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全球首个NFT艺术线下大展开启,会开启21世纪新“艺术革命”吗?

人潮涌动,络绎不绝,根本迈不开脚,这是来到现场后的直观感受。

现场不论是艺术圈还是币圈大佬,大家都积极地跟着策展人导览的脚步一探究竟。NFT艺术又到底是什么?NFT艺术的作品又到底是怎样的形式?NFT艺术的魔力究竟又在哪儿?

NFT艺术的兴起

2021年开年3月佳士得拍卖宣布拍卖Beeple作品,正式进军新兴的加密艺术市场,并计划提供全数字化艺术品,使其成为第一家提供此类艺术品拍卖的顶级拍卖行。消息一出,立即便在Clubhouse和媒体上引发讨论。

1

▲ Beeple(b.1981)《每一天:前5000天》,非同质化代币(jpg),21,069 x 21,069像素(319,168,313位元组),2021年2月16日作,底价:100 美元

直到前不久Beeple作品拍出4.49亿人民币的天价,彻底让NFT艺术“疯狂”了。但对加密艺术品的评论风向也是趋于两极化的,关于NFT的潜台词是对艺术世界的潜在敌意,这种看似随意的高级文化体系在画廊、策展人、文化机构和评论家的体系中建立了价值。想象中的“加密艺术市场”使所有这一切消失了。

加密艺术品的买家们则可能会越来越少地使用他们这些越来越值钱的数字货币,或者他们可以按照当下疯狂的速度将加密货币转换为现金,然后将钱转换为艺术品。关键是,许多人担心加密货币艺术品的购买者不会就购买一部分收入的商品做出经济决策。相反,它们似乎是疯狂交易的符号,仅在名义上与大多数人认为的货币相对应。

"NFT艺术"到底是好是坏?这个问题似乎从刚开始NFT艺术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就不断有人去讨论。

2

3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也获得了艺术界和数字金融板块的广泛关注。而在现场我们也随机问了不少艺术圈与科技圈的从业者,他们的态度似乎无法完全明确好与坏的定义,有些艺术行业的从业者认为,NFT是新时代产生的创作方式,就像潮玩艺术艺术,谁又一定能下定义说它一定是一个无法长远的艺术品呢?有些科技圈的从业人士则表示,对于完全不懂艺术的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很新奇的体验,突然发现自己的从业领域竟然可以和如此“高深”的艺术挂钩,十分惊喜。

正如策展人、本次展览出品人的孙博涵在现场分享的一样,“每个世纪的前二十年都会发生艺术领域的革命,我们希望这个展览会是本世纪艺术革命的开始。”

4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研讨会现场——艺术板块分享 从左至右: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肖戈,策展人 & BCA区块链艺术创始人兼CEO孙博涵,展览出品人、Web3基金会中国社区负责人、Polkadot网络理事会成员琴文,艺术家陈抱阳

5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研讨会现场——科技板块分享 从左至右:展览出品人、Web3基金会中国社区负责人、Polkadot网络理事会成员琴文,数字文艺复兴基金会,董事总经理曹寅,Incuba Alpha基金创始人平良雨晴,Fenbushi Capital 合伙人/总法律顾问孙铭

而此次展览艺术顾问、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肖戈也表示,

很多人还不了解加密艺术、NFT,或者说看不懂。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加密艺术相对于传统艺术领域是一次艺术生态的革命,就像之前论坛上说的,这个革命性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方面的,而是针对于艺术市场、版权、流通、交易模式的革命。因为区块链技术等介入,其去中心化、开放性、唯一性、透明化、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等特点使得“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可能。加密艺术彻底解决了艺术领域很多问题,艺术家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区块链平台进入公链上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并跟被自己艺术作品所吸引的藏家们直接接触。千禧一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玩各种软件和编程,这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很适合创作加密艺术。线上与线下是互补关系,这不是对旧有艺术生态的破坏,而是丰富与优化,这肯定是我们所处数字时代的一次艺术领域的革命性改变。

6

▲ 此次展览艺术顾问、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肖戈在展览现场

也许这里会有人对“本世纪艺术革命的开始”表示疑惑,这也许听上去是一个极其困难甚至狂妄的表达,但是NFT艺术线下展的成功举办又何尝不是一场“艺术革命”呢?

NFT艺术展是否可以载入21世纪的艺术史册?

展览以“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Virtual Niche——Have You Ever Seen Memes in the Mirror?)”为题,通过展示以艺术和区块链为依托的加密艺术,在帮助人们了解加密艺术的前提下,传达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和文化,带来互动美学和沉浸式体验。

7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BCA团队大合影

8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从右至左:新媒体艺术家薛雷、策展人张芷蘅、学者陆蓉之、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总编辑肖戈、FILM FESTIVAL INTERNATIONAL CEO Michael Lim

迷因(Meme)是反映现实,并在虚拟世界广受欢迎的一个新创造。当具有视觉冲击性的迷因与区块链相碰撞,迷因以其非同质化的外在形式和极高的传播速度在区块链平台流转,形成了加密艺术的前身。具有迷因特点的视觉图像是加密艺术的基础,而加密艺术将区块链技术与视觉内容结合,不断发展。

在此情形之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利用加密艺术对各类问题进行更为开放的讨论,加密艺术也带来了更多关于现在与未来、虚拟与现实的思辨。

9

10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由亚洲首家加密艺术平台BCA(Block Create Art)发起,由全球实验性区块链机构金丝雀网络,区块链和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比特大陆(BITMAIN),全球知名区块链和数字资产投资公司DFG(Digital Finance Group),以及区块链行业知名媒体Winkrypto联合主办。

本次展览希望能为公众对区块链文化的了解,建立传统艺术圈与加密艺术、区块链技术社区的互动;这也将是三位登陆苏富比(Sotheby‘s)与佳士得 (Christie's)拍卖行的加密艺术家及其作品在中国的首次亮相。

11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

12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由Metapurse 在2020年12月在Nifty Gateway以220万美元拍下的20件Beeple作品 《Everydays - The 2020 Collection》

13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加密艺术里程碑式的作品《First Supper》,艺术家:Alotta Money, Blackboxdotart, Coldie, Connie Digital, Hackatao, Josie Bellini, Matt Kane, Mlibty, Rutger van der Tas, Shortcut, TwistedVacancy, VansDesign, and XCOPY.

展览区域划分如本次展览策展人、出品人孙博涵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所言,与海报存在内关联性,红色区域源于迷因(Meme)对现实的呈现,更倾向于展示加密艺术最本质的一面,为原生于区块链的加密艺术家作品及近期竞拍大热的Beeple的艺术作品,以图片、GIF为主要形式展出,有如《First Supper》。

14

▲ BCA区块链艺术创始人、本次展览策展人、展览出品人之一孙博涵在展览现场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他同时也谈到此次展览的真正意义,

“我们这次想呈现一个比较完整、有代表性并且有学术性的加密艺术展,因为目前我们虽然关注到很多数字加密艺术,但是加密艺术中还有很多多样性和好玩的地方。同样地,也让大众们能直观体验到加密艺术展、加密艺术作品的互动性以及加密艺术品主题等等,总之想更多地呈现加密艺术的功能和其他多样性。这次展览也能让大家有一个认知上的改变:加密艺术不仅仅只在线上观赏,让大众们也能知道加密艺术也能在线下办展,可以让观众更直观的体会到什么是加密艺术,什么是NFT。”

蓝色区域更倾向于展现加密艺术作为一种新兴艺术门类,不仅仅拥有美学价值,还能对现实生活、社会哲思有所映照,为新生加密艺术作品,融入了关于艺术家对于加密艺术的哲思,以此为基础为创作的新主题、题材,展出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数据交互、综合装置等艺术表现形式。

15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艺术家刘刚的作品《万花筒》

16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艺术家大悲宇宙的实物装置与数字加密作品《未来仏》《迷雾》

策展人孙博涵对“红”与“蓝”间的碰撞、融入、展望,令人感受到市场战略中的“蓝海”与“红海”。所以,观众在蓝色区域中可以发现有许多中国加密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与策展理念与加密艺术的前景相符。

17

▲ 本次展览出品人,Web3基金会中国社区负责人、波卡网络理事会成员琴文在Robert Alice项目创始人本杰明·根蒂利(Ben Gentilli)的实物装置加NFT数字艺术《心灵肖像(Portraits of a Mind)》前,接受现场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18

▲ Robert Alice,Portraits of a Mind,2019 实物装置加NFT数字艺术

本次展览出品人,Web3基金会中国社区负责人、波卡网络理事会成员琴文在现场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谈到了加密艺术与传统美术馆的未来,“因为疫情的原因,像这样的展览是一种新的机会和体验,加密艺术也会成为一种新的机会和格局,大家也会越来越多的去体验这样的展览,而将来我相信也一定会有更多的线下传统美术馆、画廊会类似像美国主流机构接受比特币一样接受加密艺术,来吸引新一代的藏家走进美术馆,同时也会有新的线上美术馆诞生。”

19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家邬建安创作的加密作品《拳击人》

20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艺术家Celyn Bricker的作品《After the Rain》(雨后)

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感到展览带来的强互动性。如作品《雨后(ii)》使用了交互技术,根据展品前的观众而根据算力对应显示出不同的雨林风光,洞临自然其观,以及17号作品观众可现场进行创作并上链;

21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导览现场

22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导览现场,艺术家刘嘉颖的加密作品 《红与蓝(Red&Blue)》

此外,本次展览部分参展艺术品可以登陆BCAEX(www.bcaex.co),进行观赏与选购,如果喜欢就真的可以带回家,这同样印证了“人人都可以成为收藏家”的真正便利之处。展厅设置有《BCA娃娃机》可通过领取游戏币的方式抓取模具,通过具象、直观的方式令观众理解“挖矿”之涵义。最后,观众还可通过《Crypto Weirdo》实际操作生成像素化头像,通过手机录像的方式,上传至BCA区块链艺术中心通过上链实时参与到NFT当中。

23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特制娃娃机系列

24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

就目前技术与观众对于区块链概念的接受程度的考虑,加密艺术展似与数字多媒体艺术展,在展陈方面区别并不明显。不过,也可看到策展人在这方面的尝试,《BCA娃娃机》背后墙体处有大面积数字电路集成板及二进制代码的投影,令观众对加密艺术背后的生成,有了初步概念与理解。

25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加密艺术家Ellwood在向国外观众展示他的作品

26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艺术家刘芳在她的作品《维度空间-皱褶(Dimension & Folds )》前

总体而言,《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作为全球首个大型加密艺术线下双城展,开拓性地将此概念由屏幕另一边的拍场呈现给大众,不仅是对近期热门竞拍的关注(本次展出Beeple 《Everydays - The 2020 Collection》、Robert Alice 《Portraits of a Mind》等),也对加密艺术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的进一步肯定迈出坚实一步。

27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Crypto Weirdo,展览特制NFT互动游戏

28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陈抱阳关于区块链主题创作的VR装置作品《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

29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王鑫伟的作品《矿机装置》,李海洋提供支持

未来属于哪一思潮、艺术流派、艺术家由当代人来书写,观点固然不可牢不可摧。但未来会属于具有一种特性——强兼容性,即超强的学习能力的变相体现——的“物”,而我们能在本次展览中观察到,NFT介入下的艺术生态体系发展情况可观。

30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

31

▲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展览现场,BCA&金丝雀网络环球数字艺术大赛前6获奖作品

如果说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那么当人们在镜中创造了又一新领域时,这镜中之境又在映射着什么呢?“NFT艺术世界”的开启的确证明着艺术商业与民主化的正式链接,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人人也都能成为收藏家,我们也许将在这其中建立了一个数字货币与艺术的“乌托邦”。

32

▲ 周末3月27日,4月2日、4月3日晚上9点至午夜将有BCA x Dandy Room带来的Crypto Fever加密派对。Dandy Room将为本次展览带来限定鸡尾酒,酒品根据本次参展作品创作,灵感分别来自大悲宇宙的《迷雾》、Ellwood的《矩阵》、Alida Sun的《Lucid Holobiont》、Pak的《Cheap or Expensive》。加密博物馆之夜等您来。

展览信息

33

虚拟生境·Virtual Niche

加密艺术双城展开幕

展览时间:3月26日- 4月4日

展览地点:北京 UCCA Lab

展览时间:4月9日- 4月11日

展览地点:上海 敬华艺术空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