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中国文化报 作者:朱德明2021-03-18 11:22

原标题: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以中医药文物为具象,探源中华文化基因

自从200多万年前的四川巫山人、湖北建始人出现在中华大地,随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等相继生活在大江南北,中国广袤大地从旧石器时代迈入新石器时代,原始朦胧疗疾行为进入到有序的医药活动,中医药文化始绽芳香。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嬗递中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的组合,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临证经验和药材种植、加工炮制为核心,与自然、哲学社会科学两大体系相融合。从自然科学角度,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康养健体、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精神和学术基石;从哲学社会科学角度,中医药文化涉猎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哲学、考古、戏曲舞蹈、工艺美术、宗教等领域,更与其中的文史哲融为一体。因此,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文化,是其最主要的基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随着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实施和2021年1月22日《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中医药文化香飘万里。清康熙诗曰:“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我们以不可移动性文物——中医药遗迹和可移动性文物——中医药文物为具象,探源中华文化基因,很有必要。

笔者阅览全国各地的档案文献以及多地进行实地寻觅,发现这些遗迹多集中在陕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等。中医药遗迹是指与历代中医药人物和事件相关的文物本体,可分为中医药考古遗址,如安阳殷墟、龙门药方洞等;与历史上名医有关的山峦、寺庙、祠堂、故居等,如桐庐桐君山、内丘扁鹊庙、亳州华佗庵、南阳张仲景医圣祠、耀州孙思邈药王庙、杭州沈括墓、建阳宋慈陵园、义乌朱丹溪陵园、蕲州李时珍陵园、吴江徐灵胎墓、苏州叶天士故居和杭州胡雪岩故居;药业经营场所,如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和方回春堂等;中药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中医学堂,如北京清太医院遗址和瑞安利济医学堂遗址等。

rApntmBSAFuAd-UDAAHbc3xIkH0211_副本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赵太丞家诊所,招牌书写“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

如今,随着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中医药遗址惨遭破坏,很多穷乡僻壤的中医药遗址未被发现,面临湮没。我们必须寻根溯源,厘清重要信息,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最完整、最重要的中医药物证,为中华文化研究提供重要佐证。要认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们通过中医药遗址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使其具有很高的观赏、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市场辐射力、吸引力,在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内涵,保存、挖掘、认识、利用中医药文化遗产中起到重要作用;使其在祈福消灾、延年益寿、诊疗撮药以及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科学知识普及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使其成为名医国药、民众体验、旅游观光、教学研究示范基地,中医药文物、老物件的主要收藏机构,面向海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基地和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可移动文物方面,目前留存于世的中医药文物及老物件无法估量。这些文物主要包括中医处方、中医药古籍、中医药书画、中医药档案、行医许可证、老照片、账本、碑拓、著名文豪和书画家有关中医药的作品、药箱、药柜、碾药钵及杵、脉枕、制药工具、戥子秤、药匾、药坛、药酒坛、煎药锅壶炉、药罐、药瓶、药筒、药壶、临床手术器械、证章、印章、针灸铜人、针灸器具、解剖模具、解剖图、串铃、出土药材、古丹药等。

很多留存于世的中医药文物承载着优质中华文化基因。比如中医药书画。中国古代书画家精通医药学者有之,医药学家泼墨渲染以抒发激情者亦有之,历代一身兼精这两种中华文化者大有人在。

rApntmBSAG2ATdDXAAH8ZewD_Tc269_副本

[宋]李唐《灸艾图》 吴官本 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些著名书家与方药、病症、养生等内容相关的墨迹屡见不鲜,如王羲之《极寒帖》、王献之《地黄汤帖》、张旭《肚痛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等;一些著名画家与诊疗、药材等内容相关的泼墨亦层出不穷,比如吴官本摹宋朝李唐绘民间医生为老翁治病图。尤其值得欣赏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绘有诊所及药店赵太丞家,诊所招牌上书写“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和“大理中丸医肠胃冷”。《清明上河图》成为国画与中医药结合的典范。除中国古代书画家泼墨渲染中医药外,近现代书画家也大有人在。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潘天寿、徐悲鸿等大师,在山水、人物和花鸟画中,留下了中医药的墨迹。

同时,中国古代葛洪、陶弘景、孙思邀、傅山等中医药学家与书画结缘极深,近现代名中医徐灵胎、陈莲舫、萧龙友、孔伯华等,他们入门学医必须遵循“打好国学基础才能学好国医。欲学医,先习字,后读书,不容稍怠”的医门法规,个个书画精湛,留世的方笺被视作珍品收藏。

书画、简牍、帛书、壁画、雕塑等,从这些保存下来的中医药文物中可窥探到中医药具有独特的针灸、气功、按摩、刮痧、拔火罐等一整套的保健、养生和精神治疗法则。尤其在一些中医经典文献插图中可以领略到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康复、食疗等方面的风采,清晰勾勒出了中医药发展的轨迹,折射出了昔日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生命境遇。

rApntmBSAHyAAw5-AA8eVUscRT8759_副本

清宫御药房茯苓、紫油厚朴、肉桂药材(自左至右) 故宫博物院藏

多年来,大量中医药文物被各博物馆、中医药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收藏,民众很少有品鉴观赏的机会。2008年7月28日至8月2日,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在数万件中医药文物和老物件中遴选了530件精品,率先走出国门,在英国皇家医学会总部举办御生堂中医药文物展,向欧洲人民展示中华文化的璀璨魅力,助推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2021年2月10日,故宫博物院首次让故宫中医药文物走出库房,呈现于世。

要建好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作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窗口和阵地。同时,出版相关学术期刊,举行研讨会,真正把中医药这个中华文化瑰宝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医药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道,中医药遗迹及文物是展示中医药魅力的载体。我们要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探源中华文化基因,助力中医药遗迹遗物保护、开发利用,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字、图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