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是那个充满争议的马克·奎恩要来中国吗?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于3月8日展出著名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Marc Quinn)的一系列作品。作为同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奎恩的作品不断反复探索了艺术与科学、人体、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的主题。“马克・奎恩:皮相之下”是艺术家首个在中国的美术馆级的展览,此次将带来奎恩跨越三十年艺术生涯中的多个系列作品,研究他长期关注的身份认同的主题。

1988年,一群年轻的英国艺术家在伦敦东部的一个仓库里展示了他们的前卫艺术,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9年后,在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了一场名为《感觉》(Sensation)的展览,吸引了30多万名观众。其中,参展艺术家就包括了“年轻英国艺术家”的重要成员马克·奎恩(Marc Quinn)。

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1964年生于伦敦,1985年结业于剑桥大学罗宾森学院。昆恩的著作首要是以雕塑的方式来出现人形,经常选用不寻常的资料。从概念来说,他的著作研讨着方式和內容的联系,或说內在和外在的联系,尤其是关于身体。 

1

▲ 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致(MQ300),2019,布⾯油画,直径约300 cm

2

▲ 歧路之园,2019,⾯包,每件180 x 150 cm

艺术家曾于剑桥鲁滨逊学院学习历史及艺术史,并为雕刻艺术家贝瑞·弗拉纳根(Barry Flanagan)担当助手。他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展出作品,并成为白立方的创办者杰·卓普灵(Jay Jopling)代理的第一位艺术家。作为年轻英国艺术家派(Young British Artists)的一员以及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的室友,奎恩的作品被英国艺术经纪人、收藏家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收藏并于1997年那场著名的“Sensation”展览中展出。

3

4

5

6

7

克·奎恩作品

伤健人士的身体、狂野怒放的植物,怪异硕大的比例、鲜艳欲滴的色彩,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元素用一种优雅的形态表现出来,以科学家式的一丝不苟态度,哲人般质疑着人类最基本的存在问题。

据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介绍,“这次展览准备了三年之久,公众可以借此机会了解一个剑桥大学艺术史专业毕业的人是如何成长为在任意媒介穿越的艺术家。看不透生命的人是无法任意穿越的,任何媒介的跨越都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受和思考”。在他看来,马克·奎恩是那种生命直觉型艺术家,它首先不是来自说教,不是由一大套先在的艺术规则来框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我多次去英国,去了四五次奎恩的工作室,和他进行了交流和对话,也进行过正式的采访,也阅读了他的多本画册和各种文字,用一种近距离的方法来观察和认识奎恩。他的艺术之路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感悟和自由地思考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不二法门”。

8

▲ 关于爱的⼀切 “天堂”,2016-2017,材料:强化玻璃聚酯、树脂聚氨酯、不锈钢⽚和竿、分轴轴环、软⽊和远东⽊合板,尺⼨:214 x 66 x 76 cm(⾼ x 宽 x 深)

9

▲ 马克・奎恩(Marc Quinn),《关于爱的⼀切 “呼吸”》,创作年代:2016-2017,材料:强化玻璃聚酯、树脂聚氨酯、不锈钢⽚和竿、分轴轴环、软⽊和远东⽊合板,尺⼨:214 x 66 x 76 cm(⾼ x 宽 x 深)

10

▲ 克隆DNA⾃画像26.01.01(第⼆视⾓),2001,材料:不锈钢、果冻聚碳酸酯、克隆细菌、克隆⼈类DNA,尺⼨:26.2 x 20.5 x 2.7 cm(⾼ x 宽 x 深)

11

▲ 最终,我是完美的,2002,材料:由艺术家体内提取的碳元素制成的1.2克拉黄钻

引起争议,算是马克·奎恩的作品不可缺少的特质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自己》(Self)是一项一直在进行的作品:每隔5年,艺术家将自己的血液冷冻凝结后雕刻成自己的头像。而制成的作品需要一直冷冻保存,这也时刻提醒观者,这件作品,抑或是个体生命对外在环境的依赖性与极端脆弱性。而据英国《卫报》的一则消息称,这件萨奇在1991年以1万3千英镑从杰·卓普灵手中买到,随后一直收藏在冰柜中的英国当代艺术标志性作品,由于建筑装修工人误拔掉电源,现在已经化作了一滩血水。

12

13

14

▲ 马克·奎恩作品

艺术是来提出问题的,而科学尝试解决问题。

——马克·奎恩

挑战艺术的界限同样是马克·奎恩的强项。他探索并尝试不同的材料,除了在《自己》中使用的血液,他还制作过面包雕塑(将面包烤制成手掌的形状),又如冰块、玻璃、大理石等等。奎恩将这些媒介在不同物理条件下的不同特质发挥到极致。2000年的作品《花园》(Garden)是一个大型装置,观众可在依赖电力维持的永不枯萎的冷冻花朵间穿行,通过挑战和违背自然定律带给人奇异的感受。与之相似的还有雕塑《永恒的春天》(Eternal Spring),盛放的花朵被嵌在零摄氏度以下的矽胶中得以保存。这一系列更加偏向对科学的探索,包括对DNA技术的应用。奎恩从模特儿身上获得几条DNA,然后放在琼脂果冻板上,制成肖像。他应伦敦国家肖像馆的委托,为诺贝尔奖得主,人类基因图谱排序员约翰·苏尔斯顿爵士(Sir John Sulston)制作肖像。而一次大规模的尝试则诞生了2001年的《DNA花园》(DNA Garden),其中包括75种植物及2个人类的DNA——这是细胞层面上对伊甸园的复制,又是一次对自然规律的狂妄挑战。而其后使用三维扫描和生产过程,据奎恩表示,也是一种对于使用生物DNA作为繁殖代码的模仿。

15

16

▲ 马克·奎恩作品

此外,奎恩的作品中常见有趣的并列和对比,二元主义是他的代表风格,如传统的材料与先进的技术的应用;具象的材料表达抽象的主题等。例如“历史之眼”系列画作——将瞳孔的微观形状无限放大,然后将整个地球的宏观景象叠加在其上。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新的资讯,好像能把整个世界都随时装在眼里一样。而覆盖在上面的飞溅的斑点在不同作品中,可能什么都不代表,也可以象征很多事情。但其存在意义并不是去暗示什么,而在于其包含无数隐喻的可能。对于奎恩来说,这些飞溅的斑点非常有趣,它们用的是画作中具体形象所使用的相同颜料,但状态却完全不同。所以也代表了颜料如何像魔法一样从物质转变成图像。

而这场从三月到五月的“皮相之下”,或许就向人们揭示了当下那些构成我们的无限可能。

展览信息

0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

Marc Quinn: Under the Skin

展览时间 | 2019年3月8日—5月1日  

展览地点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B展厅

开幕时间 | 2019年3月8日 下午16:00

开幕地点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B展厅

1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