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null

2010年《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让观众感受到了同一时空不同文明下,中西方之间的“艺术碰撞”,不仅让国内的观众更加了解西方的传统艺术,同时也使中国的传统艺术在西方得到传播。

2019年,当卡地亚与紫禁城再度相遇时,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吗?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综合报道。

一件事物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是它的过去?或许过去的终将过去;是它的外表?外表同样也会慢慢褪色;是它的历史?是它的当下?还是当下的历史,历史的当下?

null

或许,近日一场展览可以提供某种答案:是不断充满生机的历史,以及可以持续永恒的当下。

卡地亚(Cartier),被誉为“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作为和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王室贵族名人巨贾,还有无数脍炙人口的传奇和故事。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宫,是东方艺术珍品的宝库,它历经六百年兴衰而宠辱不惊;而卡地亚,是享誉全球的法国钟表与珠宝制造商,它以非凡的创意与精湛的工艺,见证了近现代艺术与社会的百年变迁,今年,它们再度相遇。“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近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幕。

null

自1994年迁址到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操刀设计的崭新大楼以来,卡地亚发展出了一条别开生面的当代艺术策展之路,以开放的姿态拥抱那些鲜少在美术馆中被讨论和呈现的主题。比如,其曾经举办展览“故乡:此处即彼处”(Native Land, Stop Eject, 2008)表达了对移民概念的思考,“动物大乐团”(The Great Animal Orchestra,2016)呈现对环保话题的关切,而 “数学:陌生风景”(Mathematics, A beautiful elsewhere,2011)则以全新维度探讨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东方与西方的交融,意味着世界文化的正向流动。在这里,卡地亚为我们展示了近百年将东西方艺术的共通流向。从珠宝首饰到皇家贵族之间,关于美的设计之元素的交流。此次展览,是一种来源于历史的记录,更是为当下全球文化交流予以启迪。

此次“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共设三个展厅,分为“灵感中国”、“风范见证”、“时间技艺”三个单元,以“精湛技艺”为主轴,沿着时间和主题两条主线,进行多元视角的解读。展览集结了800余件艺术作品,最早的展品可追溯至明代,分别来自卡地亚、故宫博物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卡塔尔博物馆、瑞士拉夏德芳国际钟表博物馆等。

null

这是继2009年“卡地亚珍宝艺术展”成功举办十年后,故宫博物院与其再度携手。“有界之外”这一名称来源于故宫博物院钟表修复团队在与其进行合作交流时的真实感悟,正是在双方对钟表技艺的切磋探索中,回溯时间和历史的脉络,激发出彼此对传统的领悟,也让双方的合作不断突破本来的界限。

东方艺术品收藏为当时的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主题“有界之外”贯穿展览始终,其中的“边界”可以从地理、时间和文化三个维度上理解,而跨越这些边界的则是人类共同的本能。无论是钟表艺术、装饰艺术或造型艺术,本次展览的展品也呈现出跨越时间和技艺的界限,及跨越文化的重塑力和艺术的创造力。

“有界之外”是故宫博物院与其近年来合作成果的展示。展览分为灵感中国、风范见证、时间技艺三个单元,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同其所代表的近代跨越国界的创作结合,立体展现双方联合修复成果。通过展览,希望能够启发观众在欣赏中西方珍宝艺术的同时,领略珍宝艺术所富有的美感,感受技艺与工匠精神的积淀,关注展品背后中西交融的历史和意义。

null

十八世纪的欧洲没有一座宫廷不以拥有中国瓷器厅为骄傲,一切东方元素也皆可被运用。当时正值盛年的卡地亚第三代掌门人——路易•卡地亚(Louis Cartier)也深受其影响,他钟爱埃及、波斯、印度、中国、日本等古老文明下所诞生的物质瑰宝,终其一生收集并拥有大量的中国珍宝与瓷器收藏,并从全球的古董商那里收集这些古老元素,提供给卡地亚的设计师使用。在路易引领下,异域文明不再是元素,更不是猎奇,而是真正的将古老的文明融合在他们设计的产品中,并将其推向世界。

清末民初中国元素与其融合:民国初期,有“爪哇糖王”之称的印尼华侨首富之女黄蕙兰,家庭优越,深谙欧洲社交礼节,熟练掌握英、法、汉语及爪哇语,对欧洲时尚品牌如数家珍,深谙欧洲社交礼节。而在当时,大多数中国妇女不识字,缠足,也不会在社交场合抛头露面,使得她成为中国近代女性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光芒的代表人物。当她觐见欧洲皇室时,特意穿着中式袍裙,尽显东方女性高雅,温婉的古典风韵。而后她移居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买到一块青椒翡翠,委托她为这件旷世奇珍制作钻石佩链;她在对其进行品鉴时曾深表赞叹,并摒绝一切旁人在场,以防意外。最后,这枚吊坠被配以总重达到25克拉的钻石项链,成为黄蕙兰毕生挚爱珍藏。可能从那时起,与紫禁城的缘分就悄然结合。

null

两者最早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其当代艺术基金会与法国著名艺术家让-皮埃尔.雷诺(Jean-Pierre Raynaud)合作,将其代表作“金盆(Pot Doré)”在故宫博物院太和门前展出,这也是其当代艺术基金会在中国第一个大型文化活动。

2014年,故宫博物院和卡地亚拉夏德芳制表工坊的专家开始了频繁的交流互访。经过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双方决定共同修复故宫博物院院藏六件钟表文物,由王津老师带队的故宫博物院钟表保护修复专家负责修复钟表外观,卡地亚拉夏德芳制表工坊的专家负责钟表机芯的修复。

null

确立合作意向后,钟表保护修复专家对于六件钟表文物进行了仔细检查,翻阅了大量历史文献,依据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原貌和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原则制定了修复方案,得到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随后,六件文物远渡重洋,来到了位于瑞士拉夏德芳的制表工坊,接受故宫博物院和其双方专家团队的联合修复。西风东渐,历经中华大地数百年岁月的洗礼再度回到西方,六件尘封已久的钟表等待着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2018年1月8日,故宫博物院与其共同推出纪录片《唤醒时间的技艺》。该片由著名导演李少红带领团队制作,“主角之一”正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钟表师——王津。

当中国古老的工艺技术与西方的现代工艺技术相互碰撞之时,必然会在某些理念上有些许的不同,但是每一位钟表师的努力却是相通的。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也无论是传统的工艺品还是现代的奢侈品,最终的目的也都是创造出精良的作品,这些都是“无界”的。

170多岁的世界顶级奢侈品,与已经600多岁的故宫“忘年之交",将中国古老的艺术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也会让世界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null

null

将古老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产品中,与紫禁城的合作,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工艺技法得到世界的认知。多年前,古老的文化产品仅仅作为古董,陈列品出现在博物馆。普通大众能接触到故宫的文化产品仅仅在纪念品商店。这导致了一种现象,我们国家优秀古老的传统技艺,工艺,艺术“走不出去”。但是近几年,故宫显然成为了“大IP”,推出了很多故宫文创品,并在网上销售。比如故宫咖啡,故宫手机壳,故宫帆布包,故宫笔记本等等销售量颇高,甚至故宫口红卖到断货。故宫的猫也成为了网红,有很多网友给宫里的猫寄猫粮,指定说这是给慈宁宫的猫,这是给延禧宫的猫吃的。此后,故宫又进军时尚界,与各大时尚品牌联名。由此可见,以前离我们很远的传统工艺,走到了大众身边。如今成为我们流行的追崇的产品。

这次合作,对外拉进了品牌与中国消费者之间距离,对内我们不仅要学习世界级传统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传播方式,而且也会提升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null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东方的世界级传统艺术,不仅在近代以来深受西方的瞩目,同时,这些交流亦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另一些国度的信息。在当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世界文化的共处,此次展览为我们带来了历史的借鉴。在曾经的中华大地上,中华传统文化经由贸易带为他国带来了影响,并使之成为其文化品牌的代言,如今,中国亦以一种开放并包的心态,与世界各民族文化融于一体。

我们是拥有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我们的文化从未被征服,替代,断层过并且保留至今。提升文化自信,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找到合适的传播途径将我们古老优秀的传统艺术品推向世界。因为,世界需要认识一个新的中国,而中国也要认识自己古老的文明与文化。

null

null

异域审美元素的重逢。东方趣味曾深刻影响了西方珠宝设计师的创意风潮。双龙戏珠、《西厢记》插图等一系列蕴含中国文化底蕴的纹饰在器物中的出现,便是佐证。在故宫研究专家的眼中,胸针上双龙戏珠的纹饰可以从中国古建筑、家居、工艺装饰中找到源头;桥牌盒四角装饰的凸圆形珊瑚意象也和北京皇城四角楼一脉相承。而制造于1925年的逆跳指针鲤鱼时钟更是经典代表作。海水江崖式造型灵感源于中国龙袍装饰纹样,寓意“江山永固”,而指针的装饰小龙则契合了中国民间祝愿高升的吉祥语“鲤鱼跃龙门”动态形象,时间与永恒,鲤鱼、海水到龙的升华,对异域文化的精准理解和超凡创造力,成就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在卡地亚的带领下,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高度理解和把握,将中国传统艺术完美融入现代审美精神和造型设计。比如创作于1928年的中国风格化妆盒,盒盖上的图案源于其私人收藏的康熙五彩瓷盘,本次展览中故宫亦选出院藏的同时期瓷盘,通过对比可见卡地亚对东方意境的完美诠释。1927年经重新设计镶嵌制作而成的中国风格台式烟盒,其顶部瓷嵌片上的粉彩人物图出自中国古典名著《西厢记》终曲“衣锦还乡”的情节,与故宫院藏粉彩人物镂空长方香薰盒描绘的《西厢记》“夫人停婚”的情节,在形制和表现元素上不谋而合。东方与西方,香薰与烟盒,“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主题,超越了时代和阶层,表达了共同的理想和愿望,让它们之间形成对话式的呼应也是本次展览重要的布展策略。展览还选取了典藏“天堂鸟”与紫禁城皇家收藏“翔凤纹皇后吉服”组成“吉祥鸟”主题,一静一动,它们分别代表了西方珠宝艺术和东方织绣艺术的最高水准,在各自的文化中又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象征。展览意在通过有机的组合、对话的形式,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寻求一种更高层面的默契、文化共通和情感共鸣,这一理念将贯穿展览的始终。

null

中西造型艺术的交锋。无论是法兰西帝国时期的冠冕,还是清代宫廷服饰中的皇权象征,都是装饰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在权力的顶端体现着个人意志和国家荣耀的传承。来自故宫的三件展品堪称重中之重:朝珠、乾隆皇帝龙袍、大清嗣天子宝,皆是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皇权的代表,与展厅中的皇室珠宝交相辉映。它陆续赢得了王室和欧洲贵族阶层的青睐。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以及俄国……全世界的王室蜂拥而至。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称为“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二十世纪期间,其获得了大量委任状,享有王室供应商的授权。在西方,冠冕始终是权力最雄辩的象征。冠冕自其创立之初就深深融入它的基因,本次展览汇聚了二十九顶精美绝伦的冠冕,代表了其冠冕不同时期的经典风格,其中尤为醒目的是英国和比利时的王室冠冕。

然而在近代风云诡谲的世界舞台上,其冠冕和珠宝也承载了见证风范、记录历史的使命。商贾巨富构成的新贵阶层与传统欧洲贵族联姻,跻身上流社会的新精英们凭借她们定制或订购的珠宝来吸引众人的瞩目。一条镶嵌143.23克拉枕型切割祖母绿的钻石铂金项链,原属于美国富豪女继承人格兰纳德伯爵夫人。一条镶嵌紫水晶、绿松石和钻石的黄金项链则属于温莎公爵夫人。20世纪30 年代后期,温莎公爵夫人迷恋上它,她的很多珠宝都是与贞·杜桑女士合作完成的。一条印度风格的项链,水果锦囊风格的代表作,曾属于美国胜家缝纫机女继承人之女黛丝·法罗斯,被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杂志誉为“全球最优雅的女人”。它在19世纪引起了金融家与企业家们的竞相追捧,冠冕从权力象征回归到装饰艺术本身,转变为名媛们发髻之上的华丽点缀。

“风范见证”展厅以对Cartier自创立之初到“装饰艺术”巅峰的风格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等多种角度全面呈现了自创立之初便坚定不移的先锋创新精神,诠释了珠宝所具备的极高辨识度的历史渊源。

null

跨越传统文明的对话。从十八世纪初开始,中国风格大量运用于西方钟表造型工艺中,1922年至1931年生产的13款以中国神话瑞兽、神话人物为主题的系列时钟便是其中的经典代表。根据故宫钟表修复专家的观察和研究,在对中国元素的借鉴方面,不仅在设计上吸收中国文化元素(如龙纹、如意纹、团寿等具有象征性和美好寓意的图案),还在钟表生产中采用中国材料如螺钿漆器,积极重演中国传统技艺如点翠等,这样做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风在当时西方世界的风靡。在挖掘重演中国点翠工艺过程中,并不拘泥于中国的传统做法,而是利用翠羽的天然色差,采取小块拼接,通过翠羽本身颜色的对比,使作品呈现斑斓之色,极具立体感。中西方思想和审美的冲突在设计中得到化解、交融,从而成为一个时代风格的代表。而第一位在其购买腕表的清朝末代王室爱新觉罗·载抡(乾隆的玄孙)也在另一个时代维度下坐实了二者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所抵达的交汇点。

Cartier也善于捕捉以往钟表历史中瞬间出现的特殊技术或独特设计,并驱动技术创新,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那些钟表中颇为引人注目的神秘钟、滚钟、重力钟,在钟表史上都能找到他们早期的身影。此次展出的重力滚钟,沿着特定角度坡面匀速向下滑动,历时8天从顶端到达底部,这种钟表没有发条,不用上弦,是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催生出的蓬勃浪漫的技术创新。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铜滚钟形成精密的对照。

null

与此同时,故宫亦从禁苑走向现代,昔日清宫造办处做钟处肩负的制作和修复职责依然传承有序,故宫博物院与Cartier合作开展的钟表科技修复正走在国际前沿。自2014年起,故宫确定了六件待修复古钟表,由故宫科技部与Cartier制表工坊共同修复机芯,随后双方在2015年正式签订了修复合作协议。2017年,这六件钟表经过联合修复获得重生。由李少红导演制作,反映双方合作历程的专题纪录片《唤醒时间的技艺》将在这一展区播放。

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由娜塔莉·克利尼埃(Nathalie Criniere)操刀,将午门展厅从视觉上呈现出一个坐北朝南的“凹”型。以金色、红色、灰色代表三个展厅。其中金色代表午门正厅,红色和灰色代表东西两侧雁翅楼。这种极简主义风格的色彩艺术元素,是传统与当代的交融与呼应。

此次展览旨在呈现东西方艺术交流中的互鉴,体现卡地亚与故宫博物院对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对激发艺术灵感渊源的不懈探索,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相同理念,以及双方突破和跨越各自的文化边界,将闪耀文明携手献给下一代的共同愿景。

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出,除了马克思所言说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消费品还拥有“象征性价值(Symbolic Value)”,它是区分个人品味与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从这一层面而言,最高级的消费品便与艺术品难以区分彼此,甚至合二为一。

null

同时,在当代社会中,无论是艺术品亦或消费品,其“象征性价值”的形成与扩散必须借助于传播过程得以实现,由此,那些珍藏千年的珍贵文物,或许同样需要通过当代媒介的传播来重新激发其永恒的生命力。而最为具有传播能量的,便是在世界上享有巨大影响力的顶级奢侈品——因而,古老的艺术品与当代奢侈品牌的结合,正是构建起其价值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约翰·伯格(John Berger)曾在书中写道:“制作艺术作品是为了表现不在眼前的事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艺术作品却开始比原来所表现的事物更具有意义,更能经得起岁月的磨炼,它们提供了某物在旧时人们所看到的模样”。而就在此次“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中,那些蛰伏许久的古老作品再度因与卡地亚的合作而重新焕发生命——同时唤起的,更是当代人对于历史的记忆与尊重。

展览信息

null

▲ “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9年6月1日-7月31日

展览地点: 故宫博物院 午门展厅

展览门票:本次展览不单独售票,观众持故宫博物院门票即可免费参观 

图片来源:卡地亚(Cartier)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Aleph、dbk 责编/姚瑶、Aleph、姚钰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