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旅游

誰最中國 2021-07-30 08:3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关于庐山,我们并不陌生。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留下感叹庐山之景、庐山之境的诗句。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到了苏轼,更是直接把庐山视作人生必游之地,写下“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似乎,在千年之前的唐宋,甚至更早,庐山就已经是当时世人种草打卡的“网红胜地”。此生若不到庐山,就会留下无尽不解的遗憾。

然而,庐山除了美景,流传至今的,还有很多迷人的故事。

1

如琴湖 | @eriver

庐山之“庐”,据说来源于“神仙之庐”的传闻。相传殷周之际,有位名叫匡续的高人曾在山上修道,后来羽化飞仙,只留下一间空空的房子在山上。世人敬仰他,于是将这座山命名庐山,亦名匡庐。

而这个名字,似乎也为庐山埋下了“结庐修仙、结庐隐居”的伏笔,自此开始了它数不尽的和“造房子”有关的往事。开个玩笑,庐山,说不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民宿发源地,也未可知啊。

东晋名僧慧远在《庐山略记》中提到:“有匡续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续受道于仙人,而适游其岩,遂托室岩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而名焉。”

2

仙人洞 | @庐山道协

隐世,桃花源

说到中国人对居住的极致想象,大约就是桃花源了。

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奢望中的奢望、奢侈中的奢侈”,一个精神化、理想化的乌托邦。但如果时间可以向前回溯,回到最初,现实中桃花源的原型很有可能就在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北临长江,背靠鄱阳湖。

据说,当年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之后,就一直隐居在庐山脚下。与他一同隐居的还有周续之和刘遗民,三人往来密切,被称为“浔阳三隐”。(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

3

图 | 庐山含鄱口

陶渊明在庐山留下了125首诗、20篇文,庐山的自然景观,给了他充分的想象与创作空间。而关于《桃花源记》,后人亦在庐山寻觅到多处与文中所述相似的景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所指也是庐山。

陶公所处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文人名士遁世、退隐之风极盛的时期。除了浔阳三隐,还有竹林七贤、鲁褒、葛洪,以及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等等隐士,也都出自这个时期。

庐山风光独绝,自然也就成为当时避世隐居的桃花源。

晋咸康年间,王羲之出任江州刺史,在庐山金轮峰下的玉帘泉附近营建屋舍,生活、习字、养鹅。后来屋舍被捐作寺庙——归宗寺,传说庐山第一古寺。虽然现在故居、古寺都已成往事,但留存下来的“鹅池”、“墨池”,却依旧在诉说着往昔王右军的山居雅趣。

“晋代名山惟匡庐最著,以其有永、远、宗、雷及陶、谢诸公故也。”(李明睿《庐山续志序》)

4

图 | 王羲之观鹅图 元·钱选

王羲之之后,东晋还有一位高僧对奠定庐山的人文基调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个人就是慧远法师。

公元381年,原本计划南下罗浮山修行的慧远一行人,到了浔阳境内,“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高僧传》)

在《庐山略记》中,他写道,这里“高岩仄宇,峭壁万寻,幽岫穿崖,人兽两绝”,慧远在庐山修行数十年,建东林寺、开创净土宗。他不仅佛学造诣精深,而且兼通儒释道三家,高谈博论、著论立说,他在东林寺结白莲社,聚集了诸多名士,使得庐山成为当时南方的文化重镇。

5

图 | “净土之源” @江西庐山东林寺

旅居,山中歇

第二波在庐山住下的“古代网红”,集中在唐宋。

不同的是,这时候的庐山,似乎是性喜山水的文人们,人生中偶尔放空、打卡的地方。无论得意、失意,都可以到庐山旅居一阵子,在天地之间、自然之中一抒胸臆。

这其中,李白,大约是对庐山喜欢得最为明显的一位。

6

他一生中曾到过庐山五次,赞叹庐山“予行天下,所游览山川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他写《望庐山瀑布》、写《庐山东林寺夜怀》、写《望庐山五老峰》……庐山的秀美,在李白笔下更添了一份空灵的想象力。

在庐山五老峰东侧、屏风叠隐居的半年,李白“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一副诗仙悠然之态,跃然于字里行间。

7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图 | @殷逢春

白居易也曾在庐山结庐短居。他在香炉峰下盖了间“庐山草堂”,并且把盖房记录写成了攻略,“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

白居易当年居住的草堂旧址、观赏桃花的花径,都成为了他留于后人有关庐山的印记。

8

图 | @语菡

到了宋朝,包括欧阳修、苏轼、陆游,也都曾先后打卡庐山,徜徉在庐山山水之间,吟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

始建于南唐的白鹿洞书院,坐落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北宋末年毁于战火。后经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不断重修扩建,使其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海内第一书院”。据记载,许多鸿儒国士,比如王阳明,都曾在此授课讲学。白鹿洞书院,历来是宋明理学的中心学府。

当时庐山文风鼎盛,光白鹿洞书院就培养出了102个进士,状元的数量也不在少数。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

9

白鹿洞书院 | @凡尘光影

避暑,牯岭间

庐山历史上,另一次造房子的高峰出现在近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如今俯拍庐山,你依然会惊叹,眼前偶现的那几百栋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它们掩藏在山色中,宛如一座避世小镇。这个地方被称为“牯岭”,得名于英文单词“cooling”,取避暑之意。而最初命名的人,是个英国传教士,中文名李德立。

1894年,李德立来到庐山,头脑精明且眼光独到的他,看中了庐山景致秀美、气候宜人,尤其适合夏季避暑,于是立马从清政府手中租下这块地方,用于给当时在华的外国人建造避暑别墅。

10

牯岭 | @语菡

11

图 | 上世纪20年代牯岭街景

在建造别墅的外国人里,有一位美国传教士,他有一位女儿是后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赛珍珠。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她大部分的童年、少年时光,牯岭更是她每年和家人避暑度夏的地方。“每年6月,当秧苗从旱地秧田移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全家去牯岭的时候了。”(《我的童年》)她尤其喜欢庐山的紫萁和百合,在庐山时,每天早上她都要攀上自家屋后的山岭,采摘大把的鲜花。

1922年,赛珍珠在庐山开始了她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也是在牯岭,她完成后来帮助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

12

赛珍珠父亲赛兆祥在牯岭的别墅,如今为赛珍珠纪念馆

13

赛兆祥墓碑,葬于庐山

牯岭别墅群至今尚存600多栋,鼎盛时期最多近千栋,分别展现欧美十八个国家的不同风格,有英国券廊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俨然一座万国建筑博物馆。

伴随建筑而来的,除了西方的生活方式,还有西方文明、宗教、艺术的冲击。

一度,庐山上有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先后出现,与庐山历来存在的佛教、道教,并存。一山六教,是庐山特定时期独有的文化现象。

14

牯岭航拍 | @程鹏

庐山的故事,似乎从未完结。

1980年,电影《庐山恋》上映,电影里的爱情故事以庐山为创作背景,片头便是一组烟雾缭绕、峰峦叠嶂的庐山风光。

不过在当时,《庐山恋》的“噱头”还不止这些,比如影片中,女主演张瑜换了43套服装,据说都是从香港选购过来的;再比如,“新中国电影第一吻”(第一部出现接吻镜头的国产电影),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也可谓轰动一时。

庐山,因而成为当年最时髦、最热门的旅游景点。

15

图 | @语菡

中国不乏名山大川,但像庐山这样,藏着说不完的好故事的,依然还是少数。

庐山的故事,始于“一座山,一间房”。不论是弃庐羽化的高人、结庐隐居的名士、或是避暑的、游玩的,都在庐山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传说、故事。而或许,当我们再次望向庐山,也可以将这些遥远的、迷人的、亲切的故事,携带着,走近这座故事里的庐山。

让老故事、新故事,在时光中,不断地重叠、流传下去。

(原标题:望廬山。文字、图片来源誰最中國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