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彩蛋 2020-03-17 13:06
吃喝玩乐艺术史4:男人的香气 | 张小玉
如果汉语也像法语一样分词汇的阴阳性,那 “香”这个词,大抵该是个“阴性词”。
毕竟提起“香”,常常联想到女性。什么闻香识女人,青年姑娘的内室称香闺,美丽撩人的女性形容作香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连在苏轼那里,姑娘的汗也是香的。
而男人,如何和这“香”产生关系呢?今天, 小玉和你男人聊吃喝玩乐中的香气,和它背后的两种文化。
无有趣,不艺术!
《豪华时祷书》插图《十四世纪的宴会》
这幅《十四世纪的宴会》,是15世纪早期为法国约翰·贝里公爵写成的《豪华时祷书》的插图。
这场 只有男性参与的欧洲中世纪王公贵族们的宴会牌面,简直奢华到爆:精致的金银器摆设与餐具、大厅悬挂着气势满满的骑士织毯,绣着暗花的华美桌布,贵族们穿着面料和颜色讲究的服饰,吃着一道道丰富美味的食物、喝着一杯杯爽利的酒。
他们到底吃了什么?酒肉穿肠过,也许连自己都不记得了。但 有一个味道,是他们记得的——“香料的味道”。
香料
香料是东方来的奢侈品
穷玩车,富玩表,如果 在中世纪,那有钱人的奢侈品是香料。
当下有一个“口味经济学”的说法,认为口重的地区比较贫困,而口淡的地区相对富有,毕竟调料可以掩盖食物不那么新鲜的事实,而富人们最爱的就是优质食物那口原汁原味的鲜。
这种说法在当下这个物质丰富、讲究健康的时代,看起来好像有那么点道理。可有趣的是,生活在公元元年前后古罗马的贵族留下了一本关于烹饪的指南, 书中500份食谱中,有400个是关于调味汁的—— 有机会和能力获取远方而来的昂贵香料,才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丝绸之路与香料之路
香料的背后,是巨大的贸易网。
香料的产区处于热带环境,而欧洲的气候导致本地没有香料,因此早在罗马时代,香料便主要从亚洲进口。15世纪,欧洲通过传统 欧亚贸易路线获得香料的成本越来越昂贵,于是 大航海时代便开启了新的香料寻找。当时,欧洲人把包括今天印尼在内的几个发现了香料的惊喜之地,统称为了“香料群岛”。欧洲人向东方寻找香料的狂热历史,甚至见证了中国汉帝国、印度阿富汗一代的贵霜帝国、西非的桑海帝国等 几大帝国的兴衰历史。
桑海帝国的贸易中,有大量香料对欧洲出口。
在很长一段时期,欧洲人对胡椒和香辛佐料,如肉桂、丁香、肉豆蔻和生姜 嗜之若狂,称之为“坠落凡间的天堂碎片”。一顿饭从头到尾、从肉到鱼到蔬菜几乎离不开香料的辅佐,在酒里加上香料还可以去除酒的涩味。同样是一种食材,能用香料把它做的更好吃、刺激人的食欲,这是属于菜肴的“阶级评定”。 法国有句谚语用来形容贵重的商品:贵如胡椒(cher comme poivre)。
更夸张的是, 当时的富人们还像收藏限量包包一样收藏香料!据记载:
14世纪初,法王查理四世的遗孀珍妮的橱柜中存有大量香料,至少有6磅胡椒、13.5磅肉桂、5磅“天堂的谷物”、3.5磅丁香、1.25磅番红花、0.5磅长胡椒、少量肉豆蔻皮和23.5磅生姜。14世纪末,法国的海吕厄先生的婚礼筹划书中写道,负责厨房事务的人应与厨师一起监督香料的购买、运送和保存,把香料锁在一个橱柜中。
公元350年至公元400年在英格兰出土的霍克森胡椒瓶,用真金白银制成的香料罐,是大英博物馆的经典代表藏品。
因此,当中世纪这些贵族们在赴宴时,大概也会脱口而出:这菜真的好香… 当然香了,这是奢侈的味道。
香料是宗教圣品
在精神领域, 香料与基督教信仰和伊甸园有密切关系。
《圣经》旧约中常提到“乳香” 和“没药”,当然还有香料。香料原是献祭之物,放在神的法柜前。而且人不能为自己作香,因为这香是归耶和华的,是至圣的,想必是代表着圣洁和上帝的身份。圣经之中的叙述不时 将香气与神圣联系在一起。天使下凡到人间,首先让人感觉到的是他们随身的清香。上帝、基督、圣母玛利亚和圣徒们、圣灵和死去的帝王,都带着香料之气。
《圣经》中的伊甸园,有大量香料作物
而基督教为“ 只有天堂里才充满着香料气息”的想象提供了可能,因此,当哥伦布漂洋过海西行之时,他认为那是在靠近天堂,哪里能找到香料,那里便是天堂。因此,直到死去之时,哥伦布仍然固执而惋惜的觉得,自己距离天堂也许只差毫厘。
因此,基于这种宗教的神秘的想象,欧洲人认为香料具有圣洁之气。在 基督徒丧葬火化时,必须香味越浓越好,在尸体上涂抹香料共同焚烧,有着赎罪的含义,意味着涅槃死后重生。
而吃进去这些添加着香料的食物,能不能让贵族们感受到肉腥味之外的圣洁洗礼呢? 男人们的身边飘荡着肉桂和香脂的气息,餐桌即天堂。
十四世纪法国国王查理五世宴客几位基督教主教的情景,桌上的金银器盛放着珍贵的香料用于食物佐料。
香料是欲望之物
除了精神上的神圣意味,香料竟然还有种完全相反的含义,它 代表着世俗的欲望。
随着香料的风靡,负面风评甚嚣尘上。甚至基督教修士们把香料罗列出了七宗罪里的三项大罪,其中便有“ 贪图欲望”。
香料在古代有催情的医用,代表一种朦胧的欲望的联想。甚至为了配合 对神秘东方的香艳想象,香料还被看作是东方的标志,只有乐于感官享受的东方人才热衷于此。与之相反,欧洲理性主义时代最为贬斥的就是追求感官,而不诉求理性。
德拉克洛瓦《阿尔及利亚女人》,香料与东方香艳的女人有着暧昧的关联,阿尔及利亚正是香料产地。
香料与欲望的关联一直延续至今,在《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一书中,有过这样的描写:
只要你用遥控器在美国电视节目的低端搜索的时间够长…找到一个叫做“香料”(Spice)的成人频道。对它的内容你可能会有些迷惑——我开始还以为那是个教烹调技术的频道…它暗示一种奇异的欲望带来的愉悦。
因此,当这些贵族男性们围坐在一起,吃着这用香料烹调好的美食时,疯狂的宴会可能会演变成疯狂的party,“ you make me hot”,难道就是这么来的?
中世纪宴会
在吃喝这事上,中世纪男人们的香气是宴会上的香料带来的。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宋代,也就是欧洲人心目中那神秘香艳的东方国度里,男人们的香,又是从哪里沾染的呢?
在如今这个时代,香水的使用很常见。虽然男士使用香水的比例低于女性,因此大部分香水都是为女性调制,可如果一个男人身上带着优雅的淡香,也会给人一种“体面”和“讲究”的感觉。
没错, 在宋代,我们的文人雅士们,便会在雅集活动时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炷香来提升活动的雅趣。而“燕居焚香”,正是当时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宋徽宗《听琴图》,1116年-1119年
宋人有所谓 “四般闲事”,分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而这里的焚香,正是这闲事中最重要的。 焚香弹琴、焚香读经、焚香品茗之举,不仅催生了大量好乐、好诗,更催生了像《听琴图》这样的好画:
松下之人着道袍抚琴,另两人坐于下首恭听。清风吹过苍松间,琴声弦弦入耳,而这一切,由焚香渲染气氛, 席间所有人,都沾染了缕缕清香。也许一炷香灭了,还会有红袖添香。
焚香是种文化,也是种生活。
两宋,作为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最鼎盛时期,“焚香”逐渐成为 社会各阶层都参与的生活风尚。 不仅是那些男性的文人墨客,连寻常人家中的男人们,也愿意以焚香来点缀日常生活,让生活充满典雅的仪式感。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有如此“焚香”的情怀?
《清明上河图》局部,出现香铺,可见“焚香”之盛
焚香,祭祀与辟邪。
香在距今6000多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方式祭祀天地诸神。在殷商的甲骨卜辞中就已有文字记载,“紫(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就是香最早的雏形。
我们中国的一切礼仪,前身都能在祭祀和巫术中寻得。而焚香之举,也和祭祀有关。袅袅的青烟向上蒸腾,仿佛与天上的神明进行了对话。这种对于“ 香烟通神明”的认知,除了我们中国人,其实2000年前的北美洲人也一样存在。在大英博物馆存放着一件水獭烟斗,正是因为人们相信吞云吐雾之间可以和神明沟通一番。
祭祀中焚香
而祭祀中的焚香逐渐日常化,可以 辟瘟驱邪,因此朝堂、宫室必焚香。而到了汉代,宫室发展到用香来驱虫防腐、熏衣抑菌,民间也会点一支香来净化空气。
“榻前时焚苍术诸香,勿令秽污 ,以辟不祥。”也许正是人们日常焚香时的心理状态。
焚香,养生之举。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97回描写道这么一个情节,宝玉发现婚礼上的新娘并不是心心念念的林妹妹,一时旧病复发晕过去了。而家人们赶紧“ 满屋里点起安息香来,定住他的魂魄”。
在《本草备要》中有记载:
沉香性温,诸木皆浮,而沉香独沉,故能下气而堕痰涎,能降亦能升。怒则气上,能平则下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其色黑,体阳,故入右肾命门,暖精助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
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多处 焚香的医用价值,可以说充分叙述了焚香尤其是沉香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上的独特作用。
宋画《槐荫消夏图》,焚香与睡眠也是绝配。
我们中国人如此笃定中医、擅长养生,怎能不试试焚香 ?夏季清热解暑、冬季安神助眠,可谓养生良方。可以说,古代文人的案头清物,一盏养生香是绝对少不了的。
而直到今天,焚香也应该属于“ 气味疗法”,可以颐养身心。平时家中青烟一缕,也有利于醒神益智。
焚香,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外化
说了那么多礼仪与实用价值,“焚香”之举能够如此大规模的在各阶层广泛开展,一定与其背后的精神意义脱不开关系。
马远《竹涧焚香图》
沐浴焚香,整衣肃容,淡泊从容地抚琴,气定神闲地读书,心无旁骛地冥想。外是高山流水天人之际的广阔宇宙间,内是气定神闲、波澜不惊的心绪。画中人身体里蕴藏的 一切喜怒哀乐,都在这袅袅香烟之中变浅变淡,不必形于色,不必挂于怀,宁心静气,超然于世外。
绘画中出现的焚香,并不仅仅是风雅的点缀,更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中国人追求的终极“天人合一”。 焚香的闲情,是谙尽世事后的潇洒,是心不再受制于外物的自在。
“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香在身边,心在天地。
男人的香气,在东西方是不同的。
中世纪欧洲的男人香,更像一种财富和炫耀,它是 外放和张扬的,具有对整个外部世界贸易和扩张的属性;而 宋代中国的男人香,更似一种礼仪和雅趣,它是内敛和沉静的,与中国整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不谋而合,是一种 内化于心的人文格调。
这男人的香,也算是两种文明的弥散吧。
(图片来源于艺术有彩蛋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