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1

庙会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民间社会中是社会习俗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民间的传统文化心态和审美意识,体现了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需求,是一种独特的大众性的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是一种兼有文化型和经济型的文化。祖先崇拜是庙会活动最初最基本的内容。今天的庙会活动既是古代文化的缩影、“活化石”,又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再生态,是遗传基础上的变异,是保留基础上的扬弃。缤纷多姿的文化活动和经济形态品类展示了庙会文化活动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庙会活动从以求神拜佛为中心,转向以审美愉悦功能为主。在历史的演化中有些观念或内涵有所淡化或转移,如原始宗教性质、以求神娱神为目的的庙会文艺活动等,而审美的意义和功能逐渐发展并成为主要方面,如琳琅满目的民俗工艺品和各种民族民间艺术表演等,这也使庙会的美学意义更加突出。庙会为人们提供了实用意识和审美意识得以满足的场所,使其由最初的本原文化向二元文化或多元文化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境。

从审美的角度,把庙会与艺术学、美学、文化学、民俗学及历史学等联系起来考察,庙会活动为什么具有魅力,从审美鉴赏的高度和整体美、意境美的层面体会庙会的独特魅力,我们会发现庙会活动中深厚的美学意蕴——蕴含丰富的本体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身心愉快的生活美、恢宏阔大的繁盛美、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格美。

一、蕴含丰富的本体美

庙会的本体美,或称之为内在美,集中体现在它所蕴含的认识价值、社会价值、民俗价值、娱乐价值、美育价值。庙会活动的认识价值表现为传播知识、讴歌本源、认识自我。它的社会价值集中体现为通过文化的承传和交流,展示真、善、美。中国的庙会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通过庙会载体,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广为传播,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大有好处。庙会活动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民俗发展史。庙会活动尽可能反映民族文化生活和文化风貌,为人们绘制了一幅五彩缤纷、气息浓郁的社会风俗画。庙会的美学价值内涵广泛,就其表现形式和活动效果来看,值得注意的是娱乐价值。娱乐价值是美学价值的重要构成成分,庙会活动给人们以赏心悦目、健康有益的艺术享受,所蕴含的情感意味以及松弛、愉悦精神的功用,是审美作用的一种表现,而且这种表现有一种现实直接的不隔之美。庙会活动“新、奇、特、绝”的特征和互动性质是庙会娱乐价值的主要构成因素。庙会活动融民间文化娱乐、经贸活动和优美环境于一体,具有感性美和寓教于乐、形象性、情感性的美育特征,充满美学情趣,具有美育意义。

二、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以和为美。庙会活动营造的“和谐统一”的意境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审美客体之间和平谐融:一方面是文化类别之间的和谐,另一方面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随着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文化需求的变化,庙会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和变化,呈现出一种变异美。永恒不朽之美与变异美在这里和谐共融。二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吉祥平和:审美客体与人的某种心情和谐融合,主体客体融汇为一。游人在边逛边游时,仿佛感觉到美在流动中,热闹的场景、欢乐的气氛,流动着一股兴奋的情绪、欢愉的情怀。人的情态与自然景物及社会文化和谐地表达出美好的氛围,让人有一种不可自抑的欣赏、支配的内心感受,形成融入其中的冲动和物我两忘的审美体验。三是审美主体之间和睦美满:审美主体即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庙会集社会美、人的美、自然美、艺术美等各种美的形态于一体,审美主体超越工作学习等生活压力的羁绊,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相聚在一起,感受着庙会文化氛围中的“亲切”与“情调”。正如张中行先生在《北平的庙会》一文中所说:“庙会使人们亲密,结合,系住每一个人的心。”

三、身心愉快的生活美

庙会文化活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表达了民众的生活理想、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等,将征服客观世界、改造自然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诉诸审美形态,庙会精神性的目的和审美判断振奋、鼓舞了民众,使他们以达观向上、理智现实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逛庙会是一种身心愉快的活动,蕴含着一种“生活美”,庙会中有心灵美、市场之美和文艺美以及建筑美、环境美。审美欣赏调动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诸多感官,感知庙会中的自然对象和人文对象。

四、恢宏阔大的繁盛美

庙会的整体结构和场面可用“广”“丰”“盛”“大”四个字来概括。“广”“丰”,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内容与多样的形式。首先表现为多样统一而求和。因为民众的期待视野日益扩展、精神生活需求日益丰富,庙会要满足这种丰富性,就要进行更为全面、丰富的创造,才能使游人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各取所需。在多样统一而求和的同时,也有对立统一而求和,使庙会活动雅俗共赏,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庙会是“大文化”,在文化艺术形态上包罗万象、百花齐放,有一种复合之美,包括表演类、展览类、休闲娱乐类等。庙会活动反映了审美活动(审美形式)的“无目的性”与物质实用(功利内容)的“合目的性”的统一。“盛”“大”,主要体现在庞大的规模、宏阔的场面和复合的文化,给人一种壮美雄浑的审美感受。首先是场地开阔。庙会多以公园、庙宇为依托,将活动设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主体和背景互相映衬,构成广阔的图景,更加强了艺术的效果。其次是参与者众多。包括游人、表演者、商家。再次是活动内容多为露天仪式和广场演出。这些活动共同营造出雄浑恢弘的气势、豪放粗犷的风格、热烈欢快的情绪,给人以壮美的审美体验。庙会活动作为文化复合体,呈现出室内与室外、专业艺术与群众文艺、传统活动与现代活动、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静态美与动态美相结合的特色,这些特色从侧面折射出庙会之“盛”和“大”。

五、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格美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自然环境、经济政治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民俗习惯、性格心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抒情方式、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这一切因素的总和所构成的民族特色反映到庙会活动中,对庙会有着自然而然的渗透力,使其具有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格美。首先在艺术与艺术的关系上,融合多种民族艺术。庙会可谓民族文化艺术的盛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争奇斗艳,民间艺术、绝活绝技、风俗、游戏、民俗商品、玩具、传统风味小吃等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其次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上,涵容民族风习特色。庙会中的民俗活动,有着历史的意蕴和民族的特性。民俗随历史演进而不断发展,当我们观赏这些富有民族风情内容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时,也是浏览民族历史的一部分。

庙会具有节日的意义,尤其是在人们的春节文化生活中展现出了亮丽风采,其魅力也日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庙会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美学提升,使其充满整体美、意境美。在决策、策划、运作中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从庙会活动的现实出发,以审美之维去发掘那些让人们喜爱的审美现象、审美兴趣和审美感受。在丰富性与多样性、群众性与艺术性、娱乐性与参与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先进性与新颖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全球化与本土化等方面积极探索,锐意创新。从传统的深厚蕴藏、文化积淀和现代的文化时尚、人文精神中汲取能够引起公众审美兴趣的文化原汁,在文化内涵、审美意蕴、美学追求上更加完美,使庙会越办越好。

(原标题:庙会活动的美学意蕴。文字来源中国文化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