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 作者:范昕2020-12-18 13:59
原标题:当多媒体文博展成为新蓝海,下一步该往哪儿走
故宫御猫打翻了清代御制《兽谱》,封印失衡,神兽四散。循着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展开的一幕幕幻境,人们跟随神兽白泽,找寻它失踪的小伙伴,开启了一场补全《兽谱》的旅程……由故宫博物院官方出品的“故宫里的神兽世界——多媒体综合展”,近日登陆上海文化艺术新地标——西岸艺岛,以创新的观展体验让人大开眼界。
多媒体语言、虚拟技术与互动体验构成了这个展览,这些都是基于精选自《兽谱》中古代神兽的数字化“再创作”。以高科技手段“推送”到人们面前的,有古人想象中的神兽世界,更包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业内看来,不动用文物本身、单纯以多媒体技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类文博展,正在形成一种“新文创”。它究竟能从多大程度激活传统文化,还能如何优化人们对于文物背后价值的获得感,值得业内思考。
乾隆御制 《兽谱》“转译”而来的展览,文化容量有多大
此次“神兽”展创新的观展体验,表面上看得益于沉浸交互、数字艺术等新兴技术营造的身临其境般的场景。而在业内看来,其更具价值的部分在于,它将核心文物——故宫博物院所藏《兽谱》,深度发掘成了一个有剧情推进的故事,技术与内容相得益彰,传递历史文化知识,也传递中国传统价值观。
成为展览原点的《兽谱》,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动物图志,分六册总计绘制180幅不同的瑞兽、异兽、神兽以及普通动物画像,历时11载编纂、宫廷画师余省和张为邦执笔绘画,既体现出中国古代动物学与神话学的特色,又洋溢着东西方艺术相互影响的美学。而围绕“寻找《兽谱》里消失的小伙伴”这一主题,展览设计了11大核心展区、12道解锁关卡,自然元素、神兽信息以及相关的天文、地理、医药、志怪文学等传统文化知识等都包蕴在形形色色的互动闯关体验中。现场配套了一个小程序“扫一扫获取神兽线索”,随时透底剧情,揭秘知识,吸引人们一探究竟。
根据记者的体验,整个观展过程不仅好玩,而且埋了很多知识彩蛋。比如吉光、混沌、饕餮这些熟悉的语汇都来自神兽,而狏即、屏翳、狻猊这样的生僻词则是神兽之名。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吕维敏曾经在上海博物馆工作多年。她这样向记者解释自己的策展理念:“在我们的传统中,神兽和隐士之间是存在某种关联的。它处于半隐状态,可入世,也可出世,用与世不争的方式与人类和谐相处。中国古人将神兽视为认识自然的媒介,他们的神兽观念其实也是自然观念,一种彼此尊重、互相理解的和谐观念。这正是展览最想传递给观众的。”
文博展不能满足于“让文物动起来,让观众嗨起来”
记者注意到,以数字化形式结合创意互动玩法“打开”文物国宝,最近一两年正在形成一股展览潮流。比如2019年登陆上海豫园的“故宫里的海洋世界”展览,“复活”了乾隆枕边书《海错图》里神奇的海洋生物世界,让人倍感新奇。
在业内人士和学界专家看来,运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公众参与、情感连通,对于文博展的必要程度更甚于一般的美术展。艺术学博士、上海大学青年教师黄一迁经常逛博物馆,她发现,博物馆里的青铜器、陶罐、瓷器等文物尽管价值斐然,但大多数人在观赏时往往感觉晦涩。除了实物本身,很多时候与公众的联系就只有说明牌上的三行文字,分别是名称、年代和来源地。在她看来,文博展需要贴合公共教育,实现文物、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这种普及往往会在公众亲身参与之后更加入脑入心,而多媒体正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有效手段,尤其在吸引年轻人亲近中华文化瑰宝方面独具优势。
毫无疑问,多媒体文博展的前景是一片蓝海。但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这样一类展览若想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公共教育之义,门槛其实很高。在此次策展过程中,吕维敏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它或许并不取决于技术有多炫,互动有多强,而更在于对于文物的阐释空间边界有多广、深度有多大,有没有表现出其背后的价值。它也不仅仅是让文物动起来,让观众嗨起来,而更需要与观众产生情感、思想上的交流互动,开启他们对文物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吴萌有过多次考察国内外同类展览的经历,在她看来,考量多媒体文博展的标准,与考量传统文博展其实是一样的——从内在看,都需要看有没有表达出博物馆或文物的精神文化内核;而外在呈现上,则需要看在美感方面有没有达到文博机构的品位、水准与特色。内外匹配,文质兼备,才能彬彬然。“文化不能只是多媒体文博展的一张皮,否则这样的展览就变成了另一种科技展或者当代艺术展,甚至可能变成游乐场。”好的多媒体文博展,最终都应该指向博物馆,指向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物本身。
(文字、图片来源于文汇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