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电影

大众日报 2021-05-21 08:40

原标题:续拍:一场提前确定的翻车?

2021年国内上映的电影中,《唐人街探案3》(简称《唐探3》)不出意外地斩获了高额票房。猫眼公布的数据显示,《唐探3》的总票房已达45.19亿元,远超《唐探》系列前两部8.23亿元和33.97亿元的票房。但是,相比前两部,《唐探3》在票房创下新高的同时,影片口碑却持续走低。从豆瓣评分来看,2015年上映的《唐人街探案》评分为7.7,2018年上映的《唐探2》评分为6.6,而2021年上映的《唐探3》评分仅为5.6。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1986版的《西游记》收获9.6的高分,2000年的《西游记(续集)》评分8.8;2008年的《闯关东》获评9.2分,2009年的《闯关东(中篇)》7.0分,2013年的《闯关东前传》仅为6.2分;2016年火爆荧屏的《欢乐颂》获评7.4分,紧接着2017年的《欢乐颂2》仅收获5.4分。

事实上,原版影视剧集口碑优异、续集翻车,是影视创作中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续拍差强人意,却总有人在拍,犹如一场提前确定的翻车。

1

续拍,戴着镣铐的舞蹈

但凡续拍的作品,原版剧集基本在故事创新、演员表演、拍摄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同类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因此,对于经典的续拍,起步固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但同样受制于经典光环的影响,成为一次戴着镣铐的舞蹈,面对极大挑战。

首先,故事情节的附会性成为续集拍摄的第一道镣铐。影视作品之所以吸引观众,往往首先在于故事内容吸引人。主旨明确、意义完整、情节起伏,是好的影视作品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在这方面,无中生有比续写经典似乎更容易实现。以2000版《西游记(续集)》为例。1986版《西游记》从猴王出世开始一直拍到师徒四人取得真经,整部作品结构完整,观众非常熟悉和喜爱。但是受当年条件所限,还有个别经典故事没有拍摄,给观众留下了遗憾。2000版《西游记(续集)》的拍摄也算是对这种遗憾的一种弥补。但续集的故事与之前1986版的完整作品如何有效衔接成为了一个难题。最终剧组选择了取经归来后,由唐僧师徒给唐王讲故事的方式作为开始。这一设计附会的痕迹过于明显,让整部续集成为了一部倒叙作品,许多观众难以接受。

整个《闯关东》三部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为了照顾上一部的剧情,倒叙时加入了部分附会的情节设计,让人难免有生硬之感。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张斌教授认为,故事单薄、无生命力、结构单一,造成了影视续集的“意义断裂”,而情节注水、逻辑不通造成了续集的“节奏难寻”。如何与前部经典在故事上有延续性,同时又不是一味附会而是单独成篇、意义完整,说是续集拍摄难以克服的“死症”亦不过分。这在经典续拍电影《教父》系列中看得最清楚:《教父》第一部取得巨大成功后,第二部是极少的能够与原版基本保持同一水准的佳作,但正得益于与第一部一样,情节都脱胎于原著小说、充分利用了第一部中没有涉及的大量故事桥段。等到了第三部,原小说已经发掘干净,只能另外编造情节,所以也照样盛景难现。

演员及人设的变化是续集拍摄的第二道镣铐。原班人马拍摄续集,能给人以观感上的延续性,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最好。但是现实中,众多演员或因为档期的原因,或因为其他原因,经常无法继续参演。更换演员,特别是主要演员,会给作品的呈现增加一定难度,毕竟每个人对于人物表演的拿捏尺度是不同的。这样一来,作品中人物的人设及性格等方面就可能出现偏差。具体来说,人物的思想境界、各项能力会随着阅历的丰富而发生变化,但人物的性格、语言、行为等特征,却需要保持一个统一的风格。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第三部中小雪的扮演者由杨紫换为宁丹琳后,人物表演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多改变,播出之后许多观众反映无法接受,就是这个原因。2000版《西游记(续集)》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1986版《西游记》中各个角色的扮演者已经把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几乎无可替代。在续集中,徐少华、迟重瑞、左大玢依然在扮演着唐僧和观音,但无论如何化妆都明显老迈许多;六小龄童戴上面具依然是无可替代的美猴王,但举手投足间也不再那么灵活;崔景富与刘大刚扮演的猪八戒与沙和尚与前一版相比明显判若两人……在表演与剧情本身没有明显超越的情况下,观众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这种人员的变化。

总体来说,从创作规律上讲,原版的成功,往往都已经树起了高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珠玉在前,想超越本身即是小概率事件。

消费原版红利的“再赚一票”

虽然前景不妙,但续集却永远在路上。这是“提前确定的翻车”的另一层题中之义。这种“确定性”又从何而来呢?

其一,成功使人自负:每一部续集的拍摄都是基于原版剧集的巨大成功,但也助长了创作者的自负,潜意识里会形成“之前拍摄条件简陋、资金不充足,之后条件好了、资金足了,拍出的作品应该更好”的想法。相较于2015年《唐人街探案》8000万元左右的投资,《唐探3》高达数亿元的投资的确翻了数倍,场面更大、特效更多、演员更大牌,全部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是,当剧情设计、人物表演、语言表达等出现种种瑕疵而无法满足观众期待时,观众的失望会随之放大,口碑迅速打折,创作者只能懊悔于“致命的自负”。

而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却在于创作者消费原版红利的考量:原版成功,会催生受众与市场对于续集的更高要求和心理期待,等于为续集提前预支了票房保证,此时,艺术水准倒居于其次,“再赚一票”成了有意无意的主要目标,这种例子屡见不鲜:1998年《还珠格格》火了,1999年推出了《还珠格格2》;2008年《闯关东》火了,2009年推出了《闯关东(中篇)》;2016年《欢乐颂》火了,2017年推出了《欢乐颂2》……这种对红利的快速变现,必然会缩短对于剧本、镜头、语言、表演等各个环节的打磨,甚至沦为简单的机械化复制。结果是:观众忍不住“吐槽”,创作者却收获得盆满钵满,竟也算一种“求仁得仁”。

很显然,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影视作品的续集热还将持续下去。对于观众来说,也许唯一能做到的,是更理性一些,从原版的迷恋中多一份清醒少一份醉,不要高高兴兴地着了“道儿”,因为续集与原版,毕竟是不同的两部剧。

(文字来源大众日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