 陈朗慕,《非决定性的瞬间No.54》,布面油画,60×90cm,2017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455

▲  陈朗慕的作品《非决定性的瞬间No.54》的创作素材照片

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我很少用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基本会选取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图像和文本,阅读那些经常被忽略的局部,在创作中,把图像原本的叙事逻辑压缩,甚至打乱,然后试图建构出一个基于自己主体判断的历史时空,在我绘画逻辑下的新时空里可以讨论任何问题,作品也会有新的叙事维度

绘画作品的进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程中你会不断的调整画面,不断的融入新的想法和情绪。当去观看画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本质是画布上的颜料,艺术家通过绘画欺骗了你的眼睛,但你却不会质疑画面的内容的“真实性”。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512

▲ 陈朗慕,《生长》,2019,170x240cm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559

▲ 陈朗慕《生长》的创作素材,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622

▲ 陈朗慕《生长》的创作素材照片

绘画和图像两者之间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让我觉得非常有趣。

抛开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以往我见到大量艺术家的工作方法都是想办法与图像保持距离,通过绘画方法处理将图像弱化,或者利用多重图像将某一张图像稀释,形成一个新的构图和画面。

从一开始的采风写生,摄影的再现,到对图像的研究和梳理,再到绘画叙述逻辑的拓展,图像既是艺术家使用的素材本体,也是艺术家用绘画这个媒介所创作的另一种新图像。这是我绘画的创作方法,也是图像的经营方法

在我看来我的很多作品,不仅是绘画作品,也是借助绘画传达观念的作品。图像只是实现作品的一种手段,当你在选取特定的图像开始,这种选择本身就开始了思考的部分。

05

凤凰艺术:你是怎样看待抄袭、借鉴、挪用之间的关系的?

陈朗慕:

“抄袭”和“借鉴照片创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画照片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触犯艺术创作的伦理道德,尤其在具象绘画领域,甚至艺术史上很多知名艺术家在塑造形体时都很依赖照片。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747

▲ 19世纪,法国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在参考照片绘画,图源:网络

具象绘画的形象塑造的方法和手段,主要途径来自写生和画照片,当然也有可能来自艺术家的凭空想象。19世纪摄影术的出现,对当时艺术界产生了很大冲击,尤其刺激了绘画的发展。于是,很多艺术家们开始从摄影的角度,对艺术进行的重新思考。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808

▲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这张Sprehod 图像来源自当时的时装杂志《La Mode Illustree》,图源:网络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858

▲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的舞女系列,照片素材和作品对比,图源:网络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941

▲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作品与照片素材对比,图源:网络

微信图片_20230306163956

▲ 亨利·德·图卢兹·罗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作品与照片素材对比,图源:网络

“挪用”,在现代和当代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实就是指艺术家使用已经存在的图像,加上自己的观念来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014

▲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带胡须的蒙娜丽莎》;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omingo Felipe Jacinto Dalí i Domènech)版本的《蒙娜丽莎》等,图源:网络

例如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著名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后人各种关于《蒙娜丽莎》的演绎版本,试图引导观众相信他们正在看独特事物的复制,或与伪造不同,“挪用”取决于观众识别图像原始来源及其所有内涵的能力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054

▲ 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1926.6.1-1962.8.5,36岁),图源:网络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225

▲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枪击玛丽莲(鼠尾草蓝色)》,压克力 丝网油墨 麻布 101.6×101.6cm,佳士得成交价:195,040,000 美元(左);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玛丽莲·梦露》系列(右),图源:网络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詹姆斯·罗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和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等波普艺术家使用熟悉的大众文化意象——漫画书、广告和名人肖像——来评论美国的消费文化。这些艺术家不仅将小报照片和杂货店过道的日常领域带入了高级艺术领域,而且还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角色。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251

▲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油画创作,对照片素材的借鉴,图源:网络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335

▲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案头书是是爱德华·迈布里奇的百科全书。是对运动人物的基础研究,艺术家绘画中许多图像的重新构想来源可以在其中找到(迈布里奇的摔跤手和培根的“两个人物”,以及在艺术家工作室找到的书中的一页),图源:网络

所谓“图片一代(pictures_generation)”,指的是活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批画家和摄影师,他们的作品使用了从大众文化中挪用的图像。对于许多“图片”艺术家来说,观众通过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带入作品来完成图像。这是一个源自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著作的想法,他认为个人作者身份已经死了,社会的思想赋予了事物意义。

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也曾将照片画在画布上,然后用干刷子擦过还未干透的颜料,从而使图像模糊。

类似例子,艺术史上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如何判断艺术作品是否涉嫌抄袭,还只是合理借鉴和挪用,这一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问题。

06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411

▲《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录制间隙过程中,青年艺术家陈朗慕在画室中创作

凤凰艺术:在被网暴“抄袭”的日子里,你的真实感受如何牟林童曾送给你一首诗,你觉得自己像他诗里写的那样吗?

陈朗慕:

如果说没有任何影响,肯定是假的。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大家其实也都没在意,包括家人和朋友给我发信息询问情况,我都觉得这没什么,这就是对艺术史和绘画创作不理解的一种“误读”,周围学艺术的朋友也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当时我的整个生活状态跟往常一样,平时交流过程中,也没有特别去聊这个事情,觉得之后自己用好的作品说话就行了。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446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448

▲《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录制间隙过程中,青年艺术家陈朗慕在画室中创作

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我的作品如何,这件事一直都围绕在身边,我也一直会被打上“抄袭”的标签。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无论发什么内容,总会有很多评论和私信出现,除了一些对作品的疑问,还有很多非常难听的话,甚至是大量的人身攻击……

其实看到这些,肯定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创作状态,因为我无法处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也没有办法完全忽略这些声音。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510

▲《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录制间隙过程中,青年艺术家陈朗慕在画室中创作

那段时间,一方面我要不停地画画;另一方面,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也还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不能让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担心。

你得云淡风轻的去面对他们,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开导他们。当然,期间也有不少朋友发来安慰和鼓励的话,社交媒体上也有网友发来支持和鼓励的信息。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532

▲ 《会画少年的天空》现场,从左至右:编剧芮芮、青年艺术家陈朗慕、牟林童合影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610

牟林童写的那首诗,其实也就是我平时的一个生活状态,写的也都是我们相处那段时间的交流和发生的一些事。是那种很喜欢观察别人的艺术家,很细腻很敏感,我的状态有的时候自己都没察觉到,但是他可能捕捉到了。

我特别喜欢那句“只有囚鸟高歌,不如江河入海”

07

凤凰艺术:2月17日节目收官,你可以分享一下参加《会画少年的天空》这段时间内的具体生活和工作状况吗?这次经历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654

▲青年艺术家陈朗慕于节目录制间隙期间与伙伴们合影,从左至右:青年艺术家苏杭、罗天奇、倪嘉希、周名德、牟林童、陈朗慕、薛大威、黄盛帆、于立洋

陈朗慕:

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非录制期和录制期

非录制期,基本上就是画画。因为每一次录制之间的周期非常短,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一个命题创作,其实非常紧张,除了构思就是在画室不停的画,唯一能出去放风的就是取外卖吧。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719

▲《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录制间隙过程中,青年艺术家陈朗慕在画室中创作

录制期,每一次大约是2-3天,包括了演播室录制和宿舍录制,一般会从上午开始试服装和化妆,然后录制、备采,一直会持续到后半夜的样子。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738

▲ 青年艺术家陈朗慕在《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录制过程中

这次经历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在长沙的整整一百天时间,过的很梦幻

这些年来,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这么久过,录制中途回了趟东北。回家时的反差感,让我感觉很不真实。

录节目的那些日子仿佛是生活在一个单独存在的世界,与我在北京的生活节奏和对时间的感觉,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相当于生活在一个节目组安排和设计的生活里,你要配合节目的推进但又要保持清醒,一边你知道这只是录节目的生活状态,一边又真实的在进行创作。

这就好像一群人的人格实验,对你的专业、学识、性格等很多方面,都是一个考验。这里所有的东西都会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放大,可能你数年才能体会到的东西在这里只需要几天时间。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817

▲《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中,青年艺术家陈朗慕与他的策展人张智霖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927

▲《会画少年的天空》综艺节目中与同组成员合影,从左至右:青年艺术家尤勇、青年艺术家史成栋、青年艺术家翟莫梵、策展人张智霖、青年艺术家张智海、青年艺术家陈朗慕

这让我对过往的人生经历有很多反思,丰富对自身的了解和所处世界的认知,在我看来,这种体会是最大的收获

微信图片_20230306164947

▲《会画少年的天空》中策展人李冰冰与青年艺术家陈朗慕合影

微信图片_20230306165003

▲《会画少年的天空》中策展人李诞与青年艺术家陈朗慕合影

当然,节目中我也收获了友情,除了一起朝夕相处的伙伴们,还结识了智霖哥、冰冰姐、诞总,还有李象群院长、陆蓉之奶奶那些优秀的人,并且还了解了电视节目是怎样产生的。我确实感觉又重新做了一次“少年”

微信图片_20230306165021

▲《会画少年的天空》中策展人李象群与陈朗慕

微信图片_20230306165040

▲《会画少年的天空》中策展人陆蓉之与青年艺术家陈朗慕合影

其实也没有什么遗憾,如果一定要说,可能是没有在节目里展现出自己的全部实力吧。

08

微信图片_20230306165115

▲《会画少年的天空》张智霖组成员海报

凤凰艺术:你怎样看待艺术通过综艺传媒向大众传播,进行全民美育这件事?雅俗共赏是否很难做到?

陈朗慕:

近几年很多综艺节目已经将戏剧、音乐剧、歌剧、舞蹈等比较不一样的文艺形式很好地展现给了观众,综艺可以看作是一座观众与艺术产业的桥梁。娱乐性传播力度,确实能让一些小众或者不那么被大众了解的圈子突破圈层,成为更多人愿意主动了解或者更进一步认识的途径,我觉得这是一件挺棒的事情。

微信图片_20230306165155

▲《会画少年的天空》现场,从左至右:青年艺术家尤勇、史成栋、翟莫梵、观展嘉宾杨超越、青年艺术家陈朗慕、张智海、龚旭

艺术家通过综艺传媒被大众所熟悉,是一个过去没有的崭新方式,这是很有时代特点的。但是这件事不能一蹴而就,就像节目中诞总说的,这是一个边开飞机边修飞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是经历者和搭建者。

微信图片_20230306165214

▲《会画少年的天空》,命题组画《年轻与老年》,翟莫梵+陈朗慕,策展人张智霖组

节目组是第一次了解艺术圈,很多时候都是凭着自己的感受和对综艺节目经验去判断,而我们也是第一次参加一个节目,被那么多摄像机包围着,我们也不懂得综艺表达和电视逻辑,这都需要再磨合。我相信一切会变得更好。

微信图片_20230306165235

▲ 陈朗慕《后台》 布面油画 2022 280x200cm,《会画少年的天空》“名名之中”线下画展,策展人张智霖组

雅俗共赏,其实是对“审美”这个词提出的标准,雅与俗能组成很多词汇,雅:高雅、优雅、典雅、儒雅、淡雅等;俗:通俗、庸俗、媚俗、超俗、粗俗等。问题还是要看“雅”到什么地方,“俗”到什么程度。这世界上没有哪件作品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观众是否喜欢一件作品,更多的是自身对作品的情感投射,尊重任何人的审美是一句正确且好听的话。

但我认为,作品可以没有好坏,但是品味有高低。艺术家要有一种强势审美,我们不能为了迎合别人的喜好而去不断下探,还需要通过好作品去引领审美。而且我也知道现在很大一部分人都有着非常好的审美能力,艺术的重点是发现美,而不是定义美。

09

微信图片_20230306165300

▲ 《会画少年的天空》青年艺术家陈朗慕海报

凤凰艺术:你今后的艺术创作道路还很长,这次“网暴”对你未来的艺术生涯会有影响吗?

陈朗慕:

说实话,这次“网暴”对我的影响我没办法去评估,对艺术生涯的影响我更是不知道如何回答。

我只能说这不会改变我的初衷,更不会影响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艺术的决心。一面空白的画布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谁,你拥有什么,经历了什么,你要面对的问题都是相同的。

通过这次经历,我觉得我也该反思一下作品的不足,需要好好梳理和完善我的艺术观念,并且把它更好的通过作品表达出来。

10

微信图片_20230306165412

▲《会画少年的天空》青年艺术家陈朗慕的海报

凤凰艺术:你对未来有什么想法?接下来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陈朗慕:

希望快点找回到原来的工作状态,对于图像和绘画的深入研究,我也会继续下去。我希望在之后的创作中能有新的探索、发现和突破,并且以展览的形式把这些呈现出来,如果创作顺利的话今年要做一个新的个展。

 

 关于艺术家 

微信图片_20230306165515

陈朗慕,1987年出生于辽宁鞍山,201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二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2017  世界:陈朗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5  黑铁时代:陈朗慕个,保利“艺起来”国际艺术博览会,北京,中国

2014  荒原,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部分群展

2022  一阵春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上海,中国

2022  图像的震撼,成都市美术馆,成都,中国

2020  63%的修辞: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一个案例,金鹰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8  既视感:作为符指艺术的绘画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6  车马之行:蜂巢2016年终特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6  作为窄门的绘画:80后艺术家提名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 远望地平线,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尼斯,法国

2013 无界,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展,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柏林,德国

2013  色温,思南美术大学,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2012  回归一种视觉的方式,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中国

2012  引爆,光华路五号国际会展中心,北京,中国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索菲 编辑/解雅祺 责编/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