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莫兰迪笔下的这些静物,实则是我们的写照?

1

▲ 乔治·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40.7 x 36.2cm,1956,图源:木木美术馆

6日,几乎大半个北京艺术圈的人都来到了同一个展览现场。哪怕没有来到现场,在朋友圈也几乎看完了最重要的几件展品。

而这个展览,就是意大利艺术家——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于国内的首次个展——“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

2

3

▲ 展览现场,图源:木木美术馆

展览历时近八个月终得以呈现,从四个不同的国家收集了八十余件莫兰迪的作品,并按照主题划分为四个单元:“感知、“静观”、“景致(包含风景和花卉)”和“晚期纸上作品”。

这不仅是国内首次,也是亚洲最大型的一次莫兰迪个展。而在之前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的史上最重要的莫兰迪个展,实则呈现了其一百一十件作品。

4

▲ 媒体导览现场,左:策展人王宗孚,右:策展人助理鄢遥,图源:木木美术馆

“不要认为蚀刻版画不重要”

“不必看很多东西,而要仔细看你看到的东西。”

——乔治·莫兰迪

如若说,莫兰迪在欧洲甚至西方的艺术史上一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在国内,实则大火于近几年的由中国互联网兴起的“莫兰迪色”(艺术史上并没有“莫兰迪色”这一概念)。

但除却网上的“莫兰迪色”,这个没怎么出过远门、没有结婚生子、一辈子沉浸在创作中的意大利男人,还有更多值得我们了解的过往。本次展览中,木木美术馆并没有特别推出“莫兰迪色”这一概念,而关乎于莫兰迪的创作,也不仅仅是油画。

5

▲ 展览现场,图源:木木美术馆

乔治·莫兰迪(1890-1964)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青年时考入博洛尼亚艺术学院,曾经长期在这所学院担任美术教师,教授版画课程。莫兰迪既推崇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也对此后各种流派的大胆探索有着强烈共鸣。

因此,这也正如策划人王宗孚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

“通过本次展览,我们希望扭转大家的一个观念——不要认为莫兰迪的蚀刻版画不重要,他甚至离开学校一年,专门学习蚀刻版画(因为那时的学校没有开设蚀刻版画课程),并在1930年成为蚀刻版画教师。”

6

▲ 乔治·莫兰迪,《风景(格里扎纳的房子)》,蚀刻版画,26.1×20厘米,1927,图源:木木美术馆

何为蚀刻版画?简单讲,蚀刻版画是一种印刷工艺,常用的方法是把画稿复制到透明的涤纶纸上。经过蚀刻和染色,在铝板表面上形成有凹凸立体线条的彩色版画,并且几乎永远不会变色和老化。

莫兰迪一生约创作了近133幅蚀刻版画,他在学生时代就很崇拜伦勃朗的版画,而他的版画作品也曾被印在意大利的邮票之上。

7

▲ 乔治·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73.8×65厘米,1914,图源:木木美术馆

而本次展览,也希望在人们熟知的莫兰迪外,呈现一个更全面的、大众可能不太了解的莫兰迪。

如在一楼的第一个展厅“感知”主题下,策展人王宗孚选择最先展示了一副莫兰迪早期颇具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静物》(1914)。这幅画是莫兰迪在学生阶段创作完成的,乍看像是一副“糟糕的毕加索画作”。

8

▲ 乔治·莫兰迪,《静物和贝壳》,布面油画,20.5×28.4厘米,1942,图源:木木美术馆

而正是这些不像莫兰迪的莫兰迪作品,帮助我们更完整地了解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而正是因为当时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的盛行,莫兰迪在欧洲才更显另类与独特。

9

▲ 展览现场,图源:木木美术馆

“时间在他的画作中消失了”

“我本质上只是那种画静物的画家,只不过传出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气息而已“

——乔治·莫兰迪

10

▲ 展览现场,图源:木木美术馆

如若话题重新回到近几年互联网上最火的“莫兰迪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那是莫兰迪从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师,比如乔托、马萨乔和弗兰切斯卡的画里,提炼出的一种色系。

或许展览中呈现的作品会给我们提供一种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在原有色彩中渗入灰色和白色调,而形成的一种低饱和度的中间色调。

11

▲ 展览现场,图源:木木美术馆

而当实际在展厅中近距离欣赏过莫兰迪的画作会发现,真正的“莫兰迪色”是无法用相机拍出的。从杏白到酒红、从雾霾蓝到石英粉、从焦糖色棕到意大利黄,莫兰迪的每一个颜色都是他亲自调制而成。

为配合此次展览,木木美术馆将美术馆将原有的白墙或涂抹上深蓝、或贴满牛皮纸(莫兰迪曾将其工作室贴满牛皮纸)。在与莫兰迪画作相结合的同时,也旨在为观者带来一种更为沉浸式的体验。

12

▲ 展览现场,图源:木木美术馆

莫兰迪对色彩的处理手法,也同时削弱了光线的明暗对比,以及物体原本的结构,这就使得莫兰迪从塞尚那里沿袭过来的“扁平化”形式变得更加“扁平”。

除削弱了光线外,莫兰迪还在他的画作中削弱了时间的概念。

大卫·霍克尼曾说“我可以通过任何一幅画的阴影,指认出画作上的时间”。然而在本次展出的《静物》(1960)中,莫兰迪却通过抹去阴影的方法,抹去了时间。这仿佛也回应了本次展览的英文名“The Poetics of Stillness”,或可将其直译为静止的诗意。

13

▲ 乔治·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29.8×37.6厘米,1938,图源:木木美术馆

14

▲ 乔治·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30.4×40.5厘米,1960(这幅画作中,静物的阴影被莫兰迪抹去),图源:木木美术馆

而这份诗意也不仅仅从莫兰迪的用色中才得以体会,本次展览画作中的花卉、意大利郊区都蕴含着一种诗意的美。

就如他自己形容:“我是一位透过绘画去表达安谧淡逸氛围的画家,我对这种意境推崇备至。”

15

▲ 乔治·莫兰迪,《Via Fondazza的庭院》,布面油画,54.5×47.8厘米,1957,图源:木木美术馆

16

▲ 乔治·莫兰迪,《花卉》,布面油画,45.8×46厘米,1952,图源:木木美术馆

“我是只画静物的画家”

“我记着伽利略的话:真正的哲学之书、自然之书的文字跟我们自己的字母表相去甚远。它们的文字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球体、棱锥体、圆锥体以及其它的几何形。

伽利略的思想支持着我长期持有的一个信念:这个可见世界是一个形式的世界,要用词语去表达支撑着这个世界的那些感觉和图像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归根到底它们是感觉,是与日常物体和事件没有关联的感觉,或者可以说与它们只有一个间接的关联:这些事物是由形式、色彩、空间和光线来精确地决定的。”

——乔治·莫兰迪

17

▲ 展览现场,图源:木木美术馆

莫兰迪身后留下了一道千年难解的问题:他所绘画的桌上物件,是否具有任何象征意义?

纵观本次展览,桌上的瓶子、花瓶和水壶是莫兰迪的标志,“重复”是莫兰迪的某种底色。在这里,瓶子就是纯粹的瓶子,纯粹地作为一种“物”在画布上存在。

不同于塞尚、梵高等大师们的静物:这些瓶子不具有任何象征性,也没有其他人为的精神或情感因素附加其中。在这些瓶子身上,观者能看到一种纯粹到极致、属于物的存在感。

18

▲ 乔治·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26.4×70.9厘米,1953 -1954,图源:木木美术馆

他的静物背后蕴含的实则是关注日常、关照内心的宇宙观,正是他独特的艺术视角为看似平淡武器的日常生活赋予了特殊地位和意义。

而当代人喜欢莫兰迪的原因,或许也在于某种纯粹和简单,一种让我们在匆忙中可以静下来的能量。

19

▲ 展览现场,图源:木木美术馆

这位博洛尼亚出生的艺术家以其 “僧侣画家” 的外号广为人知,他一边默默地在工作室里画瓶子,一边勤恳地在家乡当人民教师。纵观莫兰迪这一生,他仿佛过着一种没有太多欲望的日常,只是穷尽一生钻研了一件事。

在此次展览中,木木美术馆还在顶层复原了一个“莫兰迪工作室”。莫兰迪不是一位喜欢旅行的艺术家,他终其一生只离开过意大利一到两次。而此次对工作室的呈现,旨在让观者跨越时空,更近距离地感受莫兰迪。

20

21

▲ 复原的莫兰迪工作室,图源:木木美术馆

而莫兰迪的工作室,向来也是艺术家向往的地方。2016年夏天,美国摄影师乔尔·迈耶罗维茨(Joel Meyerowitz)就曾抵达莫兰迪的家乡波隆那,拍摄了他在方达查街的工作室,用镜头记录下陪伴了莫兰迪整个创作生涯的将近270件物品。

迈耶罗维茨在他之后汇集成的影集《莫兰迪的静物》中,用更为感性和个人化的角度理解了莫兰迪的作品:

“莫兰迪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在于,他笔下的这些静物,几乎就是我们的写照。每一个生命都不同,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但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来说,每一天都可能过得千篇一律,只有极其微小的一些变化。

这就像莫兰迪的画:同样的几个瓶子在这张画里被微微置于画面右边,在那张画里又向左边移动了一点点,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的平凡生活。其实有很多人,都会希望一切尽量不要去改变,就维持现在的状态,平静、安稳地度过每一天就好。这是我从莫兰迪画的静物中所感受到的,平凡的物件,微小的改变,维持一份纯粹的简单,延续到永远。”

22

▲ 复原的莫兰迪工作室,图源:木木美术馆

在2020这一特殊年份下,能原跨重洋,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一个如此大规模的莫兰迪个展实属不易。

正如展览最后一个展厅中,那封“来自莫兰迪家族的信”里写下的:

“(莫兰迪)这种细腻、敏锐的感受力约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存在着某种相通之处,而正是这种相通的气韵构成了这位意大利艺术家与相距千里之遥的北京木木美术馆之间的纽带。”

23

▲ 展览现场,图源:木木美术馆

在这个北京有些稍显寒冷的冬天,在这个特殊的庚子年即将过去之时,不如来木木美术馆。

从你早已熟悉,但又或者没那么了解的莫兰迪画作中,找寻一份纯粹的永恒。

展览信息

24

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

展览地点:木木美术馆 798 馆

展览时间:2020.12.6-2021.4.5

展览项目总策划:雷宛萤 策展人:王宗孚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