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杨诘苍:“三魂七魄”,用毛笔认汉字,汉字是天书

近日,由杨天娜策划的展览“三魂七魄”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览是杨诘苍迄今为止在国内最大规模的个展,共展出艺术家的18组作品,着重介绍艺术家三十年多来的纸笔墨创作。策展人认为展览并不是一次回顾性个展,是将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重要主题逐一呈现,其中包括:自我升华、生死、残缺美、记忆、姿态、权利与和谐。更为突出的是,艺术家如何采用不同形式来处理同一个主题。

▲ 艺术家在开幕现场发言

越发稀罕的实体书写文具

如果不说毛笔,只说书写用的文具,我们会提到什么?

现在的学生仔学生妹,尤其是才入学龄不久的,大概是与铅笔打交道最多的。在校在家无论算数、习字、答题还是写作文,最常用的就是铅笔。与之配套的橡皮之类,似乎更少被提到。年纪长一些,科目多了几何作图;以至地理生科,素描绘画,全是作业。至于入社会工作,各种计数与绘图,仍然把铅笔当作最好用的文具之一,另外就当属钢笔和各式硬质笔头的书写工具。更多人,在适应现代社会的沟通与办公需求中,更多地使用电脑与键盘。虽然近几年也有笔形输入工具的兴起,与传统的执笔书写,还是在体验上有各种不同。至于愈发稀罕的毛笔和软笔书法,似乎除了作为熏陶儿童习性的功课,更多的成为年长者修心练习的陪伴。现在的人,说起“书香门第”,似乎也不再把“琴棋书画”当作唯一的衡量标准,更难脑补研墨习字的文人模样。

▲《地下花 —— 自画像》

实体文具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逐渐消解,意味着人类对知识摄入方式的改变,更使其对传统的纸笔墨产生新的认识——无论从意义上、还是使用方式上。

▲《阴功轴》

于是当代水墨也逐渐向观念艺术靠拢,似乎传统文人画的“青山绿水”、“水墨山水”、“工笔/写意花鸟”都成为了具象的“小儿科”,只有解构出“元素”与“禅意”的才是上品。

▲ 展览现场

这并无可厚非。如果水墨书画以及(毛)笔墨纸砚与艺术家的理念相契合,作为创作的媒介和手段,反而是锦上添花。软/毛笔书画对其具有天然的文化根属性,使作品在表达观点的同时,添加了独特的个人符号。

▲《复数十字》

不同寻常的当代书画士人

作为三十多年来持续活跃于全球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杨诘苍的创作力一向惊人。行为和装置作品之外,宣纸重墨和绢本工笔,尤其是浓墨书写,是他主要的创作形式。而毛笔,则是其最重要的创作工具。作为幼时开蒙教化的媒介,以及旅欧后自我反省与身份重塑的辅助,这种书写文具和书法乃至理解汉字本身,对艺术家有着深刻而独特的意义。

▲ 艺术家在开幕现场

杨诘苍自三岁起,跟爷爷使用毛笔研墨来认识汉字,当时,毛笔书写本身并不是书法,认字才是根本。这种私塾式的启蒙教育使幼时的艺术家对汉字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认识。“汉字是有能量指示的,读得懂是天书。”八十年代在广州光孝寺和罗浮山冲虚观参禅习道的经历,使杨诘苍对于自然和生活的体验与众不同,且自成一派。毛笔书写的过程对于他来说,不仅是艺术,更是领悟道理和修行的过程。于是写写画画都成文章,无怪艺术家自诩“生活在当下的文人” —— 写与画就是日常。又因为六十年来使用的工具是毛笔,所以它的功能性和精神价值一并贯穿了艺术家的生活。

▲ 展览现场

回顾历史上中国文人的精神,正是这种“务实的精神性”,它是一种思考与自省,并作为一种方法论,成为艺术家对历史和事件进行参与及解读的依据:以退为进,反攻为守,嬉笑怒骂,不拘一格。

▲ 展览现场

于是要想理解杨诘苍的作品,就完全不能从鉴赏传统书画的角度出发。杨诘苍将绘画作为动词,他的创作,更像是“动态绘画”(action painting),艺术家浓烈的情绪和书写时的力道全然呈现在纸墨之中,让观者见书不是书,见画不是画。虽不尽然“一加一大于二”,但从作品本身,可以对艺术家的心境与状态有所体察。“以前士人交朋结友,看你藏的品,读毛笔写的字大概就知道你是个怎么品质的人了,跑不掉的。这正是我爷爷口口声声"人要正,字要靓"做人的基本要求。”

▲《三魂七魄》,2000年,墨、亚克力、宣纸,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三魂七魄》是展览的标题,也是展出的作品之一,它是杨诘苍最具代表性的书写作品,即: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创作解构为最基本元素:墨、水、纸、行为。艺术家创作时的心情与动作结合,如同道家对于人类灵魂本质的理念,既发散又集中,吐故纳新又坚持本我。这尤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比起同样是社会动荡后、在西方萌生的抽象表现主义,又有趣和可亲近得多。

▲《千层墨》

同样,八十年代的《千遍书》和九十年代的《千层墨》也是这样的作品:书写的文字已不重要,过程决定了一切。这个系列的单色墨黑绘画,既不展示技巧,也不突出个性或形象,而是通过反复涂抹于宣纸上的墨和水呈现出浸透、发亮、以及使纸张发皱变形而形成类似雕琢的效果,如同冥想至顿悟的灵光时刻。

▲ 《千遍书》1984

▲《我依然记得》

如果想看艺术家近期的毛笔汉字,不妨移步至第七空间的《我依然记得》:十八屏巨幅书写作品是杨诘苍以惯用的逆笔倒书的方式来记录其生活中接触过并仍记得住的人的名字,由他朗读这些名字的声音,也成了这一作品的组成部分。

▲《我依然记得》

▲《我依然记得》局部

一天一地看不清理还乱,扩散滴落的墨汁写出的名字,加上回荡在展厅里的“点名”,很像寺庙里诵经的声音,余音袅袅不绝于耳。不过,艺术家的解释是他少年时广播器从早到晚朗读党大会代表名单的集体性记忆,也像他写的字,有一点点难以辨清黑白。反正冥想或者人生,也都不是一下子可以明白的,观众们不妨在作品前多停留一会儿,也许是这空间摆放着一张长櫈子的原因。

每个人皆可成为齐白石

▲ 展览现场

▲《跑》之一

展览的空间很大,如果你行到第五空间时累了,或者手痒到跃跃欲试,不妨在艺术家的《人人都是齐白石》课堂坐下。

▲《人人都是齐白石》

▲展览现场

这是杨诘苍以自身经历和经验为基础,在过去两年里做的公教项目。孩子们 —— 当然这次展览中,任何观众都可以上前体验 —— 被邀请进来,按《芥子园画谱》所提供的方法,铺纸、磨墨、执笔来写写画画。一面大墙满满是孩子们百花齐放,遍山灿烂的画。

▲ 展览现场

在开幕式上,艺术家给参与到活动中的观众们讲解了他所认同的临摹的要义:求神似而非形同,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三岁定八十。小孩画画自然不求形似的,那时候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最厉害的......一人一个风格,见人见性,你就是你自己。”

在开幕现场的“教室”坐得下来,在老师指导下亲手研墨,上手体验,当然比只是在展厅里晃晃要有意思。多重感观参与到“看展”这项活动中,本身也不失为一种“观看之道”。

▲ 策展人杨天娜为来宾进行导览

当然,作为公共教育的项目,艺术家认为,社会认知毛笔写画作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传承,让中国人的字写得好,中国人的心静得落,这种反动势力在当下是需要的。让孩子们从小使用毛笔认识汉字的结字,了解每个汉字的内容,本身就是美育美德追宗认祖的过程。那么如果这个无缝嵌入展览之中的活动,能引起观众们对于毛笔所具备的种种含义的点点启动,就是超越“呈现/再现”本身的作品。

▲ 《十一日谈-金日》,2011-2012年,绢本工笔重彩,8条屏

▲ 《比天堂奇妙》,2009年,绢本工笔重彩,每幅各95.9x121.5cm绢本工笔重彩

《比天堂奇妙》和《十一日谈》则从另一维度呈现了艺术家的世界观:不同物种间的相识和欢愉,让界限、差异和偏见消失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平等的互动与关爱。

▲ 展览现场

不得不说,全球化发展中的冲突与危机的加剧,使得杨诘苍创作的感官天堂与乌托邦,显得弥足珍贵。

▲ 展览现场

▲《达芬奇的风景》

▲展览现场

▲《六二禅 —— 自画像》

此次展览还包括三件影像作品,杨诘苍解释他的影像就是他的旅行速写,是艺术家书写性绘画的延伸。影像以简明扼要且精准的方式记录下创作时的灵感,如同素材记录和速写,即兴而充满趣味。同时,为当下的主流世界提供了另外的视角和态度。

关于艺术家

杨诘苍,1956年出生于广东佛山市,成长于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时期,20世纪70至80年代师承传统美学并开始其艺术创作生涯。1989年,杨诘苍首次以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展览现场创作的参展艺术家身份出现在欧洲,此展也影响了他移民欧洲的决定。1978年至1982年,杨诘苍入读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之后留校任教至1988年。1989年后,杨诘苍居住在德国海德堡和法国巴黎并参加了大量的全球性展览:“中国前卫艺术大展”(1989年,北京中国美术馆), “大地魔术师”(1989年 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为了昨天的中国明天”(1990年 法国),“沉默的力量”(1993年 英国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1998 / 2000 / 2002/2004/2006/2008/2010/2016/2018年 中国),上海双年展 (1999/2015年,上海),“停”(2002年 韩国光州双年展),“紧急地带”(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广州三年展(2002/2005/2008年 广州),“艺术的力量”(2006年 巴黎大皇宫首届巴黎三年展),利物浦双年展(2007年 英国),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7年 土耳其),里昂双年展(2009法国),莫斯科双年展(2009年 俄罗斯),“法国五月”(2001 / 2015年 香港),“古往今来“(2013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连续撞击”(2017年 法国巴黎大皇宫), “街道” (2018年 意大利罗马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1989年后的中国艺术:世界剧场”(2017-2018年 美国纽约/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关于策展人

杨天娜,独立艺术史学者、策展人。杨氏和当代艺术的渊源始于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她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她的博士论文《符号的较量:对1979-1989中国前卫艺术创作的符号学分析》(香港 timezone8, 2003)是一本关于中国 80 年代艺术的重要参考著作。杨天娜策划的展览包括:“渗:移景与幻想”(广东美术馆,广州,2006),“剩余价值、积累 -广东快车”(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06),水墨、生活、趣味第五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2006),“街道是我的心”(博尔赫斯书店,广州,2007),Onda Anomala - 第七届 Manifesta 双年展(特伦托,意大利,2008),“成为激烈、成为动物、成为......”(海德堡大学,2009),“以退为进”(上海外滩美术馆,2014),“7+1-你们来了就好”(北京GIGE博览会,2015),“窗内外:萧开愚的诗画”(本来画廊,广州,2017),原乡-第一届光安田野双年展(光安,2018),“六二禅-杨诘苍”(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8),“有可能的园林-田德喜”(Cherimus 撒丁岛,2019),“岭南意象”(巴黎中国文化中心,2019)。

展览信息

《三魂七魄》

策展人:杨天娜

展览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