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2020-08-17 14:09
原标题:名人书法因何而“名”
近日,某省一个拥有本行业内“书协主席”之名的官员因其出版物“火”了,除了书,大家更想一窥其书法真容。有业内人士看完后,表示,只不过是一个还在学习黄庭坚书法风格的“初学者”,与“书协主席”之名相距甚远,但跟他著作的定价一样,拥有了这样的书法头衔,他的书法作品价格则是普通的书法人无法比拟的。如此社会现象,看得令人瞠目结舌。
而各领域的“名人”的书法作品、书写水平等赏析、评论的文章、推送也屡见不鲜,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名人”“书法”,不用一秒,便出来3650万条相关结果,如莫言、贾平凹、张铁林、刘晓庆、倪萍、孙俪、徐静蕾等,一来,这些人有名气,有“流量”;二来,他们确实喜欢书法,并屡屡举办“展览”或者爱好秀书法,有话题度;再者,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用书法来立“人设”的也不在少数。
在这里,我们要分清“名人书法”和“书法名人”这两个概念。“名人书法”重在名气,以名望来带动书法,先有名望,后有书法;“书法名人”重在书法,以书法来成就名望,先有书法,后有名望。这不仅指两类人,有时一个人会同时身兼“名人书法”和“书法名人”两个角色。对于名人书法,名望是在除书法领域外的诸如文学界、影视界、政界、军事界、宗教界等各领域取得的。从古至今莫不如是。
“名人书法”的含义
名人书法曾经是褒义成分很高的词,现在含褒量有下降。
褒义成分曾经很高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所说的名人书法主角确实多为写字好手,他们是清末民国时期或有较长该时期经历的各行各业精英,分布于政界、学界、文艺界、科技界、经济界等,如果撇开他们其他领域的成就,或把作者的名字遮去就字论字,仍然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味道醇厚经久耐看的程度,与不少古人传世的作品相比并不差,与当代展赛上摘金夺银的“专业书法”相比,高下如何更是识者有知。二是这些主角绝大多数已经作古,有的作古已经几十近百年,各种影响他们人格以及书法水准评价的复杂因素逐渐拂去,当时的虚热虚高退去,曾经的忽略轻视也被重新认识,对他们的评价更接近本真和统一。
宋 陆游 行书尊眷帖 纸本 29.3×38.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现在含褒量下降同样是这两个原因。一是良莠不齐。现在的名人,毛笔字真正写得好的寥若晨星,有的已经远离书法的本义。比如互联网的某著名人士,偶然写一张字卖出天价,很多媒体纷纷报道,无论是价格还是传播面比当世货真价实的顶尖书法家都高出N倍,这个现象看似不正常却又正常。说不正常,是字本身的艺术价值与售卖价值极不匹配;说正常,是此时不能把这张字当作“书法作品”看,而是应当看作商业大佬之间另类社交、营销的一种特殊媒介品,其实只要书写者名气足够大身价足够高,他们织一条围巾、编一个竹篮,也同样能够卖出天价,之所以选择“书法”,可能是省时简便,拿起笔三五分钟就可以完成,且品位高雅有“艺术”,好差也不易区分,而织围巾编竹篮可能三五个小时都不够,且做得不好谁都看得出。简而言之,“书法”最适宜充当这种媒介品。当时有些书法界人士对此愤愤不平,其实不妨进一步想,如果这些名人赖以立身的价值不再,其字不要说几百万,就是几百块也不一定有人要。二是影响评价的因素相当复杂。现在的名人还活跃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错杂交织、心理复杂微妙,评价不一定公允,有的能够跳出人事关系比较客观,有的攀名附会过高吹捧,有的出于羡慕嫉妒而诋毁,也有的受到审美喜好和认识水平限制而片面,很难统一,即便是对真写得好的人也是褒贬不一,让缺乏独立欣赏能力的人无所适从。就我所看到的而言,当代名人贾平凹、莫言的字技术不一定比得上展赛好手,却自有味道,况且书法上味道比技术更高级可贵,但他们得到的骂声并不比点赞少,特别是贾平凹。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因为艺术领域的评价规律就是这样,百家争鸣,“让子弹不断地飞”,多年后会渐渐趋向统一,如今之视昔。
为什么以前的名人大多写得好,现在的名人很少写得好。也许,这个问题更值得重视。
以前名人写得好有三个原因。一是写得多,毛笔是日常主要书写工具,驾轻就熟。二是练得用心,他们很多有勤奋练字的经历,有的是青少年时期下过苦功,有的是终身都下功夫,业余时间很大一部分用在练字上。三是学问深,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深的传统学问功底,内心有较强的文人意识,举止有较多的文人风范,身上有较强的“儒”“文”色彩,官员自不必说,学而优则仕,其他儒将、儒商等比例也相当高。再说,学与艺关联度大,所以他们的审美较高且敏感,学问能够有效丰厚书法的韵味。所以,那时候名人大多能写一手好字,且不说那些文艺界学术界的,即使声名复杂的军阀也具有相当水准,如阎锡山、李宗仁等。
现在名人写得好的很少也是这些原因。比如写得少,日常基本不用毛笔,除了少部分曾上过书法培训班之外的,对毛笔很生疏,且业余时间生活丰富,很少用于练字。比如学问分离,现在是职业教育多、通识教育少,有直接用处的教育多、无直接用处的教育少,所以即使是硕士博士,往往也是看“有用”之书很少看“无用”之书,大多是专业型人才而不是通识型人才,只能说是学历高,不好说是学问高审美高,甚至都难以称为“文人”,即便有些书法专业的硕士博士教授也是如此。
这些对比其实也揭示了书法深层的问题,即“文”与“学”,这与古代的书法名手的情况是一致的。古代书法好手辈出,被后人临摹学习,给人是专业书家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其实书法对于他们完全是业余的,他们绝大多数也是各有主业的精英,数量最多的是政府中高级官员,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储遂良、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这些书法史上顶级人物莫不如此。他们留下的字,很少是专门为“创作”而写的,多是工作文稿、信件等,但现在常被视为“专业书法”,其实它们最应该被称为“名人书法”才是。
为什么古代名人的字不如此称呼,而近代当代的却要如此,本文不展开分析。想要说的是,“名人书法”对于拍卖行业来说是个好词,为近代当代很多书法作品找到了一个商业归拢的绝佳概念,有利于拍卖业绩;但是,在学术层面上造成混乱。因为这种说法是承认“专业书法”,言外之意是作者在书法上业余,其名气价值是沾了作者其他领域成就的光环,不经意间便拉低了作者的书法水准。实际上,像康有为、于右任、李叔同、王蘧常等一大批人,有多少“专业书法”者可与之相比呢!他们是业余还是专业?商业机构喜用这个概念策划无可厚非,大众层面津津乐道于此也可以理解,但学术层面的认识应该严谨,书法水准只有一流、二流、三流、四流之分,没有专业业余之分,也不应有名人非名人之分。
如果一定喜欢这个概念,那应该清楚名人书法大致有两类,一类实质是“文人书法”“学人书法”,看似业余,实际专业;另一类只是名人休闲社交的另类方式,不能过于当真。
追求名人书法之“名”
在当今的书法收藏市场上,名人书法备受藏家青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学者朱浩云说:“名人的名望在藏家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名望越大价值越高,这是不变的法则。”经考察,不管是拍卖市场上出手阔绰的收藏家,还是工薪阶层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在对待书法艺术品上都存在这种名人现象。这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对人品的景仰而名
出于对名人人品的景仰而收藏其人的书法作品,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喜爱名人书法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上,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人两千年多年,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标准和审美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就要求让人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促使人们形成了评价一个艺术家,首先要看其人品的观念。基于此,中国书法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本身是书法一流的高手,但身为将军,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一家三十余口死于敌军刀刃之下,至死颜真卿都在去消除叛乱,维护唐王朝尊严的征途上。人们景仰颜真卿刚正不阿的性格与爱国的赤诚,所以他的书法备受推崇,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对颜真卿书法艺术本身价值的喜爱。历代统治者也有感于颜真卿的一片忠心,把颜真卿书法列为正统,当今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其正大门——午门上的匾额书法就是以颜体为根本的。“宋四家”按年齿排列,理应为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京,但由于蔡京被人们称为丧权辱国的奸臣和“六贼”之首,故剔除“宋四家”之列,换成了蔡襄。而精忠报国的岳飞、视死如归的文天祥等人,虽不以书法名世,但他们的书法,从古至今都是受人们顶礼膜拜的。
“字如其人”是中国人对书法的品评方式之一,这表明看书法要和人品结合起来。晚清名臣林则徐的书法秀劲端庄,尤其是楷书,以欧体或柳体入笔,布局平稳,方正挺拔,人们认为,林则徐的书法中显现的是他骨子里流淌的浩然正气与民族大义,认为这样的书法是值得景仰的。
丰子恺 光明日报札
选自《字响调圆——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
近代人陈师曾曾对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下过一个颇具影响的定义:“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这里,“人品”正式成为理论术语,成了评价一个文人画家的首要条件。对于追求诗书画印俱全的文人艺术家,画如此,书法亦如此,人品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在中国民间书画收藏上,有“挂字如挂人”的说法,这说明老百姓在家中最显要的厅堂中庭位置选择挂什么书法作品,是以作者的人品决定的,此外,在所选书法的内容上,往往都会要求写历史上人品好、德高望重的名人诗文,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等都是很常见的。
对文化的敬畏而名
中国古代,会识字、读书、写书法的“文化人”是个小众群体,因为读书需要一个家庭很大的财力和物力支持,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读不起,所以在普通人眼中,“文化人”是个高高在上的群体。生活中,就算随手写的小纸片,都不会按照今人所谓的“垃圾”分类,而是专门找地方焚毁,形成了“敬惜字纸”的传统,这显示着传统中国人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如此,身居高位的文化名人的书法,便受到大众的青睐了。这类以“文化”出名的人主要由诗人、作家、学者等构成。今之贾平凹,是文学领域著名的作家,他的书法很有社会影响力,贾平凹自己也说,他成名后的收入主要靠写书法。且不论他的书法本身技艺如何,其实人们最关注的就是贾平凹的文学领军人物身份,他在当代文学上有不小贡献,买贾先生的书法,买的就是对文化的敬畏。另外还有作家莫言,他在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仅书法作品在拍卖场上以高价卖出,而且书法题字也出现在了一些风景名胜的石刻上。
对权力的崇拜而名
有些人青睐一些手握重权的官员或军人所作的书法,很大程度上出于对权力的崇拜。这些官员或军人一般级别较高,是在本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名人。但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一,有些身兼“名人书法”和“书法名人”双重身份,如开创“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元代赵孟頫,都是官位至高者,但他们本身也是伟大的书法家,所以他们的书法不仅有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有官位名望上的价值。还有些官员,作品本身无艺术价值,只靠名望价值,收藏者若是出于喜好而收藏这类人的书法,就只能是对权力的崇拜了。甚至这类收藏者评价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看的就是作者权力的大小。
对财富或时尚的向往而名
对于在商界、影视界、娱乐界的企业家、明星或其他艺人所作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产生社会影响力,是由于他们在财富或引领潮流的时尚方面的名望所致。近十年来,很多知名企业家和表演艺术家、主持人等的书法作品屡屡登上拍卖场和娱乐头条。2010年,赵本山的书法《龙腾凤舞》4个大字便创下了92万元的高价,单字价格为23万元。唐国强、张铁林的书法单字也超过万元。2014年,谢娜在中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写了一个繁体的“龙”字,被大众热议。同年,著名企业家马云的书法《话禅》以468万元落槌,平均每字达234万。2016年,主持人倪萍在加拿大举办书画展,十几幅字画当场被爱好者抢购。2018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第二届百位影视名人书画展”,唐国强、王刚、姜昆、关晓彤等122位影视名人的200余件作品在此展出,吸引大量书画爱好者参与。上述的买家出于喜好来买这些名人的字画,其实显示出他们对这些名人财富或时尚的向往。
吴湖帆 拙词之刻本札
选自《字响调圆——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
本文所述了名人书法因何而“名”的四个原因,其中,因对人品的景仰和对文化的敬畏而名的名人书法,因涉及的作者一般是历史上的爱国英雄和道德模范,以及现当代的文化学者,所以收藏这类作品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有促进作用的,它们是培养人们爱国主义情怀和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人们对社会上优秀知识分子劳动成果尊重的体现。但因对权力的崇拜和对财富或时尚的向往而名的名人书法,要尽量避免盲目性。人们对这些拥有权力、财富和时尚的名人们有仰慕之心本是无可厚非,但因为这里头“跨界”到书法领域的名人们鱼龙混杂,以书法为名的附庸风雅者并不少见,甚至大行其道,这些人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
对于名人书法的火热,笔者认为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并持之以乐观态度。首先,名人介入书法领域能带动全民对书法这门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注,从而引发有识之士的思考和相关部门的注意。第二,对于名人书法的认识会在将来得到提升。起初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怪现象”,如当年沈从文就说:“世俗大众的盲目崇拜是这些怪现状存在的根源。”但经过沈从文时代到现在几十年的发展,全民素质普遍提升,社会观众中有不少人对名人书法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只要练过书法的人,就算大多数仅为初学者、入门级,但他们都会对名人书法持之以理性的态度,从而给予相对客观的评价。这是因为受过书法入门的基本训练,他们就对书法如何“美”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大致辨别哪些书法是毫无笔法出处的“江湖体”,哪些是出自经典的法帖或碑刻。目前,随着教育部门对中学生书法教育的重视,并把“美育”提上日程,想必在不久的将来,全民的审美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而这才是治愈盲目崇拜名人书法的良药。
“名人书法”消解了书法艺术
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如演员、歌手、作家等常常活跃在大众的视线,通常拥有无数的“粉丝”,其文艺动态甚至一举一动往往都可能成为各种媒体和网友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近些年,名人书法似乎也慢慢地成为了文艺名人们的一种时尚,各类名人的书法开始出现在各种网络和实体展示平台,被公众高度关注和传播,如演员唐国强、徐静蕾,作家贾平凹、莫言等人的书法。他们的书法作品有一个潜在的共同的不言而喻的特征,“挟持”公众接受,即身份的认同“等同”对书法的认可,而名人身份的特殊性成为书法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马一浮 哀女弟子札 选自《字响调圆——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
电脑键盘的广泛普及,使当下的中国书法已完全由最初的实用性特征向精神性特征转变,作为书法爱好者练习书法大多数也是为了达到提高文化修养或陶冶情操的精神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名人热衷于练习书法并没有什么不好,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反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诸多的媒体和收藏者似乎关注的只是谁的作品,而不是艺术作品本身,甚至连对作品都没有去仔细甄别,更没有基本的评析和解读,只在乎关注度和流量。这就模糊了书法艺术研讨的对象,大大消解了书法艺术的学术性和独立性。更有甚者,名人书法拍卖和名人个人书法展览时常有之并高调宣传,作为名人本人并没有觉得不妥而默许认可,媒体的各种宣传也是理所当然、习以为常。
当然,作为知名人士也应具有和普通百姓一样的文化生活和选择权利,而不应对他们的私人行为和生活过多的去干涉和道德规范。即使名人的书法水平一般甚至是比较业余,但作为爱好或娱乐可以提倡却不应过多地非议和抨击。书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传统文化之一,既值得继承发展也需要群众普及推广,它同时也是一门独立的专业性比较强的传统艺术,需要专业的书法工作者研究创新。但应该指出的是,书法一旦进入拍卖会或进入公共影响力的展览空间,具有公共性和传播性形成社会的影响力,此时,这些作品就应该是进入专业的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其接受度除了面对普通公众之外,还要面对艺术专业人士群体,而绝非是自娱自乐这么简单。它不等同于娱乐事件更不等同于专业认同。如果作为“名人效应”的娱乐行为去极力煊染,则会误导媒体和大众的审美判断,弱化传统书法作为审美的主要特征,走向了低俗,文艺界人士和名人都不应忽视这种现象,严肃面对。
传统书法继承到现在,基本是承载于语言学基础上的纯粹的审美艺术。它的普及性往往是通过书法艺术本身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而普及到书法爱好者和普通大众,而当然大多数名人的书法因其书法水平有限,其书法本身并没有这种社会功能和作用,而更多的是通过娱乐性和新闻性放大了名人的宣传效应,很少去考虑书法本身的社会接受度、专业认可度,更没有去考虑與论可能带来的负面的社会影响。如果仅仅是想通过“名人效应”从展览从拍卖中获利,则是走向了书法的普及性和教育性的反面,而消解了书法艺术,真正是给文艺的发展添了乱。
延伸阅读:诗文和经史
今天的书画界正十分重视传统,具体表现为对书画家“要有文化”的吁求。什么是文化呢?就是诗文。看古代的书画大家,李成、李公麟、苏轼、赵孟頫、倪云林、徐文长、董其昌、石涛、龚贤、扬州八怪、吴昌硕,直到近代的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潘天寿,哪一个不是擅长古诗文?所谓“文者,画之极也”,正因为有这样丰赡博洽的诗文传统修养,所以他们的书画才成为高超的艺术,而不是仅止于技术的众工之事。
但这样来认识书画的文化传统,是非常局限的。
北宋 赵佶 闰中秋月帖 35×44.5cm 故宫博物院藏
首先,传统文化分为经、史、子、集,书画属于子部艺术编,它们本身也是文化,并不是说只有集部的诗文才是文化。汉之前的壁画、石刻、碑铭也好,晋唐的写经手、莫高窟的画工也好,两宋的图画院众工也好,大多不擅长诗文,有些还是文盲。你能说他们创造的书法、绘画名迹,没有文化而仅止于技术之事吗?晋唐两宋的书论画论,几乎都是谈的技法,永字八法、结体三十六法、六法、六要、六长、十二忌、三远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技法,而不是高深的哲理。你能说这样的书论、画论没有文化吗?这就是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技进于道。职于艺,全身心地投入,把它做好了,就可以合乎德,归于仁,进于道,从而使技术本身也成为文化。包括体育竞技的运动员,从读书的角度,他们的文化并不高,不过初中程度,但苦练基本功,拿到了奥运会的金牌,为国争了光,这就是文化!换言之,各行各业都是文化,农民的文化在于种好地,工人的文化在于做好工,战士的文化在于打好仗,书工画匠的文化在于写好书法画好画。
其次,诗文属于集部的文学,相比于子部的书画,作为文化,它当然更加风雅,更加性灵。一位书画家如果能有诗文的文化修养,他的书画创作当然更有书卷气。徐文长、董其昌的书画之所以有别于写经手、莫高窟画工的气息,便正在于诗文的涵养。但不能说这个有文化,那个没有文化,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再次,更根本的文化传统,在于经史,四书五经、二十四史、通鉴等等。这一点,尤其为今天的书画家所忽视。欧褚颜柳、欧阳修、文同、苏轼等士人书画家,他们的文化,首先在经史的修齐治平,其次才在于诗文,再次才在于书画,即苏轼评文同“其文,德之糟粕也;其诗,文之毫末也,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今天的书画家,对于其书画好者甚众,对于其诗文,好者盖寡,故开始倡导诗文的文化修养;但对其德也即经史的文化修养,几乎无人知晓,故不作倡导。
诗文的文化,主性灵之才;经史的文化,主大义之德。无德有才者,往往自视甚高而视人皆不入眼,甚至标新之异,恃才傲物。而有德者,往往自视不够而视人皆高。如苏轼对黄筌、赵昌等皆评价甚高,而自视则“学材迂下”、“不学之过”。一者,见人之贤则视而不见,见人之不贤则愤愤然;见己之贤则目空一切,于己之不贤则完全不见。一者,见人之贤则思而齐之,见人之不贤则反省自己而不责他人;于己之贤则决不向人夸耀,对己之不贤则三省吾身。
故曰:文化传统,书画本身是,诗文是,经史尤是。我们今天强调书画家“要有文化”,诗文是一方面,经史尤是根本的方面。即晋唐的书工画匠,他们只有书画的文化,而没有诗文、经史的文化,但事实上,诗文的文化无论作为知识还是素质,他们固然是没有的,而经史的文化作为知识虽然没有,作为素质他们还是有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作品比之明清的文人书画家,虽然书卷气不逮,而含弘光大的正气过之;而唐宋的士人书画家,其作品不仅有书卷气,尤具大义正气的缘故。
(图片来源于美术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