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古老手法当代问题 王华祥如何用艺术碰撞激情回应现实?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809

▲ 展览现场,苏州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827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821

▲ 展览现场,苏州博物馆

从“锔瓷”到世界文化现状

展览着眼于艺术家王华祥2020年在疫情下创作的“锔瓷”系列作品,由于新冠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导致原来天下大同的地球村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状况,新冠疫情使得王华祥产生灵感,“锔”成了这样一批作品。

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了王华祥在疫情下创作的21件最新力作,用古老的手法回应了当代的问题,用艺术碰撞了激情回应了现实。带着疫情以来的最新思考,王华祥试图以画作及展览表达其状态、忧虑和责任,意在向敌意、伤害、战争、破坏、短视、撕裂等一切“病毒”宣战。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838

▲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王华祥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它是一个偶然的产物,也是一个必然的产物”。王华祥跳出了往常的传统语法圈套,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锯瓷”系列作品。他希望创造一种新的叙事方法,这和他从十几岁起就接受现代主义的伦理观密不可分——不能容忍自己重复别人的方法。所以这一次的“锔瓷”,终于创造了一种“王华祥的语法”。他用“王式修辞”展开创作,不把这些形象看成是一些人物肖像,也不是生活当中的情景再现。这些形象被王华祥组织在一起,生成一种新的含义。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844

▲ 锔瓷一 120*16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他用一幅又一幅绘画作品告诉大家具象的艺术,有技术的绘画,是可以当代的,是可以成为一种人类语言的。作品里尽显人类社会的“竞争”、“厮杀”、“反抗”或是“战斗”。不用精通绘画形式和技术,也不必熟知绘画的知识,“我不认为绘画是一个要高于老百姓的东西。我觉得最伟大的艺术其实是平行于生活的,要做到这一点,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非常难”,王华祥让“锔瓷”贴近大众,让大众看得懂,让大众体会得到。

在“锔瓷”的效果中,王华祥说:“我想将它留给时间,也留给每一个人去创造,有的人希望它恢复如初没有痕迹,但是也有人希望它断裂。所以我觉得这个部分其实是一个悬念,用时间去愈合,或者也可能在时间当中破碎。”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849

▲ 分享会现场,苏州博物馆

王华祥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启发,以“锔瓷”呈现了当今这个世界的这种文化现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势力的割裂状况,人类是需要医生的,那么这部作品既是绘画的医生,也代表了人类不愿意沉沦的精神。“这批作品是我从事油画事业三十多年来、从事绘画事业四十多年来最好的创作,是升级版的王华祥”。

在这样一个艺术环境下,王华祥紧跟时代发展,用独特的思路展现了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中国绘画在中国起码有40年,对绘画和写实艺术的这种污名化,在很多优秀的画家不再从事绘画,“弃暗投明”之时,中国的绘画艺术没有土壤,绘画艺术无法生存。在如此环境压力下,王华祥从未停止对艺术的探索。“当我不愿意沉到海底的时候,要自救的话,就必须击打水,游到一个有岸的地方,或者等待潮水消退。这个水就是潮流,我必须以它为敌,所以我也要感谢水,如果没有这个对立面,就不会有我的成就。”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855

▲ 锔瓷十三 120*16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围绕“锔瓷”这个主题,展现出别开生面的“锔瓷”形态,用绘画作品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王华祥想让自己成为留得住观众的画家,在自己的画里看到思想,还要在里面看到比思想更大的能量。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859

▲王华祥将作品捐赠给了苏州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发展基金会

当日上午,王华祥教授还分别从“绘画主题和内容/思想/观念/情感”“画面形式的抽象结构/被形象遮盖的形色架构”“形象是语言的单词/我的画面语法—绳裂口—形象”“绘画技术被激活的油画之美”“细节的魅力”“造型基础决定画家的‘财务自由度’”六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经验,使听众颇受启发。随后,王华祥将作品《锔瓷十五》和《锔瓷十三》分别捐赠给了苏州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发展基金会。

始终坚守的“反叛性”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受邀参加了此次展览,作为王华祥30多年的老朋友,他对王华祥的作品高度的评价和深层次的了解。“王华祥对于绘画艺术永远保有极大的热情和信念,无论时代浪潮如何变化,他总能用自己的立场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一套体系。”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905

▲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苏新平认为,王华祥对古典艺术,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情怀和坚守,且30多年不曾动摇。1993年,艺术家就曾提出“将错就错”素描的方式和方法,它是对应传统的学院造型体系来形成自己的一套不同的体系。“那个时候他就已经体现出他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一面,就是一种叛逆性,一种反叛性。”苏新平如是说,“一个体系的形成是几百年形成的,他居然敢提出自己的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作为艺术家非常难能可贵,也是相当有勇气的。”他此次创造的锔瓷系列作品与其说是疫情激发出的灵感,不如说是王华祥的天分和积累。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911

▲  锔瓷十二 120*16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艺术是一个思想观念的独特性,是语言方式方法的一种独特性,但是最终它是合二为一,它才形成一个艺术家的总体的可信赖或者是被大家认可的这么一个称谓。苏新平认为,王华祥始终是大家所认可的一种倾向,它是背离或者是反叛的,早期时他就已经形成这样的状态。他形成的这种叛逆或反叛性与自己理想始终是初心不改的。

王华祥的主观性或者是个人性的因素,始终展现在他艺术成长的艺术过程当中,这多亏了他不被环境左右,而始终坚守着。这次作品无论是完成度,独特性,还有作品的难度,都能够立得住,这一点让苏新平非常佩服。“我虽然对他非常熟悉,对他也非常了解,但是还是让我心里有所震动。”

研讨会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918

▲ 研讨会嘉宾现场合影,苏州博物馆

开幕式结束后,召开了关于此次展览的学术研讨会。文化学者、批评家尹吉男担任研讨会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批评家、艺术史学者以及艺术家等针对王华祥此次个展作品和艺术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以王华祥新作“锔瓷”系列为出发点,讨论了其创作动因、表达技法与切入视角,并以此为线索回顾了王华祥多年艺术生涯中的经历与际遇。正如尹吉男所说,我们今天看到王华祥的新画作,体会到了他“将错就错”的创作观念,我认为他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野马狂奔,这就是他给我们带来的耳目一新的创作观念。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922

▲ 研讨会现场,文化学者尹吉男在研讨会现场致辞,苏州博物馆

在刘礼宾看来,王华祥此次的画作,从题材、手法、思维、展现的力度都得到整体的提升,是王华祥文化观念的体现,刘礼宾曾在王华祥的个展上写到:“别人是用颜料去造型,王华祥他为什么画的画和别人不一样,王华祥是通过造型的方法画颜料”。

毛焰认为,王华祥的此次画作,给我们带来了割裂的视觉冲击也带来了震撼心灵的故事,引起了精神上的共鸣。我们必须要进入到王华祥的精神世界,结合我们的作品,所以才会自然还会有一些共鸣。像我们可能真的是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超能力和尤其是提香的晚期作品。”  

蒲国昌则在研讨会上表示,这批画对王华祥的创作与人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转折,那些形象非常打动我们,就像梵高笔下形象也是具有很大的经典性,也是不复制的,也是前无古人的这样一种形象。王华祥本人亦对这批画倾注了有别以往的情感与体验。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928

▲ 研讨会现场,策展人刘礼宾在研讨会现场致辞,苏州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934

▲ 研讨会现场,策展人刘礼宾在研讨会现场致辞,苏州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939

▲ 研讨会现场,艺术家蒲国昌在研讨会现场致辞,苏州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944

▲ 研讨会现场,批评家俞可在研讨会现场致辞,苏州博物馆

“我们不一定会遇到一个好的时代、环境和周围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我宁愿做点别的事情来挣钱,如此我们就可以按照本性、良知、知识以及我们对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看法和理解来创作。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会产生一个好的艺术家。”

可以说,此次“锔瓷 · 撕裂的修复——王华祥个展”的举办,不仅是王华祥个人思想和能力的体现和升华,对于观者而言,同时也愈加丰富了思想和对世界的新认知。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950

▲ 开幕研讨会嘉宾合影(图片由主办方及艺术家提供),苏州博物馆

展览信息

微信图片_20210409094958

“锔瓷:撕裂的修复——王华祥个展”

主办单位:苏州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3月13日——5月9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厅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